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陈).ppt_第1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陈).ppt_第2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陈).ppt_第3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陈).ppt_第4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父母为小孩游泳引发争论:爸爸说:不会游泳怎能下水?妈妈说: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情境一:,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2、“争论克隆人”3、农民种地、工人生产4、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对象):,人,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做行动,直接现实性: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设计方案,盖房子,房子,(主观),(客观),(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2、“争论克隆人”3、农民种地、工人生产4、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基本形式,3、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C,A、实践的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实践的主体(体力、智力),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没有意识的指导。,注意: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燕子筑巢”、“蜘蛛织网”。,(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A,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基本形式,3、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从人脑中自己生出来的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客观事物自己跑到人脑中来的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情境二:“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认识的根本途径、唯一来源是实践。,“世界梨后”,情境三:回顾60年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书信电报(公共、固定)电话BB机手机email人们对通讯工具的认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即随着实践的需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A,情境四:曾经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某寺庙前的浮桥冲垮,两岸的石狮滚落到河中。许多年后,人们准备集资重修浮桥。打捞石狮成为了难题?第一种观点:主张在石狮原来滚落的地方打捞。第二种观点:主张到石狮落水位置下游打捞。第三种观点:主张到石狮落水位置上游打捞。思考: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工匠们先后在三个河流段打捞。最终在石狮落水位置的上游,成功打捞出落水石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为什么?,“除了感动之外,更需要做的是行动”徐本禹,情境五:,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课堂小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推动实践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发展3、方法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实际相结合,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答案要点(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救人的实践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