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说课稿_第1页
芦花荡说课稿_第2页
芦花荡说课稿_第3页
芦花荡说课稿_第4页
芦花荡说课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芦花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代作家孙犁先生的芦花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教学安排。一、教材分析首先是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民的英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提高对战争认识,培养爱国情操,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过一次意外,有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在芦花荡这篇课文中,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深度理解上还有待提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体验。(四)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感受其传奇色彩。2、 “能力目标”: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思路和方法。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3、 “情感目标”: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身上,学习他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习老头子的英雄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五)教学重点、难点综合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设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重点:(1)通过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难点:小说中人物性格进行探究: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二、教法设计一个理想的教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芦花荡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导,指导归纳深入课文学习,让学生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三、学法指导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他们怎么学。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运用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诵读品位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一)激趣引题,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精读文章,感悟探究;(四)拓展延伸,自主创新(一)激趣引题,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景导入教学法。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影视片段。教师这样导入课文: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一个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而这个故事却发生在有着大片芦苇,有着一望无际水域的河北白洋淀上,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嘎子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主人公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采用这样的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文章内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课文进行反复诵读品味,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那么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老头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从读中发现问题,从读中找出答案,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三)精读文章,感悟探究初读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本文的传奇色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入下一个环节:精读文章,感悟探究。首先,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含有“不怕”这个词语的句子,挑选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对其进行朗诵技巧的指导。“不怕,洗一洗吧,多麽俊的一个孩子呀!”(称赞)“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柔和)之后,问学生:这三个“不怕”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特点?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老头子,他过于自信,大菱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接着,教师让学生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从文中勾画出,还有哪些内容是描写老头子“不怕”的特点的。“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接着向学生出示:不怕牺牲、不怕艰险、不怕年迈三对词语,让学生与刚才找到的语句进行连线。以上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板书:不怕 大括号 牺牲 艰险 年迈 大括号 过于自信)接着,教师采用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老头子那么自信,他有没有怕的事情呢?他怕什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老头子他怕丢脸面。(板书:怕丢脸面)、选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段(一男生读老头子的语言,一女生读二菱的话,一人读旁白)。2、文中有一段话直接描写了老头子的心理,你从这段话中读出老头子有什么性格特点?老头子朴实真诚,有强烈的责任心。3、老头子又怎样找回了自尊?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他用莲蓬引诱鬼子,把他们带到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钩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以上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老头子过于自尊的性格特点。(板书:过于自尊)(二)“传奇色彩”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提问:作者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手法来渲染。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可他又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要让学生明确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板书:传奇 大括号)(三)“景物描写”介绍完英雄的传奇色彩之后,教师让学生速读课文倒数第2段,说说这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的典雅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板书:景物描写:生命力)(四)拓展延伸,自主创新下面进入拓展延伸,自主创新这个环节,首先教师配合音乐为学生朗诵一段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有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战士、有了像老头子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抗战才得以胜利。他们是正义的象征、是和平的缔造者。此背景介绍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看过的还有当今热播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例如小兵张嘎、李云龙、小雨来等等。谈一谈你心中的战争英雄形象。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畅所欲言,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接着,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小练笔: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根据小说三要素,以“心中的英雄”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