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供给论文关于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变迁其优化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变迁的基本特征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与农村经济体制自上而下的诱致型制度变迁不吻合。同时体系还存在着合作金融功能定位不明确、商业金融支农面对着风险与成本挑战等方面的理由,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还存在着优化的空间。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构建“以小额信贷为基础,以政策性金融为保障,以商业性金融为支撑,以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支持”的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即通过整合小额信贷资源来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基础作用;通过拓宽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保障作用;通过改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来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撑作用;通过着力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来发挥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制度变迁;体系优化 A 1005-6432(xx)40-0093-04 1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变迁过程。 1.1 19781993年:以(农)行(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第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农业银行,成果是恢复了农业银行并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1978年之前,我国没有真正单独为农村服务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的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只是储蓄动员的机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2亿多农户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原有的城乡合一、动员储蓄的金融供给主体无法适应这种变化。1979年, _出台政策恢复了农业银行,并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走上“官办”道路。但农村信用社变革的结果与政策初衷并不一致,1984年 _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合作金融的“三性”原则(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农村信用社的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存贷业务占当时农村金融市场的六成以上。但由于行政色彩日趋浓厚,恢复“三性”未能得到有效落实。1996年农信社的存贷比由1984年的0.41下降到0.22,农信社从农村“抽血”的局面初步形成1。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主体提供的金融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民间借贷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的*政府肯定了民间借贷的作用,农村合作基金会得到政府的批准而大量成立。 1.2 1994xx年:“三驾马车”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首先,1994年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从农业银行剥离出来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政策性金融供给主体。其次,中国农业银行由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型。最后,重新赋予农村信用社“民办合作金融”的性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会*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按照改革的设计意图,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商业性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则按照合作制原则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形成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三位一体、分工合作、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 但改革的结果与政策意图大相径庭,表现为商业化了的农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管理的考虑不断“离农”;农发行业务范围不断收缩,政策支农作用的发挥极为有限;服务“三农”重任大部分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农信社兼有商业信贷和政策信贷的双重责任,但因其自身存在的体制缺陷及资金有限的约束,难以完成“一农支三农”的艰巨任务。 这一时期,国家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还改革了城市信用社,将大部分县市的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同时,国家对民间金融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持社会稳定采取各种措施打压民间金融,突出的表现就是1999年撤并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 1.3 xxxx年:农村信用社重构 “三驾马车”改革实践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农村信用社成为唯一坚守农村阵地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因而第三轮改革的重点是农村信用社。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给省级政府,成立农村信用社省(市)级联社。xx年中国银监会成立,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职能由人民银行转入银监会。农信社的新一轮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村信用社多种产权制度得到确立,xx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在整体亏损10年后首次实现赢利。 1.4 xx年以来: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xx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金融机构。截至xx年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充实了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扩大了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截至xx年年末,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是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日渐活跃,推动了邮政储蓄的改革发展。xx年5月,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只存不贷的历史宣告结束,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等服务农村的业务已在全国铺开,作为一家新兴的全功能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锁定“支农支小”、“以小搏大”的特色发展之路。截至xx年2月末,邮储银行支持“三农”及小微企业的贷款累计投放超过8800亿元,惠及农户、小微企业580多万家4。 2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是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辅助、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供给体系。这种供给体系总体来看较合理,但仍存在许多理由,主要表现在:农村合作金融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不够,实施小额信贷的动力不足,省级联社政企合一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则不一致,尚未形成“权、责、利” 相统一的机制,股权结构非农化倾向严重5。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面对挑战6:一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造成农户的低收入和收入的不稳定,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对风险性考验。二是大型商业银行为“三农”客户提供贷款,需要投入的成本远远高于城市业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对成本考验。三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开展“三农”金融服务需要采取“点多面广、分散经营”的业务模式。这与大型商业银行正在实施的管理集中化改革模式存在较大矛盾和冲突。四是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方式值得探讨。大型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功能定位,肩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会造成股东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冲突。农业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业务范围不明确,农业银行还承担着的扶贫贷款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农业发展银行经营非效益化倾向严重,业务运转成本较高7。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支农效果有限,实践中扶持对象偏离“三农”现象较为严重。 3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思路与策略基于农户融资需求的视角 3.1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总体思路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这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护安全培训方式课件
- 家电营销实施方案(3篇)
- 初中高中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兴仁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创新开展安全培训课件
- 内涨式刹车课件
- 内河船舶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10爬山虎的脚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化妆品安全知识培训心得
- 咳嗽变异性哮喘诊疗指南
- 医疗设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序
- DB62-T 4913.1-2024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第1部分:污水处理厂
- 手印鉴定书模板
- DB11T 065-2022 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第一单元
- 基本不等式课件-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 DL∕T 2568-2022 电力行业数字化审计平台功能构件与技术要求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精美课件(第1课时)
- 消防喷淋系统设计合同范本
- DB32-T 4757-2024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 2024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