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元件教示与识别培训教材.ppt_第1页
CM元件教示与识别培训教材.ppt_第2页
CM元件教示与识别培训教材.ppt_第3页
CM元件教示与识别培训教材.ppt_第4页
CM元件教示与识别培训教材.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另一方面,部件识别的概要、1.1识别方式的种类识别装置如下表所示,根据参照编号,识别装置能够识别3种种类,根据识别对象使用。 另一方面,基于部件识别的概要、轮廓识别的特征1)固有的特征(角、导线等),识别部件形状。 右下图示出矩形形状(四边形芯片)的固有特征,并且从四个点(或三个点)的信息获得芯片的中心倾斜度。 2 )可根据芯片数据的l (长度)、w (宽度)、p (间距)等判定是否为合格品。 判断基准因参考而不同。 (第三部分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右图轮廓识别的特征、一、零部件识别的概要、一. 2新零部件的参考选择步骤、创建新零部件的数据时,首先调查是否能识别轮廓(附表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表),无法识别时请利用块匹配。 1:1个形状有多个参照编号(Ref ),但识别算法没有差异。 即使尺寸不同,通常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参照编号(Ref )。 另外,生成轮廓识别数据,2.1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轮廓识别由形状规定参照编号。 请参阅与各形状对应的个别项目。 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表如附表所示。 形状编号对象形状、对象外形形状类别(具体零件)符合该形状的零件是指芯片数据库的类别。 “类别”表示的是标准的例子,因此有形状特殊而无法识别的部件,也有用其他形状识别的部件。 制作参考编号、二、轮廓识别数据,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表1长边短边1.2时为正方形。 在长边短边1.2的情况下,为长方形。 参照附表1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表2,参照附表2的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表-3,参照附表3的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表-4,参照附表4的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表-5,生成附表5和6、2、轮廓识别数据,2.2参照编号一览表轮廓识别(V7.00)不能使用(预约)参照编号附表2.3的不同参考识别方法一览表(V7.00):自动(根据高速芯片=透射专用喷嘴/放射专用喷嘴、多功能芯片=尺寸(L3.0W3.0:透射)条件自动选择):透射:反射- :不对应透射:以反射板为背景识别部件的轮廓图像识别反射:在部件底面照射光, 利用反射光进行读取/电极图像识别,三、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轮廓识别按形状规定参考编号。 (参照2.1轮廓识别形状一览表)请参阅各形状对应的个别项目。 个别项目如图所示。 此外,由于设定错误,参照编号和输入数据可能会导致识别率降低、误安装,因此请正确设定。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备注)1.左右的导线宽度不同时,输入宽度较宽的一方。 在右图示例中,输入W1。 2 .导线部的阴影脱离模具或模具变得透明时,请使用No.76。 仅检测2pin的导线前端的检测方法。 3 .导线较短,从零件底面笔直露出时,请使用No.82 (反射识别)。 4 .导线部为三角形的mesa型二极管时,请使用No.95。 5 .特意指定基于反射照明/透射照明的识别方法时,请使用No.82 (反射)/No.152 (透射)。 三、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形状编号对象形状对应于以本参考为对象的外形形状参考编号对象部件对应于以本参考为对象的主要部件Ver .本版本形状、输入数据识别方法和结果判断标准轮廓识别所需的数据和识别的简单说明(数据输入项目中不需要阴影部分的数据可识别的姿势根据参考,可识别的姿势也不同。 轮廓识别上的注意事项等。 请务必阅读。三、按形状分类的数据项目、三、按形状分类的数据项目、(备注)1.芯片尺寸输入值(长度L)/(宽度w )为1.2以内时,自动识别形状编号“1d”,可识别角度为30。此时,吸附角度从图案角度超过60时,可能会旋转90,因此请注意吸附状态。 2 .根据参考编号、芯片尺寸的不同,芯片尺寸的允许也不同。 3 .进行电阻的正反面反转检查时,请使用No.89 (放射)。 (条件1 )表面的玻璃涂层部为黑色,部件中央部整体不能写入无反射文字。 喷嘴前端部不是黑色时,请使用比零件小的喷嘴。 4 .特意指定基于反射照明/透射照明的识别方法时,请使用No.88 (反射)/No.157 (透射)。 使用No.5556的0603尺寸的部件时,由于吸附位置有限制,因此识别结果的XY也有限制。 (识别XY界限)元件l方向:0.2mm元件w方向:0.1 mm hgr 14-c-PMA 01-a 02-01,三,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备注)1.芯片尺寸输入值(长度L)/(宽度w )为1.2以内时,自动识别形状编号“1e”,可识别角度为30。 此时,吸附角度从图案角度超过60时,可能会旋转90,因此请注意吸附状态。 (备注)1.芯片尺寸输入值(长度L)/(宽度w )在1.2以内时,自动识别形状编号“1f”,可识别角度为30。 此时,吸附角度为图形角度超过60的手柄,可能会旋转90进行安装,因此请注意吸附状态。 2 .零件的阴影中有孔或噪音(噪音)时,请使用No.58。 3 .反射识别的情况下,一部分铸型颜色在电极以外的部分有可能变成白色。 此时,请使用No.82。 4 .需要侧面吸附检查的部件请使用no.151、155。三、按形状分类的数据项目、三、按形状分类的数据项目、(备注)芯片尺寸输入值(长度L)/(宽度w )为1.2以内时,可识别角度自动为30。 此时,吸附角度从图案角度超过60时,可能会旋转90,因此请注意吸附状态。 2 .角部有凹凸的形状时,芯片尺寸输入值请如右图所示输入。 3 .输入芯片尺寸时,有凹形的边缘输入长度l。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1 .芯片尺寸输入值(长度L)/(宽度w )在1.2以内时,可识别角度自动为30。 此时,吸附角度从图案角度超过60时,可能会旋转90,因此请注意吸附状态。 2 .可利用的形状是一边的直线部分别由50%以上或者从两端分别由20%以上的边构成的四边形。 50%以上20%以上,同一边有2条以上的直线部时,与l或w之间需要20%以上的差。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1 .左右的读取宽度不同时,输入宽度宽的一侧。 在右图示例中,输入W1。 2 .导线部的阴影脱离模具或模具变得透明时,请使用No.76。 仅检测2pin的导线前端的检测方法。 3 .导线较短,从零件底面笔直露出时,请使用No.82 (反射识别)。 4 .导线部为三角形的mesa型二极管时,请使用No.95。 5 .特意指定基于反射照明/透射照明的识别方法时,请使用No.82 (反射)/No.152 (透射)。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导线部的阴影脱离模具或模具变透明时,请使用No.100。 仅检测3pin的导线前端的检测方法。 2 .导线较短,从零件底面笔直露出时,请使用No.83 (反射识别)。 3 .检查检查的3根导线以外是否有不需要的导线时(避免错误设定其他部件时),请使用No.103。 4 .特意指定基于反射照明/透射照明的识别方法时,请使用No.83 (反射)/No.153 (透射)。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导线部的阴影脱离模具或模具变得透明时,请使用No.120。 仅检测4pin的导线前端的检测方法。 2 .导线较短,从零件底面笔直露出时,请使用No.84 (反射识别)。3 .检查除要检查的4根导线以外是否有不需要的导线时(避免错误设定其他部件时),请使用No.104。 4 .导线宽度不同1根时,进行极性检查时,请使用no.123、124。 w的值请输入没有宽幅导线的值。 5 .特意指定基于反射照明/透射照明的识别方法时,请使用No.84 (反射)/No.154 (透射)。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导线部的阴影脱离模具或模具变得透明时,请使用No.120。 仅检测4pin的导线前端的检测方法。 2 .导线较短,从零件底面笔直露出时,请使用No.85 (反射识别)。 3 .检查要检查的4根导线以外是否有不需要的导线时(避免错误设定其他部件时),请使用No.105。 4 .特意指定基于反射照明/透射照明的识别方法时,请使用No.85 (反射)/No.154 (透射)。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导线部的阴影脱离模具或模具变得透明时,请使用No.120。 仅检测4pin的导线前端的检测方法。 2 .导线较短,从零件底面笔直露出时,请使用No.86 (反射识别)。 3 .检查除要检查的4根导线以外是否有不需要的导线时(避免错误设定其他部件时),请使用No.106。 4 .特意指定基于反射照明/透射照明的识别方法时,请使用No.86 (反射)/No.154 (透射)。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时,(备注)1.导线部的阴影偏离模具或模具透明时,请使用No.74。 仅检测4pin的导线前端的检测方法。 2 .特意指定利用反射识别的识别方法时,请使用No.87。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备注)1.导线部的阴影脱离模具时,请使用No.165。 仅检测导线前端的检测方法。 2 .两端导线的长度差较大时,请使用No.164,在模具中心和两端导线中心进行角度补偿。 三、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三、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QFP扩大数据,与设计角度无关,请在4边输入数据。 2 .关于间距容许量,一般请设定为2030%。 (CM301为选购件)3.输入读取资讯时的注意事项。 导线信息中登录的导线用于定位和良品的判定。 请勿登录可能误认为导线的散热片等。 否则会导致误识别和精度不良。 此外,对于未登记在读取信息中的部分,不执行读取检测。 根据虚拟读取(实际读取及虚拟读取)计算识别结果。 导线排列中心可按1/2间距单位移动。 例1 )引线排列中心有散热器,模式的情况例2 )引线排列中心偏移的连接器(实际引线数N4=6,临时引线数V4=10 ) (实际引线数N4=8,临时引线数V4=10)4.对于引线面不亮或亮度不一致的部件,透过识别No.187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备注)1.扩大qfp数据,与图案角度无关,请在2边和4边输入数据。 2 .关于间距容许量,一般请设定为2030%。 (CM301为选购件)。 3 .输入导线信息时的注意事项。 导线信息中登录的导线用于定位和良品的判定。 请勿登录可能与导线错误的散热片等。 否则会导致误识别和精度不良。 此外,对于未登记在读取信息中的部分,不执行读取检测。 根据虚拟读取(实际读取及虚拟读取)计算识别结果。 导线排列中心可按1/2间距单位移动。 例1 )在引线排列中心有散热器,在模式的情况下例2 )双向的引线交替排列的连接器(实际的引线数N2/N4=6,临时引线数V2/V4=10 ) (实际的引线数N2/N4=8,临时引线数V2/V4=16)4.引线面不亮或亮度不均匀5.son等背面电极部件请使用反射识别No.196 (高速芯片)。 三、按形状输入数据项,三、按形状输入数据项。 (备注)1.关于间距容许量,一般请设定为2030%。 (CM301为选购件)。 2 .输入导线信息时的注意事项。导线信息中登录的导线用于定位和良品的判定。 请勿登录可能误认为导线的散热片等。 否则会导致误识别和精度不良。 此外,对于未登记在读取信息中的部分,不执行读取检测。 根据虚拟读取(实际读取及虚拟读取)计算识别结果。 导线排列中心可按1/2间距单位移动。 例1 )导线的排列中导线不足(实际的导线数N1/N2/N3/N4=6,假设导线数V1/V2/V3/V4=10)3.对于导线面不亮或亮度不均匀的部件,请使用透明识别No.187 (多功能芯片)。 4.qfn等背面电极部件请使用反射识别No.196 (高速芯片)。三、各形状数据项目、三、各形状数据项目、(备注)1.CM301的球径/球容许量为选择项。 (30%固定)2.关于滚珠直径的容许值,通常请设定为2030%。 3 .输入球形图案时的注意事项。 1 )请输入将图案角度为0的零件横向翻转的状态。 另外,在LGA的情况下,用灯值示教使侧方为(Lamp5)=0,将发射光(Lamp4)上升到电极发光为止。 数据设置与BGA相同。 (仅支持多功能芯片)、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5 .球的矩阵个数比指定数据多时,请使用No.202/203/204。 1 )检查1)No.202:球模型内部多馀的球。 2 )检查no.20:球型外多馀的球。 3 )检查3)No.204:球型的内部和外部多馀的球。 6 .根据部件的外形形状判别极性时,请使用No.205。 (可极性判定部件)1)为了判别极性,假设角部有约45个切断部分。 另外,因为根据切断部分的面积进行判别,所以没有带凸状r的对应。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2 )表示极性的图形有以下4种。 极性角部以外的3个角部必须是相同的形状。 3 )极性角部与其他角部相比,上述a及b的尺寸必须在0.5mm以上。 另外,根据极性角部和其他角部的不同进行判断,不输入a和b的尺寸数据。 4 )在进行极性判定的情况下,在部件的外周部需要明确的对比度(明暗对比度)。 无法判定材料polyimides和没有抵抗性的薄型环氧树脂等透过外周的材料。 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3、按形状输入数据项目,(备注)1.扩大qfp数据,与图案角度无关,请在2边和4边输入数据。 2 .关于间距容许量,通常设定为2030%。 (CM301为选购件)3.输入读取资讯时的注意事项。 导线信息中登录的导线用于定位和合格品判定。 请勿登录可能误认为导线的散热片等。 否则会导致误识别和精度不良。 此外,对于未登记在读取信息中的部分,不执行读取检测。 根据虚拟读取(实际读取及虚拟读取)计算识别结果。 导线排列中心可按1/2间距单位移动。 例1 )导线排列中心有散热片、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