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1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2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3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4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导意见,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时空定位,近代前期,随着列强侵华,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掀起向西方学习、探索挽救民族危亡、国家独立富强的潮流,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线索1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线索归纳,线索2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探索处于“制度”层面。线索3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后,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呈现,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必备知识,1.“师夷长技”的主张,误区警示“中体西用”思想较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更系统化、纲领化。但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而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构图解史地主阶级不同派别对西学的态度及目的,2.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a.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代表:王韬、郑观应等。c.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d.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a.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b.代表,c.实践:戊戌变法。d.影响: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辨析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具体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探究点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的演变【史料实证】史料一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劝学篇史料二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郑观应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合作探究,读史提示(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旧学和新学的关系,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史料说明了张之洞主张以旧学为本,以新学为手段,二者兼用。(2)史料二说明了“中体西用”思想由于在逻辑上的荒谬,在当时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史料批评了“中体西用”单纯学习西方器物,无法改变落后状况。,问题思考(1)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与林则徐等人思想的异同点。提示相同点:二者都是从封建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都属于地主阶级;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不同点: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2)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据上述史料,指出李鸿章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分别是什么。提示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论归纳】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1)从目的上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上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经济上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思想上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探究点二康梁维新思想及特点【史料实证】史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史料一阐述了维新派的变革主张。史料主要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康有为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史料阐述了在保留皇帝的前提下,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的主张,同时也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读史提示,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提示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2)据史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史论归纳】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康、梁维新思想的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1.(2018天津文综)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考点集训,C,答案晚清时期,小说翻译多于创作,但18401899年翻译的外国小说只有7部,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国人更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无关,A项错误;18401899年,西方科技、制度等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并未遭到顽强抵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而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力问题,D项错误。,2.(2017北京文综)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C,答案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立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语中出现的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3.(2017天津文综)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A,答案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1)背景a.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b.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c.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必备知识,(2)兴起a.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b.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c.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3)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构图解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误区提醒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后的必然结果。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其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构图解史“新文化运动”,(4)影响a.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b.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d.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局限性。,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b.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c.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表现a.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c.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d.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e.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探究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评价【史料实证】史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之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合作探究,史料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1919年自觉的女子史料三“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陈独秀,读史提示(1)史料一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史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挽救中国的良药。(2)史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史料认为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3)史料三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史料说明新文化运动强调了东西方文明的绝对对立性。,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具有怎样的作用?提示变化:学习西方由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思想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2)据史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明具有哪两种倾向。提示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史论归纳】对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的理解(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前期是西方的民主、科学,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则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探究点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史料实证】史料一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有在矣。康有为(1898年6月)史料二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陈独秀复辟与尊孔,读史提示(1)史料一说明了康有为对待孔子及儒学的态度。史料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2)史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史料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必须排除孔教。,问题思考史料一、二都涉及如何对待“孔子”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出现这种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没有区别,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同。,【史论归纳】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1.(2017浙江11月选考)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