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PPT)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PPT)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PPT)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PPT)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习:,1.真菌和细菌最大的区别?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2.细菌的形态可以分为哪几种?球菌、杆菌、螺旋菌3.常见的真菌有那些?酵母菌、青霉、曲霉、蘑菇等,2,课前小测:,1、青霉是生物,其菌体是由构成,都是通过产生进行繁殖。单细胞真菌是。,多细胞,菌丝,孢子,酵母菌,2、比较细菌和真菌:,个体微小,无,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异养,分裂,个体微小、较大,无,有,异养,孢子繁殖,3,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想一想,议一议: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层会不会越积越厚呢?,不会,因为自然界中的细菌真菌等会分解落叶。,5,想一想,使这些食品腐败或发霉的原因是什么?,6,枯草杆菌,腐烂的梨,问题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分解水果中有机物获得物质能量导致腐烂。,7,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霉菌将面包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发霉的面包,8,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9,动植物遗体,细菌和真菌,分解,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植物,被吃,动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用于制造有机物。,死亡,死亡,吸收,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过程,说一说: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吗?,10,问题2: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起分解者作用,把复杂有机物变成简单无机物如水、无机盐、二氧化碳。,11,问题3: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利用现成有机物生活,,腐生,以分解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和其他有机物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方式多样,除了腐生之外,还可寄生。,12,扁桃体炎,丹毒,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电镜下的链球菌,1、细菌引起人患病:,13,101岁高龄的炭疽菌受害幸存者杜樟林,肺炎克氏杆菌,炭疽杆菌,14,2、真菌使人患病:,臂癣,足癣,手癣、足癣和甲廯是由一些寄生在人体的引起的。,真菌,表面,甲廯(灰指甲),15,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等都是由_引起的,真菌从植物体吸收大量营养,使作物严重减产。,有些细菌和真菌营生活,通过从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_,导致动植物和人_。,活,营养物质,患病,寄生,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真菌,16,扁桃体炎,猩红热,足癣(脚湿气),玉米瘤黑粉病,小麦叶锈病,丹毒,17,扁桃体炎,猩红热,足癣(脚湿气),玉米瘤黑粉病,小麦叶锈病,丹毒,致病菌,病例,细菌,真菌,(链球菌),18,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是指一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吸取后者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1、细菌引起人患病,2、真菌使人患病,3、真菌使许多植物患病,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方式是?,寄生,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主。,19,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_在一起,_,_,一旦分开,两者都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做_。,三、与动植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共生,共同生活,20,三、与动植物共生,地衣,地衣是和共生。,真菌,藻类,21,地衣,真菌,地衣的横切面,藻类,地衣是_和_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_;真菌可以供给藻类_。,藻类,真菌,有机物,水和无机盐,22,豆科植物的根瘤,花生,豆科植物的根瘤是和共生。,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在农业生产中通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因是。,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23,其他共生的例子:,反刍动物以及人体和它们胃肠内里的一些细菌,24,24,草食动物,细菌,生存场所和营养物质,分解纤维素,请你探讨:,24,人,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生存场所和营养物质,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思考:如果过多服用抗生素,会对肠道内正常菌群产生什么影响?,抗生素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但同时也会使肠道内的有益菌群无法生存而出现失衡,从而引发腹泻、便秘等。,25,三、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生活方式。按照双方的利害关系,分为三类。,一是偏利共生关系,又称共栖。(如喜光的乔本植物为耐阴的灌木提供遮荫条件),二是原始协作关系,又称互惠。(如海葵寄居蟹),三是互利共生关系,又称专性共生。(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26,小结,根瘤,地衣,大肠杆菌,与动植物和人共生,27,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为什么.,因为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氮,使土壤中的氮元素的含量增高.而氮元素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可通过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拓展练习,28,技能训练:,方案1:,方案2:,方案3:,甲组:,乙组:,没经灭菌,放在无菌条件,自然条件,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自然条件,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灭菌后,接种细菌,放在无菌条件,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3、逐一分析这三种方案,找出每个方案的实验组和对照组?,4、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变量是有无细菌,其他条件相同。,细菌真菌的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需要水分。,甲组对照组,乙组实验组。,方案3,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只有一个变量。,29,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三、与动物、植物、人共生,都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异养,腐生,寄生,一、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0,腐生:靠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从中获得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寄生:从活的动植物或人体吸收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影响,甚至死亡的现象。,二、概念,31,预习检测:1.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和。这些物质又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的生活方式是养,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是生活,引起动植物遗体腐烂的是生活,与动植物和人共同生活的是生活。3.手、足癣是由于(填细菌或真菌)寄生引起的。地衣是与共生在一起形成的,通过光合作用为提供有机物,为提供水和无机盐。4.大肠杆菌能为人体提供维生素和维生。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几乎占粪便干重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有机物,异,寄生,腐生,共生,真菌,真菌,藻类,藻类,真菌,真菌,藻类,B12,K,一半,32,预习检测:,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2);(3)。,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它们把有机物分解为、水和。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动植物就会丧失。,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分解者,二氧化碳,无机盐,堆积如山,生存空间,33,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A.它们作为分解者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B.它们可以和动植物共生C.它们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D.以上作用均有2、能够使梨和香蕉腐烂的细菌是()A、链球菌B、枯草杆菌C、根瘤菌D、真菌,D,B,34,3、大部分的细菌和真菌属异养生物,其原因是()A、进行有氧呼吸B、进行无氧呼吸C、不能直接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没有成形的细胞核4、豆科植物的根瘤是由哪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所形成的?()A、根瘤菌和豆科植物B、藻类与真菌C、藻类与细菌D、原生动物与根,C,A,35,课后练习:B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根瘤中生活着固氮菌,它们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提高土壤中的氮元素。因此,植物生长得很好。在农业上人们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使土壤中的氮元素增加,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果。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之间建立了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的生活有利,有些不利,但是细菌和真菌或寄生生活或与动植物园共生,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客观辨证地看待它们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36,【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阅读教材83页,白僵菌的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