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ppt_第1页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ppt_第2页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ppt_第3页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ppt_第4页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学习内容对中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民居都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尤其对民居的规划布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有着重阐述。研究范围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造型、装饰、材料、技术、工艺及艺术特色、建造习俗等都有深入浅出的剖析。地域与时代对于传统民居的看法,不能仅限于一个地域在时间上的变迁,必须对同时代的地域间之差异作出比较和考察,每个地域所表现出的特征,乃是借着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或交流之中,在渐受影响下产生同化、产生变化的,所谓民族的就是国际的不无道理。,建筑种类:1、木构建筑2、砖石建筑3、生土建筑4、其他形式在中国古代习惯把建筑的各个工种称为木作、瓦作、油作、画作等,把建筑的梁柱木构架习惯称为大木。建筑是一门由大量物质堆叠而成的艺术。建筑造型及空间艺术之基础,在于其内在结构。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是木结构。无论是宫殿、宗庙,或陵寝前的祭祀殿堂,还是散落在名山大川的佛寺、道观,或民间的祠堂、宅舍等,甚至一些高层佛塔及体量巨大的佛堂,乃至一些桥梁建筑等,都是用纯木结构建造的。,山西晋中民居乔家大院(在中堂)概述在中堂俗称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是清末民国初年间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居住院落。乔致庸年轻时中秀才,后弃儒经商,逐渐建起现在的在中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全部场景都在此拍摄,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就是描写乔致庸家族兴衰的故事。几年来,乔家在中堂早已名扬四海,笔者到今年暑假才有幸去一睹其风采。据说乔家将宅院取名“在中堂”是因为乔家人经商一直客守中庸之道,中是中庸的中,取其不偏不倚之意。从清乾隆31年始,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在蒙古包头发迹,回乡盖起最初的乔家大院,乔贵发没有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里的老爷一样在家养起一群妻妾,而是娶一位诚信寡妇为妻,并立下家规,乔氏子孙不准纳妾,乔家族人对这条家规严格遵守,甚至在媳妇没有为乔家生养子孙的情况下,也没人以此为由破坏家规。乔家历经6代人的努力,历时200年有余,通过3次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最终才成现在的规模。乔家从最初在包头开设的“广盛公”商号,发展到后来的“复盛公”老字号,买卖越做越大,曾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又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谚。在中堂大院平面布局为双喜字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房屋313间,6座大院和20个小院。其中,建筑有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等;院落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院、过庭院等。一进大门,一条笔直的石板路将大院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3座大院的第一、二进院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里院即第三进院落内的房间都是五开间,里外院之间有穿心过庭连接,是祁县地区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门院。南面3座大院都是二进四合院。整个大院三面临街,外观古朴硬朗,平面布局井然有序,装饰富丽堂皇,是一座经过精心修建的城堡建筑。,在中堂建筑装饰建筑装饰发展到宋代,依附于大木结构的非结构性装饰已十分成熟和发达,称之为小木作,至明、清改称装修木作,简称装修作,装修是相对于大木结构而言的,泛指古建筑营造过程中针对不起结构支撑作用的木作构件进行装修。宋代营造法式中,小木作部分占了6卷,列举了42种做法,相当于总篇幅的一半。清代雍正十二年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对建筑装修的形式、装修的构造、装修中各个构件的比例权衡尺寸、详细做法以及用工用料等均作了明确规范。关于装修的分类,工程做法又将木装修按构件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部分。前者作为室外装饰并用以分隔室内外空间,如外门、外窗、栏杆等。内檐装修只用于室内,作进一步划分空间和装饰之用,根据需要由各类隔断、天花、藻井等构成。装修按样式还可分为官式建筑装修和民间建筑装修两大类,官式端庄严谨,工艺上榫卯技术精湛,选料考究,艺术和技术水平高。民式以样式丰富和构图自由为特点,装修或质朴无华、或活泼自由、或高雅素洁、或繁丽俗艳,其类型之全、地域之广,较之官式有着无可比拟的涵盖面。传统建筑装饰中,砖、木、石三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装修手段,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主要有平面线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镂空雕等种类。营造法式石雕制度一般“曰四等:一曰剔地其突(高浮雕);二曰压地隐起(浅浮雕);三曰减地平级(阴刻);四曰素平。”在中堂在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上则以木雕装饰居多。在中堂曾被专家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之精华”,其建筑装修技术之精湛、工艺之精美,堪称北方民间建筑装修的典范。,(一)外檐装修乔家在中堂的外檐装修,主要体现在门楼、门罩、门窗以及构件楣子(也称挂落)、雀替、垂花、额枋、斗拱等上面。乔家在中堂大院门楼座西向东,拱形门洞,大门扇上嵌有铜底对联一副,“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乔家在中堂主人的治家之道和发家梦想。顶楼高挂一块匾额,上书“福种瑯环”四字,据说是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时,慈喜出逃西安,途径山西乔家,乔家大加奉献,捐赠白银10万两,日后,山西巡抚授慈喜命喻,赏赐四字匾额。匾额下墙面开有一方形窗洞,窗棂花格为简洁朴素的海棠花套方格。再下面墙上镶嵌一块上书“古风”的石匾,笔力雄劲,与乔家一贯奉行的质朴生活作风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图)。,在中堂大院的门罩装饰种类繁多、样式各异,是院落内最具特色的建筑装饰构件。如在中堂本身的垂花门罩,装饰繁密华美,造型别具一格,构图对称均衡,图案表现细腻,镂空雕和高浮雕结合,梁枋、斗拱、雕花楣子及雀替、檐柱都有彩绘与赋色,前后上下层次丰富。其垂花拄上的垂花头、花翅,额枋下的雀替,檐柱之间的楣子,全部以变化丰富的几何造型为骨架,再在上面雕刻仙人神兽、祥花瑞草、吉利蔬果等。书写“在中堂”三字的匾额框,也雕满细腻的浅浮雕,看上去古朴风雅,虽经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和雨淋,仍然保存着一份坚固和耐久(图);又如承启第的门罩,造型虽简单,但花楣子的雕刻却很见功力,上楣为传统的中国结和单朵的花卉相结合,下楣则雕刻香炉、宝瓶、狮子、盛满石榴的花篮、开满水仙花的盆景等,是结合佛教题材,祈求驱恶辟邪,盼望家族兴旺、多子多孙,给人带来吉祥平安的图形花罩(图);承启第知足阁的花楣子造型也很独特,在垂花头的中间又加了两个垂花头,成了垂花楣子,垂花头雕刻成灯笼造型,挂在灯笼四边的穗子栩栩如生,垂头间的楣子雕着葫芦藤蔓等吉祥花木,非常生动,原有彩绘和赋色还依稀可辨,可见建筑之初该是何等华美(图);再如福德祠门罩,中间是反映道教文化的福禄寿三星图,两边也有类似于承启第的香炉、宝瓶、狮子、花盆等吉祥物装饰,用谐音等来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平安百世(图)。另外,有些门罩上还装饰有象征多子多福的葡萄窜;还有许多用语言读音来谐音的吉利祥瑞的装饰,如马上封(蜂)侯(猴)、连(莲)年有余(鱼)、福(蝠)禄(鹿)双喜等(图)。,在中堂外檐装修表现在门窗上的也很丰富。门窗造型主要以方形和拱形为主,拱形门窗一般是在方形上面加一个半圆形横披,少数方形门窗也有带方形横披的,为了采光往往做得很高,有时接近门窗的高度。门的种类有板门、隔扇门等,开单扇、双扇或四扇。在中堂的板门用铜钉装饰,铺首也为铜制,形态各异,寓意深远。隔扇门装饰既有简洁明了的,也有复杂繁琐的,如最简单的采用灯笼框、步步锦、龟背纹等做装饰隔心;而福德祠边上的厢房隔扇,其隔心且采用了看上去较复杂的三交六椀菱花格(图)。在中堂的窗子以安装在槛墙上的槛窗居多,如大夫第女眷院的槛窗,隔心花式与中间四扇隔扇门的花式完全相同,看上去既简单统一,又不失装饰韵味(图)。另外,可以支起的支摘窗运用也极广。,(二)内檐装修在中堂内檐装修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体现在隔扇、罩、屏风、博古架、天花等方面。内檐隔扇与外檐隔扇门做法相似,外框由边梃、抹头组成,内心由隔心、绦环板、裙板组成,只是图案装饰更趋简洁;罩以飞罩、落地罩、床罩为多,有隔而不断、空间又被很好地划分的作用,在中堂的罩装饰,选材讲究,做工精致,常用清水原木色饰面,传统山水画镶嵌,花格造型与外檐相比,显得朴素无华;屏风、博古架做法与飞罩相差无几,只是选材、做工更讲究,博古架上往往陈列着许多珍贵的瓷器花瓶(图);天花一般都用木枋先做成方格木框,木框间放木板,做成平顶后实施彩绘,内容以四时花卉为多,基本上都显得非常淡雅(图)。,(三)其它装修这些装修主要表现在栏杆、柱础、石狮、墙饰、屋顶等方面。在中堂大院内的栏杆并不多见,主要在花园的小石桥上和一进大门最深处的祠堂前有石雕栏杆,花园凉亭也见木制栏杆,可造型非常简单。祠堂前栏杆完全石制,尽管由望柱、寻杖、栏板等构成,但它的造型和雕刻内容与明清的形制完全不同,望柱柱头不是常见的云龙水浪,而是形态各异的石狮,栏板宽而高,上面雕成大大的圆形寿字图案,寻杖与栏板之间也没有雕透,承托的也不是云拱撮项或荷叶净瓶,而是蚕形装饰(图)。花园小石桥上的石雕栏杆却与明清的形制完全相同。凉亭木制栏杆不见特别之处。在中堂大院内的石柱础、石狮种类较多。石柱础以四方鼓型、鼓型较常见,四方鼓型下又常带方脚,雕刻采用很浅的浅浮雕,内容有人物故事、卷草缠枝、花卉盆景、香炉宝瓶、璎珞法器、吉祥(戟枪)如意等。石狮座子为四方型,雕刻面相对较大,上面也雕刻很浅的浮雕,内容有卷草花果、香炉宝瓶、人物故事、马上封(蜂)侯(猴)等。而石狮造型精确,雕刻入里,形态都为怒目圆睁,嘴角开合夸张,体形、尺度较为统一(图)。,墙饰在在中堂大院内表现也很丰富,尤以砖雕见长。大院人口处檐壁上所刻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出风采,所谓一寿变百寿,如实反映了乔家人祈求长生不老的心态。两旁是清代大丞左宗棠的题赠对联:损人欲以护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楹联意味深长,这和巨商大富的乔家推行的能文能商、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相符的(图)。承启第知足阁墙饰刻成生动有趣的喜鹊梅花祥云图,借喻喜上眉梢,表达出乔家人逢年过节对喜庆祥瑞的家庭氛围的渴求(图)。关于屋顶装修在乔家大院也占有很重的份量,主要部位是屋顶正脊面和屋顶晒台栏杆等,以砖雕为多,内容有花卉果实,香炉宝瓶等,正脊和垂脊端头饰以砖雕兽吻,雕刻深入浅出,形态生动。就连遍布屋顶的100多个烟囱造型也各不相同,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图)。,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在中堂)门楼上高挂“福种瑯环”匾额,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在中堂),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承启第门罩,承启第知足阁,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福德祠门罩,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多子多福葡萄窜门罩,屋顶砖雕和烟囱造型变化多样,中国木构建筑,楠溪江(永嘉)古村落楠溪江古村落群大致有岩头镇芙蓉村和岩头村及苍坡村、大若岩镇埭头村、枫林镇枫林村、岩坦镇溪口村和屿北村、黄南乡林坑村、东皋乡蓬溪村、花坦乡花坦村等村落组成。其中规模较大的为芙蓉村、岩头村、枫林村、蓬溪村、花坦村,建筑保存完好且较典型的为芙蓉村、岩头村、苍坡村、埭头村和花坦村。,中国木构建筑,古村落规划布局芙蓉村楠溪江古村落中规划布局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芙蓉村。芙蓉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岩头镇以南永仙公路西侧。西南有群山环抱,传说因山上有三峰突起,红白相映,状如含苞待放之芙蓉,遂以芙蓉为村名。芙蓉村始建于唐朝末年,为陈姓家族聚居之地,南宋末年陈虞之率族众抗元兵曾遭焚毁,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重建,基本格局沿袭至今。现存芙蓉村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而实际上该村平面也形同芙蓉花(莲花),意如莲花离不开水,所以村落里多水的布局也就不足为怪。规划布局完整,其“七星八斗”布局为我国古代村落规划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的典范。芙蓉村占地14.3公顷,现有住户443家。在规划上具有显著特点的是利用村内道路交汇地,筑成高0.2米、面积23平方米的方形平台(图),称作“星”,一说是节庆祭祖用的祭坛供台,另说是战时的联络指挥点;还有利用村内水渠交汇处,修成方形水池,称作“斗”,八卦状散落于村内水渠交点处,村民们沿寨墙、道路、住宅错落有致地挖了众多的水渠涵洞,以沟通各“斗”,合在一起称为“七星八斗”。此建制一方面暗喻此处为福地,上纳天上文曲星宿,寓人才辈出如同星斗繁密无间,极富吉祥之意。另一方面则充分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当作战时指挥台,为备战防御的掩体,其斗储水,利于战时“以水克火”,可以化解火攻,还可供村民洗涤养殖,美化环境,保障消防用水,视觉上进一步丰富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层次。村中心最大的水池是芙蓉池,东西长43米、南北宽13米,俗称大斗,池中央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方亭芙蓉亭(图),每天傍晚芙蓉峰伴着芙蓉亭倒映水中,传说由此而来。,中国木构建筑,古村落规划布局芙蓉村芙蓉村寨平面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纵横三、四百米,四周包绕卵石砌筑的厚寨墙及七座寨门,其中一座北门形制为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图)。东面寨墙正中是由重檐歇山顶三楹门楼和八字墙组成的车门,是芙蓉村的正门,寨门内建谯楼,可观望四方。村内有长塘街和龙井街等九条街巷,五纵四横,车门入内即是青砖与条石铺筑的主街长塘街,又称意街或笔街。村内遗存大量明清建筑,有民居、宗祠、书院、庙观、路亭等(图)。芙蓉村人素尚礼教,民情淳朴,耕读风盛。历代除考中进士、举人等外,在京任职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村内至今仍珍藏着南宋“十八金带”容图、象牙笏板、祭器和“黄金印”等古物。此外,该村还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民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日舞鱼灯。,中国木构建筑,古村落规划布局岩头村岩头村北离芙蓉村约1公里,村落也是坐西朝东,背山面垟,3面石城开4门,村落规划严谨,建筑布局整齐。据传始建于五代末年,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初具规模,明代初年竣工,金氏聚居之地,占地18.5公顷,是楠溪江中游最大的村落,古代海盐流通的要道,江岸史上唯一有商埠的村落。因此,具有鲜明的街区式规划布局特征,另外,它还是利用综合水利设施来布局的古村。水利设施始建于元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完成,融饮用、灌溉、洗涤、养殖、消防、造景等功能于一体。村落是以丽水湖为主体完成的人文景观,丽水湖水色清澈见底,水面平静如镜,远近险峰奇岩、古树村舍,皆成水中画影(图)。村落由大规模的水利及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组成街巷。有诗为证:护城湖中栽荷花,绿树丛中隐古塔。杨柳紫薇落湖堤,上下花园红间绿。横巷直街行方便,三进两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台楼阁巧安排。有紧挨湖面古朴风雅的丽水街长廊、重檐攒尖顶式八角花亭(图)、三孔梁式丽水桥、琴山戏台、塔湖庙、水亭祠、东宗祠和大量的民居,北行还有进士街、进士牌楼等(图)。,中国木构建筑,古村落规划布局苍坡村苍坡村再北离岩头村1公里多,在岩头镇永仙公路西侧。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始建宅,后东迁1公里建宅今址。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李姓氏族第五世祖时人丁兴旺,分为东宅、西宅和麻溪园三地段,各设祠堂,还在村口建李氏大宗。宋建炎二年(1128)第七世祖李秋山、李嘉木兄弟时,哥迁居方巷,因兄弟俩情深义重,往来频繁,故弟在苍坡村东面建望兄亭(图),哥在方巷村北面建送弟阁,亭阁遥望,迎送情义。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请国师商讨建村规划,当时依五行风水说,在东方建双池储水,四周开渠引溪环绕以水克火。后又按“文房四宝”之意规划村落(图),笔街的笔尖指向西面笔架山,村内开两池命名砚池,池边条石砌筑砚槽,双池边缘靠笔街处各放一块大石条喻为墨。其规划布局可谓独具匠心,寓意深远。双池间设有宗祠、仁济庙、大阴宫等临水建筑,造型端庄秀丽。村落车门建于此时,重檐悬山顶,三楹六柱木构建筑(图)。村落平面呈方形,造型规整,古朴自然。,中国木构建筑,古村落规划布局枫林村枫林村在岩头镇东南面,楠溪江中游东岸的枫林镇,因村南前山遍布枫香树得名。村落原为柯、苏、赖、木等氏族世居,北宋崇宁五年(1106),徐氏八世祖入赘柯门,不久柯氏家道中落,而徐氏逐渐繁衍,遂独为徐姓所居,至清已有炊烟千余户,丁壮数千人。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民居依据自然地形,新月状而建,纯属自然布局。村落内池塘、古井星罗棋布,达60处之多,是谓星,巧合于风水说“新月带星”格(图)。,中国木构建筑,浙江芙蓉村方形台,浙江芙蓉村边寨门,中国木构建筑,浙江永嘉芙蓉村水亭和水井,中国木构建筑,浙江永嘉芙蓉村陈氏大第,中国木构建筑,芙蓉村陈氏大第,中国木构建筑,福建下梅概况下梅古村落距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8公里,面积9.6平方公里,住户500多户,村民2000多人。村落周边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梅溪环绕村庄南北,又有900多米长的当溪穿村而过,村庄整体上蕴藏着“山气刚,川气柔”的风水意象,堪称“钟灵毓秀”之地,沿溪两边建有长廊,凉亭、栏杆、美人靠一应俱全(图)。早在新石器时期,下梅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已发展成一个行政区。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在这里讲学。此后,村中名人辈出,儒雅之风,代代相传。明末清初,下梅古村落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1680)间,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茶叶贸易的繁荣带来地方的富裕,下梅邹氏四兄弟聚资百万,成为下梅首富,便大兴土木,建豪宅70余幢,在此前后,方姓、程姓、岳姓、陈姓等也在下梅建宅,构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如今下梅古民居建筑中较完整的仍有约40幢,最具代表性的有: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方氏参军第、达理巷、西水别业、邹氏闺秀楼、程氏隐士居、陈氏儒学正堂等建筑。,中国木构建筑,下梅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或石,利用挑梁减柱,使屋面出挑深远,增加屋内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样样俱全。结合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下梅古民居最具特色的风格。为了采光、集雨、通风,民居都设置天井和庭院,尤以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植兰花,花架下设大口石槽,用于常年蓄水。庭院里砌筑水池,养鱼养莲,周围堆叠山石,种树栽花。下梅古民居的排水设施主要是在地下挖掘涵沟,户户相连相通。而民居建筑布局却错落有致,街巷纵横,里弄曲折,铺以卵石路面,古朴雅致。民居大门和民居建筑构件大都采用砖雕和石雕装饰,体现主人的富贵和奢华。砖雕手法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吉祥花卉、民间风物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环境描绘真实自然,图像寓意深刻贴切,所有画面无不精雕细刻,表现了人们建屋时的美好愿望。石雕手法稍显简单,内容且也非常丰富,主要围绕柱础、门当、石鼓、花架、水槽、池栏、井栏等建筑构件,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使用与观赏一举两得。民居外部则以高大的封火墙护舍,砖雕、石雕、彩绘,十分精湛,风火墙上多绘有二方连续彩画,彩画至今仍绚丽如初,经数百年风吹日晒而不褪色,令人不禁为古匠人的高超技艺和所用颜料叹服不已。,中国木构建筑,古民居的木雕亦是精彩纷呈,有挑梁、斗拱、雀替、栏杆、吊顶、柱础、隔扇门窗等,尤以门窗为最,形式采用四扇、六扇、八扇为一樘的隔扇门窗。门窗窗棂以透花式为主,有叙棂、平行棂等,窗棂上下环板为不透雕刻,门裙板一般不作雕刻为平板。木雕图案多以风雅、吉祥的动物、植物、民间人物故事为主题。表现寻常百姓勤劳、向善、忠孝等传统美德。如“五福临门”,“二十四孝”,“一鹭连科”,“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品(瓶)升一级”,“独占鳌头”,“花开富贵”,“紫气东来”等花鸟瑞兽图案,工艺高超,感化教人,充分体现了当地百姓“忠孝持家,读书处世,出将入相”等儒家思想,令人浮想连翩,赞叹不已。下梅古民居堪称是闽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文化遗存。在下梅古民居里,许多堂斋都高挂牌匾,至今保留较好的还有十几块,内容大体可分为堂斋题匾、寿匾和敬匾,工艺上阴刻、阳刻、边刻都有。这些牌匾内涵丰富,书法精湛,既记录了下梅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不失为书法艺术的珍品。其中,清代军机大臣王杰所书的“施政堂”更是珍品。下梅古村落民风古朴,传统风俗中还保留了剪纸、舞龙、锁呐表演、集市、婚丧习俗等活动,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作坊、土特产等保存完整,充分展现了生生不息的农家生活景象,构成闽北地区特有的山水人家风格。,中国木构建筑,邹氏家祠邹氏家祠位于村中当溪溪北,临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兴建,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是邹氏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它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邹氏原藉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的儿子们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邹氏才发展为闽北有名的商贾。祠堂门楼气势恢宏,大八字式样,开三个门洞,中间最大为方形,两边为拱形。门楼上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的“木本”、“水源”,是两幅篆刻横披,意即家传宗法血缘犹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暗示邹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家训。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分别刻着“文丞”、“武尉”图案,邹氏家族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家祠的门础上,立着一对抱鼓石,构成了“户对”,门楣的上方原来是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叫“门当(或门簪)”,门当户对是建筑部件,起着镇宅求安的作用。祠门前设有拴马石,供前来祭祀始祖的后代驻停。其风火墙为双坡造型,高大宏阔(图)。门厅内高大宽敞,左右两边出入,门廊为精巧木柱拱架,拱架和顶棚造型别致,上有雕刻和彩绘,可悬宫灯、花灯,并可搭建临时戏台。天井两侧是厢楼,供听戏时用。邹氏家祠每年举行春秋两祭(春祀秋报)活动,活动期间除祭祖吃胙外,还请戏班在家祠内唱大戏。正堂为敞开式,原设有神坛,神坛上供着祖先灵位和邹氏艰苦创业时的扁担麻绳。每至清明祭祖时,都要供奉扁担麻绳,借此激励后人要知道创业的艰辛,不忘祖先功德。正中堂壁上为四扇合一的木雕鎏金画屏,主要表现我国传统孝道的二十四个经典故事内容(图)。,中国木构建筑,邹氏大夫第邹氏大夫第位于下梅村北街,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屋主邹茂章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四纵三厅四进建筑群落,有歇屋、天井、厢房、花园等建筑,左侧二纵又有“施正堂”,清乾隆四大学士之一,时任朝廷军机大臣的王杰亲自书题“施政堂”匾额悬挂堂上,保存完好。邹氏大夫第,占地3423平方米。是以居住为主,辅以议政、休闲、娱乐等生活设施的建筑群。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门墩石三面均有雕花。二进大门面壁全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浮雕和透雕结合。两厢隔扇门窗窗棂均为几何图形,辅以人物、花卉雕刻装饰,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屋内梁柱连接处的拱撑、雀替也都木雕装饰。天井设石花架和石槽养植兰花。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模仿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园内植有罗汉松,院墙镶以双面镂花砖雕窗,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艺术享受。大夫第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是武夷山清代民居中集建筑、艺术、工艺于一体的典范(图)。,中国木构建筑,方氏参军第与达理巷方氏参军第位于下梅北街方家巷,约建于清顺治年间,为三进两厅建筑,占地435平方米。据传方氏有驻守边关的殉职者,当地政府为表彰方氏守边功绩,赠建参军第。参军第左侧有一条长10余米的长廊式通道,叫达理巷。该巷修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时下梅首富邹茂章的后裔建宅于方氏参军第南面,两家院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为此方氏做出让墙之举,让邹氏开了后门,邹氏就捐资白银数百两,在方氏参军第左侧贴墙修建一条通道,被称为“达理巷”,寓“通情达理”之意,至今传为佳话(图)。闺秀楼闺秀楼位于下梅北街邹家,是宅第内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家族中黄花闺秀,妻妾小女休闲娱乐。此楼结构精巧,为砖木双层楼面。为承托住砖的重量,木楼板下先布好起承托作用的雕花井字棱条和弧形棱条,再铺上木地板,再铺上方砖。雕花棱条图案简洁,美观大方。四壁开有几何图案漏窗,可环眺窗外山水景色(图)。另外,西水别业的建筑风格也别有一番情趣(图)。,中国木构建筑,中国木构建筑,福建武夷山下梅邹家祠堂,中国木构建筑,邹家祠堂门厅雕刻绘画,中国木构建筑,邹家祠堂木构雕刻,中国木构建筑,邹家祠堂木构雕刻,中国木构建筑,邹家大夫第门屋,中国木构建筑,邹家大夫第一进砖雕墙,中国木构建筑,邹家大夫第一进院落,中国木构建筑,邹家住屋木构雕刻,中国木构建筑,邹家“小樊川”双面镂花砖雕窗,中国木构建筑,下梅闺秀楼内进拱撑使屋面出挑,下梅闺秀楼,中国木构建筑,闺秀楼楼板雕花结构,闺秀楼木楼板铺砖,中国木构建筑,徽州民居-宏村宏村,古称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黟县西北角,整个村落占地约30公顷,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水系古村落。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至今800余年。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宏村人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当时的汪氏六十六世祖汪彦济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宏村在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尽量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率族人挖水圳,引西溪,掘月沼,建总祠,族人陆续下山建房。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汪氏八十一世祖汪奎光等17人主事,历时3年,于村南掘成20247平方米的南湖,宏村的设计、构造才最终实现。清乾隆二年(1737年)避帝讳改名宏村。牛形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棵参天古树是“牛角”,傍泉眼挖掘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九曲十弯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绕村溪河上架起的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中。宏村现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敬修堂石砌花坛、雕刻雅致;承志堂精雕细镂、飞金重彩,被誉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相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四周山色与粉墙黛瓦倒映湖中,山、水、民居与人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也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最大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2000年11月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木构建筑,徽州宏村南湖书院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基本为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湖面为大弓形,湖堤造型分上下层,大小不等石块砌筑,整个南湖横跨东西,沿岸环堤古树参天,北倚民居高低错落,小径画桥点缀风荷,诗情画意令人留连往返(图)。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今杭州)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美称。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呈至今模样。古今许多诗人、画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诗篇、画图。“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称为“依湖六院”。清嘉庆年间(1814年),花了四年的时间,将六院合并重建为一所规模极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书院”。占地面积6660平方米,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是先生讲学之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书院大厅巍峨壮观,门楼保存完好,原有“以文家塾”金色匾额,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大书法家梁同书93岁时所书。西侧还有“望湖阁”等。书院建筑选材考究,梁柱精选白果、香樟制成,因为有香气可驱除蚊虫,近两百年来没结过蜘蛛网(图)。,中国木构建筑,水圳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总长1200多米,走街穿巷、清润万家。水圳是宏村人的命脉,其祖先自然很会利用这天赐的资源,他们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坝,用石块砌成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使清澈的泉水流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走街穿巷,穿堂过屋,经月沼,入南湖,留下画桥风荷美景后,又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汇入溪流,滋润得满村清凉,更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图)。这人工水系,虽为人作,且宛自天成,极大地丰富了村落景观的形态和内容,如防火、调节气候、改善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饮用与洗涤、灌溉与发电等。水圳沿着街巷住家建有无数个浣洗水池,水沿着沟渠流向千家万户,人们浣衣洗涤、浇花灌园都极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村民饮用、浣洗都在“牛肠”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八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八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更为奇妙的是,这牛肠的水位,无论天晴下雨,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总是低于小桥以下一点,不多不少,十分奇特。水系建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木构建筑,月沼“月沼”,当地老百姓也称月塘,就是所谓“牛胃”。月沼差不多也是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和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修建九曲十弯牛肠水圳,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开挖池塘,供饮用、洗涤及防火等(图38)。其后裔汪升平等人又投资万余金,砌筑石堤,把池塘修建成半月形,才完成今天完整的“月沼”。月沼水常年清澈如镜,四周粉墙黛瓦,蓝天白云,跌落水中;塘中偶见鹅舞红掌,鸭戏清波,随时打破寂静的水面;一旁伴随有老人聊天,妇女浣洗,顽童嬉戏。全然是一幅情景交融的风俗画。月沼北畔正中“乐叙堂”祠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总祠,也是明永乐年间所建。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图39、图310、图311)。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的“月沼风荷”。,敬修堂敬修堂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侧西首,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86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敬修堂在院门外留有10平方米的空地,俗称厅坦,是夏日纳凉、冬天晒太阳及小憩聚会之处。进入庭院,庭院内石砌花坛,置石鱼池,院内西侧有两株百年牡丹,实数民间罕见(图)。其大门门罩上都镶有玉器花瓶、松鹤同庆、福寿双全、麒麟送子等石雕图案,飘逸淡雅,寓意深刻(图)。正厅为后二单元,三间二楼结构,木雕造型独特,线面严谨。厅内两侧莲花门雕饰端庄别致,左右对称,雕刻的有“福在眼前”、“平安富贵”、“福寿双全”、“草龙托寿”等图案。整个厅堂基本保持原貌,从八仙桌、八仙椅、茶几以及楹联、字画等摆设中可看出主人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厅堂摆设有花梨木古桌,坚硬沉重,乌黑明亮,造型独特,保存完好。厅堂上方所挂的楹联“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五伦”即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人伦关系。而“六经”即为诗、书、礼、易、乐、春秋。传说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烧掉了乐经,到西汉以后重视以“孝”治天下,故把“孝经”也列入六经之内。两侧挂的楹联“澹泊明志,清白传家”,表达出主人淡于名和利,追求自己志向的心愿(图)。几百年来,徽商不仅经商挣钱,而且重视儒家思想,把读书和经商溶为一体。整个厅堂处处雕有寓意很深的吉祥图案。厅堂挂彩灯的灯钩木托上面镂空雕刻着“双龙戏珠”、“福禄寿喜”。天井的四周是用锡雕刻出来的图版,正中央还雕刻一块“寿”字图版,寓意高寿齐天。天井的水枧原来都是用锡铸成的。左右两边保存着用锡雕刻成的两只花篮。后厅是长辈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前厅与后厅之间是由几扇装饰门隔开,也是民居中建造设计的独特之处。几扇装饰门是活动的,平时不开,只有在婚嫁喜事才把这几扇门打开,前厅与后厅就连成一体,显得整个厅堂更加宽敞、气魄,可见当年主人的精心设计,也体现了一百多年前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敬修堂整个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房子坐北朝南,是保存完好的典型徽派建筑。,承志堂承志堂是宏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建筑,位于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都非常完整,装饰富丽堂皇,尤以木雕精美绝伦,人物表现栩栩如生。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136根木柱,大小门窗60个。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图)。承志堂前厅是整幢房子中最精华的部分,大门后面耸立着一幅威仪的中门,据说,汪定贵在经商发财之后曾捐了个“五品同知”的官衔,有了这个荣誉之后,汪定贵便觉得自己已跳出了原属的那个阶层,于是便增设了一道具有官家威严的中门(中门又称仪门,原为官署而设),一般只有在重大喜庆日子或达官贵人光临时才大开中门以示欢迎,而普通客人只能从中门两侧的边门入内。仪门的两个侧门上方都别出心裁地雕了一个“商”字形图案(又似倒挂的元宝,意为财源滚滚的意思),汪定贵虽然经商发了财,而且捐了官,但经商在古代仍是一种划分在九流之外的贱业,这使得主人心里忿忿不平,于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说从边门出入的人,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到我家来,都要从我“商人”的脚下过,此举或许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罢了。但在中门的上方,主人是不敢打任何主意的,而是高挂一个“福”字,因为在他看来,为官的毕竟要比经商的地位高,这就是为什么众多徽商在发财之后,仍不惜花费重金捐官的原因。,在中门“福”字的上方,镶有一幅木雕“百子闹元宵”图,图上雕刻着100个小男孩过元宵闹花灯时的情景,有划旱船的、舞龙灯的,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正是古代“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生动写照。“百子闹元宵”图两边的“商”字斗拱上则分别雕有四出三国演义的戏文,斗拱的上方雕有“南、北”财神,“南、北”财神的上方是阁楼护板,在此,汪定贵设计了“渔、樵、耕、读”四根木雕立柱,分别代表了古代的四种职业(图)。前厅横梁上雕有一幅“唐肃宗宴官”图,此幅木雕是在一整块的横梁上雕刻而成,在古代是先架梁,后雕刻的,如果雕错一处,则前功尽弃。木雕画面所展示的是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大家在赴宴之前所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琴、棋、书、画尽收其中,就连烧水、掏耳朵这样的细小之处也刻划得惟妙惟肖。此幅木雕人物之众,层次之多,堪称木雕中的精品之作。在“宴官图”两边的额坊上,又雕有“元宝”与“金钩钓鱼”图,“鱼”者,为“余”的谐音,意思是“年年有余”(图)。承志堂前厅的拱棚上,还有国内罕见的“倒立双狮戏球”式木雕棚托,厅堂两侧卧室的厢房门上雕有“福、禄、寿、喜”四星和各带一名道童的“八仙”,寓指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图)。承志堂整幢房屋共开了9间天井,天井在商人的眼中则是另一番意思,他们觉得天井就好似一个聚宝盆,天上下雨便是下金子,下雪则是下白花花的银子,喻意财源滚滚从天而降,而雨水从天井的四角流入地下,则为“四水归堂”、“肥水不流他人田”之意,因此,承志堂前厅天井的四个角上分别写有“天锡纯嘏”四字(表明主人所得的一切均是上天所赐予的,“锡”通“赐”,本意用于表示水枧用纯锡打制而成,至今仍完好如新)。前厅的上方放有八仙桌、八仙椅,所谓的“八仙桌”,实际上是一种用料精良的方形雕花木桌,而“八仙椅”则通常是椅背上雕出神话传说中八仙所使用的兵器,俗称“暗八仙”,在八仙桌的后方通常放有一红木条案,条案中间摆有自鸣钟,钟的两侧为帽筒(为人们摆放瓜皮小帽之用),帽筒的东边摆有古瓷瓶,右边摆着精致的木底座镜子,此意喻为“终生平静”(与“钟声瓶镜”谐意)之意,这是主人希望自己无论是经商还是家人生活一生都能风平浪静,平平安安,体现了当时徽商对生存环境的一种渴望与寄托。,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高堂”。承志堂后厅的每根柱子的基石上都刻有一个“寿”字,横梁木雕则采用了“郭子仪上寿”及“九世同堂”图。郭子仪为唐朝大将,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之臣,被肃宗皇帝封为汾阳王,传说肃宗皇帝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郭子仪的小儿子郭瑷为妻,郭子仪寿诞之日,七子八婿都均上门拜寿,惟独郭瑷之妻倚仗自己是金枝玉叶的公主,强调君不拜臣而不行儿媳之礼,结果被恼怒的郭瑷所打,传下了打金枝这出脍炙人口的剧目。“九世同堂”即传说山东郓城县有一位名叫张公义的官员,其子孙世代为官,九世同堂,一时被传为佳话。在后厅雕刻这两幅木雕,主人的用意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人要孝敬长辈,希望自己能够子孙满堂,福寿绵绵(图)。承志堂后厅的左侧便是当时的娱乐场所排山阁与吞云轩,排山阁是当时打麻将的场所(因为打麻将洗牌时哗哗的声音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吞云轩,顾名思义便是当时专供家人吸食鸦片的场所,以此可见,主人在经商发财之后追求享乐、穷奢极侈的生活。吞云轩的左侧则是当时承志堂的后花园,里面亭台水榭,花草树木,无所不有,是一处陶冶性情的好场所(图)。承志堂还有一个特色,便是它的布局设计合理完善,进入院门,长方形的前院中,有专供停放轿子的轿廊,轿廊两侧则是保镖与男佣的住房,值得一提的是承志堂的外墙里侧,加添了一层木质墙板,既美观(与现代家居中的木墙裙相似),又可起到安全防盗的作用,因为一旦有人深夜挖墙打洞,触及木板,便会发出响声,犹如警报器一样,居住在前院两廊的保镖和男仆就会作好擒贼的准备。,承志堂前院左侧为公子、小姐的书房,右侧为设计独特的三角形空间鱼塘厅,为家人修心养性的场所,当时也作为管家的起居之地。塘沿设有“美人靠”,可以凭栏观鱼,欣赏石雕精品双面镂空的“四喜登梅”图(图)。偏厅位于前厅左侧,从此设计上可以看出主人的细微之处,右则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无暇顾及,客人便先可在偏厅暂时休息、饮茶,前厅的右侧则为当时的井台及女佣住房(图)。承志堂气势恢宏,不同凡响,堪称建筑中的佳作,尤其是其中的木雕,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并且木雕表面均涂有金粉,使其看上去富丽堂皇,连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不免为之击节赞叹,称这些木雕瑰宝,在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故宫也看不到,这不是说帝王的权力、财力不及汪定贵,而是因为历代皇帝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的头顶上绝不允许出现别人的形象,因此,故宫的木雕非龙即凤,所以,宏村承志堂也被专家们誉为“民间故宫”。,树人堂树人堂建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占地面积226平方米,二楼三间结构,花园水池,独具匠心。树人堂也是民艺收藏馆,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为弘扬徽州的历史文化,主人多年来从民间收集了明清时期老作坊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再现了当年徽州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树人堂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边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鱼塘,活水长流。院里共有两个小书房,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枋栏板(图)。树人堂实有“百业须精,儿孙当教”之意,寓意深远。,桃园居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前后三间结构。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桃园居虽说规模不大,但门楼砖雕和室内木雕堪称精品。门楼砖雕稳重大气,而且层次清晰,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逼真,神态生动。尤其是四扇雕花门可以说是全村最为精美的雕花门。桃园居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厅房门及窗户和书厅雕花门上。大厅门、窗图案主要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落式,两边窗户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另外两厢的葡萄挂落、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落中心的飞马寓意“飞黄腾达”(图)。,冒华居冒华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全屋系木砖结构,饰以砖、木、石三雕,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屋内正厅的长条几、八仙桌、美人靠椅陈设依旧。中堂太师壁上高悬“冒华居”三字古匾。藏有清朝著名书法家、戏曲家张照和翰林院侍讲梁同书及春渚何琪、稚城徐观政等草书真迹。屋内高挂西洋大镜子,高悬西洋大吊灯,长条几上摆着日本产古钟。窗上的徽派木雕,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厅内物品,保存完整(图)。冒华居的厨房和小庭院,沿月沼的弧形形成小梯形,规整中有变化,其内部设置又十分巧妙,小三间天井置水缸鱼池,布局形态独特,别致而实用。冒华居为宏村古民居中巧妙利用原由空间形态营造住宅建筑的代表之一。,徽州宏村南湖黄昏,徽州宏村南湖书院傍水而建,宏村走街穿巷的水圳,宏村月沼,徽州民居承志堂内院,承志堂观看木构架上雕刻,入口仪门上高挂福字,福字上方是百子闹元宵图、两边为“商”字斗拱,雕刻唐肃宗宴官图,雕刻四星和八仙的厢房门,带着道童的八仙,透雕飞罩看横梁上精美雕刻,雕刻郭子仪上寿图,横梁雕刻九世同堂图,中国木构建筑,承志堂后厅棚托(斜撑)雕刻寿星与孩童,三角形空间鱼塘厅和墙上双面镂空的“四喜登梅”图,中国木构建筑,青果巷现有格局青果巷地处常州热闹繁忙的市中心,始于和平南路琢初桥段,由东向西到南大街弋桥处结束,期间途经正素巷、天井巷、雪洞巷、交铺巷、胜利巷等以及大小里弄几十条(图),京杭大运河常州旧城市河紧挨边上自西向东流淌而过,青果巷全长约800米有余。晋陵中路段经交铺巷到公园路段只保留沿河老房子,因河而成的胜利巷基本保存完好(图),北面老巷建筑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公园路至南大街路段现已改造成宽敞的大马路,两边老建筑已全部变成宽敞的绿化带。现存比较完整的青果巷应是东段和平南路段到晋陵中路段为止,整个巷宽3到5米不等,全长不足500米,沿市河北岸成东西直线形分布,沿河居民直接傍水而居。西段从晋陵中路段到公园路段则离河3米而居,沿河为现在的胜利巷,青果巷整个北面都为内陆民居,因河形成江南水乡典型的“一字形”街巷格局。,中国木构建筑,名人故居青果巷东起16弄内,是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哲学家赵元任祖辈世居。赵元任出生于天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随父母在此巷度过少年时代。原房屋有6进,现存5进,全部5开间大小,穿斗式木构架。其中,二层楼屋2进,上下各10间,东西二层厢楼连接,隔扇门窗围隔,形成江南典型的“转盘楼”(图19、)。现存楼屋几经风雨,已变得颜灰色黯,少数几处修补已损坏原有楼屋风貌,须及时保护和恢复。赵元任纪念塑像现存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前。青果巷8284号,是爱国实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原江苏省副省长刘国钧故居。现存房屋4进,分别为门屋、大厅、客堂、经楼(即天香楼)。八桂堂天香楼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瞿秋白故居的一部分。1899年1月29日,就在天香楼,中国新文化的先驱瞿秋白开始了他人生的旅程。故居几经修缮,房屋原有格局虽在,但明清建筑风格似乎已经走样,部分房屋梁柱、屋檐下挂落、隔扇门窗保存完好。,中国木构建筑,名人故居青果巷86号是明嘉靖八年进士唐顺之宅屋。因爱好荆溪山水,所以号荆川,世称荆川先生,散文家,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著有荆川先生文集,是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唐宋派”的首领之一。晚年又率军抗击倭寇,屡立战功。唐家人丁兴旺,原有贞和、八桂、易书、筠星、四并、复始、松健、礼和等八堂散布小巷。现仅存明代建筑贞和堂南木厅一处,面阔3间,进深7懔。青果巷西端257269号还有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家李宝嘉遗宅,他字伯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