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_第1页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_第2页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_第3页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_第4页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李峰2015年版中国药典已于2015年6月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2015年版中国药典最大的变动之一是将原药典各部附录整合,并与药用辅料标准单立成卷,首次作为中国药典第四部,解决了长期以来药典各部共性检测方法重复收录、彼此之间方法不协调、不统一、不规范,给药品检验实际操作带来不便的问题。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是保证中国药典执行的重要基础,是2015年版中国药典水平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系统阐述药品检测技术、传播药典知识的良好教科书,对于强化药品监管手段,保障药品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先进检测技术应用和行业健康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一、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内容包括凡例、通则和药用辅料。药典通则涵盖了通用性要求、检验方法、指导原则以及试剂和标准物质等药品标准的共性要求,是药典标准的基础,不但反映了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整体状况和药品检验技术水平;同时也对规范药品研究、生产、检验、加强药品监管发挥重要作用。现就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整体情况简要介绍如下。1.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增修订整体情况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将药典一部、二部、三部制剂整合后共计38个,检测方法附录287个,其中新增通则28个 (检定方法通则27个、制剂通则1个),整合通则63个,修订通则 67 个;新增生物制品总论3个;指导原则共计30个,其中新增15个,修订10个。辅料收载总数约270个品种,其中新增137 个,修订97个,不收载2个。2.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主要特点2.1 整体提升质控水平中国药典凡例、通则、总论是药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品标准的检测方法和限度进行总体规定,对药典以外的其他药品国家标准具同等效力。通过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相关内容的全面增修订,全面完善了药典标准基本共性规定,从整体上提升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形成了以凡例为统领,通则为同类药品基本准则、各论作为基本要求的药典标准体例。药品标准控制更加全面化、系统化、规范化。2.2 药典标准体系更加完善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首次纳入“国家药品标准物质通则”以及“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制备指导原则”、“药包材通用要求”和“药用玻璃材料和容器”等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药用辅料和药包材通用性要求,从影响药品质量的等各方面,包括原料药及其制剂、药品标准物质、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的制定控制要求,形成了全面、完善的药典标准体系。2.3 药典附录整合和编号制定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本着求同存异、统一规范的原则,将各部药典附录统一整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用性附录整合后,除生物制品收载个性通则外,一部、二部不再单独收载通则,对中药和生物制品的特殊性检定方法通则予以单列。鉴于生物制品特性检定通则较多,为方便使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将同步收载生物制品个性检测方法。整合后的药典附录统一更名为通则。按照原理、目的、属性、作用、方法、特性等将药典通则分为十五大类,实现了通则编码的唯一性、科学性、扩展性和稳定性。新编后的编码更加规范、合理、扩展性更强,更加适应药典在检测技术发展的需要。2.4 检测方法进一步完善在参考美国、欧洲、英国药典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2015年版中国药典不断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检测技术,完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和稳定性。通过检测方法的完善,为进一步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提高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2015年版中国药典在保留常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专属性和稳定性。采用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临界点色谱法、粉末X射线衍射法等用于蒙脱石的结构分析以及滑石粉中石棉的检测。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用于重组单克隆抗体产品分子大小异构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抗毒素抗血清制品分子大小分布等;建立了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等指导方法,为加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检测技术储备。2.5 药品质控进一步加强检验方法的完善是实现提高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2015年版中国药典在完善检验方法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加强检验方法的建立和质控要求的制定。通过完善和优化检测方法、扩大成熟、先进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对药品检验的能力大幅提升。2.6 加强药品全过程控制2015年版中国药典进一步强化药品质量全过程控制理念,加强对药品生产源头和工艺过程控制,通过完善相关技术指南,加强对药品的研发、生产、质控环境、药用辅材和药用包材等涉及药品质量的各环节的全过程控制要求,加强产品批间一致性和稳定性控制,丰富了药品标准的内涵,对全面提升药品质量意义重大。2.7 中药安全性控制进一步加强2015年版中国药典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基础上,既突出了中药整体质量控制的特点,又增加和完善了安全性控制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中药材及其饮片在种植、流通、储藏等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如二氧化硫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色素、内源性有害物质、微生物以及相关致病菌等进行控制,在相关控制方法方面,2015 年版中国药典增加了专属性优、灵敏度高、检测效率好的检测技术。如二氧化硫检测增加了离子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农药残留量测定建立了气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真菌毒素检查建立了高相液相-质谱联用方法等。2.8 制剂通则相关要求更加完善2015年版中国药典实现了药典一部、二部和三部制剂通则的全部统一。在整合的基础上,完善了制剂要求以及新型制剂的收载。(1)制剂要求更加规范制剂整合在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同一剂型下的检查项应尽量统一,尤其是涉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例如:眼用制剂和注射剂下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无菌、细菌内毒素等检测项目;对于难以统一者,在相应项下分别作出规定。如胶囊剂的重量差异、中药硬胶囊剂要求水分检查、中药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等。通过完善制剂要求,进一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以动物、植物、矿物质来源的非单体成分制成的,生物制品片剂、颗粒剂、丸剂、胶囊剂,黏膜或皮肤炎症或腔道等局部用片剂(如口腔贴片、外用可溶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等)检查项下应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并应符合规定。生物制品进行杂菌检查的可不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眼用制剂,如加入抑菌剂的,应要求标示所使用抑菌剂的种类和标示量;供雾化用吸入溶液制剂由微生物限度要求为无菌制剂;对于烧伤用软膏剂、乳膏剂、气雾剂、喷雾剂、凝胶剂、散剂、涂膜剂等,除用于轻度烧伤I或浅II外,应为无菌制剂。为保证制剂的有效性,对于来源于动、植物多组分且难以建立测定方法的以外,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均应合要求。(2)完善制剂通则共性要求制剂通则规定适用于中药、化学药和治疗用生物制品,不适用于预防类制品;各剂型、亚剂型并不适用于所有原料药物,而应取决于原料药物特性、临床给药需求以及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在确定制剂处方时,应根据抑菌效力检查法确定抑菌剂的添加剂量等。(3)增加新剂型的收载 2015年版中国药典增加了吸入制剂和口崩片亚剂型的收载。吸入制剂是对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液体或固体制剂做出统一要求,包括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鼻用制剂、供雾化用吸入溶液和可转化为蒸汽的制剂,在符合原相应剂型的基础上,还应符合吸入制剂的相关要求;取消外用制剂,原按照外用溶液剂命名的制剂名称可不变,检查项下应按其使用适应证和用途归属相应的制型,并应符合相关制剂的要求。制剂或可转化为蒸汽的制剂。2.9 微生物检定要求与国际接轨2015年版中国药典进一步完善了微生物检验标准体系,将药品微生物控制从简单的终产品控制向药品生产和检定全过程的微生物风险调查和控制方向发展。为提高药品微生物控制,201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和微生物限度法参照ICH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与国际要求相统一,即无菌检查法修订了培养基种类。修订后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提高了灵敏度、检查项目分类更加合理。2.10 药品标准物质进一步规范国家药品标准物质作为实物标准,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制备做出规范和指导,是为保证国家药品标准的执行、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同时,对树立中国药典作为国家药品标准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504个,标准品32个;化学药对照品832个,生物制品标准品62个。2.11 药用辅料标准水平显著提高(1)药用辅料标准体得到完善 2015年版中国药典完善了药用辅料标准体系,加强了凡例中有关药用辅料通用性要求和药用辅料通则的增修订,强化药用辅料源头和过程控制的要求,特别是对可供注射用辅料,过程控制尤为重要。同时,鉴于制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药用辅料用途的广泛性,强化了药用辅料标准的适用性验证要求。(2)品种收载大幅增加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新增药用辅料品种139 个,修订95个,收载总数达270个,收载品种增长105% 。可供注射用辅料品种由2010年版得2个增加至23个,增加了聚乙二醇300、聚乙二醇400、聚山梨酯80、活性炭等常用的可供注射用辅料标准的制定,对提升药用辅料质量,特别是高风险药品的安全性、弥补我国药用辅料标准短缺、提高药用辅料监管能力、推进药用辅料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辅料质量控制更加严格 2015年版中国药典加强对药用辅料鉴别、有关物质、杂质、残留溶剂等全兴控制要求。同时增订药用辅料功能性指标研究指导原则,更加注重对辅料功能性控制;如增订多孔性、粉末细度、粉末流动、比表面积、黏度等检查项等;并根据辅料的功能性指标的不同,形成系列化,规格化,以满足制剂生产的需求。二、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1.单列中药分析鉴定方法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单列收载了中药分析鉴定常用的方法通则。1.1在2000中药其他方法项下,集中收载中药分析鉴定的方法。具体有:显微鉴别法、膨胀度测定法、膏药软化点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鞣质含量测定法、桉油精含量测定法、挥发油测定法、杂质检查法、灰分测定法、酸败度测定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汞和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法、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农药残留量测定法、黄曲霉毒素测定法、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等。1.2 在0200其他通则项下,集中收载了中药分析鉴定的取样方法。具体有:中药材和饮片取样法、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炮制通则等中药分析鉴定的方法通则,规范了中药材、饮片和炮制品的分析鉴定方法。2.收载于其他项下的中药分析方法除上述单独列出主要用于中药分析鉴定的方法之外,在制剂通则、其他通则、生物测定、指导原则等内容中收载了部分中药分析鉴定的技术方法和规范原则。例如:丸剂、锭剂、合剂、散剂、酒剂、露剂、茶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3.常用中药分析鉴定方法介绍3.1中药材和饮片取样法药材和饮片取样法系指供检验用药材或饮片样品的取样方法。取样时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1)抽取样品前,应该对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情况,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并拍照。(2)从同批药材和饮片包件中抽取供检验用样品的原则总包件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599件,随机抽5 件取样;1001000件,按5%比例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比例取样;贵重药材和饮片,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3)每一包件至少在23 个不同部位各取样品1 份包件大的应从10cm以下的深处在不同部位分别抽取;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和饮片,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对包件较大或个体较大的药材,可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药材和饮片抽取100500g;粉末状药材和饮片抽取2550g;贵重药材和饮片抽取510g。(4)将抽取的样品混匀,即为抽取样品总量。若抽取样品总量超过检验用量数倍时,可按四分法再取样,即将所有样品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 X ”,使分为四等份,取用对角两份;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直至最后剩余量能满足供检验用样品量。(5)最终抽取的供检验用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 倍,即1 /3 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 /3留样保存。3.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药材和饮片的检定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检定时应注意下列有关的各项规定。(1)检验样品的取样应按药材和饮片取样法(通则0211)的规定进行。(2)为了正确检验,必要时可用符合本版药典规定的相应标本作对照。(3)供试品如已破碎或粉碎,除“性状”、“显微鉴别”项可不完全相同外,其他各项应符合规定。(4)“性状”系指药材和饮片的形状、大小、表面(色泽与特征)、质地、断面(折断面或切断面)及气味等特征。性状的观察方法主要用感官来进行,如眼看(较细小的可借助于扩大镜或体视显微镜)、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1)形状 是指药材和饮片的外形。观察时一般不需预处理,如观察很皱缩的全草、叶或花类时,可先浸湿使软化后,展平,观察。观察某些果实、种子类时,如有必要可浸软后,取下果皮或种皮,以观察内部特征。2)大小 是指药材和饮片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薄。一般应测量较多的供试品,可允许有少量髙于或低于规定的数值。测量时应用毫米刻度尺。对细小的种子或果实类,可将每10粒种子紧密排成一行,测量后求其平均值。测量时应用毫米刻度尺。3)表面 是指在日光下观察药材和饮片的表面色泽(颜色及光泽度);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颜色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例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以及观察药材和饮片表面的光滑、粗糙、皮孔、皱纹、附属物等外观特征。观察时,供试品一般不作预处理。4)质地 是指用手折断药材和饮片时的感官感觉。5)断面 是指在日光下观察药材和饮片的断面色泽(颜色及光泽度),以及断面特征。如折断面不易观察到纹理,可削平后进行观察。6)气味 是指药材和饮片的嗅感与味感。嗅感可直接嗅闻,或在折断、破碎或搓揉时进行。必要时可用热水湿润后检査。味感可取少量直接口尝,或加热水浸泡后尝浸出液。有毒药材和饮片如需尝味时,应注意防止中毒。7)药材和饮片不得有虫蛀、发霉及其他物质污染等异常现象。(5)“鉴别”系指检验药材和饮片真实性的方法,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1)经验鉴别 系指用简便易行的传统方法观察药材和饮片的颜色变化、浮沉情况以及爆鸣、色焰等特征。2)显微鉴别法 系指用显微镜对药材和饮片的切片、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以及含有饮片粉末的制剂进行观察,并根据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相应鉴别的方法。照显微鉴别法(通则2001)项下的方法制片观察。3)理化鉴别 系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对药材和饮片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的鉴别试验。包括一般鉴别、光谱及色谱鉴别等方法。如用荧光法鉴别,将供试品(包括断面、浸出物等)或经酸、碱处理后,置紫外光灯下约10cm处观察所产生的荧光。除另有规定外,紫外光灯的波长为365nm。如用微量升华法鉴别,取金属片或载玻片,置石棉网上,金属片或载玻片上放一高约8mm的金属圈,圈内放置适量供试品粉末,圈上覆盖载玻片,在石棉网下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至粉末开始变焦,去火待冷,载玻片上有升华物凝集。将载玻片反转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晶形状、色泽,或取升华物加试液观察反应。如用光谱和色谱鉴别,常用的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髙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4)聚合酶链反应鉴别法 是指通过比较药材、饮片的DNA差异来鉴别药材、饮片的方法。(6)“检查”系指对药材和饮片的纯净程度、可溶性物质、有害或有毒物质进行的限量检查,包括水分、灰分、杂质、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残留、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除另有规定外,饮片水分通常不得过13%;药屑杂质通常不得过3 %;药材及饮片(矿物类除外)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过150mg/kg。(7)“浸出物测定”系指用水或其他适宜的溶剂对药材和饮片中可溶性物质进行的测定。(8)“含量测定” 系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对供试品含有的有关成分进行检测。【附注】进行测定时,需粉碎的药材和饮片,应按正文标准项下规定的要求粉碎过筛,并注意混勻。检查和测定的方法按正文标准项下规定的方法或指定的有关通则方法进行。药材炮制项下仅规定除去杂质的炮制品,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药材标准检验。3.3炮制通则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均称为“饮片”;药材必须净制后方可进行切制或炮炙等处理。本版药典规定的各饮片规格,系指临床配方使用的饮片规格。制剂中使用的饮片规格,应符合相应制剂品种实际工艺的要求。炮制用水,应为饮用水。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1)净制 即净选加工。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燀、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以达到净度要求。(2)切制 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均须进行软化处理,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亦可使用回转式减压浸润罐,气相置换式润药箱等软化设备。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切后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其规格厚度通常为:片 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段 短段510mm,长段1015mm;块 812mm的方块;丝 细丝23mm ,宽丝510mm。其他不宜切制者,一般应捣碎或碾碎使用。(3)炮炙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1)炒 炒制分单炒(清炒)和加辅料炒。需炒制者应为干燥品,且大小分档;炒时火力应均匀,不断翻动。应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单炒(清炒) 取待炮炙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焦黄色为度,取出,放凉;炒焦时易燃者,可喷淋淸水少许,再炒干。麩炒 先将炒制容器加热,至撒入麸皮即刻烟起,随即投入待炮炙品,迅速翻动,炒至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麸皮1015kg。砂炒 取洁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时,投入待炮炙品,不断翻动,炒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河砂,放凉。除另有规定外,河砂以掩埋待炮炙品为度。如需醋淬时,筛去辅料后,趁热投入醋液中淬酥。蛤粉炒 取碾细过筛后的净蛤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翻动较滑利时,投入待炮炙品,翻炒至鼓起或成珠、内部疏松、外表呈黄色时,迅速取出,筛去蛤粉,放凉。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蛤粉3050kg。滑石粉炒 取滑石粉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待炮炙品,翻炒至鼓起、酥脆、表面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迅速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除另有规定外,每100 k g待炮炙品,用滑石粉4050kg。2)炙法 是待炮炙品与液体辅料共同拌润,并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酒炙 取待炮炙品,加黄酒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酒炙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黄酒1020kg。醋炙 取待炮炙品,加醋拌勻,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醋炙时,用米醋。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米醋20kg。盐炙 取待炮炙品,加盐水拌勻,闷透,置炒制容器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盐炙时,用食盐,应先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食盐2kg。姜炙 姜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姜汁与生姜的比例为1 : 1。取待炮炙品,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晾干。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生姜10kg。蜜炙 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蜜炙时,用炼蜜。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炼蜜25kg。油炙 羊脂油炙时,先将羊脂油置锅内加热溶化后去渣,加入待炮炙品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表面光亮时,摊开,放凉。3)制炭 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灰化,更要避免复燃。炒炭 取待炮炙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瞭干。煅炭 取待炮炙品,置煅锅内,密封,加热至所需程度,放凉,取出。4)煅制 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明煅 取待炮炙品,砸成小块,置适宜的容器内,锻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碾碎。含有结晶水的盐类药材,不要求锻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至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煅淬 将待炮炙品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若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5)蒸 取待炮炙品,大小分档,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清水或液体辅料拌匀、润透,置适宜的蒸制容器内,用蒸汽加热至规定程度,取出,稍晾,拌回蒸液,再晾至六成干,切片或段,干燥。6)煮 取待炮炙品大小分档,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清水或规定的辅料共煮透,至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7)炖 取待炮炙品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汽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蒸、煮、炖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每100kg待炮炙品,用水或规定的辅料2030kg。8)煨 取待炮炙品用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地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其与麸皮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麸皮50kg。(4)其他1)燀 取待炮制品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有的种子类药材,燀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易搓去时,捞出,放入冷水中,除去种皮,晒干。2)制霜(去油成霜) 除另有规定外,取待炮制品碾碎如泥,经微热,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含油量符合要求后,取残渣研制成符合规定的松散粉末。3)水飞 取待炮制品,置容器内,加适量水共研成糊状,再加水,搅拌,倾出混悬液。残渣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分取沉淀,干燥,研散。4)发芽 取待炮制品,置容器内,加适量水浸泡后,取出,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使其发芽至规定程度,晒干或低温干燥。注意避免带入油腻,以防烂芽。一般芽长不超过 lcm。5)发酵 取待炮制品加规定的辅料拌勻后,制成一定形状,置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使微生物生长至其中酶含量达到规定程度,晒干或低温干燥。注意发酵过程中,发现有黄曲霉菌,应禁用。3.4显微鉴别法显微鉴别法 系指用显微镜对药材(饮片)切片、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制片及含饮片粉末的制剂中饮片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鉴别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供试品,根据各品种鉴别项的规定制片。制剂根据不同剂型适当处理后制片。(1)药材(饮片)显微制片1)横切片或纵切片制片 取供试品欲观察部位,经软化处理后,用徒手或滑走切片法,切成1020 m 的薄片,必要时可包埋后切片。选取平整的薄片置载玻片上,根据观察对象不同,滴加甘油醋酸试液、水合氯醛试液或其他试液12 滴,盖上盖玻片。必要时滴加水合氯醛试液后,在酒精灯上加热透化,并滴加甘油乙醇试液或稀甘油,盖上盖玻片。2)粉末制片 供试品粉末过四或五号筛,挑取少许置载玻片上,滴加甘油醋酸试液、水合氯醛试液或其他适宜的试液,盖上盖玻片。必要时,按上法加热透化。3)表面制片 将供试品湿润软化后,剪取欲观察部位约4mm2, 正一反置载玻片上,或撕取表皮,加适宜的试液或加热透化后,盖上盖玻片。4)解离组织制片 将供试品切成长约5mm、直径约2mm的段或厚约1mm的片,如供试品中薄壁组织占大部分,木化组织少或分散存在,采用氢氧化钾法;若供试品质地坚硬,木化组织较多或集成较大群束,采用硝铬酸法或氯酸钾法。氢氧化钾法 将供试品置试管中,加5%氢氧化钾溶液适量,加热至用玻璃棒挤压能离散为止,倾去碱液,加水洗涤后,取少量置载玻片上,用解剖针撕开,滴加稀甘油,盖上盖玻片。硝铬酸法 将供试品置试管中,加硝铬酸试液适量,放置至用玻璃棒挤压能离散为止,倾去酸液,加水洗涤后,照上法装片。氯酸钾法 将供试品置试管中,加硝酸溶液(1 2 )及氯酸钾少量,缓缓加热,待产生的气泡渐少时,再及时加入氯酸钾少量,以维持气泡稳定地发生,至用玻璃棒挤压能离散为止,倾去酸液,加水洗涤后,照上法装片。5)花粉粒与孢子制片 取花粉、花药(或小的花)、孢子或孢子囊群(干燥的供试品浸于冰醋酸中软化),用玻璃棒研碎,经纱布过滤至离心管中,离心,取沉淀加新配制的醋酐与硫酸(9 : 1 )的混合液13ml,置水浴上加热23 分钟,离心,取沉淀,用水洗涤2 次,取沉淀少量置载玻片上,滴加水合氯醛试液,盖上盖玻片,或加50%甘油与1%苯酚各12 滴,用品红甘油胶取明胶l g , 加水6ml,浸泡至溶化,再加甘油7 m l,加热并轻轻搅拌至完全混匀,用纱布过滤至培养皿中,加碱性品红溶液(碱性品红0.lg,加无水乙醇600ml及樟油80ml,溶解)适量,混匀,凝固后即得 封藏。6)磨片制片 坚硬的动物、矿物类药,可采用磨片法制片。选取厚度12mm的供试材料,置粗磨石(或磨砂玻璃板)上,加适量水,用食指、中指夹住或压住材料,在磨石上往返磨砺,待两面磨平,且厚度约数百微米时,将材料移置细磨石上,加水,用软木塞压在材料上,往返磨砺至透明,用水冲洗,再用乙醇处理和甘油乙醇试液装片。(2)含饮片粉末的制剂显微制片按供试品不同剂型,散剂、胶囊剂(内容物为颗粒状,应研细),可直接取适量粉末;片剂取23 片,水丸、糊丸、水蜜丸、锭剂等(包衣者除去包衣),取数丸或12锭,分别置乳体中研成粉末,取适量粉末;蜜丸应将药丸切开,从切面由外至中央挑取适量样品或用水脱蜜后,吸取沉淀物少量。根据观察对象不同,分别按粉末制片法制片(15片)。(3)细胞壁性质的鉴别1)木质化细胞壁 加间苯三酚试液12 滴,稍放置,加盐酸1滴,因木质化程度不同,显红色或紫红色。2)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 加苏丹试液,稍放置或微热,显橘红色至红色。3)纤维素细胞壁 加氣化锌碘试液,或先加碘试液湿润后,稍放置,再加硫酸溶液(3350),显蓝色或紫色。4)硅质化细胞壁加硫酸无变化(4)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1)淀粉粒 加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用甘油醋酸试液装片,置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未糊化的淀粉粒显偏光现象;已糊化的无偏光现象。2)糊粉粒 加碘试液,显棕色或黄棕色。加硝酸汞试液,显砖红色。材料中如含有多量脂肪油,应先用乙醚或石油醚脱脂后进行试验。3)脂肪油、挥发油、树脂 加苏丹试液,显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加9 0%乙醇,脂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