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_第1页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_第2页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_第3页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_第4页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题:劝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教学重点】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教学难点】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学方法】 讲析、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晒,后作“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后作“智”)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二)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2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其曲中规(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变直)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善于行走)4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三)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四)特殊句式A 判断句;B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C省略句;D 被动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B2)2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C)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2)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3)8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五)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以为妙绝(口技)(极点)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假如、如果)4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6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知明而行无过矣(而且,表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连词,表顺承)7于青取之于蓝(从,介词)而青于蓝(比,介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介词)8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圣心备焉(了,语气助词)(七)重点词语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乎)3金就砺则利(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5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6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7而闻者彰(明显,清楚)8假舆马者(借助,利用)9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10骐骥一跃(骏马)11驽马十驾(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镂,刻、雕刻)13蟹六跪而二螯(蟹腿)14用心一也(使用心力)第二课时(八)重要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它)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九)理解性默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师说中的“ , ”的思想也是一致的。3“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6“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 。9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10.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11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 。【答案】1学不可以已2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3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4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5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7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8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9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10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11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二、巩固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彰(清楚)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 D而绝江河(横渡)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用心一也 D范增数目项王4与例句中“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C七十者衣帛食肉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5下列各句中“而”与捕蛇者说中“吾恂恂而起”的“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吾尝跂而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A与相同,与相同。 B与不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 D与相同,与不同。7对下列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从”,后者相当于“比”)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8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吾尝终日而思矣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10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颁白者不负于戴于道路矣1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赋与普通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D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第三课时(二)拓展阅读12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 传 其 道 于 后 世 是 故 书 之 竹 帛 镂 之 金 石 传 遗 后 世 子 孙欲 后 世 子 孙 法 之 也 今 闻 先 王 之 遗 而 不 为 是 废 先 王 之 传 也。”(节选自墨子贵义)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节选自吕氏春秋)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端而言,蝡(r)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兰槐:一种香料。(节选自荀子劝学)用斜线“/”给下列画线部分的句子断句。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乎动静形:形状,形体。B其渐之滫 渐:浸泡。C游必就士 就:接近。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翻译下面句子。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题。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朝属。(节选自晏子春秋)【注】胔(z):腐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 特:只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夫厚籍敛不以反民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用斜线(/)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昔 吾 先 君 桓 公 出 游 睹 饥 者 与 之 食 睹 疾 者 与 之 财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答案】(一)基础检测1C(“须臾”为“片刻”的意思。)2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日”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和“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示运的工具,用箕畚。)3D(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B两项为名词作状语;C项,数词活用作动词。)4B(例句中的“者”为“的原因”,而A、C两项均为“的人”,D项为助词,与“昔”构成一个时间概念。)5B(A项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以不译出来。B项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可译作“地”。C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D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6C(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兼词,于之;语气词。)7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向”。)8D(A、B、C三项的“焉”均为兼词,是“于之,在这(那)里”的意思;D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9B(A.寄托:古义指托身寄居;今义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B.终日:古义、今义均指从早到晚,整日。C.用心:古义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情肯动脑筋。D.卑鄙:古义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10C(A为宾语前置句;B D为介词结构后置;C为定语后置句。)11B(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不是脚走得快)(二)拓展阅读12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他的学说和道理传给后代的子孙,因此他们把这些学说和道理写在竹帛上,刻画在金石上,用这种方法传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能效法它。现在听到先王所遗留下来的学说却没有尽力去实现,这就是把先王所流传下来的学说废弃了。”13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参考译文】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14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A(“形”应为动词“表现”。)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参考译文】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15B(据上下文推断是文言实词解答的有效方法。据“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觜,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几句话,能大致猜出第一段写晏子向景公建议后,景公的做法,“不服政”可猜读为“不服役纳税”。)D(D项“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是景公听取晏子劝谏后的正确做法,讲的不是他的“荒诏行径”。)D(D项写晏子对景公的建议,三个事例看不出他的“刚正不阿”。)出游/睹食/睹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希望了。【参考译文】一年冬天景公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有没掩埋的饿殍,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晏子劝谏说:“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贫病的人就给他们钱财(帮助他们治疗),并下令不要他们服劳役,也不要向他们征税。因此每当桓公将要出游时,老百姓都高兴地说:君王幸而能到我们乡里来巡游吧!如今君主您冬日郊游,住在都城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倾家荡产也不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