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石器时代玉器特征与内涵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的考古学文化区域分布,新石器时代早期(约距今110007000年左右):东北、内蒙地区的兴隆洼、查海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约距今70005000年左右):黄河上游仰韶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长江上游大溪文化;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江淮地区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遗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0004000年,铜石并用时代):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和中游陕西龙山文化;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珠江流域石峡文化;台湾地区卑南文化。,新石器早期晚段三种考古学文化玉器及特征,距今8000-7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和内蒙兴隆洼使用磋磨、钻孔等石器加工方法,使用当地岫岩玉加工出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7000-53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仅有玦、璜、珠、管、环等装饰玉,玉石为河姆渡附件冯家村萤石为主。工具类玉器:钻孔匕形器、斧、锛等。装饰类玉器:玦、管状珠、璜、扁形珠等。,兴隆洼文化玉器,P12图1-1:3剖面内圆外尖型玦,巴林右旗洪格力图遗址出土7件玉珏左图1为P12图1-1:2剖面近圆形玦,兴隆洼文化出土玉器,巴林右旗洪格力图遗址出土玉斧,P12图1-1:1钻孔匕形器,查海遗址出土玉器,P13图1-2:3截面为弧面三角形玦,P13图1-2:4截面为长方形圆柱形玦,查海遗址出土玉器,P13图1-2:5玉管,P13图1-2:1匕形器,河姆渡文化出土玉器,P41图1-15:1玉珏,P41图1-15:3玉璜,兴隆洼、查海及河姆渡文化玉器特征,1、以简单工具及装饰品为主、数量少2、器型简单、均为素面3、制作工艺原始4、玉器使用发轫期5、玦缺口面不够平直(河姆渡尤甚),新石器时代中期(含晚段至晚期)典型考古学文化出土玉器及特征,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二、黄河流域1、上游仰韶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2、下游大汶口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三、长江流域1、上游大溪文化2、下游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3、江淮地区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及其特征,考古发现:1908,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红山,发现一些陶片。1919年,法国人桑芝华来到热河省林西县,无获而归。另一法国人德日进,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梁启超之子梁思永,收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参加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对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进行调查,发现一些陶片。1951年,吕遵谔主持对赤峰红山后遗址发掘,首次以红山文化命名。1954年正式定名。1971年5月,辽宁省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就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其后不久,在敖汉旗古鲁板蒿、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宁省凌源市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多次考古发掘,基本弄清了红山文化的地域分布和文化内涵。,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分布范围: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地区;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距今6000-5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来源:少数为遗址采集,多数出土于仅有玉器陪葬的石板墓“惟玉为葬,多寡有别”。p14为主要遗址)玉器类别:工具类、饰玉类、礼玉。,红山文化工具类玉器,P151-3:1平面近方形那斯台1式玉斧,P151-3:2近椭圆形那斯台2式玉斧,红山文化工具类玉器,1,2,1、玉纺瓜(纺轮)P151-3:3,通长:4.59厘米,宽:1.6厘米,厚:1.2厘米。白色玉石,质细密,硬度高,不透明。1980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2、玉纺瓜(纺轮)P151-3:4,长径:1.5厘米,短径:1.1厘米,厚:0.8厘米。白色玉石,质细密,硬度高,不透明。1980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红山文化饰玉类,几何形佩饰类:璧类(单孔璧、联型璧即双联、三联或四联璧)、方缘圆孔佩、环(镯)、璜、玦、管、珠、坠、棒形饰肖形玉佩类:龟、鸮、鹰、鱼、鸟、蝉等,2,红山文化几何形佩饰玉类特色器物玉璧系列,单孔玉璧系列,1,3,1、常规玉璧形制:单圆孔圆形扁平状器物,P15图1-3:12,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七号墓出土的玉璧。2、圆形略方形圆孔玉璧P15图1-3:133、方缘圆孔璧P15图1-3:10(15页倒数第二段),单孔玉璧,红山文化联型玉璧,联型玉璧:即联璧形饰,是一种近似大小两个或三个及以上玉环相连的玉器。,1,2,3,4,1、2:双联璧P15图1-3:143、4:三联璧P15图1-3:15,红山文化特色玉器玉璧特征分析,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其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而言,红山文化此类单孔玉璧尺寸比较小,最大外直径为14.7厘米,最小4.8厘米,最厚为0.6厘米,最薄为0.25厘米。按其类别及功能可以分为1、自然崇拜象征物:无小孔单孔玉璧具有自然崇拜的功能,为祭祀苍天的原始形态,其祭天功能不如良渚文化玉璧明明显。2、装饰作用:少数无小孔,多数一端钻1-3个孔不等,为实用器,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为缝缀或系挂佩饰之物。3、联型璧:双联、三联或四联璧,一般比较小,薄,与真正的璧形制差别大,尤为红山特色玉器,功能不明。,红山文化其他饰玉类:璜、环(镯)、玦、管、珠、坠、棒形饰、竹节形饰,2,3,1,1、双龙首璜P15图1-3:16,16页第六段2、条形璜16页第五段3、桥形璜16页第五段,长:4.35厘米,宽:0.85厘米,厚:0.5厘米。黄色玉质,透明度好,黄色中泛白色雾状水沁。1997年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巴日图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环的残体,改作璜。,红山文化其他饰玉类:璜、环(镯)、玦、管、珠、坠、棒形饰、竹节形饰,1,2,3,红山文化其他饰玉类:璜、环(镯)、玦、管、珠、坠、棒形饰、竹节形饰,1、圆三角形截面环P15图1-3:17,16页第七段,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七号墓出土环或镯,红山很多此类镯为黄玉质。2、圆形截面环P15图1-3:18,16页第七段。3、镯:哈啦海沟第三十九号墓出土的玉镯。这些镯看起来象环,但确实是戴在手腕上的。这在其它地区的史前古墓中非常普遍,有许多以前被认为是璧和环的玉器,其实它们都是镯。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史前的玉镯有环式、璧式、筒式、琮式、联璜组合式,花式、凸缘式等许多种形式。,红山文化其他饰玉类:璜、环(镯)、玦、管、珠、坠、棒形饰、竹节形饰,1,2,3,常规形玦:扁圆璧形、环形玦,中部圆孔,一侧为窄缺口,承袭早中期风格,缺口不规则,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制品中,玦分布相对广泛,各地多有出土,用途也以耳饰为主。,1、玦,直径3.5厘米。此器扁圆环状,中部有小圆孔,一侧有窄缺口,中部圆孔小。(图1)2、黄玉玦:最大直径:5厘米,内孔直径:2.5厘米,厚:0.75厘米。玉质细腻纯净,为淡黄色,半透明。1997年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洪格力图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图2)3、黄玉玦:最大直径:1.25厘米,内孔直径:0.47厘米,厚:0.57厘米。玉质细腻纯净,为淡黄色,半透明。1997年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洪格力图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图3),红山文化其他饰玉类:璜、环(镯)、玦、管、珠、坠、棒形饰,1,2,3,1、玉管2、玉珠3、鱼形坠(P15图1-3:24),红山文化其他饰玉类棒形饰,1,2,3,1、圆形玉棒形器:最大残长29厘米,直径1.8厘米。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地1号墓出土,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P15图1-3:20)2、圆体锥形玉棒形器:一组玉锥,最长二十二点六厘米,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一号墓出土。3、蚕状棒形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第十一号墓出土的玉蚕形器,长十二点七厘米(P15图1-3:21),红山文化肖形饰玉类:龟、鸮、鹰、鱼(鱼形坠)、蝉,1,2,3,红山文化玉龟类型,红山文化玉龟(鳖)的出土地主要集中于阜新胡头沟墓地、朝阳牛河梁遗址等处。此期玉龟数量较多,造型各异,依据形制不同可以分为两中造型:1、3(1右边为P15图1-3:23玉龟)A型,写实型首、尾、四肢明显外伸,壳甲较扁,表面无纹,从造型判断应,定名为玉鳖更加恰当。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的一件。黄绿色玉,有杂质和沁痕。体型圆满,背部之平面近椭圆形,略隆起,表面光素无纹。头部呈三角形,眼部微凸,颈部、四肢、尾部皆琢出,腹部平直。精细逼真,栩栩如生。长9、宽7、厚1.9厘米(图3)。阜新胡头沟墓地1号墓出土的一件亦属此类型。淡绿色玉质,表面局部沁成黄褐色。通体光素无纹。体较窄,头部近三角形,颈部前伸,以概括的棱线表示目和口。四足为弧状略凸,作收缩爬行状,短尖尾,背部近圆形。腹部正中以剔地发琢出一道连贯首尾的凸脊,其下对钻一组隧孔,用作穿系之用。长4.8、宽2.8厘米,厚0.5厘米(图1右)2、B型,龟之首、足、尾皆作缩入体内状,没有雕出,呈龟壳形。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龟。淡绿色。整器为龟壳状,平面近椭圆形,龟背隆起,上起三道棱脊,并琢出规整的龟背纹。龟之头、足、尾皆作蜷缩于龟甲内状,造型逼真。龟背与腹之间琢有楔形槽。高2.7、背长5.3、宽4.1厘米。,红山文化玉龟的功能,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的鹰、鸟、蛙、龟、蜥蜴、蟾蜍等动物都是神灵,可以帮助萨满与神鬼沟通,它们是萨满的助神,以这些动物为原型制作的玉雕艺术品,即玉人、玉鹰、玉鸟、玉鴞、玉龟、玉鱼等,都属于助神类玉神器。龟是权力的象征:胡头沟M1出土玉龟,这说明墓主生前拥有较多的财富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握在手中的龟是墓主权力的一种标志。龟寓意着祈求氏族,人丁兴旺,渔猎丰收,代表财富。龟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古人青睐,用珍贵的玉料琢制出众多的玉龟,更祈求象龟一样长寿。,红山文化玉龟特征,红山文化玉龟都是选用蛇纹石亦即岫玉作为玉料,玉料的颜色不尽相同;玉龟的皮壳都有沁色,或者有伤残;以瓦沟纹或者是较粗的隐刻纹作为主要纹饰,造型简朴;背部的钻孔有不同的形式,象鼻孔中有时可以发现螺旋纹。,红山文化肖形饰玉类:龟、鸮、鹰、鱼、蝉,1,2,3,4,红山文化玉鸮(猫头鹰),红山文化的写实动物形玉器中,以玉鸮者数最众,主要出自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辽宁阜新胡头沟墓地、阜新福兴地乡、喀左东山嘴遗址、朝阳牛河梁遗址等处。根据玉鸮的整体形状和对各构成部分表现的精细程度,红山文化玉鸮可划分为两个类型:(P15:图1-3:25、26)1、A型形象雕琢具体,双翅及尾翼表面以粗浅凹槽或凸弦纹表现翅羽。根据有无爪,复可细分为两个亚型。(1)Aa型,有作并列作攀附状的双爪。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采集的一件玉鸮。黄绿色,质地莹润细腻,光泽度较高。背面平整,有三组交叉隧孔。高6.1、宽6、厚1.8厘米。(图三下)(2)Ab型,无爪。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采集到的一件玉鸮属此类型。玉质分为两层,表层为绿松石质,较薄,底层为黑色石皮。呈扁平体展翅形,头部凸出,尾翼舒张,无爪。以浅细的阴刻线纹琢出目、耳、喙等部,双翅、尾翼上的羽毛用数道浅凹槽状的“瓦沟纹”表示。背面横钻有一组隧孔。高2.5、宽2.8、厚0.4厘米。(图2),红山文化玉鸮(猫头鹰),2、B型,形象极为概括,表面光素无纹。如阜新胡头沟墓地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鸮。淡绿色玉质,表面大部分泛有白色间黑褐色沁斑。头部凸出,头顶部隐约可见减地突出的双目。作展翅状,平肩,双翅两侧亦较平直,尾端向外略有弧度。器表光素无纹。背面上部横穿一隧孔。高3.7、宽4.05厘米。3、功能:玉雕鹰形象则是在以玉为最高物质形态的红山文化时期萨满使用的动物助神类神器。,红山文化肖形饰玉类:龟、鸮、鹰、鱼、蝉,1,2,红山文化肖形饰玉类:龟、鸮、鹰、鱼(鱼形坠)、蝉,1,3,玉蝉:五件,皆出自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有那斯台、宝力格两处。五件整体形制相近。如那斯台遗址采集者,黄绿色,两端沁为红褐色。略呈圆柱体,顶部为椭圆形,较为平整,圆眼略外凸,口微张,腹部内收,上腹部以一组减地凸起回字纹表示双翼,下腹部饰以两道凸弦纹。体近前由两侧对钻一孔。下部光素无纹,尾部上翘,呈尖圆形,两侧有对穿圆孔。长7.3、宽3.1、厚2.6厘米。(图2下)(P15图1-3:27),2,红山文化异形鸮,1、玉鸮:牛河梁遗址,N2Z1M26出土的双兽(鸮)首玉饰。标本第2号。器为黄绿色,局部有白色瑕斑,精磨,光泽度高,圆润感强,出土于墓主人腹部,正面朝上,背面有三对牛鼻穿孔。器通长12.9、宽9.5、厚0.6厘米。出土于墓主人腰腹部位的玉器,可能代表着墓主人之身份特征,根据不同的饰物,确定墓主人生前担任何种神职。2、玉鹄(gu三声):有的称玉凤,红山文化所出玉鹄者数量甚少,考古资料中仅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者。淡绿色玉质,局部沁蚀为白色。整器为板块状,尺寸较大。长19.5、高12.5、厚1.2厘米。背部有四对牛鼻穿。,红山文化肖形饰玉类:龟、鸮、鹰、鱼、蝉,1,2,红山文化玉鱼的出土地点仅见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与阜新胡头沟墓地两处。1、整体呈扁圆锥体。那斯台遗址出有一件,可属此类型。葱白色玉质。扁圆锥体,双目对穿成孔,口部呈凹坑状,颈部有一周阴刻弦纹,左侧有一条沟痕,右侧为两条,当作鱼鳍,尾端渐收为钝尖形。琢制不甚规整。淡蓝色碧玺鱼形器,通长:4.9厘米,宽:1.84厘米,厚:1.28厘米。(图1)1980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2、鱼形坠(P15图1-3:24),扁平体。胡头沟墓地3号墓出土的一对绿松石鱼。两件质料、形制基本相同。质地表皮为绿松石,背层为黑色石皮。整体呈扁片状,圆头,拱背,翘尾,腹下凸出一鳍,尾部上翘,头部钻一孔成目。长2.5-2.7厘米。(图2),红山文化肖形玉饰类功能,红山文化肖形玉器上大多钻有一到数个直孔或隧孔,以使其可以直接穿绳悬佩或缀缝于衣物之上。出土时大多置于墓主人身体的重要位置,如头、腹、胸部或握在手中,且同类玉器常成对出现。这些玉器所具有功能应与玉珠、玉管、玉镯等物不同,并非出自装饰目的。推测写实动物形玉器应与用作礼仪、祭祀的玉猪龙、箍形器、勾云形玉佩等功用接近,作为萨满通神的法器,死后随之入葬。,红山文化礼玉器,红山文化礼玉主要有玦(以兽首形玦为主)、箍形器(马蹄形玉箍)、勾云形器、三孔器、兽首柄形器、神人等为代表,是红山文化所特有的。红山文化的玦有两种形制,一是常规形玦,二是兽首形玦即俗称玉猪龙和C形龙,也是这里所说的礼玉,前者不属于礼玉,而属于几何形佩玉类(见前章)。,红山文化礼玉器异形玦,异形玦又称兽首形玦:环状有缺之形,一端为兽首,一端为兽尾,整体为一兽形:可以分为两个类型A型龙,B型为C型龙。A型龙为玉猪龙,根据玦的形态可以分为两式:Aa式大耳大首粗体玉猪龙、Ab式小耳小首玉猪龙,红山文化礼玉器异形玦之A型龙:玉猪龙,1,2,3,4,Aa式大耳大首粗体玉猪龙:三角形大耸耳,眼及吻部多道简洁线刻纹,玦口或封半开式,或全开式,粗体光素无纹,距头颈约身体三分之一处有对穿小孔1个(少数为2个)。,Aa式玉猪龙:耸耳多线吻粗体式,玦口或封半开式,或全开式,兽首部位龙身圆形,额头隆起,吻部前凸。除头顶的三角形大耳,大眼睛以及吻部的多道皱纹由比较简洁的线刻划外,光素无纹饰。首尾之间有横向窄缺口,或连或断,或为一道不明显的划纹。颈背部对穿一小孔,可穿系佩挂。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1、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第四号墓,墓主人为一老年男子,头枕一玉箍形器,胸口挂两只玉猪龙。2、墓葬图中上端大型玉猪龙3、墓葬图中下端略小玉猪龙,高7.2厘米、宽5.2厘米。4、现天津博物馆藏,原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红山文化礼玉器异形玦之Aa式玉猪龙,1,2,3,4,5,6,7,8,Aa式大耳大首粗体玉猪龙来源,1、天津博物馆藏;2、1996年瀚海拍出,首都博物馆拍得,现藏首都博物馆;3、故宫博物院藏品;4、辽宁建平县征集;5、辽宁牛河梁地区征集6、河北围场下伙房出土;7、赤峰巴林右旗博物馆征集;8、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礼玉器异形玦之Ab式玉猪龙,1,2,3,4,5,6,7,8,9,红山文化Ab式小耳小首玉猪龙特征,半圆形小耸耳或无耳,眼及吻部线刻纹简化或不明显成抽象状,玦口或封半开式,或全开式,粗体光素无纹,距头颈约身体三分之一处或身体一半处有对穿小孔1个(有的无),孔径大。来源:1、天津博物馆藏;2、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5.9、宽4.8厘米;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出土。高4.4厘米、宽3.8厘米。4、大英博物馆藏;5、赤峰地区征集;6、旅顺博物馆藏;7、原辽宁文物总店征集;8、天津博物馆藏;9、内蒙古哲理木盟奈曼旗采集红山文化玉珏,红山文化礼玉器异形玦之B型龙:C形龙,1,2,3,4,红山文化B型玉龙:C形龙特征,基本特征:玉料以墨绿色和黄绿色为主,龙体弯曲,呈“C”形,首尾相差距离大,吻部前噘,嘴紧闭。鼻端截平呈圆滑状,有一对称鼻孔,头部上方近水平位有双目呈水滴状,双目后颈部上方竖立一条钩状长鬣十分飘洒,玉龙躯体中部有对穿通孔。整体呈弯曲状,有蓄势待发之势。学术界、考古界公认没有争议的四条玉龙有: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图1,国家博物馆藏)、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遗址出土的玉龙(图2,翁牛特旗博物馆藏)、傅熹年先生捐赠“C形”玉龙(图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傅熹年先生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以354万元拍卖掉的龙形钩(图4,现去向不明)。图3、图4均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傅熹年祖父傅增湘先生早年藏品。,红山文化异形玦:A型和B型龙内涵分析,在红山文化大墓中,A型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有猪型说、熊型说,可能是财富象征或是萨满通灵神器。B型C形龙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1,红山文化礼玉之箍形器(马蹄形玉箍)或斜口筒形器,2,3,4,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所谓勾云形玉器,其造型的基本特点解构为“中心盘卷”、“四角的卷勾”和“小凸或齿状突”三个要素,目前公开发表资料可靠的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约35件,含出土和馆藏的。根据该器物形制特征,将其分为五型(A、B、C、D和E型),其下又有诸多亚型。A型为简化单钩型勾云形玉器,B型为单钩型勾云形玉器,C型为双钩型勾云形玉器,D型为双钩型勾云形玉器的抽象型,E型为根据勾云形玉器的构成要素变异而成。,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A型勾云形器,A型简化圆孔单钩勾云形玉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第二十一号墓出土。,1,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B型勾云形器,Ba式,Bb式,2,3,4,5,6,7,8,9,10,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B型勾云形器,Bc式,Bd式,Be式,11,12,13,14,15,16,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C型勾云形器,Ca式,Cb式,17,18,19,20,21,22,23,24,25,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C型勾云形器,Cc式,Cd式,26,27,28,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D型勾云形器,Da式,Db式,Dc式,32,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E型勾云形器,E型,红山文化礼玉之勾云形器,勾云形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不论从造型特征上还是从功能意义上看,均占十分特殊的地位。首先,出土的有明确的考古学地层关系,并且与其他红山文化玉器共存的勾云形玉器均出自于较高等级的墓葬内。牛河梁出土的10件勾云形玉器多出自较高等级的积石冢,是体现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重要器物。勾云形玉器不仅具有区分社会等级差异的作用,还应用于红山社会的宗教祭祀。有人认为其两侧镂空的附饰是侧视的龙首,这些特征说明它不是写实性的肖生造型玉器,而是通过想象和夸张,将几类动物的特征集于一身,它的带齿兽面形又属于抽象变形的动物面纹,与动物助神类神器有共同之处;而它表面琢磨出的旋转式的浅凹槽,无疑是与玉勾云形器有直接关系,也是象征萨满灵魂升天时所幻觉的宇宙魂气旋涡图,是萨满教通灵的神器之一。,红山文化礼玉勾云形器,课后作业:请根据提供的线描图特征,找到35件勾云形器的原图,并说明各个器物特征,如图1所示,制作工艺和功能。请做好用PPT的形式上交。,红山文化礼玉之三孔器,双兽首三孔器:通长:9.2厘米,1987年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红山文化礼玉之兽首柄形器,玉丫形器。长12.1厘米,最宽6厘米,厚0.3厘米。辽宁省阜新县福兴地公社遗址采集,辽宁省博物馆藏。玉丫形器是红山文化常见的特色玉器之一,具体象形及意义不明。,红山文化礼玉之神人,玉人是萨满祖先的雕像,拥有它的墓主人是即任的萨满,佩带前代大萨满的玉雕像,是希望大萨满的灵魂能够保佑和协助他进行神事。,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1.工艺上,已有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2.表面不多加装饰,少用刻线,多用“压底隐起”手法3.边缘极薄,有剌手感4.直孔边缘常做修饰,孔壁与平面有过度,显得柔和5.牛鼻穿外大内小,孔边常见打磨修饰的痕迹6.玉器表面柔和,不见有玻璃光者,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1、“红山刃边”:红山文化玉器有个显著的特征,凡是没有凹槽的版形器,边缘均磨薄呈刃状,俗称“红山刃边”。2、“红山瓦沟”:红山文化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勾云形佩的平面磨出瓦楞凹槽,俗称“红山瓦沟”。3、“红山喇叭”:红山文化玉器大多是锥钻孔或管钻孔。锥钻孔有如“马蹄”,俗称“马蹄孔”;两面对钻则在中间留下“蜂腰”;或“台阶”所以又称“蜂腰孔”。这种锥钻形成的孔,都会在器表留下“喇叭口”,业内把它成为“红山喇叭”。管钻孔的孔壁常留有擦痕或螺旋纹。4、“红山椭圆”: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圆雕件,圆径极不规范,大多为椭圆形,这种刀工和后来的刀工有明显区别。,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5、“红山二合一”:红山文化玉器形成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纹饰和造型两者合而为一,玉件的结构既是纹饰又是造型。6、“红山线刻眼”:红山文化玉器中动物眼睛大多为阴线刻成,眼形以梭子形、圆圈形、重圈形、卷云形为最多见,有少量穿孔眼。7、“红山磨痕”: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直线痕,有些专家认为是用柔性拉条“拉”出来的,其实不然。即使用最坚韧的牛皮拉条和解玉砂,也未必能在玉件表面磨出痕迹来,例如著名的红山玉鸮鸟尾部和翅内的直线条,都是用石质或骨质锐器磨刻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匀的原因,线条呈现底部宽、尾端尖的形状,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线条“毛道”和续痕非常明显。这些标志着红山文化玉器的磨刻特征,业内称之为“红山磨痕”。,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8、线条特征:红山文化玉器线条丰富,常见的有宽阴线、窄阴线、阳刻线、弦纹、齿纹、网格纹。阴线底部大多呈弧形,剖面近似“V”字形,浅而轻,均为手工琢磨而成,较长的阴线有逐段磨刻痕,宽阴线有多次磨琢的“毛道”。弧线分断弧和大圆弧两种,前者用手工一次磨刻而成,后者则需要用辅助弧托,分段磨刻,有明显的“接续痕”。阳刻线是磨去地子,凸出线条,俗称“减地起线”。弦纹有阴弦、阳弦两种。阴弦类似首尾相接的宽阴刻线,阳弦线类似阳刻线。齿纹有尖形齿和方形齿两种。网格纹常出现在鸟和龙纹的头部、尾部,是由浅阴弦组成的不规则网格。,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9、器型特征:红山文化器型以龙、鸟、寿面为典型。红山“C”形龙多为梭形眼、闭口、上翘唇、尖尾、后披鬣;红山“猪龙”无鬣;“龙胎”短鬣。从“猪龙”到“龙胎”到“C”形龙,历经了无鬣短鬣长鬣的发展过程。红山鸮鸟大多为小耳朵、小鼻子、扁嘴巴、圆眼、造型对称,有齿,一般为两齿一组。10、“红山象鼻穿”:红山文化玉器除了“喇叭口”,“马蹄孔”、“蜂腰孔”之外,还哟一种特殊的钻孔方法,称作“象鼻穿”,具体技法是在玉器一面先钻并排两个孔,再用斜“刀”在孔的深处穿通。11、“红山粗”:红山文化玉器因为极少出土,所以极少盘复器。真正的红山文化玉器,大多表面粗朴,也少见“包浆”,业内称之为“红山粗”。,新石器时代中期(含晚段至晚期)典型考古学文化出土玉器及特征,黄河流域1、中游仰韶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2、下游大汶口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仰韶文化玉器及特征,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距今7000-5000年。典型仰韶文化包含着一脉相承的四个类型: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史家,前三个有玉器出土,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玉器有璜、环、珠、坠、管、镯、笄、鱼形饰等装饰玉和斧、刀等生产工具,玉质主要为绿松石、绿色玉,玉材多属于河南独山玉。,仰韶文化坠形装饰玉,仰韶文化装饰玉:环、璜、坠饰,蛇纹岩环,残玉璧,玉璜,玉环,仰韶文化生产工具类玉器,西坡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玉器,仰韶文化玉器特征,器物造型简练,体型小,几何形为主。一般光素无纹,钻孔技术原始,多不规整。材质多为河南独山玉,有白玉、绿玉及绿松石,尚未发现圆雕玉器。,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泰山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3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主要玉器类别:工具类玉器、装饰玉和礼玉。,山东省各类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玉器一览表,山东省各类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玉器一览表,江苏和安徽地区各类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玉器一览表,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目前为止,大汶口文化发现玉器的遗址约有20余处,集中分布于黄河下游山东省东部、江苏和安徽两省北部地区。这些地点多处在平原或丘陵地区,周围有河流经过,遗址往往分布在河流的台地或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部支教政治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公考行测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工会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水果果冻制造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无人机空中摄影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海水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橡胶海绵制造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最难会计考试题目及答案
- 必修一政治测试题及答案
- 易货员实操考试试题及答案
- 跨境人民币合同协议
- 工厂品质协议书范本
- 邮政社招笔试试题及答案
- 出科考核规范
- 肩周炎的影像诊断
- 无伞空投技术研究进展及国外准备阶段分析
- 销售团队激励方案
- 日结工资合同(2025年版)
- 2025年配电专业运检题库
- 新增年产3.5万吨油液产品(润滑油、特种油、金属加工液、防冻液)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