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ppt_第1页
《诲人不倦》.ppt_第2页
《诲人不倦》.ppt_第3页
《诲人不倦》.ppt_第4页
《诲人不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诲人不倦,一个8岁男孩的“控诉”,“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呢。”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的效果。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诲人不倦,去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问题】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教育教学名言,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4.不学礼,无以立。(季氏)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作用(1)、(2)教育对象(3)、教育内容(4、7)、教学原则与方法(5、8、9、11)教师素养(6、10、13、14、15),诵读感知,(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2)字音提示:知(同“智”)zh骞qin隅y谄chn磋cu倩qin反(同“返”)fn(3)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文本研读,(一)关于教育的作用,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学生提疑,老师释疑。,子曰:“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习习染相远也“也,也。”表示判断。”,子曰:“唯只有上知知:同“智”;上知:上等的智者与下愚下等的愚人不移改变。”,补充资料,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习: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习染)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反复练习)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五蠹)(学习)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习惯于)5通书,习戎事。(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6鹰乃学习。(礼记月令)(飞翔),【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礼运)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二)关于教育的对象,子曰:“有教无类。”,【问题】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补充资料,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问题】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明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三)关于教育内容,1、子以用,介词四教省略“之”,代“学生”:文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2、陈亢问于向,介词伯鱼曰:“子亦有异闻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学诗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表承接关系,可不译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学礼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听说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疏远,这里指不亲近、不偏爱其子也。”闻:听到、听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名声、声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见闻、知识(博闻强志),【问题】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评价,【明确】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四)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子曰:“不愤苦思冥想又仍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启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则不复再也。”,启发式教学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省略了介词“于”素。”曰:“礼后乎省略了“义”?”子曰:“起予我,孔子自称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与省略了代词“汝”言讨论、讨论诗已矣。”,讨论式教学法,子谓子贡曰:“女同“汝”,你与回也孰谁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同“方”,比较回?回也闻一以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可不译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同意,赞同女弗如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也。”与:给与、授予(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结交、参与(失其所与,不知。)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和、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同“欤”,句末语气词(无乃尔是过与?),激励式教学法,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宰我、子贡。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冉有、季路。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子游、子夏。子路问:“闻斯就行诸“之乎”的合音?”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疑惑,敢问。”子曰:“求也退退缩,故所以进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之;由也兼人好勇过人,故退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之。”,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问题】对上述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明确】(一)启发诱导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因材施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三)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五)关于教者素养,子贡曰:“贫而无谄chn,巴结、奉承,富而无骄,何如即“如何”,论语中的“何如”都可译为“怎么样”?”子曰:“可也。未若不如贫而乐又作“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好像切用刀切断如磋用锉锉平!如琢用刀雕刻如磨用物磨光,其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斯之谓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宾的标志与同“欤”?”子曰:“赐也!始可与省略“之”言诗已矣,告诸之,代“子贡”往动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事而知来动词活用为名词,未知的事者。”,用助词“之”、“是”、“焉”等来提前宾语,如“唯郑焉依。”(左传)这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变式,论语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来提前宾语,试作一整理和具体分析。,【明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第一)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第九)何必公山氏之也?(阳货第十七)归纳:上述例子加点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来提前宾语,构成“宾语+之+动词”的结构。例的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例的正常语序是“有何远?”例的正常语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弟子的自称何述传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四季行运行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百物生生长焉,天何言属宾语前置句,即“言何”的倒置;其特征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哉?”子曰:“若如果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不过、只是为做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如此、这样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曰:“述而却,表转折的连词不作创造,信相信而好古指古代文化,窃私自、私下比于我介宾短语后置老彭。”子曰:“吾自卫反同“返”鲁,然后乐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到整理,雅颂原是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