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的年的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分析.doc_第1页
2017的年的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分析.doc_第2页
2017的年的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分析.doc_第3页
2017的年的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分析.doc_第4页
2017的年的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7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一积累应用 1010 分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 序) (2)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 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 【考点】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解析】手法要对应。 【答案】(1)茂林修竹(2)遥岑远目;水龙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 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考点】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解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 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引申义:从一 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指的是祸患往往产生于不经意的疏忽、祸患常常在平时的 细微处隐藏。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 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答案】C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 舞蹈呢?我们的祖先那种伴有鸣鸣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考点】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 【解析】主语要求是吴歌和白茅山歌,根据语言表达习惯分析 【答案】A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 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 还是坚守常识呢? 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所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 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 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 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 误与否不以科学为判断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 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常识是由正常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 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 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 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 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娘个子大,子女个子也 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娘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 情况。 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一块, 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 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察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所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 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因由这些事情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 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们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出理论 的解释力。 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找到道理?从 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 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 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常识包含的道理不 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两小儿辩日”中,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为看东西近 大小,一个小儿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也“不能决”。这 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中的两个道理狭路相逢。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 生。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个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 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尝试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他必然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 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理论的系统性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原理的数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理论家 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都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 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3.第段画线的词语“冤家碰头”在文中指的是_(2 分)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对第段画线问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个反问句表明了理论对异常的事很有解释力。 B.这两句话以困惑的语气表现作者对天狗食月的疑惑。 C.这两个问句能引发读者对天狗食月这一解释的思考。 D.这两个问句展现了理论家们研究月食现象时的思路。 【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5.第段提出“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辩 日”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3 分) _ _ 【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6.下列对“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认为理论解释比常识解释更系统。 B.在理论中,原理是比定理更为基础的道理。 C.能用来解释反常现象的一组道理就是理论。 D.理论解释优于常识解释,因为前者有推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 分) _ _ 【考点】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5 分) )。(3 分) )。(3 分) 相思 贾平凹 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 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 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 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 远。 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 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得七 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 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 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 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 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 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 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 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 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 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 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 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 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 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 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 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 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 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 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 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 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 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 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 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 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 8.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 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4 分) _ _ 【考点】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修辞效果 答案示例:划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山沙海形成鲜明的对照(1分),爸 凉辽阔的环境凸显出帐篷的微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1分)“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 声到客船的诗句(1分)想象塞山寺里的钟声跨越万里,主人公的相思之苦(1分)。选挥 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勾连起来(1分),营造出深邃悠远 的意境(1分) 评分说明:以上 6 点,答对 1 点给 1 分,给满 4 分为止。 9.“黄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 分) _ _ 【考点】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 答案示例:黄蛉是本文的感情线索,贯穿本文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来展开。黄蛉 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着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着妻儿对远方诗人的思念。 评分说明:作为线索的作用2 分,作为情感凝聚物的作用2 分。 10.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 分) _ _ 【考点】评价作品使用的手法 答案示例:本文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仿佛叙述者和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 方距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评分说明:“叙述者和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距离”、“让读者在阅读时 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为4 个点,答对 1 点给 1 分,给 满 3 分为止。 11.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4 分) _ _ 【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答案示例: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在当下社会,有 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在生活、工作中,当个人情感和杜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我们应 承担社会责任,对事业不追求,同时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 评分说明:评价对象的概括2分,评析的过程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广陵赠别(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 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 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解析】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答案】C 13.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委婉B.雄起瑰丽 )。(2 分) 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 【考点】诗歌语言风格 【解析】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 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答案】D 【评分说明】选 D 给 2 分,选 C 给 1 分。 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 分) _ _ 【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 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 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评分说明】“怎样抒写”3 分,“临别情感”2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8 分)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在东都与李密战败, 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 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请降。大亮杀所乘马,以与之宴乐,徒步而归。前后降者千余 人,县境以清。迁安州刺史,又令徇广州。行次九江,会辅公祏反,遣兵围猷州,大亮击 破之。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 乎?”一皆放遣。 寻召拜太府卿,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常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 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 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后拜左卫大将军,兼领太子右 卫率,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 我便通夜安卧。” 太宗每有巡幸,多令居守。房玄龄每称大亮之节,可以当大位。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 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恨相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 拒而不受。 (节选自旧唐书李大亮传) 注台使:朝廷的使者。将作丞:官职名,级别较低。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贼寇境(2)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语境中的词性及词义。 【答案】(1)侵犯 (2)暗示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大亮杀所乘马,以与之宴乐( (2)每称大亮之节,可以当大位( A.接受B.担任 ) A.送给 B.和,同 C.参加 D.帮助 ) D.把守 C.适合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语境中的词性及词义。 【答案】(1)C (2)B 17.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B.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C.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D.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考点】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解析】分析句子的语境义 【答案】B 18.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恨相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_ _ 【考点】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解析】根据实词,虚词,句式等翻译句子。 【答案】李大亮曾经在路上认出了张弼,握住他的手哭泣,把全部家产送给他,张弼谢绝 不愿接受。 19.第段画线句反映了太宗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分) A.欣慰 B.自豪 C.感动 D.庆幸 【考点】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解析】李大亮值夜班,经常通宵和衣而睡。太宗曾经慰问他说“:到您值夜班时,我就 睡得很香甜。” 【答案】C 20.第段“劝降敌人”和“遣散奴婢”两件事反映了李大亮_的特点。(4 分) 【考点】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答案】(1)有勇有谋,分别体现“勇“和”谋”这两个特点;(2)宽厚仁爱,分别体 现出”宽和仁“这两个持点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进学斋记 张耒 )。(2 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 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 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 止。 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 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 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 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 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 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 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土苴:糟粕。 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 分) A. 之 B.其 C.则 D. 以 【考点】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答案】D 22.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现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考点】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答案】B 23.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探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考点】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答案】A 24.分析第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 分) _ _ 【考点】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解析】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 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论证方法2 分,分析 2 分) 25.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_ _ 【考点】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解析】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答案】第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 励自己勤于进学。(每点1 分) 三三 写作写作 70 70 分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 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理性回归理性回归 由于 2016 年上海高考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社会现象类材料评价他人生活,于是社会 浅近现象材料分析就成了这一年高三学生大小考试的重点,上海各区县的一模作文从“互 联网慈善”、“对娱乐明星的过度关注”到“微信点赞”等材料作文,无一例外的聚焦到 社会时代热点上,到了二模,虽然出现了更多的其他题材材料,但社会现象类作文余热不 减,依旧在考察“表情包”、“网红”等社会新鲜话题。 社会现象类作文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当下的热点话题客观审视、冷静思考,另外一方 面也会造成作文套路化,拿过现象就开始分析原因、比较利弊、指出影响和解决措施,这 样既缺乏对现实人生的审美关照又可能造成思维的僵化。所以我们一直跟学生强调不要把 目光局限于社会浅近现象,同时要练习很多哲理型材料拓宽思考的疆域。 在今年的这一轮高考语文作文复习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哲理性文章的专项练 习,而此次高考的考题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思辨特性。 面对充满变数的生活,是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还是另有思考?就是在规避具体社会 现象的喧嚣下的理性回归。 稳定不变稳定不变 上海高考一直有两个稳定不变的原则,一是紧贴现实生活,二是体现辩证性。前者保 证每个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