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第5讲.ppt_第1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第5讲.ppt_第2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第5讲.ppt_第3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第5讲.ppt_第4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第5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纲解读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鸦片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和掠夺,英国准备侵略中国。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直接原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向中国走私鸦片。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梳理与点拨,海外市场,生产资料,贸易逆差,虎门销烟,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海面挑衅,战争爆发。(2)扩展:1841年初,强占,威逼广州。(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广东,香港岛,3结果:南京条约4影响(1)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2)中国开始沦为社会。,香港岛,通商口岸,关税,半殖民地半封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过程(1)1856年,英军进攻,战争爆发。(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签订。,广州,天津条约,圆明园,北京条约,3结果(1)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通航。(2)北京条约承认有效。增开为商埠。割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沿海沿江,长江各口岸,传教,天津条约,九龙司地方一区,北京,天津,4影响(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2)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中国人民反抗。(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公开勾结,易混易错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知识点理解误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不要误认为是英法联军攻陷了广州城。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是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的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赔款是“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避免两点失误:一是误认为“对英法赔款各增加了”;二是误认为“对英法赔款共计800万两白银”。“增设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规定而不是天津条约,开辟“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是天津条约而不是南京条约。,三、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2过程(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2)清军在朝鲜陆战失利。(3)黄海大战,日军控制黄海。(4)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旅顺、威海卫等地。,明治维新,朝鲜,丰岛,平壤,制海权,大连,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杭州,二亿,开设工厂,4影响:中国社会产程度大大加深。(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4)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列强争相划分“”,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半殖民地化,资本输出,势力范围,四、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1)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2)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2过程(1)1900年6月,英、美、俄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占领了天津、。(2)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和打击侵略者。,义和团,北京,廊坊,天津,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1)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3)拆毁北京到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的组织。(5)改总理衙门为,位居六部之上。,东交民巷,大沽,反帝性质,外务部,4影响(1)辛丑条约使与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的境地。,清政府,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导图,概念辨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史论要旨(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场战争的目的一脉相承,而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两次鸦片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学法指导“一、二、三”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学法指导归纳用“五大趋向”,史论要旨南京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则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深度点拨马关条约反映的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的表现(1)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2)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在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以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图示理解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史论要旨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深度点拨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条款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这一条款充分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帝国主义代言人,即意味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史料引证史料一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重点与史料,重点一,两次鸦片战争,史料二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与世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对鸦片战争影响论述摘录结合史料一、二谈谈你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的认识。,学会分析(1)英国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而发动战争,深刻揭露了鸦片战争的掠夺性。(2)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国门,向中国倾销鸦片,蓄意发动侵略战争。(3)同时期的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2)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3)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且蓄谋已久。(4)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3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3)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4从文明史观看两次鸦片战争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和碰撞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这两次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朝鲜东学党起义是导火线。,重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分化战争,(2)甲午中日战争对当时国际形势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打破了东亚地区短暂平衡的政治格局。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史料引证史料一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及其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史料二马关条约中关于中国割地的条款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学会分析史料一表明日本取得在华设厂的特权,史料二马关条约关于中国割地的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也激化了列强在远东地区的矛盾,加剧了列强在这一地区的争夺。两则史料表明日本在19世纪末成为侵华的急先锋,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2辛丑条约的特点(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目的: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它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列强侵华的目的(1)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2)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重点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2列强的侵华呈逐步升级的趋势(1)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2)从战争的规模来看,战争持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波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重点四,从多种史观的视角审视近代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1(2011福建)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高考与命题,感悟高考,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解析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益下”相违背,排除。故选D项。答案D,2(2012大纲全国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可以自己确定进口税率,说明中国政府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所以答案选择A项。答案A,3(2012北京)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A项中“最惠国待遇”应改为“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错误;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提出了“修约”的要求,没有实现,继而发动了战争,所以B项正确;腐朽的清政府遵守了南京条约的各项规定,C项错误,总理衙门设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以D项错误。答案B,4(2012重庆)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保持道路始终畅通”“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材料主要阐述各国对通往北京的道路进行军事占领,这符合辛丑条约的内容。故应选D项。答案D,5(2011海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前后,西方列强侵华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第(1)问,首先应该明确西方列强在华发生变化的共有策略,其侵华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原因”既要考虑中国人民的原因,又要考虑西方列强内部的原因。第(2)问,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应该从利弊两个方面作答,注意强调总体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也是客观造成的。,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立意:远离毒品)2010年6月25日中国海关总署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集中销毁了各地海关近年来查获的大批走私毒品;171年前的6月3日至6月25日,林则徐在虎门进行了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二者都,仿真命题,A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被动地位B表明中华民族不屈的反抗精神C在中国和世界禁毒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D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解析中国海关总署虎门销毒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的坚定决心。这和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样,都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