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传播学课件效果.ppt_第1页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传播学课件效果.ppt_第2页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传播学课件效果.ppt_第3页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传播学课件效果.ppt_第4页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传播学课件效果.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传播效果研究,2020年6月10日7时0分,2,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第三节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第四节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与制约因素第五节传播效果的评估,本章结构,2020年6月10日7时0分,3,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2020年6月10日7时0分,4,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概念理解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传播效果概念的上述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2020年6月10日7时0分,5,(二)构成1、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2、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3、行动层面:上述两种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构成1、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2、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舆论导向)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2020年6月10日7时0分,6,二、传播效果的类型与研究课题(一)戈尔丁四类型意图短期的预期效果预期的长期的预期效果个人的反应推广与普及媒介集中宣传时报道活动(集合反应)知识的传播短期长期间个人的自发反应社会化社会控制集合的自发反应媒介与社会变革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非预期的长期的非预期效果,2020年6月10日7时0分,7,(二)课题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论意义:认识并把握传播活动的规律实践意义: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2020年6月10日7时0分,8,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2020年6月10日7时0分,9,一、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一)卡茨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分析他认为分三个阶段、三种理论:1、昙花一现期(1935-1955)媒介万能2、苦闷焦虑斯(1956-1960)效果有限3、凤凰涅磐期(1960-1977)效果相当强传播效果研究历程表:,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0,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1,(二)赛弗林和坦卡德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描述,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2,(三)罗杰斯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审视,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3,二、阶段理论评价,(一)魔弹效果论又名: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映论、恐惧遗传观点:受众如静止的靶子,一射即中;受众如患者,一针扎入就好,即迅速产生神奇效果;我们对魔弹效果论持反对意见,但作为第一阶段理论,其产生是有依据的:1、公众对大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心理2、大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果3、交战国的宣传研究普遍相信大众传播能产生强大效果4、社会科学家们的研究往往会强化公众对媒介的恐惧,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4,(二)微弱效果论又名:最低效果法则、有限效果论观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支持微弱效果研究的成果:1.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2.卡茨和拉氏的中介研究3.克拉珀的悲观主义4.海曼等人对传播失败原因的探寻(三)条件效果论观点: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遵循传播的规律和原则,巧妙的运用传播谋略和技巧,在特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特定的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5,(四)分层效果论1、类型效果(1)欲得的效果和非欲得的效果(2)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3)预期效果与非预期效果2、层面效果3、波纹效果(1)心理层面(1)认识效果(2)时效层面(2)感情效果(3)范围层面(3)行为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6,第三节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7,一、社会说服论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多温卡特赖特和卡尔霍夫兰。卡特赖特提出有效说服的四项原则:(1)信息(情报、事实等)必须进入受传者的感官;(2)信息到达受传者的感官后,必须使之被接受,并成为其认识结构的一部分;(3)要想使受传者在接受说服后采取某一行动,必须让他感到这一行动就是实现其原先某一目标的途径;(4)告诉受传者采取行动的简便途径、具体时间以及行动紧迫性。霍夫兰对说服论的贡献表现在:(1)要想产生积极的说服效果,传播者应有高度的可靠性。可靠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专精(实际具有的知识)和值得信赖(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动机)。(2)讯息特性影响说服效果。(3)受众个性因素影响说服效果。,第三节、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8,二、认知一致论认知一致论认为,认知的一致性不仅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现象,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现象中,进而也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支撑认知一致论的三种具体的理论,即海德的平衡论、纽科的均衡论和奥斯古德的和谐论。弗得兹海德的平衡论是最早的一种认知一致论。海德认为,被看作是同类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动力性质:它们要么都被喜欢,要么都被不喜欢;被喜欢的事物和不被喜欢的事物不会混在一起。西奥多纽科姆十分重视人际间的传播和互动。他认为,当人们彼此有了了解,他们往往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即相似的人往往也相互喜欢,不相似的人也成不了朋友,即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查尔斯奥斯古德的和谐论主要用于预言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在受传者产生态度变化中的有效性,即可以对受者态度的改变的方向和程度作出某种预测。,第三节、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2020年6月10日7时0分,19,三、认知失谐论又叫认知不和谐或认知失调论。这一理论由雷昂费斯廷格在1957年出版的认知失谐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费斯廷格认为,人总是无穷尽地追求认知协调或和谐,认知一致的需要是一种影响我们行为强大动力因素。如果我们觉察到信念、态度或行为的不一致,我们就会有强烈的不安感(认知失谐),它会驱使我们改变所作所为,以恢复认知一致。认知失谐论将认知的基本关系分为和谐、失谐和无关三种:认知和谐是人人所追求和期望的,认知无关(即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如抽烟与月亮)是可以视而不见的,而认识失谐则必须设法解决。解决认识失谐的办法,费氏从积极的方面提出两个:(1)主动寻找支持性的新情报;(2)积极争取社会或团体的支持。从消极方面也有人提出两种解决办法:(1)增加和谐因素对失谐因素的比率,如说吸烟可使人心旷神怡;(2)降低评价失谐因素时赋予它的重要性,如说吸烟致癌无科学根据。,第三节、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2020年6月10日7时0分,20,四、文化规范论文化规范论是梅尔文德弗勒(MDefleur)在大众传播理论(1966)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德弗勒(1970)进一步解释道:“文化规范论的主要内容是大众媒介通过有选择地表现以及突出某种主题,在其受传者中造成一种印象,即有关其突出的命题的一般文化规范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构成或确定的。由于个人涉及某命题或情景的行为通常受着文化规范的指引,这样媒介就间接地影响到了人的行动。”其理论模式如下图所示:劝服性社会道德和对于什么是社会接外在行为的信息文化规范过程纳的行为作出定义和解释的改变后来,乔治格伯纳(GGerbner)关于观看电视节目的研究给文化规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20年6月10日7时0分,21,五、议程设定论“议程设定”,最早由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定功能一文中正式提出,并于1977年出版了专著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报界的议程设定功能一书,从而奠定了他俩在这一理论上的地位。他们认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指示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些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这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大众传播媒介愈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事件或问题,受众愈是热切地关注、谈论这些事件或问题。这一理论受到传播学界重视的原因是:(1)传播学者重新发现了媒体所蕴藏的能量,而此前却认为它效果甚微;(2)传播效果构成转向认知及其效应,而此前却集中在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上;(3)这是传播学者“自己发现的”理论,不象其他理论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缺点是:两位学者最终并末彻底弄清:究竟是媒介的议程决定了公众的议程?还是公众的突出议论决定了媒介的议论重点?,2020年6月10日7时0分,22,六、沉默螺旋论这是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ENoelleNeumann)在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1974)一文中推出的效果理论。她认为,大多数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因此,在舆论传播中,个人便通过观察以了解哪些观点占优势、受欢迎,哪些处于劣势、不受欢迎,然后采取相应对策。通常,如果自己的观点属于前者,他便会侃侃而谈;若属于后者,他便介沉默不语。“这样,一方讲话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舆论确立为主要的意见。”结果,表面上强势的舆论显得更加强劲,表面上弱势的舆论则更加软弱。这个假说有三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这个假说包括三个要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2.静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2020年6月10日7时0分,23,第四节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与制约因素,2020年6月10日7时0分,24,一、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1、罗杰斯和休梅克的研究:知晓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2、罗杰斯对传受双方信息互动过程的描述:认知-说服-决策-实行-确认,第四节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与制约因素,2020年6月10日7时0分,25,3、罗杰斯将新事物传布效果形成过程分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即起始时期和实施时期,议题设定阶段、对比阶段、重新审定阶段、澄清阶段、例行化阶段。4、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分四步骤:浏览媒介-依赖媒介-参与媒介-产生效果,第四节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与制约因素,2020年6月10日7时0分,26,二、传播效果形成的制约因素(一)人的因素1.传播者因素:传播者守门人受传者因素(意见领袖中介者规范群体个性受众)2.讯息与技巧因素: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