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1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2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3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4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秋时期以来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产生,发展,重创,成为主流,那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想一想,2,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3,佛教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魏晋时期盛行。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4,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5,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禅定顽石点头醍醐灌顶梦幻泡影、皆大欢喜想入非非、味同嚼蜡对牛弹琴逢场作戏盲人摸象水中捞月借花献佛现身说法作茧自缚不二法门真实不虚五体投地皆大欢喜天龙八部不可思议天女散花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出生入死心辕意马“鹦鹉学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进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无事不登三宝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与佛教有关的词语、成语,6,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佛教名言,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一切皆为虚幻。,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7,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8,一、背景:儒学的危机,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世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峻挑战。,9,(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1)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动荡、佛教盛行原因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表现:佛教盛行,儒学边缘化,(2)新的发展,儒学吸纳佛、道文化佛道吸收儒学精神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思想,10,2.隋唐时期的儒学,(1)继续受着挑战:,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2)地位渐次提高,原因:国家统一、稳定,表现,隋朝的“三教合归儒”主张韩愈主张复兴儒学,11,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终儒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三教合一图,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则是道教的图像,即老子。,12,3、结果:在“三教合一”的氛围下,一场以容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理学在宋代兴起。,13,二、宋明理学,理学,又称“道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在回应佛、道的挑战时,新兴的儒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14,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1、理学的含义:,15,2.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伦理道德遭破坏,不利大一统;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宋代书院兴起与发达推动,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16,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3、基本流派:,二、宋明理学,17,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一说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yi)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北宋理学开山祖师,18,4.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世界本原是理,是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二、宋明理学,19,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4.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材料四: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二、宋明理学,4.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格物致知,二、宋明理学,释义: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具体说:接触,体验,明“理”。,22,“格物致知”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论证合理性)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发现发明)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想一想: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上述思想有何消极影响?,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摧残、迫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和专制统治,2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更进一步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思考: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主要原因?,2.程朱理学的地位,25,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教育和考试的大权仍在理学家手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许多学生成了理学的传播者;考试只取理学学者。理学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其道德标准强化了封建秩序,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备加推崇。最终它从民间书院的讲习进入了官方教育与选拔系统,渐渐进入权力中心。,26,“者,天理也”“,天下之定理”,格物致知探究,得到理,天理,人伦,万物,父子君臣,天理就是,“存,灭”,明道德之善,三纲五常,天理,人欲,小结一下:,程朱理学,“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5.陆王心学之陆九渊,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材料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心即理也”方法论“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二、宋明理学,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5.陆王心学之王阳明:,29,破除外在的敌人、障碍和困难是相对比较容易的,破除自己心中的不法、不良、不妥、贪婪的欲望和冲动才是最困难的。,材料二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30,材料三:良知即天理。材料四: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材料五:“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良知即天理方法论:“致良知”,即克服私欲,回复良知.,31,小结一下:,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主要思想有:1)提出“心即理”之说,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2)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3)求“理”应“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1、陆九渊的“心学”,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就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2、王守仁的“心学”(阳明心学),32,是本原,就是理,心,内心,外求,物,理,良知,合一,心,5.陆王心学之王阳明,33,探究学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影响相同:,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34,探究学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致良知”,进行内心的反省,35,商场着火了,程朱理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陆王心学代表,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天理,三纲五常即天理,格物致知,心,心即理,心外无物,反省内心,不必外求,36,1.陆九渊与朱熹的学术思想的根本区别是:A、对“理”的认识不同B、求“理”的方法不同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D、义利观的不同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D、强调三纲五常3.如果让王阳明空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为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用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37,4.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5.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完全否定B.主要区别在于对“理”的认识和求“理”的方法不同C.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两者注重气节,讲求自我克制的思想值得肯定6.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是:A“心即理也”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致良知”D“理”是世界的本源,38,7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A商品经济发展引起拜金风气流行B求取科举功名的流弊导致理学标榜的道德沦丧C专制统治引起社会阶级矛盾尖锐D西学传入冲击传统的儒学统治地位8.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端,39,见多识广,心安理得蛮不讲理天理何在理所当然天理难容理直气壮天理昭彰强词夺理理屈词穷知书达理通情达理伤天害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同心同德心领神会心想事成心有灵犀心心相映心不在焉一心一意心猿意马人心齐泰山移眼不见心不烦心静自然凉,比一比,40,观察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材料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人戴震材料二: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材料四: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诗说的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4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屏弃。,三、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宋明理学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传及日本、朝鲜、欧洲,对其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产生积极影响。,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几百年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4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44,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八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张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45,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义轻利、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46,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7,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但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这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48,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课堂检测,49,2、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A探究B规格C人格D格子3、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A北宋时期B南宋时期C唐朝中期D明朝初期,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