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兰—西岐王氏济世堂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脑髓述要_第1页
余亚兰—西岐王氏济世堂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脑髓述要_第2页
余亚兰—西岐王氏济世堂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脑髓述要_第3页
余亚兰—西岐王氏济世堂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脑髓述要_第4页
余亚兰—西岐王氏济世堂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脑髓述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岐王氏济世堂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脑髓述要 余亚兰 宋虎杰(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西安,710032) 本学术流派的创始人王秀春先生尝引经据典说,在史记扁鹊传中,最早就有扁鹊治小儿“尸厥”时涉及上古医家俞跗“搦髓脑”的记载,说明中医儿科早就有“脑髓”理论的学术思想萌芽。他又依儿科古典医籍颅囟经,而发挥了其关于“髓”、“脑”的学术理论。王氏的“脑髓”理论思想,是本学术流派在治疗小儿脑病及其并发症和相关病症方面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在王氏髓论的正催化和孵化之下,本学术流派的第三代传承人宋虎杰、张玉莲夫妇成立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目前本学术流派的临床传承工作,有关小儿脑性瘫痪、脑积水、持续植物状态、智力低下、孤独症等小儿脑病和常见病的诊疗与康复,是其重要的方面。脑髓理论已被证实是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学术思想。一、对“脑为精明之腑,元神之腑”的认识祖国医学对神经和精神思维的认识散见于各类书中,比西方医学早几千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的理论影响下,未能加以充实提高,直到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以后,在其影响下,才逐渐为医家所重视。素问脉要精微论明确地提出了“头为精明之腑的命题”,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这里所说的“精明”的功能,当是指脑神经的作用。同时灵枢大惑论、灵枢海论还认为视觉、听觉、运动器官等的正常与否,都与脑髓有直接关系。脑或称脑髓,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又称为元神之府。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本草备要亦提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后,在其影响下,这一学说逐渐为医家所重视。清代王学权等提出了“强记健忘由脑”说,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在脑”说,赵彦晖提出“脑散动觉之气”说等。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云:“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瞳仁色白,是脑汁下注,名曰脑汁入目。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脑受风热,脑汁从鼻流出,涕浊气臭,名曰脑漏。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名。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说明了脑髓不仅与人的思维、记忆、等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也表明脑髓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此与现代医学对于脑功能的认识相一致。“脑为精明之腑,元神之腑”说,为脑积水、小儿脑瘫、孤独症、智力低下、持续植物状态等脑病的中医诊断和后遗症、恢复期的治疗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二、对“脑为髓之海”的认识 说文解字云:“髓者, 骨中脂也。”而脑位于颅腔之内, 脊髓位于脊柱椎管之内, 均为骨中之物,且两者均为白色脂状物, 完全符合最初“髓”字的定义特征。其中,说文解字注.匕部云: “ 脑, 头髓也”。段玉裁注曰:“髓者骨中脂也,头髓者头骨中脂也” ,意即脑是颅腔中的膏状之物质, 汇聚于颅腔(头骨) 内的髓组成了脑。又有素问刺禁论说:“刺脊间,中髓为伛”,虽言刺中脊髓会发生躯体弯曲,但却指出了脊间藏有髓。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灵枢海论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又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腑”。大意是说:脑为髓液集聚之处,其气血输注出入范围上至颅盖骨,下至风府穴(即延髓部位),脊髓聚于椎管之中(即大椎穴下)。此与现代医学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实际上,祖国医学是从宏观上,把肾精(包括肾上腺)脑髓(包括脑神经、中枢神经、垂体)脊髓(包括中枢神经、脊神经)看作是人体一个庞大的生命中枢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肾精是基本因素,因为精可化气(肾气),精可生髓(脊髓、脑髓)。而肾精又是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合称。所以,祖国医学把肾和脾看作是先天和后天之本是极其重要的。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就是在治疗脑病(包括脑积水、脑积水、小儿脑瘫、孤独症、智力低下、持续植物状态、脑发育不全、脑萎缩等)时,从肾和脾着手治疗,临床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三、对“头为经脉之会,诸阳之会”的认识在12经脉中手三阳皆从手走头,足三阳皆从头走足,称为“阳脉之海”的督脉,也上头进脑。另外,头和耳穴位居多,唐孙思邈千金方说:“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头。头者,诸阳之会也”。一语道破了头为经脉之会,诸阳之会的重命题。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头部大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分布十分丰富,交织成网。脑存在着大量的生物电、能、场。这是否与祖国医学所说的头为经脉之会,诸阳之会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从头为经络之会,诸阳之会这一理论可以看出,脑多用阳而乏阴。脑病的发生,阳气逆乱所致。因此,治疗脑病(包括脑积水)须宜调理诸阳之气,使其复常。谴方用药清热但不可过寒(凉),过寒则伤阳气;理气(包括调气、降气)亦不可过于辛燥,燥热则耗津伤气;温散亦不可过热(温),过热则壮火食气。而宜选辛润清透,轻动灵活之品组方。例如:荆芥、防风、前胡、蝉衣、川芎、当归、白芷、藁本、辛夷、苍耳、薄荷、牛黄、麝香、全虫、蜈蚣、钩丁、天麻、葱白、羌活、细辛、蔓荆子、红花、荷叶、桔梗、升麻、茯苓、泽泻等药物。四、对“脑为奇恒之腑”的认识内经五脏别论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把脑为“奇恒之腑”这一认识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考察,就觉得很有意义。脑是中空有腔的器官(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又有传送化物(脑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和藏精气的功能(脑是最高级神经中枢)。这同祖国医学所说的“脑为奇恒之腑”颇相一致。这一认识不仅从脑的解剖、功能得出相似结论,就以脑脊液为例也能看到端倪。脑脊液来源于脉络丛,而脉络丛是脑动脉在脑室(脑内空隙)部位,形成了微细的动脉(脉络丛),它把脑动脉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精细的滤过而分泌成脑脊液。它对大脑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并通过大脑静脉把组织利用后的“废料”排出。而脑脊液中大量的成分是电解质,它是大脑产生生物电的物质来源之一。这种电能、磁场能使神经产生冲动,以起到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这种既收藏精微物质又排泄“废料”的功能,同中医认为“脑为奇恒之腑”也颇相一致。因此,如果脑脊液产生过多和这些“废料”不能被静脉回收、排泄,停积在脑脊液循环的每一条通路上,就会发生脑积水。用“脑为奇恒之腑”这种理论指导脑积水的治疗,那就是既要补充脑之精微(填补脑之气血津液),又要排泄脑之“废料”(活血化瘀,通络利水)。五、对“脑当为脏”论的认识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脑为“奇恒之腑,应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运动感觉等功能,但又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归于心,即心主神明论。这种理论至今仍为一些后学者甚感迷惑。本学派第三代传承人在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认同国医大师张学文的“脑当为脏论”,主张建立中医独特的脑脏系统,以完善中医脑病证治学理论,并用以指导脑脏系统病证的辨证与治疗。素问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脑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性,显然理应为脏。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诸髓者皆属于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言及脑贮藏精气功同心、肺等脏的功能。且“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经脉脏腑病形篇。更何况“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这说明不论是从先天或后天来看,脑皆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脏器之特性。本学术流派认为传统的脏象学说对脑的论述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心主神明论”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既然中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就应当不断地吸取当代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已的理论体系,以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从而发展中医学术,振兴中医事业。为此,突破传统理论,建立中医的脑脏系统,无论对理论研究或对指导临床实践,尤其对研究探讨脑部病证的辨证与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然应当清楚地看到,关于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等问题,仍是目前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我们应该结合理论和临床进一步探索。 六、 脑髓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运用 本学术流派对于脑积水的诊治,在总结历代医家的治疗基础上,提出了其病机关键是“瘀血阻络,脑窍不通,水湿停积”的新论断,由此确定“化瘀血,开脑窍,通经络,除积水”的治疗大法,创立独特的“小儿脑积水三位一体疗法”。既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的原理,又充分考虑到优选药物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既解决了小儿脑积水的去路,又使小儿脑积水造成的后遗症得以康复,衷中参西,标本同治,为小儿脑积水的治疗探索了新的路子。本学术流派对于脑性瘫痪的诊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根据小儿脑瘫临床表现结合四诊辨证,将小儿脑瘫分为肝肾阴虚型、气虚血瘀型、脾虚痰阻型、肾精不足型,虚风内动性等五型,辨证施治,开发出专门对应五型的专科制剂;对于痉挛型脑瘫认为主要以肝强脾弱,痰瘀阻络,经筋失养为病机要点,认为其本在脑,其标在筋,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抑肝扶脾,化痰祛瘀,舒筋通络为治疗原则。疗法上创立了“小儿脑瘫五联疗法”。即内服外用相结合,配合针灸、推拿、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小针刀等,创立了“小儿脑瘫五联疗法”,优化选择合理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使造成的各类障碍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对于持续植物状态的诊治,认为本病以痰瘀阻络,脑窍不通,元神失用为病机要点;以豁痰祛瘀,舒筋通络,醒神开窍为治疗原则;在疗法创新中提出了持续植物状态“三维五感综合疗法”。结 语本学术流派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在小儿脑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经过科研及临床实践证明,小儿脑病其病位主要在脑部,与心、肝、脾、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学术流派认为中医的“髓”论学说应当包括脑、脊髓、骨髓、精髓等。在奇恒之府中,脑与髓既有腑的性质,又有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