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I)卷_第1页
南京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I)卷_第2页
南京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I)卷_第3页
南京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I)卷_第4页
南京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三上双鸭山期中)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成语,正确的一组是( )英国著名画家DavidPaskett的这些画作使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_,那扑面而来怀旧气息让人眼睛湿润。当我们怀着虔敬的心情朝拜这些_雕塑时,完全可以感受到自己和神佛之间已经息息相通了。他能说会道,能把没有踪影的事说得_,我们有时很难辨别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大家真是拿他没有办法。A . 跃然纸上活灵活现惟妙惟肖B . 跃然纸上惟妙惟肖活灵活现C . 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惟妙惟肖D . 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跃然纸上2.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城市具有了浓厚的历史品味和人文氛围。B . 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娱乐节目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需求。C . 实体书店犹如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沙龙,它所承载的文化气息,会让城市显得更安详,而没有实体书店的城市,则无异于文化沙漠。D . 为了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本报将和省福彩中心联合成立审核组,确保公益金发放给真正需要资助的人得到这份爱心,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3. (2分)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4. (6分) (2017高一上沈阳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B . 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C .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D . 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B . 楞严经中“譬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C . 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D . 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B . 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C . 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D . 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5. (12分) (2019高二上连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匆匆过客路遥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着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一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当我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的确,我现在已经对当今的年轻人有一种执拗的不信任感。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是在排队,又不在队里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是在探索什么,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看来是她的孩子。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事终于出现了:当只留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已经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那个青年妇女的手里。那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帐,那小门却“啪”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已售完”四个字嘲笑似地对着他。那个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那个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走不成。那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在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那个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恐怕要动武了!“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那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僵硬的手,在那小女孩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说:“你别怕!叔叔不打人”男青年沉默了一会,转过头来对那个青年妇女说:“同志,对不起。刚才,我,太过分了”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他这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回事呢?那个青年妇女也茫然了,迷惑地眨巴着眼睛。“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待下去太不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谁?”她问他。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呶了呶嘴:“那个瞎眼老头”。只见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着说:“呀,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他是你什么人?”她摇摇头:“不认识”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羞愧地站在班主任面前的小学生。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儿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儿上车去吧!”那个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我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我接过钱,把帽沿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匆匆过客”为题,叙述了三个本是匆匆过客的人物不约而同地对陌生的弱者伸出援手的故事,表现了人间真情,意蕴丰富。B . 小说先安排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二人的矛盾,然后在矛盾即将爆发之际又释解误会,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C . 小说叙述了“我”和另外两人为瞎老头买票时的不同做法,并且交代了我对男青年以貌取人的心理,从中可看出我的自私和偏见。D . 小说结尾“一片银白的世界”“踏上洁白的路面”两处描写,表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写出了“我”灵魂受洗礼后的感受。(2)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男青年这一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3)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视角运用的好处。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何胤,字子季。年八岁,居忧哀毁若成人。既长好学。师事沛国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而纵情诞节,时人未之知也,唯献与汝南周颙深器异之。起家齐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出为建安太守,为政有恩信,民不忍欺。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入为尚书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之,谓为隐义,永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为国子祭酒。郁林嗣位,胤为后族,甚见亲待,累迁左民尚书。胤虽贵显,常怀止足。建武初,已筑室郊外,号曰小山,恒与学徒游处其内。至是,遂卖园宅,欲入东山,未及发,闻谢朏罢吴兴郡不还,胤恐后之,乃拜表辞职,不待报辄去。明帝大怒,使御史中丞袁昂奏收胤,寻有诏许之。胤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焉,居若邪山云门寺。永元中,征太常、太子詹事,并不就。高祖霸府建,引胤为军谋祭酒,胤不至。高祖践阼,诏为特进、右光禄大夫,亦不就。有敕给白衣尚书禄、胤固辞。有敕山阴库钱月给五万,胤又不受。于是遣何子朗、孔寿等六人于东山受学。太守衡阳王元简深加礼敬,月中常命驾式闾,谈论终日。胤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胤家世年皆不永唯祖尚之至七十二。胤年登祖寿,乃移还吴,作别山诗一首,言甚凄怆。至吴,居虎丘西寺讲经论,学徒复随之,东境守宰经途者,莫不毕至。中大通三年,卒,年八十六。(节选自梁书何胤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胤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胤家世年皆不永/唯祖尚之至七十二B . 胤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胤家世年/皆不永/唯祖尚之至七十二C . 胤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胤家世年皆不永/唯祖尚之至七十二D . 胤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胤家世年/皆不永/唯祖尚之至七十二(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B . 号: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号,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例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稼轩居士;王安石,号半山。C . 拜表:指向皇帝上奏章,李密在陈情事表中曾对皇帝奏明“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皇帝表明“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D . 敕:本义为捆绑,引申为法定约束力的政府措施或皇帝命令,如“敕书”指的是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命”指的是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符”就是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胤早年不幸,谨守孝道。何胤八岁便无父母疼爱,为父母亲守丧像成人一样因哀痛而毁伤了身体。B . 何胤施政仁德,讲求信义。他出任建安太守时,每逢伏日腊日,都把关押的囚犯放回家,囚犯们也都如期返回,没有一个乘机逃跑的。C . 何胤任情随性,淡泊名利。他怕谢朏抢先隐居东山,就上表辞职,不等朝廷回复便擅自离京。他多次拒绝出任官职,不肯接受高祖赏赐的五万钱。D . 何胤德才兼备,受人尊崇。高祖派人到东山何胤处去学习,学生们到虎丘西寺听何胤讲论经学,东部地方长官经过吴都要到寺中听何胤讲经。(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郁林嗣位,胤为后族,甚见亲待,累迁左民尚书。高祖践阼,诏为特进、右光禄大夫,亦不就。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7. (7分) (2016高三上厦门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 .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C . ”白发好禁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