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1页
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2页
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3页
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4页
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7高三上泰州期中)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 日前登门拜访阁下,未遇,十分遗憾,如有空,请惠临寒舍一叙。B . 凡在本店购物满二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欢迎光临。C . 竭诚欢迎广大客户和厂商惠顾,愿与国内外客户携手共进,共铸辉煌。D . 蒙先生惠允,本报首家摘要发表先生大作,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2. (3分) (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 默写 (1) 子曰:“_,小人长戚戚。” (2)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_。” (3) 子曰:“君子喻于义,_。” (4)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_。” (5) 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 (7) 所以遣将守关者,_。 (8) 范增数目项王,_,项王默然不应。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3. (15分) (2017高一上平罗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一种智力活动。文心雕龙谐隐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又说:“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根据这些意思,结合谜语制作、猜射的实践,我们似可以这样来说明什么是谜语,那就是:将某事物用隐喻、形似、借代、暗示或其他隐晦的方式或手段隐匿起来,做出谜面,要人们以此为据,动脑分析,顺藤摸瓜地猜测出被隐匿之事物,这类智力性文艺制品,称之为谜语。一般地讲,一条谜语,要由三要素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周易归妹中记载了商代短谣女承筐:“女承筐,无实;士刲(ku)羊,无血。”这两句卦辞表述的意思是:一个女子挎着竹筐,筐里什么也没有;一个男子正在用锋利的刀子割羊,可是羊并不流血。要我们猜猜:这是在干什么?原来,这一男一女正在割羊毛。据考证,这短谣式的卦辞,实际上是我国第一条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民间事物谜”的雏形。当时并不叫做谜语,而视之为“隐语”之类。“谜”这个汉字,是在距商代一千多年后的六朝时期才产生的。六朝时期,只是产生了“字谜”这个词。隋唐时期,谜语也还仅仅是以“字谜”、“物谜”这两种形式为载体,缓慢地向前发展。到了宋代,由于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谜事,才出现了“灯谜”一说。南宋著名词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二“灯品”中说:“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日诨语,戏弄行人。”当时,南宋都城武林(即杭州)将谜条粘于绢灯之上或直接书绘于灯绢之上,供人猜射,这便是“灯谜”一词的由来。在谜语发展史上,由此从隐语中分蘖出“灯谜”这一与“民间事物谜”并驾抗衡的纯文义性谜种。需要说明的是,南宋时,在用文字的形式将文义谜书于灯上的同时,事物谜也间杂书绘于灯上。可见,当时的谜语(隐语)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类。灯谜(隐语)实际上为谜类的统称,绝非仅为文义谜或民间事物谜的专称。“灯谜”这个名称产生于宋代,而使其成为文义谜的专称,使之与民间事物谜的内涵泾渭分明,则是近代以来一些谜事积极分子努力的成果。从宋代再经元延续至明代,不管事物谜还是灯谜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出现了“谜语”、“灯谜”这类的词,而且还产生了带格的灯谜。到了明末清初,带格灯谜又有了飞速发展,居然由原来的十几种谜格,发展到三四百种之多,同时还产生了一些特殊形式的新谜种。灯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宝石,实实在在是中华民族独占享用的,是足可以引以自豪的。所以,灯谜连同京剧、国画和书法一起,被世人誉为“华夏四绝”。(1) 下列对于“谜语”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 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其内涵做了明确的阐释。B . 谜语是一种游艺性文艺制品,它将某事物用特定的方式或手段隐匿起来,做出谜面,要人们去猜出所隐之物。C . 谜语要求人们以谜面为据,动脑分析,顺藤摸瓜地猜测出被隐匿的事物。D . 一条谜语,通常要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要素构成。(2) 下列对于我国谜语发展史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 周易中记载的商代短谣女承筐是我国最早的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民间事物谜”的雏形。B . 六朝时期,“谜”这个汉字产生了,才产生了“字谜”这个词。隋唐时期,谜语还只是以“字谜”、“物谜”这两种形式为载体,缓慢地向前发展。C . 南宋都城武林将谜条粘于绢灯之上或直接书绘于灯绢之上,供人猜射,便有了“灯谜”一词。从此谜语有了严格的分类。D . 自宋代以降,谜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带格灯谜。这种灯谜明末清初有了飞速发展。(3)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 . 到了宋代,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谜事,于是出现了“灯谜”一说。B . 南宋时,在用文字的形式将文义谜书于灯上的同时,事物谜也间杂书绘于灯上。可见,当时灯谜(隐语)实际上为谜类的统称。C . “灯谜”是从隐语中分蘖出的一种与“民间事物谜”并驾抗衡的纯文义性谜种。D . 灯谜连同京剧、国画和书法一起,被世人誉为“华夏四绝”, 实实在在是中华民族独占享用的,因此是足可以引以自豪的。4. (18分) (2017高二上济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原始积累远山H大学正门东侧,有一排树。有一天,树下出现了一个擦皮鞋的女孩。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如玉,却也明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小鲁是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他知道自己今后要在商海里混的,所以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一双皮鞋,保养得很好。他相信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形象,一在头,二在脚。”所谓脚,就是指皮鞋了。所以当他听说校门口出现一个擦皮鞋的摊头时,很高兴,马上就去了。他知道擦皮鞋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同寝室的几个家伙己经兴奋地谈论个午睡时间了。但他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他认为只要皮鞋擦得好,擦皮鞋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所谓。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个擦皮鞋的,不但年轻,而且还很有味道。她眼睛一扫,小鲁就觉得自己心神迷乱了。当然,小鲁是有定力的。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让这种心神迷乱在姑娘面前有丝毫的流露。“麻烦你,擦擦皮鞋。”他总是这样彬彬有礼。“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小鲁突然对姑娘充满了同情和怜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擦皮鞋呢?“你可以试试换一种工作。”有一天,小鲁忍不住对姑娘说。“怎么?我这工作不好吗?”姑娘埋头擦鞋。“不是不好,工作没有贵贱嘛。”小鲁说,“我只是觉得,你你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事更好一点的工作。”姑娘又用力擦了几下,表示皮鞋已经擦好了。她抬起头,一边接过小鲁递过来的擦鞋钱,一边说:“你放心,我不会一辈子擦皮鞋的。我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小鲁觉得有了进一步交流的话题,立即兴奋起来,“能说说吗,什么理想呢?”姑娘一笑,说:“告诉你也无妨。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地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你”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小鲁又是一愣。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暑假后,小鲁返校了,擦皮鞋的小姑娘却没有出现。很快,毕业来临,大学生们为找工作而即处奔波了。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遍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得一份工作。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小鲁明白,她肯定早就看过他的材料和照片,知道他是谁了。“不要惊奇一个擦皮鞋的姑娘怎么突然升级为主管?”姑娘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瞧你这双鞋,”她指着小鲁穿着的运动型皮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小鲁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接话。“欢迎你加盟我们公司,”姞娘说,“不过第一步,你看”小鲁顺着她的手势看去,看见墙角放着一只擦皮鞋用的小箱子。“眼熟,是不是?”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该小说荣获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擦鞋姑娘“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不仅表现擦鞋姑娘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也为下文写小鲁去看擦鞋姑娘作铺垫。B . 小说中小鲁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C . 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说明小鲁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定能邂逅到擦皮鞋的姑娘。D . 擦皮鞋的姑娘在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了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说明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2)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擦皮鞋的姑娘”的形象。 (3) 两处“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5. (8分) (2017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诗歌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照应了标题。B . 颔联对仗工整,写景壮丽。写湘江沿岸,木芙蓉铺天盖地,丛生的薜荔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C . 诗人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生长在淮北的枳相像,所以说:“乡思不堪悲橘柚”。D . “王孙”代指自己出身高贵,然而流落异乡,连身份卑微的打鱼人都对自己不闻不问,失意之感油然而生。E . 诗歌运用用典、比喻、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情感由悲愤到雄壮的变化极易打动人心。(2) 诗歌于尺幅之中写尽深沉之情,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哪些情感?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6. (15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东巡抚白公墓志铭(清)袁枚皇上御极之十有七年,奸民构逆语假吏部尚书孙嘉淦谏章,流传山东。巡抚准公获一纸,交臬司某穷竞其事,务得主名再奏。适滇省以闻,臬司惧,越奏之。上疑公欺,致公于理。公之狱词曰“未得伪造者姓名,遽妄奏,臣不敢也。且缓之,则易于钩考,罪人斯得;暴章之,则彼或闻风窜伏,而平民转罹于辜,故隐忍不发。此臣罪也。拟大辟固当。”上怜其愚,赦之,发香山监工,以老病卒。公由笔帖式内府主事,受知世宗,累官福建将军。乾隆元年,改官巡道,公以疾辞。上怒,籍其家。无长物,得簿:自出使迄入都,公私出入,纤毫如列眉。上以为廉,授长芦盐院,调两淮。公辜较引课 , 辨其赢缩,不忸忲小利,不责奇羡,分忖节度,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九年,巡抚安徽。先是,庐、凤地硗狭,多遨民,饥即避宅盘游,矠鱼擉鳖 , 挈其孥,捶小朄 , 野歌匄钱。或请禁之公怃然曰本之不清末胡能治命守令电画郊折课民耕贷给犁锄。外延染人机工,教蹑丝法。畜蚕,树桃、麻、桑、柘,朝夕程督。未期年,民恋其业,驱之不行。今凤、颍、滁、亳所织绢带丝布,转鬻苏、杭数州。加兵部侍郎,抚广东,调山西,再调山东。十六年,上南巡,自德州至红花埠凡十三营,公修扦督治惟敬。或劝拘虎豹,备弹弦踮躧为供奉者,公大惊曰:“皇上为观河省稼巡狩,玺书如日。为大臣者,耳目未愦,其可违诏以非道悦耶?”除方物外,无所贡。泰山、林外,不置供顿,清跸除道而已。公貌不逾中人,而举止严重,暗室坐未尝跛倚。眴人目微斜。遇大事,虚已集议。既定,屹不可动。抚广时,西洋人某诱澳门民夷言,服其国服,连惠、潮诸州。公怒,毁天主堂,惩治之,洋人大创。安南国王为其臣郑杠所弑,国乱,群姓角争,互乞天朝兵为援。公欲奏以一旅师深入诛篡弑者,为设郡置吏,仍归汉、唐版图。会与总督议不合而罢。论者惜之。公姓白,名准泰,字健斋,号雪村,正黄旗人。赐姓他喇氏。先世为高丽人。子某。葬某。铭曰:药先尝而后进之父,言先择而后告于天。观形者似乎逆,而原心者觉其贤。以是归田,以是获全,又何瞢焉?而况乎七十有二之高年!【注释】辜较引课:查对税收。忸忲(ni sh):遵从既定的规定行事。矠(z)鱼獨(chu)整:用叉矛刺取鱼和鳖。朄(yn):古代敲击用以引乐的小鼓。匄(gi:同“丐”,乞讨。踮躧(din x):拖着鞋子,脚尖轻轻着地而行。指跳舞。(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交臬司某穷竞其事竞:追究B . 上怒,籍其家籍:登记册C . 除方物外,无所贡方物:本地特产D . 眴人目微斜眴(shn):使眼色(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而平民转罹于辜弃甲曳兵而走B . 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作师说以贻之C . 安南国王为其臣郑杠所弑公之逮所由使也D . 以是获全,又何瞢焉有鱼焉 , 其广数千里(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写白准泰在山东巡抚任上被无辜下狱,最后老病而死的不幸事迹,为这位办事周全、体恤百姓的官员的一生,首先渲染了一层悲壮色彩。B . 白准泰巡抚安徽时,劝民耕桑,使地方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巡抚,又称抚台,是清代主管一省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C . 当安南国发生叛乱,向清廷求救之际,白准泰建议马上出兵平乱,此举却受到广州总督的阻挠,以致白准泰为此愤而罢官,令人唏嘘。D . 本文骈散结合,记叙和议论相得益彰;以散文形式叙写白准泰的生平,突出他的政绩;以韵文形式赞扬白准泰品德高尚、得享高寿。(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或 请 禁 之 公 怃 然 曰 本 之 不 清 末 胡 能 治 命 守 令 申 画 郊 圻 课 民 耕 贷 给 犁 锄。(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大臣者,耳目未愦,其可违诏以非道悦耶?药先尝而后进之父,言先择而后告于天。观形者似乎逆,而原心者觉其贤。7. (1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 , 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 , 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 , 鲜规之兽 , 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选自庄子外篇天运)【注】竞:竞争。不至乎孩而始谁:不等长到两三岁就开始识人问事。人有心而兵有顺:人人存有机变之心因而动刀动枪成了理所当然之事。中堕四时之施:就中而言毁坏了四时的推移。其知憯于蛎虿之尾:他们的心智比蛇蝎之尾还惨毒。鲜规之兽:未经驯化、仍具野性的猛兽。(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小子少进少:年轻B . 而民不非非:非议C . 以天下大骇骇:惊扰D . 犹自以为圣人犹:还(2) 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人有心而兵有顺B . 而乱莫甚焉C . 而犹自以为圣人D . 而今乎妇女(3)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