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藥概論,Outline,說文解字:治病艸,从艸樂聲,說文釋例:草木金石、鳥獸蟲魚之類,堪癒疾者,泛指收在於各國藥典之藥品,或使用於診斷、治療減輕或預防疾病之藥品,係指取自天然界物質如動物或植物之全部或一部分,經簡單之乾燥加工而得者,NaturalproductsorBotanicaldrugs,係指收載於歷代本草典籍者,Pensaology,民間藥,Chinesemedicine,何謂中藥?中藥是指我國傳統依中醫理論所使用的藥物,這些藥物主要直接採用植物、動物、礦物等天然資源,是中醫用以防治疾病的主要物質,中藥就是中國產的藥?因為在中藥裡有不少藥是從國外進口的,古稱為“舶來品”,如砂仁、血竭、胖大海等,這些藥盡管不一定是中國生產的(其中有的中國也引種成功了,如砂仁等),但仍稱為中藥,中藥v.s.西藥,觀念依中醫學理論使用之傳統藥物,稱為中藥西藥為依據近代藥理學理論應用於治療者中藥來自天然物或天然物之抽提物西藥來自天然抽提物或化學合成之化合物,中藥起源,從傳說神農嚐百草談起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當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醫方興焉神農本草經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藥學專書漢書【首見本草之名】置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詔徵天下通知易經、方術、本草者,遣旨京師,掌禹錫嘉祐補注: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承,謂之本草謝肇淛五雜殂:神農嘗百草以治病,故書亦謂之本草,神農本草經記載原貌,本草學,中藥學及其著作在我國古代稱為“本草”,這是因為中藥裡草木類的藥物佔了大多數歷代編寫刊印的本草著作極多,藥物的種類和內容也不斷地充實、增加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之後,不僅中藥學的理論不斷充實發展,中藥的品種數字也日趨增加,REI-12-2/6/2004,歷代本草著述(1),神農本草經,東漢末BC90365種,雷公集注神農本草經,?365種,陶弘景校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陶弘景集注神農本草經,吳普本草雷公藥對,南北朝AD456536730種,南北朝AD456536728種,朱墨雜書陰字刻白、陽字刻黑陶注、陶隱君云,歷代本草著述(2),新修本草,唐AD659850種,開寶詳定本草開寶重定本草,?365種,嘉祐補注神農本草,藥性論,重廣嘉祐補注神農本草圖經,圖經本草,宋AD10601082種,南北朝AD10921082種,本草拾遺,唐AD739,蜀本草,五代AD950,日華子本草,唐AD750,宋AD10601082種,唐本云、敬曰,重廣英本草,陰字刻白、陽字刻黑今注、今按,續注禹錫等謹按、掌禹錫曰,歷代本草著述(3),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宋AD10701080,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宋AD108610931558種,本草品匯精要,珍珠囊,1746種,明AD15051815種,本草衍義,宋AD1116,宋AD11271135100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墨筐子、墨蓋子,本草廣義,本草衍義,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歷代本草著述(4),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清AD1558種,本草品匯精要,1892種,明AD15051815種,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920種,2608種,重要文獻典籍,文獻典籍神農本草經雷公炮炙論神農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官方出版開寶本草官方出版嘉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官方出版的本草相當於現在的藥典,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所謂上藥是屬於營養強壯藥如人參、甘草、茯苓、五味子、杜仲及大棗等,可以經常服用之神仙藥。,中藥120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所謂中藥是指對疾病有抑制作用及保護生理機能之藥物如當歸、黃耆、百合、黃連及麻黃等,有毒或無毒,可以斟酌使用之食經藥。,下藥125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所謂下藥是指有劇毒之藥物,如常山、大黃、大戟、半夏、芫花、附子及狼毒等。,枸杞於本經之記載,味甘、苦,氣微寒。無毒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風濕,下胸肋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耐寒暑,杜仲於本經之記載,又名思仲、思仙、木棉本經:辛,平。別錄:甘,溫,無毒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腳中酸疼痛,不欲踐地。,雷公炮炙論,雷斅撰,為我國最早的中藥炮製學專著,原載藥物300種,分上、中、下三卷,每藥先述藥材性狀及與易混品種區別要點,別其真偽優劣,是中藥鑒定學之重要文獻記述淨選、粉碎、切制、乾燥、水制、火制、加輔料制等法,神農本草經集注,陶弘景撰,此書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補入魏晉年間諸名醫用藥365種,共7卷,收錄藥物730種書中按照藥物在自然界中的屬性分為六類玉石類草類木類蟲獸類果菜類米食類是神農本草經以來中藥學的一次大總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唐代蘇敬、李勣等奉唐高祖之命編撰。成書於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佈發行的藥典共54卷,包括正文、藥圖、圖經三部份,共收藥物850種,並首創按藥物自然來源的分類方法。書中插圖,是中國最早的藥物圖譜。唐政府將此書列為學醫者的必修教材,證類本草,全名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作者為北宋唐慎微,成書於1083年。此書共32卷,載藥物1558種,對藥物主治、採集、炮製詳加討論和考證,每藥均有附圖。此書總結了北宋以前中藥學的成就,也是宋代以前保存最完整的本草學巨著,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本草綱目,李時珍撰,書共計190萬字,52卷,標名為綱,列事為目。每種藥材都詳細地敍述了性味、產地、形態、採集方法、炮製過程、藥理研究、方劑配合等全書以16部為綱,60類為目每一藥品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正誤,分項記述,中藥的藥性理論,中藥的藥性是指藥物的性能和功效,而對中藥藥性理論的闡述,是從藥物所具有的性質、氣味、主要作用的臟腑等各個方面進行論述,也就包括所謂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理論。這一理論與其他的中醫基本理論是密切聯係的,共同構成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一)四氣五味,四氣五味又叫做“氣味”或“性味”。這是中醫用來說明中藥作用的基本理論,也是中藥藥性理論的核心中醫學認為藥物能治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氣”和“味”,而不同的“氣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所以用藥物就可以對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或器質上的各種病變,產生糾正和治療作用。由此可見,要知道中藥各有什麼作用,就必須先要了解其具有何種“氣味”。,四氣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物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這是中醫對藥性認識的一個特點所謂的寒、熱、溫、涼,當然不是指藥物本身的溫度,而是從藥物作用於人體後的反應所得出的一種藥性的概括。,某種藥在作用於人體後,人或能感到全身發熱,或能使原有的寒性症狀得到改善,那麼,這種藥的藥性就是溫性或熱性。如附子、肉桂、乾薑、橘皮、生薑等,都具有溫熱之性。溫與熱僅是溫熱程度上的差別,熱甚於溫。,某種藥在作用於人體後,能使原有的熱性症狀得到改善,那麼,這種藥的藥性就是寒性或涼性。如黃連、大黃、石膏、菊花、桑葉等,都具有寒涼之性,寒與涼也只是寒涼程度有所差別,五味是指人對藥物各種味道的區別,包括了辛、甘、酸、苦、鹹等五種味。中醫學理論認為,食物或藥物所具有的味,對人體分別有不同的作用與“四氣”學說一起,共同形成了中醫藥學闡述藥理作用的獨特理論,辛味能行和散。散和行就是能疏散在表的病邪,並能疏通郁滯的氣機和閉塞的經脈竅道中藥治療表證的藥如麻黃、桂枝、蘇葉、薄荷等都具有辛味,而理氣藥,如橘皮、木香、砂仁、香附等也都具有辛味,甘味能補、緩。補就是能補益人體的陰、陽、氣、血,緩就是能緩和各種急迫的病證、緩和其他藥物的作用,也稱為緩急。所以多數補藥都有甘味,如甘草、蜂蜜、大棗等,而這些藥又往往作為緩急的藥使用。其他如能滋潤人體、潤腸通便、潤肺化痰的藥也多具有甘味,酸味能收澀。收澀是指收斂津氣、固澀各種滑泄的作用,包括了止咳、止汗、止遺精、止遺尿、止瀉等,如五味子、烏梅、石榴皮等都具有酸苦味能燥和泄。燥就是能燥除濕邪、泄就是能外泄邪熱或下泄邪毒如厚朴、獨活等都有苦味,而清熱解毒或降火藥,如黃連、龍膽草、梔子、黃柏等都具有苦味,鹹味能軟堅。軟堅指軟化各種堅結、積聚,如對體內各種腫塊(包括多種良性和惡性腫瘤)、瘰癘(淋巴結結核)、癭瘤(甲狀腺腫大)等病證的治療,多用咸味藥,如牡蠣、昆布、海藻等。另外,治療腸內有乾結的燥屎而便秘者、外科病中的瘡瘍腫塊等常用鹹味藥,也是利用其能軟堅的作用。,(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從藥物作用的不同趨向來說明藥性的一種理論。這一理論是四氣五味理論的補充,對於更全面認識中藥的藥性和指導臨床用藥有重要的作用,升浮是指藥物的作用向上向外,沉降是指藥物的作用向下向裡人體的病變,從部位來說,有上、下、表、裡的不同;從病情的發展趨勢來說,有向裡發展、向外透發等不同。所以在治病時,應針對不同的病變部位和病機,採用相應的具有不同升降浮沉作用的藥物,性質升的藥物,具有升提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病勢下陷的病證。如黃耆、升麻等藥能升提中氣,所以可用以治療胃下垂、子宮下垂、久瀉脫肛等病證性質降的藥物,具有下降、鎮壓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氣機上逆、邪火上升的病證。如代赭石具有降胃氣上逆、肺氣上逆的作用,可治療嘔吐、氣喘等病證,龍膽草具有降肝火的作用,可治療肝膽火熱上逆的病證。,性質浮的藥物,具有上浮、發散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病位在表、在上的病證。如薄荷、蟬蛻等性上浮而發散,所以可用以治療病邪在表的表證和頭面部的病變性質沉的藥物,具有下行、泄利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病位在下、在裡的病證。如大黃能通大便,木通能利小便,都屬於性質沉的藥物。,(三)歸經,是指在臟腑經絡理論的指導下,把藥物的功效進行歸納,用以說明藥物對人體各個部分的治療作用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中藥學理論認為,不同的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會作用於不同的臟腑經絡,也就是歸到一定的臟腑經絡,所以稱為歸經,如同樣的清熱藥,有的可清胃熱,有的可清膽熱,有的可清肺熱,有的可清大腸熱等;同樣的補益藥,有的補心,有是補肺,有的補脾,有的補肝,有的補腎,中藥的配伍與禁忌,在應用中藥時,除了要熟悉每味藥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證外,還應注意使用藥物時的一些禁忌和有毒藥物的使用注意點,而在臨床上把不同藥物組方時,更應遵循藥物之間的配伍原則。這些都是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的重要問題。,七情對於中藥配伍的種類,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提出了“七情”之說,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君臣佐使為中藥配伍的原則,即組方的規律性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七情,相須指藥性和作用相似的藥物配合起來,可起到協同作用,以提高療效。如黃連、黃芩、黃柏配合運用,可提高清熱解毒的作用;荊芥與防風配合運用,可提高疏散表寒的作用等相使指在某味治療疾病的主藥與藥性不一定相同的其他藥配合使用,可起到提高療效的作用。如補氣的黃耆與疏表的防風配合,可提高黃耆的固表作用;清熱的石膏配合下行的牛膝,可起到引胃火下行的作用等。,相畏指一種藥物的作用或毒性、副作用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傳統認為丁香畏郁金,是指兩者同用後作用會減弱;半夏、膽南星都畏生姜,就是指它們的毒性能被生姜所減輕相殺指某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所減輕或消除,與相畏有相似之處。,相惡指兩種藥在同用後,會使原有的作用減弱或消除。如人參惡萊菔子,就是指人參在與萊菔子同用後,人參的作用會減弱相反是指兩種藥同用後,會出現毒性或其他不好的副作用。如傳統認為甘草不能與甘遂同用。,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是指兩味配合後會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如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薇、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十九畏是指兩味藥配伍在一起,作用會減弱,如硫黃與朴硝、水銀與砒霜、狼毒與密陀僧、巴豆與牽牛、丁香與郁金、牙硝與三棱、川烏草烏與犀角、人參與五靈脂、官桂與赤石脂等在配合使用時,會減弱作用。,中藥的產地、採收及命名,中藥之產地,強調道地藥材最早見於本草品匯精要道地藥材之成因自然環境農業技術中醫藥理論,道地藥材之本草記述(1),神農本草經:土地所出,真偽新陳,并各有法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棗,秦皮、秦瓜,吳茱萸神農本草經集注: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漢以前,當言列國。今郡縣之名,后人所增爾。江東以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對產地有特別之闡述,並以最勝、為佳、為良、為勝加以記述本草衍義: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西當歸、齊州半夏、華州細辛,道地藥材之本草記述(2),本草品匯精要:凡藥辨其土宜【地】(圖經曰)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東州郡亦有之(陶隱居云)建平宜都(道地)蜀川者為佳本草蒙荃:【出產擇地土】凡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常藥性變遷論: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後移種他方,則地氣移而力薄矣,道地藥材之特異性,同種異地冬蟲夏草寄生於蝙蝠蛾幼蟲蟲草寄生於蚱蟬幼蟲蟬花異種異質掌葉大黃vs華北大黃南五味vs北五味,道地藥材與產地,四川,河南,浙江,廣東,雲南,山東,東北,黃連、芎藭、烏頭、附子、厚朴、杜仲、牛膝、續斷,地黃、牛膝、山藥、澤瀉,白芍、菊花、白芷、白朮、延胡索,陳皮、藿香、砂仁、高良薑,人參、細辛、五味子,阿膠、沙參,三七、茯苓,道地藥材之現況,一脈相承,古今皆同:當歸、青蒿由少變多,滿足需求:人參道地產減:地黃【陜西懷慶】時移物易:阿膠【牛皮驢皮】擇優而用:芎藭【武功歷陽四川】品種分化:貝母馴化,中藥之採收,本草采藥時月,皆在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后所記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則枝葉就枯,又歸流于下今即事驗之,春寧宜早,秋寧宜晚,其花、實、莖、葉,乃各隨其成熟,時令、產地與採收-1,千金翼方:夫藥採取,不知時節,不依陰乾暴幹,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故不依時採取與朽木不殊,虛費人工,卒無裨益,時令、產地與採收-2,北方春採茵陳夏採蒿,知母黃芩全年刨九月中旬摘菊花,十月上山採連翹南方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蒿子當柴燒,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材燒九月中旬摘麻黃,十月山區五味找知母黃芩全年採,唯獨春秋質量高,全草類藥材之採收,一般在植物充分成長、莖葉茂盛之開花前期或花期採收採收根上部分荊芥、益母草、薄荷、紫蘇、鹅不食草、地丁草連根部分採收車錢草、大薊、小薊採收嫩苗茵陳,葉類藥材之採收,一般於花蕾將開或花盛開時期採收:艾葉、荷葉、大青葉銀杏葉、枇杷葉深秋落葉後桑葉霜後霜桑葉番瀉葉嫩葉,花類藥材之採收,一般以花正開放時進行採收:菊花、旋覆花、槐花含苞待放時(花蕾期)採收金銀花、辛夷、槐米、款冬花、蛔篙、丁香月季花宜在花剛開放時採收除蟲菊宜在花頭半開放時採收紅花由黃變紅時採收蒲黃花盛開時採收,金銀花,採收夏秋時節朝露初乾時花開過程及採收名稱幼蕾、三青、二白、三白、銀花、金花,果實、種子類藥材之採收,一般多於成熟時期採收:栝蔞、杏仁、五味子於未完全成熟時採收茴香、肉荳蔻、牽牛子、青葙子於幼果未成熟時採收枳實、烏梅、青皮於略熟時在清晨或傍晚採收枸杞子、女貞子,根(根莖)類藥材之採收,一般以早春或深秋時期採收:宜在春季發芽前,或在生長停止、花葉萎謝的休眠期採集天麻、丹參、大黃採收宜採大留小宜春季時期採收柴胡、明黨參宜夏季時期採收延胡索、半夏、孩兒參,大黃,採收2-4年之植株秋季果實成熟後採收商品西大黃:蛋片吉、蘇吉(13等)、水根、原大黃雅黃、南大黃(13等),mganthraquinones/g,根皮(樹皮)類藥材之採收,樹皮類藥材一般採收季節為春、夏兩季成分含量高、易於剝離黃柏、厚朴、杜仲、秦皮根皮類藥材一般採收季節為秋後或春秋兩季牡丹皮、苦楝根皮、白鮮皮、地骨皮,黃柏,採收老齡植株春至秋季均可,秦皮,採收3-15年植株春季花期前後採收枝皮,動物類藥材之採收,視生活習性與活動規律而定鹿茸春、夏兩季(清明前)成蟲入藥者:宜於活動期全蝎春、夏、秋三季地龍夏、秋兩季兩棲類動物:宜於入冬眠前哈士膜秋末卵鞘入藥者:宜於卵未孵化時桑螵蛸深秋至春初(3月前),菌、藻、孢粉類藥材,麥角:在寄主(黑麥等)收割前採收生物鹼成分含量較高茯苓:在立秋後採收品質較好馬勃:在子實體剛成熟期採收過遲則孢子飛散。,影響中草藥成分積累的其它因素,從經緯度來看,中草藥中揮發油的含量越向南越高,而蛋白質的含量越向北越高。金雞納樹皮中的生物鹼含量隨溫度增高而增高,而亞麻中的不飽和酸則氣溫越低,含量越高薄荷即使栽培在同一地塊,如陽光充沛,揮發油含量高,且油中薄荷腦的含量也高,若陰雨連綿,或久雨初晴23日內來收,含油量下降至正常量的3/4。曼陀羅在鹼性土壤中生長,生物鹼含量高,薄荷在砂質土壤中生長,揮發油含量高。,中藥命名之源由,因產地得名因生長季節得名因型態得名因顏色得名因氣味得名,因入藥部位因功效得名因譯音得名因神話傳說得名避諱更名,因產地得名(1),因主產於四川而得名:川連、川芎、川貝、川烏、川楝子、川牛膝、川白芷、川木通因主產於廣東而得名:廣防己、廣藿香、廣陳皮、廣豆根、廣木香因主產於福建而得名:建曲、建澤瀉產於東北地區:關防風、關黃柏因主產於西藏而得名:藏红花,因產地得名(2),四大淮藥:淮地黃、淮山藥、淮牛膝、淮菊花盛產於河南省新鄉地區的溫縣、沁陽、武陡、孟縣和博愛等縣,因該地在明清時稱淮慶府巴豆:李時珍曰:“本品出巴蜀,而形如菽豆”因主產於杭州而得名:杭麥冬、杭白芷因產於山東省東阿縣:阿膠因主產於内蒙古多倫而得名:多倫赤芍蘇合香:因產於古蘇合國,因產地得名(3),黨參原產於山西上黨郡(今長治市),後於隋朝改名為潞州,故稱潞黨參房黨(因產於房縣)木瓜主產安徽宣城,因其質佳,習稱宣木瓜四川產的則稱川木瓜銀花產於河南密縣一帶稱密銀花產於山東濟南一帶的則稱濟銀花,因產地得名(4),山檀:生山上水仙:以水為本,得水而生,有水則茂沙參:宜種於沙地故名車前子:因其常生長於道邊、車轍之間,因生長季節得名,以藥物生長、採收時間命名夏枯草:每到夏至即枯黃萎謝半夏:多在農歷五月間成熟,恰巧夏季過了一半忍冬:因藤葉經冬不凋冬蟲夏草:冬為蟲,夏為草款冬花:12月為盛產期李時珍:“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冬青子:因冬季採摘其成熟果實萬年青:因四季長青,因型態得名,以藥物的生長形態而命名牛膝:因莖有節,形狀膨大似牛膝豬苓:根塊黑如豬屎佛手:形狀似人手有指人參:根形狀如人形木通:因莖中有細孔,頭尾相通馬兜鈴:因果實尚垂,形狀如馬項之鈴沉香:因置水則沉其它七葉一枝花、八角蓮、半邊蓮白頭翁、鈎藤,因顏色得名,以藥物各种天然顏色或加工後之特殊顏色而命名紅色:紅花(紅藍花)、赤芍、朱砂、血竭、丹參等黄色:大黄、黄連、黄芩、黄耆、黄柏等白色:白芷、白芨、白薇、白术、白花蛇舌草等青色:青皮、青黛等黑色:玄参、黑棗等其他:赭石、紫草、紫色地丁等金銀花:初開時花蕊和瓣俱呈白色,經二至三天後色澤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因氣味得名(1),根据其獨特之氣味或味道命名香氣:木香、藿香、茴香、丁香、麝香、沉香、蘇合香、安息香、香薷略帶臭味:臭靈丹、臭茉莉、臭梧桐等魚腥草:因其葉具特殊之魚腥味而得名敗醬草:因具特異之陳腐敗醬味而得名白癬:因具羊羶味而得名,因氣味得名(2),味甜:如甘草、飴糖、甘菊、甜杏仁等味苦:苦楝子、苦参等味酸:酸棗仁、酸模等味辣:細辛、辛夷、辣茄等淡而無味:淡豆豉、淡竹葉五味子因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因入藥部位得名(1),以根入藥葛根、麻黄根、蘆根、山豆根、板藍根、白茅根等以莖枝入藥桂枝、桑枝、紫蘇梗以藤入藥夜交藤、海風藤、雞血藤等以木質部分入藥木通、蘇木、沉香、竹茹等,因入藥部位得名(2),以皮入藥陳皮、丹皮、秦皮、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葉入藥艾葉、蘇葉、淡竹葉、大青葉、側柏葉等以花入藥菊花、紅花、洋金花、金銀花、旋覆花、月季花、雞冠花等以子入藥梔子、蓮子、萊服子、菟絲子、枸杞子、杏仁、火麻仁、桃仁、赤小豆、巴豆等,因入藥部位得名(3),動物入藥蟬蛻、蟾酥、熊膽、牛黃、麝香、鱉甲、龜板等以角入藥: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全国水利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6-2031中国女装市场深度分析及十五五前景预测报告
- 智慧城市物联中台合同
- 民间借贷担保人连带责任
- 2025年工会协理员考试题及答案
- 客户问题处理管理制度及相应的应急预案
- 2025年全民反诈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反假货币与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5年非免疫规划疫苗考试题库及答案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 仓库6s管理制度
- 警察讲幼儿园安全教育
-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第4版) 课件 第十二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
- 旅游业智能导览系统建设方案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 糖尿病并发症课件
- 市场部管理制度(34篇)
- 《北京市普通公路隧道养护经费指标》(试行)
- 2025年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表(乱序版)
- 医院培训课件:《VTE防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