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1页
[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2页
[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3页
[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4页
[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6高三上日喀则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古代经典易经所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到今天对中国梦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华民族5000多年煌煌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B . 一个社会,过于激烈的竞争并不是好事情,殊不知,一团和气与互相协作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C . “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 , 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D . 过去,大家都一穷二白 , 连买一件新衣服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车子、房子都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了,由此我们感受到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 (2分) (2019浙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B . 近年来,战狼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C . 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D . 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3. (2分) (2019高一上虹口期中) 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 . 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 . 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 . 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6分)4. (6分) (2016高二上平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题目网络文学的新贡献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B . 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C . 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D . 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2) 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B . 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C . 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D . 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B . 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C . “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D . 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5. (20分) (2018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惯刘国芳老人挑一担莴笋上街去卖,老人早上四点出门,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到街上了。路上落了雨,老人身上淋湿了,天还凉,老人在风中冷得发抖。有人上街买菜,看见老人在发抖,就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老人说:“不要紧。”买菜的又问:“莴笋几多钱一斤?”老人说:“五角。”买菜的没讨价还价,称了三棵,把钱給老人时,买菜的又说:“你这是何苦呢,五角钱一斤的莴笋,你这一担总共也卖不了几个钱,淋病了划不来。”老人说:“劳惯了,不要紧。”买菜的不再说了,走了。天完全亮了,街上人也多了。一个孩子跟着大人过来买菜,孩子也看见老人在寒风中冷得发抖,孩子于是跟大人说:“我们买莴笋吧?”大人说“你不是不喜欢吃莴笋吗?”孩子说,“你看那老奶奶,一身都湿了,我们买了她的莴笋让地早点回家。”大人听从了孩子,过去问着老人说:“莴笋几多钱一斤?”老人说:“五角。”大人和孩子也没还价,拿了几棵给老人称,老人称着时,孩子问着老人说:“奶奶,你冷吗?”老人说:“不冷。”孩子说:“下雨就不要出来呀?”老人说:“不要紧。”孩子和大人走开后,孩子跟大人说:“我觉得这奶奶好可怜。”孩子说着时,到处看,忽然,孩子发现街两边除了一些菜贩子外,卖菜的全是一些老人。孩子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孩子说:“妈妈,街两边卖菜的怎么全是老人呀?”大人说:“现在乡下年轻人都不愿作田,只有老人作田。”孩子说:“为什么只有老人作田?”大人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孩子说:“所以,这上街卖菜的都是老人。”大人点头。卖菜的老人还在那儿,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笋,他们都看见老人淋得一身,看见老人冷得发料,瑟瑟发抖,如同一头孤独地站在寒风中的老牛。他们就很同情老人了,他们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一担莴笋又卖不了几个钱。”老人说:“习惯了,不出来倒不晓得做什么?”买菜的就不作声,买了莴笋走人。很快,老人挑来的莴笋卖完了,老人挑了空担子往回走。街边有人卖包子,老人摸摸索索掏出一块钱买了两个包子,然后边吃边往回走。半路上又落起雨来,老人到屋檐下躲雨,躲着时,一辆汽车停在老人跟前。随后,车上走下来一个人,这人跟老人说:“娘呀,你怎么又出来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别出来卖菜,你怎么不听?”明显,这人是老人的儿子,老人回答儿子说:“不出来卖菜,你叫我做什么?”老人的儿子说:“淋病了怎么办?”老人说:“哪那么容易生病。”老人的儿子让老人上车,老人不上,老人说:“过一会就不下了,你走吧,我不习惯坐车,我喜欢走,我还是走回去。”老人的儿子抬头看看天,雨小了,老人的儿子便摇摇头,开车走了。儿子把车开走后不久,老人也往家里去。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后,老人到家了。一到家,老人便放下担子,然后往地里去。落了雨,地里的菜青翠碧绿,面对一地的青青翠翠,老人笑靥如花(本文有删改)(1) 概括本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2) 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小说以“习惯”为题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你谈谈对此的理解与思考。 6. (20分) (2019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冯至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1)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3)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20高三上桐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楷,字季则。美风望,性刚梗,有当世干具。释褐奉朝请、广平王元怀文学。正始中,以王国官非其人,多被刑戮,惟楷与杨昱以数谏获免。后为尚书左主客郎中、左中郎将。楷性严烈,能摧挫豪强,故时人称之。于时冀、定教州,频遭水害。楷上疏日:顷东北数州,频年淫雨,长河激浪,泛滥为灾。户无担石之储,家有蒙藿之色。臣既乡居水际,目睹荒残,夙宵不寐,言念皇家,愚诚开款,实希效力。使数州士女,无废耕桑之业;圣世洪恩,有赈饥荒之士。臣之至诚,申于今日。”诏曰:“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事遂施行。楷用功未就,诏还追罢。久之,京兆王继为大将军西讨,引楷为司马。后葛荣转盛,诸将拒击,并皆失利。孝昌初,加楷持节、散骑常侍,寻转军司。未几,分定相二州四郡置殷州,以楷为刺史,加后将军。葛荣自破章武、广阳二王之后,锋不可当。初,楷将之州,人咸劝留家口,单身述职。楷日:“如一身独往,将士又谁肯为人固志也?”遂合家赴州。三年春,贼势已逼,或劝减小弱以避之。楷曰:“ 国家岂不知城小力弱也,置吾死地,今吾死耳!一朝送免儿女,将谓吾心不固。亏忠全爱,臧获耻之,况吾荷国重寄也!”州既新立,了无御备之具。及贼来攻,楷率力抗拒,强弱势悬,每勒兵士抚厉之,莫不争奋,咸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等何爱一身!”速战半旬,死者相枕。力竭城陷,楷执节不屈,贼遂害之,时年五十一。长子士元举茂才 , 假征虏将军、防域都督,随楷之州,州陷,亦战殁。楷兄弟父子,并死王事,朝野伤叹焉。永熙中,又特赠侍中、仪同三司、冀州刺史。(选自魏书.崔楷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 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B . 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C . 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D . 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如周书李基传:”释褐员外散骑常侍。”B . 刺史:古代官名,始设于西汉。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C . 茂才:即秀才。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西汉时避汉武帝讳改称茂才”。D . 仪同三司: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崔楷性情耿直,严肃刚烈。任广平王元怀文学期间,王国官员大都因不称职而受惩处,只有他与杨昱因多次进谏而获免。后来又因打击豪强而受到人们称赞。B . 崔楷关心民生,为国分忧。冀定数州频繁遭受水害,他上疏表达对百姓贫困生活的担忧,并表示愿意竭尽忠诚为朝廷效力。可惜事情未完成就被朝廷召回。C . 崔楷勇于担当,不谋私利。当初任殷州刺史时,人们劝他留下家人单身赴任,他认为这会动摇军心,带领全家赴州:后有人劝他放弃小弱城池,他不为所动。D . 崔楷英勇无畏,以身殉国。敌人来攻,他竭力抵抗,士兵在他的激励下也奋力作战,但因实力悬殊,经过五天激战后州城陷落。崔楷被俘,英勇不屈,遭到杀害。(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亏忠全爱,臧获耻之,况吾荷国重寄也! 楷兄弟父子,并死王事,朝野伤叹焉。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8. (10分) (2017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古歌(汉乐府)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1)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6分)9. (16分) (2019高一下哈尔滨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两句是“_,_。” (2) 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 (3) 李白蜀道难中,“_,_。”以“五丁开山”的故事寓意古代劳动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4) 杜甫在登高中,视角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 (5) 登高中“_,_。”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后人认为这两句是“古今独步的居中化境” (6) 琵琶行中借助对听者的反应和江中月影的描写来侧面烘托琵琶声动听的两句是“_,_。” (7) 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有共同的身世之悲的句子是:“_,_。” (8) 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_。”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10. (3分) (2016高三上银川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在儒家学说中,“孝”为伦理道德之首。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大意是,“孝”说的是供养父母,而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_ , 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由此可见,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_。如若未真诚侍奉和恭敬父母,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_ , 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孝”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儒家更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否尽忠报国、尽职为官的基本标准,“孝”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