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六味地黄颗粒_第1页
中成药配方详解:六味地黄颗粒_第2页
中成药配方详解:六味地黄颗粒_第3页
中成药配方详解:六味地黄颗粒_第4页
中成药配方详解:六味地黄颗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详细说明了六味地黄颗粒的配方。对药典中成药六味地黄颗粒进行了详细说明。六味地黄颗粒、六味地黄颗粒、中国药典中成药:六味地黄颗粒均有详细说明。配方:熟地黄320克、山茱萸160克、牡丹皮120克、山药160克、茯苓120克、泽泻120克。药典中的中草药:熟地黄、熟地黄的详细说明,药典中的中草药:熟地黄,来源:本品为地黄的炮制品。药典中的中药:熟地黄,性状:本品为不同大小和厚度的不规则碎片。表面是黑色的,有光泽和粘性。质地柔软坚韧,不易断裂,断面呈深黑色,有光泽。气味很淡,味道很甜。一、药典中草药:熟地黄,炮制:(1)取生地,用酒炖(通则0213)至酒完全吸收,取出,晾干至皮肤粘液微干,切成厚片或片,干燥即得成品。每100公斤生地黄,用30-50公斤黄酒。(2)取生地,按照蒸法(通则0213)蒸至黑而湿,取出,晒干至80%左右,切成厚片或片,干燥即得成品。药典中的中草药:熟地黄,性味:味甘,微温。归肝肾经。药典中的中药:熟地黄,功效:补血养明,益精填髓。用于治疗血虚、面色萎黄、心悸、月经不调、崩漏、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糖尿病、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药典中草药:熟地黄,用法:9 15g。药典中的中草药:熟地黄,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药典中的中草药:山茱萸、山茱萸的详细说明,药典中的中草药:山茱萸、山茱萸尚未列入药典。药典中草药:牡丹皮,牡丹皮,药典中草药:牡丹皮,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秋季挖根,除去细根和淤泥,剥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芯,晒干。前者通常被称为莲花山,而后者通常被称为莲花山。药典中的中草药:牡丹皮,性状:牡丹皮传染性:圆柱形或半圆柱形,纵向有狭缝,稍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0.1-0.4厘米。外表面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有许多横向的长皮孔状突起和细小的根痕,软木塞呈粉红色脱落。内表面浅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条纹和常见的闪亮晶体。硬脆,易破碎,横截面相对平坦,粉末较轻,药典中草药:牡丹皮,性状:红色,粉末状。气味芳香,味道略带苦涩。刮牡丹皮:外表面有刮痕,外表面为红棕色或浅灰黄色,有时可见灰棕色斑点状残留皮肤。药典中的中草药:牡丹皮,加工:快速清洗,湿润,切片和干燥。本产品为圆形或卷曲的薄片。牡丹皮的外表面为灰褐色或黄褐色,软木皮为粉红色。牡丹皮的外表面为红棕色或浅灰黄色。闪亮的晶体有时在内表面可见。切割面呈淡粉色和粉红色。气味芳香,味道略带苦涩。药典中草药: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药典中的中草药:牡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疗热毒血侵山药片:不规则的厚片,皱巴巴的,不均匀的,白色或黄白色的切片,质硬脆,粉状。药典中的中草药:山药,性状:淡,微酸性。光山药为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 18厘米,直径1.5 3厘米。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药典中的中草药:山药,加工:山药:将山药或山药除去杂质,分成小块和大块,浸泡至完全,切成厚片,干燥。切片机是一个像圆形的厚切片。表面为白色或黄白色,酥脆易断,切面为白色,富含粉末。山药片:取山药片,去除杂质。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厚片,起皱和不均匀,白色或黄白色截面,坚实和脆的质量,粉状。淡淡的空气,淡淡的味道,淡淡的酸味。麸炒山药为毛山药片或广山片,药典中草药:山药,炮制:按麸炒法(通则0213)炒黄。本品形状如毛山药片或广山片,切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偶见焦斑,微焦味。药典中的中草药: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药典中草药:山药,功效: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固精。用于治疗脾虚、厌食、慢性腹泻、肺虚、气喘咳嗽、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糖尿病。麸炒山药健脾和胃。可用于治疗脾虚、厌食、大便溏泻、带下。药典中草药:山药,用法:15-30克。药典中的中草药:山药,储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止蛀虫。药典中的中草药:茯苓,茯苓,药典中的中草药:茯苓,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菌核。挖7 9个月以上,挖出去泥沙,堆积“汗”,摊在表面晾干,然后“汗”,反复几次,直到出现皱纹,大部分内部水分流失,然后在阴凉处干燥,称为“茯苓”;或将鲜茯苓切成不同的部分,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片”和“茯苓片”。药典中的中草药:茯苓,性状:茯苓为不同大小的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块状。皮肤薄而粗糙,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收缩纹理。体重,坚实的质量,粒状部分,一些与裂缝,外部浅棕色,内部白色,一些浅红色,一些与松树根在中间。轻微的空气,淡淡的味道,咀嚼时牙齿发粘。将茯苓切片去皮,切成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或正方形厚片。白色,药典中草药:茯苓,性状:红棕色或浅棕色。将茯苓切片去皮,切成不同厚度的不规则厚片。白色、红色或浅棕色。中国药典中草药:茯苓,炮制:取茯苓,浸泡,洗净,稍湿蒸,及时去皮,切成块或厚片,晒干。药典中的中草药:茯苓,性味:甜、淡、平。归心、肺、脾、肾经。药典中草药:茯苓,功效:利水燥湿,健脾宁心。可用于治疗水肿、肾虚、痰浊、头晕、心悸、脾虚、纳差、便溏、不安、心悸、失眠。药典中草药:茯苓,用法:10 15g。药典中的中草药:茯苓,储存在干燥的地方,防潮。药典中的中草药:泽泻,泽泻,药典中的中草药:泽泻,来源:本品为泽泻科泽泻的干燥块茎。当茎和叶在冬天开始枯萎时,它们被采摘、清洗和干燥以去除须根和粗糙的表皮。药典中的中草药:泽泻,性状:本品为球形、椭圆形或卵形,长2 7厘米,直径2 6厘米。药典中的中草药:泽泻,功效:利尿,利尿,清热,降浊,降脂。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满、少尿泄泻、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药典中的中草药:泽泻,用法:6 10g。药典中的中草药:泽泻,存放在干燥的地方,防蛀。药典中成药:六味地黄颗粒配方详细说明,配方:熟地320克,酒山茱萸160克,牡丹皮120克,山药160克,茯苓120克,泽泻120克.药典中的中成药:六味地黄颗粒,性状:本品为棕色颗粒;口感微甜、微酸、微苦,具有特殊的香气。药典中的中成药:六味地黄颗粒,制备方法:将上述六味药熟地黄、茯苓、泽泻加水煎煮两次,每次2小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密度为1.32-1.35(80)的稠膏备用;将山茱萸、山药、牡丹皮粉碎成细粉,与浓缩液混合,加入适量糊精和甜蜜素溶液,加入适量75%乙醇,制粒,干燥,制成颗粒。药典中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