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1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2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3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4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4分)1. (4分) (2018高二上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 ),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_,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_。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_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_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和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1)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虽然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B . 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上层”文化,与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下层”文化应引起重视C . 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却更为关注D . 既要关注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又要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宋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唐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B . 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C . 宋代它被划出国境之外,而唐代又“不在文化区域之内”D . 唐代它被划出国境之外,而宋代又“不在文化区域之内”(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纷至沓来大相径庭别出心裁一如既往B . 接踵而至大相径庭别出机杼始终如一C . 纷至沓来泾渭分明别出机杼一如既往D . 接踵而至泾渭分明别出心裁始终如一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2分)2. (12分) (2016高二上定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病起陆游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1) 本诗颔联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2)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3. (11分) (2020高二上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俭示康司马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莱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李文子相三君,妻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缕簋朱纮 , 山粢藻棁 ,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蝤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注:饘:zhn稠粥:簋u古代盛事物的器具;纮:hn古代帽子上的带子;棁zhu梁上的短柱。(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干:求取B . 吾不以为病病:生病C . 走卒类士服类:像D . 子孙习其家风习:习染(2)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世以清白相承臣以供养无主B . 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均之二策C . 会数而礼勤到则披草而坐D . 孟德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吾其还也(3) 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B .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C .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D .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表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又列举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与作风,对儿孙们进行现身说法,显得亲切动人。B . 第二段慨叹近年风俗侈靡,列举了衣着和饮食两点以赅其余,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后以一个反诘句,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提出了批评。C . 第三段引用御孙的话从道理上阐明俭和侈的不同结果,指出节俭是位高者共同具有的品德。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做官时就必然受贿。D . 全文平实自然,明白如话,广征博引,说理透彻。虽是告诫,却不一味板着严肃面孔,而是以回首往事、今昔对比的亲切语调。(5)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廉者,盖鲜矣。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4.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舍B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冢:坟墓C .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漫:模糊D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C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A . B . C . D . (4)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 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B . 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C . 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D .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思安,陈留张亭里人也。初事汴将杨彦洪为骑士。好拳勇,未弱冠,长七尺,超然有乘时自奋之意。唐中和三年,太祖镇汴,尝大阅戎旅,睹其材,甚伟之 , 因锡名思安,字贞臣。思安善飞槊,所向披靡,每从太祖征伐,常驰马出敌阵之后,测其厚薄而还。或敌人有恃猛自炫者,多命取之,必鹰扬飙卷,擒馘于万众之中,出入自若,如蹈无人之地。太祖甚惜之,命副王虔裕为踏白将。时巢、蔡合从,太祖每遣侦逻,必率先独往。巢败走,思安领所部百余人追贼,杀戮掩夺,众莫敢当。寻领军袭蔡寇于郑,都将李唐宾马踬而坠,思安援槊刺追者,唐宾复其骑而还。又尝与蔡人斗,当阵生擒贼将柳行实。其后渡长淮,下天长、高邮二邑,又拒孙儒,迫濠州,皆有奇绩。累迁为诸军都指挥使,奏官至检校左仆射,寻拜亳州刺史。练兵御寇,边境肃然。思安为性勇悍,每统戎临敌,不大胜,必大败。开平元年春,率兵伐幽州,营于桑乾河,掳获甚众,燕人大惧。及军回,率诸军伐潞,累月不克,师人多逸。太祖怒甚,诏疏其罪,尽夺其官爵,委本郡以民户系焉。逾岁起之,复令领兵,亦无巨绩可纪。太祖尝因命将授钺,谓左右曰:“李思安当敌果敢,无出其右者,然每遇藩方择材,吾将用之,则败闻必至,如是者二三矣,则知飞将数奇 , 前史岂虚言哉!”乾化元年秋,又以为相州刺史。思安自谓当拥旄仗钺,及是殊不快意,但日循晏安,无意为政。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选自旧五代史卷十九列传第九)(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唐宾马踬而坠踬:绊倒。B . 又拒孙儒,迫濠州迫:逼迫。C . 则知飞将数奇奇:命运不好。D . 但日循晏安晏:安乐。(2)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B . 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C . 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D . 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思安英勇善战,梁太祖很看重他,命令他做王虔裕的副手担任踏白将。B . 李思安渡过长淮,经过天长、高邮二座城邑,又抗拒孙儒,无不立下奇功。C . 梁太祖曾经感叹道:李思安临敌果断勇敢,没有人能超过他,但每当我挑选人才,准备任用他的时候,总会传来他失败的消息。D . 在相州任刺史时,李思安自认为应当统领士兵,而不应屈居于此,所以心中很不愉快。(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祖镇汴,尝大阅戎旅,睹其材,甚伟之。及军回,率诸军伐潞,累月不克,师人多逸。(5) 请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思安“勇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6. (5分) (2017高一下淮南期中) 依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例句: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五、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7. (5分) (2016高三上仙游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中学时候的情谊最真,要尽早为小孩投资人脉。”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