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商智慧---第一章_第1页
中国回商智慧---第一章_第2页
中国回商智慧---第一章_第3页
中国回商智慧---第一章_第4页
中国回商智慧---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回商智慧 李宗武第一章 商业管理概念第一节商、商人和商业商业兴起于先商时期的商国,形成初期是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社会分工和剩余的生产物之后才逐渐产生的。最初人们只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物物交换,后来这种实物的交换不方便了,交换形式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出现了商业这种新的交换形式。关于商国的几种考证康熙字典:商,国名。【诗商颂谱】商者,契所封之地。【疏】郑以汤取契之所封以为代号也,服虔王肃则不然。襄九年左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服虔云:相土契之孙居商丘,汤以为号。又书序王肃注亦云:然契之封商见於书传史记中,其文甚明。晋杜预春秋释地云:“宋、商、 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县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及路史国名纪、括地志等书,均承袭此说。唐社佑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州郡七:“宋州今理宋城县。高辛氏子阏伯所居商丘也。”辞海:“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郭沫若中国史稿:“商,在今河南商丘县,商朝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商部落起源史载殷先世事迹曰:“殷契,母曰简狄,有氏之女,为帝誉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王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这就是史记给我们留下的商族先公传承的大致脉络。由此可知,商的始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封于商。商部落的社会发展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夏代时间范围内的先商文化先公时代。这是一个游牧流动时期,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商族主要活动在河北石家庄、邢台、邯郸一线。到了先公时代的晚期,商族南下发展到河南安阳、鹤壁一带,实力有所发展,成为了以夏民族为共主的中原部落联盟下的一个成员。第二阶段:以郑州二里岗商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前期,商民族则取代夏族而成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共主。而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商代前期的后半段开始,各部族已由游动为主的氏族向以城邑为中心的方国发展,因此,原来的部落联盟已逐渐发展为方国联盟。第三阶段: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这时,方国联盟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商民族居于中商大邑商之内,成了方国联盟的真正共主。而且在行政上,出现了地域管理的观念。商族称商王与贵族所居的中商大邑商为内服,而中商以外的广大地区,按亲疏关系分为侯、甸、男、卫、邦伯五个层次,合称外服。开启了西周分封授土授民制度的先河。最早的交换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易系辞下传曾记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交换,并且交换的时间和场所也比较固定。一些古书中还有关于因井为市的传说,也就是很多人在井水旁边进行交易,因为汲水时人们比较集中,人比较多,顺便再携带些物品,交易比较方便进行,所以后世就有了“市井”这个词,“市”和“井”连在一起称呼,也正说明了当时已经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个交易地点。最初的交易,是发生在生产门类、自然条件不同而拥有不同产品的氏族之间的,这种交易一般是在氏族或者部落首领的代表下进行的。史记五帝本纪就有记载,说舜“作什器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就时于负夏(今河南濮阳附近)”。而这些交换,都是物物交换,还称不上是商业。后来出现了货币,人们开始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交换,这种货币交换,生产者和需要者都是直接见面交换,因此这种不管有没有货币直接进行的交换并不能称之为商业。真正的商业,是有一部分人从社会上游离出来专门进行买进卖出,作为一种中间人,帮助需要交换的双方进行交换。也就是说,买和卖有了社会分工。这种介于中间专门从事买进卖出的人叫做商人,这个交换的行业叫做商业。商人和商业,为什么叫做商,而不叫做别的?这里是有历史原因的。这首先要从商人的鼻祖王交说起。夏朝时,商部落就善于交换。商的首领王亥经常亲自带着牲奋等物品和其他部落展开贸易。在一次黄河以北易水附近的贸易中,王亥被敌人有易氏杀害了,并被夺走了牛车和“仆牛”(作为交易品或担任贩运劳动的奴隶)。王亥的儿子上甲微为父报仇,起兵消灭了有易氏,夺回了被抢的牛车等财物。这次部落之战,也使得商部落的势力扩展到了易水流域。由于王亥擅长做生意,这对其部落的发展很有好处,后来商王朝兴起后,他们的后人就一直隆重地纪念他,把他当作先祖。商朝建立后,虽然交换活动仍然非常频繁,但是高高在上的奴隶主们再也不愿意像王亥那样辛苦地进行远距离的交換活动了,于是就开始改由一些小臣(奴隶管事)代劳,这些小臣带领奴隶外出进行交换,新渐就成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这种交换给他们也带来了很多利益,因此在商朝上流社会交换这一行当很受重视,甚至被有些大贵族当成主业来经营。后来商朝没落了,被周朝所代替,商朝的遗民大多沦为周朝的奴隶或者平民,他们的生活非常困窘,为了谋生,他们在周公的建议下以做买卖为副业,在农忙之余到远方做生意,有些人甚至把跑买卖当成了主业来做。在周朝人眼中,这些商族人就是买卖人,而买卖人也是商族人,买卖人已经和商族人交织在一起了。后来,尽管不是商族的人也从事买卖,但是人们已经习惯性地不分种族地把这些买卖人一律称为“商人”了。就如我们现在常用的商业、商品,这里的“商”,也是从“商人”一词沿用而来的,都和商朝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弦高救国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商人,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临危不惧,机智用计骗了秦军,为救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弦高之所以著名,就是国为他假装犒师智退秦军。鲁售公33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搞劳秦军。素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第二节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从萌芽到产生、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时期都各有特色。总体来说,中古代的商业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虽然其中也有曲折,但是整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状态。一、西周时期的商业商人开始和商人扯上历史渊源,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商业在西周时期是繁荣的,腐败奢侈的西周奴隶主阶层,为了更好地享受奢侈生活,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西周时期,商业被列为“九职”之一,市场上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和珍珠等。国家对市场也有了一套管理制度,设置了专职官吏“司市”来管理市场,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物价稳定,使得交易规范化。当然这一切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但是这其中对度量衡和质量的关注,也对其他消费者有益,因而这套做法也一直为后世的统治者所沿袭。二、春秋时期的商业春秋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和牛耕的使用,期作技术的改进和水利灌概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大步提高。一些农业劳动者从奴隶转变为农奴,然后又转变为个体农民,而一些手工业奴隶转变为独立的手工业者,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剩余商品可以用来出售,同时这些劳动者也需要购买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而这一时期,山泽也逐渐开放,青铜、治铁、煮盐等主要手工业也不再完全为官府所垄断,政局越来越趋于统一稳定,道路交通有了新的开辟,城市也在兴建,这一切都促进了商品交換,扩大了市场容量。商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在城市里已经有了固定的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在集市上有时候是供需双方直接交易,有时候是商人涉足其中。这一时期,地区间的贩卖贸易距离更远,价值更大的是种类察多的名贵土特产品。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这一时期已经在波斯和印度等地市场上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一些民族,也已经开始进行国内外贸易了。这一时期,随着贩运贸易的兴起,商业所蕴含的巨大利润越来越引起统治者的浓厚兴趣,自西周时候开始在征收的商税也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为可以给统治者增加更多的收入,满足了他们更多的需求。除了特殊时期的一些国家外,各国对商业普遍非常重视,有些国家,如齐国,甚至把商业和农业放到了并重的地步。三、汉唐时期的商业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由于秦的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两汉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圆,使得中国维持了近四个半世纪的统一,这为商业的较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并且通关塞、修驰道,这些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秦汉时期政府甚至不收关税,西汉政府更是进一步放宽改策,开放山泽之利,取消秦时的盐铁官营,给商人更多的活动场所和自由。汉代时候,各种赋税大多收取货币,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地主经济在西汉时期也有了较大发展,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专门以销售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西汉时期,关中地区三河地区、燕赵地区、齐鲁梁宋地区、楚越地区五个经济区已经形成,以京师长安城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成为商业最繁盛的地方。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全国六大商业城市,长安是国内商业和同西域通商的中心。临淄成为齐鲁地区的大都会和纺织业中心;邯郸成为河东、河内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南阳是冶铁业发达之地;成都是巴蜀一带盐、铁、布等物产运出的咽喉之地;洛阳在河南地区也是经商传统极负盛名。此外,六大城市之下全国还有十几个中等城市。唐朝时期,城市商业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向农村发展。原本在唐前期县以下以及不满3000户的小县以及不设市官管理的正规的市只有定期市集,到唐朝后期由于农村商业的发展,3000户以下的一些地方也允许设立正规的市,有些即使不设立市的地方,草市和以墟市、亥市、庚市为名的集市也比以前更为发达。而这些农村贸易形式的发展,是封建社会商业前进的又一重要标志。四、宋元时期的商业宋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有所曲折,但是仍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已经有了近3000年发展历史的商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长足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和封建社会前期相比,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在贩运贸易、城乡商业、市场形制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变化。宋朝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上税的货币化程度加深,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更是实现以钱代役,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加深,茶叶、甘蔗、麻、竹、木、漆、蓝靛、红花等都比过去増产并加大了流通量,水果品种众多,商品性农业促使经济作物扩种已经成为北宋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丝织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瓷器业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促进了印刷业的兴旺。此外,皮革、编织、竹器物、读器和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也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北宋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商业的重视和商业税收的巨大增长上。金人攻破北宋汴梁,南宋成立,并在临安建立了偏安政权。南宋时生产力继续前进,商业也比北宋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南宋统治者的沉重剥削却反过来阻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而北方经济在金宋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而一时衰退,后来才渐渐恢复。但是除了如山西等部分地区外,很多地方都很难赶上北宋时的繁荣。在金的统治下的北方和在南宋政权统治下的南方,城市萧条、店肆倒闭,人心涣散,处处呈现一片不景气的场景。蒙古灭金宋后,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元政府掳掠拘役大量的手工业工匠为其所用,官府或贵族的作坊一时间控制和垄断了重要的生产部门,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汉族商人受到岐视,受到元政权统治者信任的色目特权商人把持和操纵了流通领域,民间商人则很难有所建树。此时商业出现了后退的状况,金银珠宝等奢侈品和高级丝织品等手工业品充斥市场,一方面供统治阶级享受,一方面进行对外贸易。此时大都甚至出现了“人市”,奴隶贸易甚至都有了规模,商业和对外贸易呈现出畸形的发展特点。而此时最值得注意的是,从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大城市的大都到杭州的大运河开始修筑,运河文化开始发生。元代市场商品多以智侈品为主,这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贫富对立日益加重的条件下的历史反动和倒退。进入明朝以后,商业进步的趋势并没有就此中断,而元朝的一些瓷器业、新兴的棉纺织业和毡毯业等,作为生产力保持下来,对此后商业的发展发生了一定的作用。五、明清前期的商业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恢复时期,清政府在初期扶植农业,提倡发展桑麻棉等经济作物,手工业者在元朝时的工奴、官奴身份被解除,恢复了平民身份,有了较多的可以自己从事商品生产的时间。开矿冶炼准许民间经营,民建矿冶生产蓬勃发展。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减轻商税的恤商、便商措施,对专卖商品的管理制度又较为合理,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明政府推行钞法,使用纸币,后又逐渐通用银两,正统时期规定田赋部分要折银交纳,这也扩大了交换关系,促进了农产品的商业化。永乐时期,明政府重新整治大运河,运河经济又得到了发展。第三节中国近现代商业的发展中国近代商业是指从清代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新式商业。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最大宗的商品粮食和土布还都是农民家庭生产,并且主要是自给自余的产品。基本上广大农村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城镇则集中了商业。大商人资本主要集中在盐、丝绸、茶、木、药材等行业,这一时期的商业属于前资本主义性质。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等商品的输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茶、丝等大量的出口,农村商品生产受到了刺激和促进。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1894年甲午战争前的四五十年里,主要农产品的商品量增长缓慢,其增长速度不超过半倍,而一向销路很好的茶和丝,也只增长了一倍左右。但是此时的市场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区的贸易中心开始向通商口岸转移,机器工业品开始占重要地位。西方19世纪70年代的技术革新,也对中国的商业产生了影响,中国国内的工业品价格开始下降。这一时期为外国洋行进行购销活动的新式商业开始出现。这种分工非常细的批发商业在中国得到发展。在上海有20余个行业,经营进口货的多称字号,经营出口货的称行栈。其中一部分是由传统的封建商人转化而来,如在丝、茶商内部就出现了内外庄口的分化;但大部分是在通商口岸新产生的。新式商业以经营进口纺织品、五金、化工原料等资本较大。它们依附于洋行,甚至有专卖英国货的西货字号,专卖美国货的花旗字号,一般不经营同类的国产商品,具有浓厚的买办性。但从它们的资本运用上看,已是资本主义商业了。这种商业利润较大,积累较快,迅即成为商界巨擘。半殖民地半封建商业网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额急剧增长,加以内河轮船的发展和铁路的兴修,国内市场迅速扩大。到20世纪初,一个从通商口岸到穷乡僻壤的商业网逐渐形成。进口商品由口岸的洋行、买办卖给批发字号,再由客帮、转运商运往内地,转发农村。出口商品由农村小贩、城镇货栈集中,经转运商贩往口岸,再由行栈卖给洋行。这就把原有的传统商业,包括封建性很强的地主商业、行会商业、牙行等也都组织起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商业网。进入20世纪后,通商口岸的近代工业(包括外商工厂)发展很快。它们的产品也进入这个商业网。棉花、小麦、烟叶等工业原料的贸易也经这个商业网向口岸集中。随着口岸人口膨胀,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也改变了传统流通渠道,而以通商口岸为中转和消费中心。据1936年国内埠际贸易统计,机制工业品已占贸易总额的34,并以上海等地的生产为主;埠际贸易中大米的40,药材的46都是运到上海。估计1936年埠际贸易总额约达47亿元,比19世纪末增长约20倍。随着商业网扩大,中国商业的殖民地性也更加显著。洋行中出现大托拉斯组织,它们采用地区经销、包牌经销等制度,直接深入内地。占工业品交易额90的棉布、棉纱、卷烟虽已主要是国内产品,但是被日、英等国的在华工厂所垄断,它们控制着市场和价格。1910年起,进出口价格剪刀差扩大,导致国内工农业产品比价失控。此后不等价交换加剧,到30年代,东北沦陷,加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农产品价格猛跌,市场混乱。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发展,新式商业中出现了专营国产商品的经销商。经过历次反帝爱国、抵制洋货运动,过去专营洋货的经销商也逐渐扩大国货经营比重,并出现国货公司等组织。从全国来说,传统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但它们也不同程度地资本主义化了。在粮行、药材行、绸缎行中都出现合股公司组织;盐商已不居重要地位;牙行制度有所改变和削弱。唯封建习俗在零售业和集镇、农村中仍保留着。第四节 商业和企业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管理是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冯俊华.企业管理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一、企业管理概念企业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它不仅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也能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合理的企业管理能使企业的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正确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和资金;科学的企业管理还包括为顾客提供满足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企业管理的分类依据比较多,因此分类方法也相对不同。如按照管理对象划分,企业管理包括对人力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设备与工艺、作业与流程、文化制度与机制、经营环境等进行管理。按照成长过程和流程划分,包括项目调研-项目设计-项目建设-项目投产-项目运营-项目更新-项目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