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高考语文一诊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邯郸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王扬宗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导致已经编译好的崇祯历书未能正式颁行。清兵入关,汤若望将该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迎合了新朝的需要,得以颁行天下。但随之而来的中西历法冲突,终于酿成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康熙帝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康熙初年的这场历法大战证明西方天文学比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法在计算方法上更准确,于是在平反历狱后,他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让南怀仁讲几何学和力学等知识。西方传教士希望以科学为传教铺路,康熙帝则需要科学为朝廷服务。康熙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认真研读中国典籍,他对宋明理学家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喜欢耶稣会士传播的那一套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而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康熙帝以继承华夏正统自居,“崇儒重道”是他的基本国策,这导致了他在晚年评定中西历法之争时,采取了“西学中源”的立场。在崇尚儒学的社会氛围里,西学“名不正,言不顺”,而认定西学源于中国之后,中西实为一家,他就能名尊中学,实用西术,并能避“用夷变夏”之嫌。在确定“西学中源”说的钦定地位之后,康熙帝以“御制”的名义编纂了律历渊源并刊行,从而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这是康熙帝利用耶稣会士为其服务的成功典范,也可以说是耶稣会士利用康熙帝的支持开展科学工作的成功范例。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编纂工作始于1713年。康熙帝从全国调集了汉、满、蒙族的一批专门人才,历时八年于康熙六十年(1721)终于完成这部著作。从康熙帝亲自领导这两项大工程,尤其是律历渊源的编纂,我们可以一窥其名为“御制”实为御用科学的性质。第一,是指导思想上追求为皇朝现实政治服务。康熙帝御用的历算专家将河图洛书附会为“数理本原”,以周髀算经为“西学中源”说张本。其用意虽说也有吸收西法的积极意义,但这不仅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将清代科学引向了“会通中西”的羊肠小道。第二,御用科学必须由皇家来掌握、控制和垄断。康熙帝对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加以严格的控制,一旦传教士的活动超出了他许可的范围,他就严加禁止。第三,御用科学追求的是实用性、权威性,而不是创新性。康熙帝等自诩为“淑天下而范万世”的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尽管在清代科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放在1718世纪的世界科学之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第四,与御用科学的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其保守性。在康熙帝的影响下,钦天监虽然聘用了耶稣会士,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毫无求新求变,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最终导致在中西交流频繁的康乾盛世,国人对近代科学毫无感知。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使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世界史上黯然失色。康熙苦心经营的御用科学,试图将完全不对等的中西科学进行融合和会通,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将中国科学引向了歧途,中西科学的差距由此不断扩大。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代价何等沉重,中华民族为此虚掷了多少光阴!探讨康熙帝发展科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反思我们的思想惰性和体制弊病也会有所裨益。(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4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越发深入,中西历法的冲突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B . 康熙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中西历法之争的结果更加强了他对西方科学的信任,为了让科学服务于朝廷,他让传教士南怀仁入朝为官。C . 由于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崇祯历书未能正式施行。清军入关后,为了迎合新朝的需要,汤若望以该书为蓝本编写西洋新法历书,最终颁行天下。D . 事实证明,西方天文学在当时是先进的,在平反历狱后,康熙利用西方传教士想通过科学为宣传教义打基础的需求,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引入。(2)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康熙和传教士各取所需,康熙利用了传教士要传播教义的愿望,传教士则利用了皇帝想让科学为朝廷服务的目的。B . 认定西学源于中国,可以帮助康熙摆脱西学“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避免“以夷变夏”的嫌疑,从而让使用西术成为可能。C . 因为康熙对西方科学和中国典籍都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他才会把“崇儒重道”作为基本的国策,从而确立“西学中源”在清朝科学史上的钦定地位。D . 面向全国的地图测绘是康熙帝“会通中西”的一个成功范例,康熙的支持和传教士的参与共同促成了这一伟业,这主要是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康熙帝的“西学中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但狭隘的思想也将清代科学发展之路引向了逼仄的羊肠小路。B . 康熙竟然还夜郎自大,自认为历象考成等足可垂范万世,事实上,将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放在当时世界科学的舞台,就显得微乎其微。C . 考虑到为皇朝服务的目的,康熙在引入西学的同时,也控制着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这一方面符合清朝政治专制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康熙引入西学的局限性。D . 康熙的御用科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而这种禁锢和束缚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作者重新审视历史,就是为了暴露历史问题。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2. (11分) (2016高一上庄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沛公从百余骑从:跟从B . 项羽既飨军士飨:犒劳C . 项伯常屏蔽之蔽:遮挡D . 与沛公有隙隙:隔阂(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哙乃排闼直入。 哙等见上流涕。A . B . C . D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 . 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C . 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 .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3. (8分) (2018高一下四川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列小题。行香子(宋)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 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B . 本词下阙与上阙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C . 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D . 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E . 本词远近相间,从眼前的小园到远处的茅堂小桥,描绘出整个大自然处处盎然的春意。(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6分) (2020高二上北海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勤奋或沮丧的句子是:_,_。 (2) 阿房宫赋在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的句子是:_,_。 (3) 登岳阳楼中“_,_”两句,写出洞庭洞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5. (12分) (2019高二上郑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介绍人朝我做手势,俩人就噤声立在油冻的石门槛外。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声音就是从板上发出来的,叮一声咚一声,无心搭脏,却每一记都不含糊。不能说不好听,却也说不上来是怎么个好听法。那个人就是曾先生,那块板就是曾先生的琴晦庵。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曾先生收声立起。介绍人上前招呼,又急出乎拉说了我的不少好话。曾先生只问我怎么称呼,就定下来了。第二日一早我去上班。果然,曾先生又在老地方拨他的算盘珠了。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园,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我轻手轻脚走过,他又续了一句,你忙你的,不用做忌我。说这话时,他的头还是没有抬起来,一双细细长长的手顾自拨弄着丝弦。我里里外外忙碌时,曾先生坐在道地里晒日头看书。日头挪一挪,藤椅就跟着挪一挪。等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已到黄昏。我就问曾先生晏饭趣吃什么,曾先生说随便;我说灶间需要添不少东西,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头,曾先生把我打断了,你看着买吧。曾先生放下书本站起来,口气更和缓一些:以后屋里缺什么,该需该用,你都直接添置吧,不用跟我商量。临近月尾,曾先生就会把工钱放到堂前的八仙桌上。钞票是装在信壳里的。一个右下角印着“上海越剧院”的黄色信壳。曾先生真是不怕麻烦。曾先生确实不怕麻烦。每次弹完琴,他都会把琴装入那只茄皮色的锦囊,小心翼翼放到搁度上,然后再在下一遍弹的时候取出来。有一次,曾先生笑眯眯地指着锦囊问我,你知道这个叫什么吗?我当然不晓得。曾先生又笑眯眯地跟我说,人都得穿衣服是不是?琴也一样。所以这个就叫琴衣。我顺嘴回对了一句,既然是衣裳,那曾先生为什么冬冷夏热的都给它穿同一件啊?曾先生呆了呆,然后哈哈大笑,连连夸我驳得好。接着正色讲道,礼只是一种仪式,心里有,意思到便好。比如节头年尾我们拜天地祭祖宗,也只是一份心意,还能当真计较下饭够不够丰盛,祖宗大人老酒有没有管饱?曾先生每日弹琴,但有定规。一般都是早饭前弹一阵,夜饭后弹一阵。听得多,我也能辨出来了。今日空腹弹的是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和阳关三叠,昨日夜里奏的是渔歌忆故人,还有普庵咒。我说普庵咒好听,曾先生说,那我再弹给你听。他就调调息又从头开始弹了。曾先生有心,我这样讲过后,每日夜头就都能听到普庵咒了。有时候曾先生白天也抚琴,只是声音时有反复,疙里疙瘩不成调。那是曾先生在打谱。什么叫打谱?曾先生又耐耐心心讲我听,所谓打谱,就是按照琴谱还原出琴曲的过程。琴人需要反复弹奏,揣摩曲情,直至句逗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大曲三年,小曲三月。”打谱时最需琢磨和费时费力的是琴曲的节奏安排。因为减字谱记录的弦位和指法一清二楚,但节奏却是粗疏的,大模光景的,有很大的伸缩空间。那么标准的节奏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没人知道,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这是减字谱的缺陷,也是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嗯,确实,我一个外行人听听也蛮有趣的。(节选自斯继东禁指,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始,初见曾先生,就借用“积雪”“亮晶晶的冰棱”做环境衬托,表现“我”眼中那个品行高洁、卓然独立的曾先生形象。B . 因为“城里总归不习惯”,所以“我”又从上海跑回乡下,这看似闲笔,实际上既为相见提供机会,也暗示了曾先生的生活追求。C . 写两人关于“琴衣”的一段对话,既写曾先生几次“笑”,又写他的“正色”,但并不矛盾冲突,反而较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D . 关于“打谱”的那一段叙述较多,因为“外行人听听也蛮有趣的”,这与开篇“我”以为曾先生“拨着算盘珠”形成了有意味的呼应。(2) 文中的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小说以保姆的第一人称角度叙述,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探究。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8分)6. (18分) (2017泸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代儒宗马一浮郭继民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照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 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相关链接】马一浮除精通诗、书外,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他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气质清明的文化典范,一个不沾尘俗、彻底刊落习气的纯粹学者的典范。他在纷乱的时代开启了一种文化境界,这就是“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正是因为马一浮启蒙早,幼年就跟 着母亲学文,使得他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再延师。B . 梁漱溟对马一浮的评价,与马一浮欲为儒宗和文宗的心愿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C . 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的写法有偏题之嫌疑。D . 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E . 马一浮曾经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学术要旨,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赞同马氏的说法的。(2) 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3) 本文介绍了马一浮哪些儒学主张?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 马一浮能成为“一代儒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五、 语言文字运用 (共4题;共14分)7. (2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被英国用大炮打破国门之前,清朝人对国门外的世界接近_。就连号称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_对外知之甚少。直到鸦片战争开始前,他还认为英国兵到了陆上就会“一仆不能复起”。而他更是_英国必须购买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统统便秘而死。林则徐尚且如此,当时清朝的普通臣民就_了。A . 一无所知也坚信可想而知B . 一知半解也相信可见一斑C . 一无所知依旧相信可见一斑D . 一知半解依旧坚信可想而知8. (2分)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当需要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文化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B . 参加亚洲杯的国脚们十分清楚,一场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祖国的荣誉,而且关系到个人的尊严。C . 当桶装水上机后,由于二次污染或因饮水机放置位置不当,细菌和藻类容易繁殖生长。为避免不出现以上问题,有关方面建议,桶装水的最佳饮用期为710天。D . 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开发,将越来越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为它是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9.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阳光明媚的三月,我们一行相约到少林寺游玩。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土木工程项目管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经济学院《氢能技术与应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创新与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云计算原理与实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机能学实验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曲阜师范大学《大数据核心技术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药品市场营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黄冈师范学院《安全生产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珠海格力职业学院《数据结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广西公需科目培训考试答案(90分)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 行车安全操作教学课件
- 茶史与茶文化课件
- (高清版)DB11∕T 1455-2025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 海洋家具抽奖活动方案
- 玉米种植技术课件
- 2025年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文旅集团投资运营发展报告282mb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 DB4403T 508-2024《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