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婆罗门教论文关于早期XX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陕西师范大学 宗教研究中心,西安 710062) 摘要: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是古代印度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早期佛教产生于婆罗门教兴起之后,早期佛教中的一些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婆罗门教的影响,两教教义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重点分析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在创世理论和轮回解脱思想上的异同,对加深佛教思想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婆罗门教;早期佛教;十二因缘;轮回解脱 :B9文献标志码:A:1002-2589(xx)06-0074-02 :xx-01-18 作者简介:王小蕾(1980-),女,河北安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佛教研究。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宗教繁盛之地。公元前三千八百年左右雅利安人由中亚西亚移往印度五河流域,通过战争逐渐征服原有土著人,其宗教思想与当地宗教思想融合而成印度宗教。之后雅利安人又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侵入印度并逐渐东移扩张,到公元前五六纪时,其势力遍布整个北印度,在恒河和朱木拿河汇流的地方形成了婆罗门教文化中心。佛教产生前,印度宗教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思想源自吠陀教典,该教典涵盖歌颂、梵书、奥义书等。吠陀文化以祭祀为主,所祭之神多为女性神,有天神、雨神、火神、智慧神等。其祭祀多以自然力为崇拜对象,并用神话和赞歌的方式感恩谢神、祈求多福、供奉祖先、忏悔赎罪、解脱灭苦。早期印度的社会现状、人种和政治等因素,决定了婆罗门教作为民族=国家宗教的性质,也导致了社会阶级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姓的产生。古印度普遍认为四种姓是神造不可改变的,其中婆罗门种姓是“人中之神”。婆罗门教利用其特权地位,力图维持社会稳定与其种姓的神圣性、天意性和不可侵犯性。释迦牟尼降生前百余年间,即公元前五六世纪,婆罗门教之隆盛达到顶点。 当时的印度社会除了传统的种姓制度文化外,各种思潮也风起云涌。释迦牟尼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释迦牟尼太子走出宫门看到人世间生老病死等痛苦,从而激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为寻求人生 _,他抛下世间的荣华富贵、父母妻儿,最终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后来他从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发展创立了佛教,在发展自己教义的同时也汲取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基础。 奥义书(Upanisad)是印度古代哲学典籍,书中含有“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等大量婆罗门思想,是婆罗门教及印度教哲学论证和理论的基础。佛教很多理论都可以在奥义书中找到源头,日本学者宇井伯寿认为“佛教的教说中采取了印度原有的特殊学说,为了方便解释佛陀的根本思想也就遵照了一些原有的学说,并且根据佛陀思想的正确诱导,再透过常识的思考,渐次演进,建立了佛陀的思想立场”126。 婆罗门教认为“梵”是“全世界之主”“天地的护持者”255,即宇宙的最高主宰和最高实在。世界一切现象,上至梵天的世界支配神,下及各种有情物以及天、空、地三界世界,皆为本体之梵的显现3463。世界及一切生命的形式都是从唯一实在流溢出来。他氏奥义说“这就是梵,这就是因陀罗,这就是生主,一切诸天神,地水火风空五大,一切细微者、混合者,所有这或那的种子,卵生、胎生、湿生、热生、芽生,马牛人象。无论是有气息者、能走者,能飞者和不动者,都安立在识之上,为识所指引;世界安立在识之上,为识所指引。识就是梵。”257另一基本概念称为“阿特曼”(Atman),即“我”的意思,主张“梵我同一”,他不会变化亦不会消亡,渗入于一切事物之中。该理论顺应了印度种姓下“婆罗门”的统治需要。由于“梵”“我”两词互用,两者实质是一体的。 而早期佛教则颠覆了婆罗门统治的理论基础,否定创世说,主张四性在宗教上的平等,人人都可解脱,缓和了阶级的矛盾,并提出了自己独有的宇宙生成论缘起论。佛教否定“梵”的存在,认为事物的产生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神主宰。以此推理必然导致否定我或神的存在,也就是“诸法无我”。在原始佛教中,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这两者意义实则相通,在缘起层层叠叠的条件关系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局,所以展现出来的是不断生灭变化,就是无常。一切现象总是在升起、变化、消失的相似相续中,没有恒常的存在。杂阿含经二六二经说:“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467又中阿含经卷21长寿王品说:“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523对此梁启超解释为:“他是表示宇宙一切现象都没有绝对的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依存关系有两种:一同时的,二异时的。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没有绝对的存在,而且没有绝对的因果主从,一切都是相对的。”674故佛教不承认任何形式的神创世论,认为宇宙中没有神的主宰,无论是“上帝”“梵天”都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是婆罗门思想和佛教思想的根本差异。 缘起论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义理,关于人生的探讨有著名的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的基础是“苦”,根源是“无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形成,绝非无端而来,人生之苦痛亦然。佛教把人的感受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但根本来讲人的一切感受都是“苦”,这一教义成为佛教全部的出发点。增一阿含经四谛品把苦谛再细分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生老病死四苦是人生自然过程,后四苦为人的主观愿望无法满足之苦。这八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阴”即“五蕴”,佛教所讲的种种“苦”,其目的就是让人们了解苦的真相,并且进一步寻求解决的方法,如何能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最终目的。造成和形成人痛苦的原因是“集谛”,内容可以用“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来概括。苦的根本原因是烦恼,最大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遂导致“身口意”的不善业进入轮回漩涡。因“业力”不同,感得五蕴聚合的形体也不同,因而有三界六道,贫富夭寿等果报差别,如是业报轮回,受诸苦恼。 “因缘”为佛对宇宙人生之认识,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成。宇宙中的一切皆为因缘关系而存在,又有一切关系而显现。十二因缘中无明是可灭的,而不是婆罗门教所说的事物根本因或主体。“缘起”说是佛教标志性理论,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之所以发生和变化以及流转过程,后称“业感缘起”,有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称作“十二支缘起”,可由因推果,称“顺观”,也可由果追因,称“逆观”。其中流转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是生、爱、痴。有生就有苦,贪爱是苦最大的根源,痴是人世和世俗世界的最后本原。爱及其先后的触受取等诸支,构成相当完整的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理论体系。长阿含经大本经中解释其中的因缘关系为“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77另外杂阿含经以譬喻方式说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譬大树根干、枝条、柯叶、苹果,下根深固,壅以粪土,溉灌以水,彼树坚固生缘老、病、死、忧、悲、恼”879。 以上十二因缘,为佛教一切原理所从出。 佛教以十二因缘解释生命轮回流转,可以视其为对奥义书思想的继承发展。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梵”和人的灵魂“我”本体上是统一的,但也需要消除无明才能达到其目的;佛教的“无明”主要是不明了“缘起”思想,不能够理解事物在本质上就是最高的实体,原始佛教主张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否定了自我实体的存在,其实质和所有理论全部都是围绕缘起理论而展开的。佛陀继承了这一思想,十二因缘思想基本都可以在吠陀经典中找到他们的原形。既然是缘起,也就是迁流变化。自然是不存在轮回主体的,业惑缘起,有了意念和行为就等于有了生死相续的问题及现象轮回。 “生死轮回”(avrttacakram)观念并非佛教本源,印度古代宗派都有轮回观念。轮回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吠陀和奥义书文献记载,早期奥义书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阿闼婆吠陀开始提及“业”的思想,“例如当时梵天主张无贪、无嗔,人人希望升天”126。在此基础上便有了善恶业,遂产生轮回之说。奥义书否定了世俗意义,视生命是无限反复的一个过程,并无一个实质性的终点,因而解脱轮回就成为其教义的最高目标。婆罗门教在其教义中强调善恶因果以及生死轮回的思想,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并且可以转移到另一个躯体,使之复活。婆罗门教典籍如梨俱吠陀广林奥义书和歌者奥义书等典籍中均有“善恶报应”“轮回转世”及“业力”的记载,本文不再赘述。总体来说,婆罗门教承认轮回这一事实,有趋善避恶的理论基础。除善恶业报外,人也会不停地转生,皆有恒常不变之自我,即所谓灵魂,往来三界五趣。但如能与梵合一,则一切业就会永久消失。 佛教的“业报轮回说”是早期佛教的核心思想,十二因缘是其哲学基础,又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链条,现在的果必然由于过去的因,现在的因必将引出未来的果。佛教的创立虽然提出新的理论,但轮回解脱的问题实际上是婆罗门教提出的。宇宙万事万物之生成变化,无不受因果法则支配,大般涅经后分中的遗教品说:“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9901如果认为有因果律,那么即可承认有轮回。佛教“无我论”是不承认有恒常不变自我的,强调“依业而转”的生死轮回。杂阿含经中说“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众生转五趣轮,或堕地狱、畜生、饿鬼及人、天趣,常转不息。”10243长阿含经中弊宿经卷七说:“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寿命长短,颜色好丑,随行受报”1144。由此可见佛教所讲善恶行为可以导致三世轮回的善恶果报,佛教轮回理论在于众生肉体死后,有不灭自体,随轮回而转。“所以佛陀说远离贪爱、说轮回、业报、善业得善果而生天堂,引导身、口、意与正行中。这些离贪嗔、克制身口意三业成了佛陀的基本思想。”126早期佛教和婆罗门教在善恶报应观念上还是大体一致的,但最明显的不同则在于:佛教不承认有实在的我作为轮回的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情绪小屋课件
-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九校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悬浮的鸡蛋科学实验课件
- 车库顶板防水施工方案
- 2026届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
- 2026届湖北省名师联盟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车务系统站段管理结构三年工程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
- 中医康复招聘试题及答案
- 正畸牙医考试题及答案
- 云南博物馆招聘笔试真题2024
- QGDW11937-2018快速动态响应同步调相机组运维规范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方便面面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课件
- 2025年中考冲刺模拟数学(云南卷)(考试版A3)
- DeepSeek+AI大模型赋能制造业集团数字化转型端到端采购供应链及财务管控业务流程蓝图规划方案
- T/CMES 37003-2022景区玻璃类观景设施安全规范
- 《西红柿移栽和管理》课件
- 虚拟货币交易合同协议
- 《病毒性肝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