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形象习题_第1页
步步高形象习题_第2页
步步高形象习题_第3页
步步高形象习题_第4页
步步高形象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分析概括意象特点(内涵)和作用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醉太平怀古张可久翩翩野舟,泛泛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白云去留。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长江自流。“泛泛沙鸥”一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有何意蕴?有什么作用?“沙鸥”具有象征意味,既是眼前景物,又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说明自己像一只漂泊不定的沙鸥。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塑造了一个羁旅天涯、飘零湖海的倦客形象。,这是一首缅怀古人、伤悼自身的小令。以“野舟”和“沙鸥”来比喻自己的天涯羁旅、湖海飘零,经过这样的形容点化,就把静态变为动态,旧的内容化为新的意境了。“野舟”和“沙鸥”,既是眼前的景物,又是自己的化身。一个漂泊天涯的倦客,在登山临水的时候,触景生情,怎么能不发出无穷的忧思呢?作者用“白云去留”一句话,改变了那种灰色的情感,真有回肠荡气的妙趣,移山倒海的笔力。中间用一组鼎足式的对偶句,充满了缅怀和景仰的感情,概括了李白、苏轼、白居易在政治上失意时所留下的一些诗作,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特别显得格调高昂、气势磅礴、局面浩荡。作者用“长江自流”高度概括曲意。物换星移,人事全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有什么值得悲叹呢!从而把年华易逝的感慨,转化为纯任自然的心理状态,思想升华了,意境提高了,给人的启示更多了。,翩翩野舟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泛泛沙鸥1辛弃疾(辛弃疾自己在洞仙歌所居丢山为仙人舞袖形写有:“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2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云去留崔颢凤凰台上青山旧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秋千墙里垂杨瘦苏轼(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琵琶亭畔野花秋白居易(琵琶行),课堂小结分析思路(1)鉴赏的角度(概括)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境遇(处境、境况)、思想、情感、志向、品格、情趣等,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2)鉴赏的依据(分析)正面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处境(心境),反映情感的词语侧面描写:环境暗示、景物烘托映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及具体景物含义)他人衬托写作背景(标题、注释、小序等),课堂小结2答题步骤(1)用两三个词概括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性格+情感+身份)(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展开)(3)概括分析形象的意义(作者在该形象上寄托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格品质等),二、分析概括事物形象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北陂注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陂(bi):山坡或堤岸。,鉴赏,鉴赏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此诗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艳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地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的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春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罢相之后,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气直下,没有波折。这首诗句句写临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却宕开一层,以“纵被”领句,用“绝胜”作呼应,便使全诗跌宕有致,富于曲折变化。这样布局,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诗人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其中了。,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诗人的用意是什么?,答案,答案诗中的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二首(其二)李贺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檗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颈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此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像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然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头上无幅巾,苦檗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檗染成的黄衣。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鼻酸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2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女词(其三)李白耶溪注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注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鉴赏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字为传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采莲女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的,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跃然纸上。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此诗对采莲女的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答案,答案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避免尴尬,能感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出来。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的青春之美。纯朴羞涩。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见面。,题型一: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答题步骤】明确写景特色(描写手法: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修辞手法)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提问方式:(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景物(意象)特点应该关照哪些方面?,角度:远近、高低形态:动静感情:乐哀特征:虚实色彩对比觉知:嗅、视、听、触、感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手法:想象、联想,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此诗的意思,注意语言的生动优美)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幽静谧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描图景(景物+动词/形容词)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要点】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题型一: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题型二: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答题步骤】明确特色(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阐述运用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四、领悟意境特征5.(2017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本诗是王安石游览太湖恬亭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如亭名,抒发了恬静闲适的情怀。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被浓浓的绿阴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到青翠的山峦。环境如此幽静,溪流、绿阴和翠微,切割了红尘;一时间,人心也超脱了俗世的羁绊。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黄昏到来了。由恬亭西望,断桥桥头,殷红的夕阳缓缓下坠;幽暗的树影包涵映现在水中,归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两声啾鸣。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他的心也同样肃穆吧。,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阴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清闲悠游,心无牵累,劳形案牍全可抛掉;岑寂环境,人事心机,世间诡诈尽皆忘却。这感悟是如此清晰。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诗人多想就这样远离世事,陶然忘机,但这无非是“菰菜莼羹一梦”罢了。那就期待徘徊流连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习习秋风中,驾着一叶钓船回归好了。回归哪里?是住处、家乡、田园还是官场呢?奔走在官场政坛,纠缠于人事纷争的王安石,用太湖恬亭这首诗作,为“偷得浮生半日闲”做了很好的诠释。轻松的文笔中有多少沉重。,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徐再思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本曲意境恬淡温暖,请具体分析。前四句色彩温暖:红霞、残阳、枫叶与雪白的芦花交相辉映。五、六句画面恬淡,温暖静谧:夜幕降临,鸟雀归巢,牛羊牧归,画面恬淡温暖。七、八句比喻联想添温暖:将波光粼粼的湖水比作图画,色彩明丽斑斓,并由此联想到水下的“水晶宫”,也一定绚烂美丽。结尾三句在动态中流露温暖。暮霭起,余晖动,昏鸦染金辉,全无凄凉萧瑟之感。,这首小令宛如一幅恬淡的风情画,写得空灵平淡,仿佛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纵观全曲,既注意大笔写意又侧重细部描绘,力求神貌兼备;色彩运用大胆、强烈、自如,夺人眼目;虽不着感情色彩却使人悟出热烈与向往之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新意,在“老树”“昏鸦”中咀嚼出美的意象和感受,而不再是马致远笔下的孤寂、迟暮的象征了。,基础组合练191.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不合语境。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使用正确。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望文生义。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望文生义。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使用正确。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使用正确。2.D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