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ppt_第1页
司马迁与《史记》.ppt_第2页
司马迁与《史记》.ppt_第3页
司马迁与《史记》.ppt_第4页
司马迁与《史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历史背景,汉武帝,荣也汉武辱也汉武,汉武帝开创西汉王朝鼎盛时期封建王朝第一座高峰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朝的第七位天子,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3,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而且以其“大一统”的思想核心,成为一直维系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精神。尊儒的同时,他还崇尚法制。,2.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以洛阳为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第一次以东方大国的姿态傲立于世界。,5,3.开疆拓土,反击外族,大破匈奴、吞并朝鲜,灭越南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汉朝的版图空前强大,飞将军李广,长平侯-大将军卫青,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奇袭高阙,漠北武钢车大战七战七捷。,7,冠军侯-大司马霍去病,元朔六年,卫青的外甥,十七岁的霍去病率800精骑首次参战,取得了歼敌2080的辉煌战果。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名,取得了辉煌战果。,8,冠军侯-大司马霍去病,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9,冠军侯-大司马霍去病,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举行了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10,4.受命于天,泰山封禅,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二、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1.鱼跃龙门,少年立志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2.子承父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二、司马迁生平,二、司马迁生平,3.泰山封禅,匈奴来犯李陵事件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骑都尉李陵率5000步卒抗击匈奴。,无能将军-李广利李妃兄弟,曾两次远征大宛国为汉武帝夺汗血宝马“贰师将军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李广之孙李陵以5000步卒深入大漠,抵抗匈奴8万骑兵连连获胜,勒石记功孤军深入,最终寡不敌众,被迫投降,二、司马迁生平,4.直言获罪,忍辱负重汉武帝被谣言所迷惑,处死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惨遭宫刑。在身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时候,是什么支持他活下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二、司马迁生平,5.发愤著书,十六年终成史记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界两司马与史学双璧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迁与史记家庭子承父愿漫游奠定基础灾祸发愤著书,三、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本纪就是帝王的传记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西楚霸王项羽,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萧相国世家,越王勾践世家,孔子世家,列传记录重要人物言行事迹,主要是人臣表大事年表书记录制度,音律,历法,天文,财用,水利,三、史记,1.第一部详细的通史第一次将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事件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X年X月X日赵盾弑君-春秋笔法不足以让后人明白整个事件的过程,三、史记,2.坚持实录的精神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毫不避讳书写圣人,君主。孔子的出身,外貌高祖刘邦和开国功臣的出身,三、史记,3.为“小人物”列传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佞幸列传、游侠列传等荆轲高渐离专诸豫让聂政曹沫,三、史记,4.开创了纪传体笔法,对人物评判分明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如春秋资治通鉴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史学思想,不光对人物作出道德、善恶的评价,也关注人物对历史与社会发展的作用。,四、文本赏读,(一)文本背景楚汉相争1.秦末起义,结义反秦立义帝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2.巨鹿大战,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章邯主力四十万3.刘邦兵不血刃,先入关中项羽怒气冲天,于是率诸侯军40余万入关4.鸿门宴,一个历史的转折点5.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6.鸿沟议和楚河汉界7.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促进了项羽的败亡,对西汉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为什么项羽会放过刘邦呢?,沛公军霸上兵十万,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曹无伤告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意外情况。)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反。)德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樊哙闯营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之卫士欲止不内(na,第四声,让进入。),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尽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我为鱼肉,何辞为?”,沛公逃席诛杀曹无伤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意为“取道”)芷阳间行(小路)。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能屈能伸,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妇人之仁师心自用,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二)鸿门宴(节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