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ppt_第1页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ppt_第2页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ppt_第3页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ppt_第4页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传播与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二节城市发展特征第三节重庆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起源、定义、特征、划分标准,一、城市的起源(一)起源时间、地点,(二)城市起源理论1、技术因素理论(或称“水利文明”理论)“水利灌溉工程农业高产剩余产品供养大量城市居民强大的中央政权保证水利工程的实施”,2、宗教因素理论宗教因素理论以鲍惠特利(PaulWheatley)四方之极城市作为宗教仪式的中心而出现,成为宗教权力依托的地方。随着宗教权力的加强,城市成为权力的容器,不仅包含了宗教权力,还包含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3、政治因素理论路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为代表。历史上的城市(CityinHistory)城市的起源是与王权相联系的,认为政治因素是导致城市起源的主要原因政治使权利集中于某个强有力的人物身上,并使之上升为超人,可以支配他人和生产关系,从而导致城市的出现。,4、军事防御理论,城市是为满足防御安全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统治阶级为保护其自身利益,防御敌方侵袭需要而兴建的。5、集市理论城市是作为初期市场中心地而产生、兴起的,它起源于贸易和市集之地。故商贾贸易之地谓之“市”。6、地利理论有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这里是水陆交通中心或河川渡口;有些城市兴起是由于地势的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些则与该地区自然资源有关。,7、多因素影响理论即将上面提到的六种理论结合起来,认为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宗教、有利的地理条件等综合作用在一起导致了城市的起源。实际上,世界不同地域城市的起源过程中,受到这三种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差别,某些要素在有些地区比较突出,另外一些要素在其他地区比较突出,绝对的单一要素起源的城市是没有的。,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定居生活的确立、劳动分工的出现、社会基层的分化、社会财富的集中”城市的出现是与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农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城市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的形成、人群的分化和阶级的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城市的出现,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同时又与军事、政治、宗教等因素相联系。,二、城市的定义与特征(一)城市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被各学科所共同接受的城市概念。许多学科从城市的起源、景观、形态、功能、空间等的某一方向来定义城市。广义的城市、镇是指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镇型聚落,一般是指大于城镇或村庄的居民点。狭义的城市、镇对市镇人口总数,非农业人口数有明显指标。,1、国内外定义(1)国外定义美国:与少于2500人的小城镇或村庄等乡村区域相对的建制区域。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城市现象是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gel)1903):“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从城市形态入手的简洁概括)。,俄罗斯:(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城市宛如一个国家的指挥部,它在国家的一切方面经济、政治、行政和文化方面担负着组织的职能”,他指出,“城市是靠那些从农村经济中分化出来的非农业区划经济部门工业、商业、运输业以及行政、文化部门而成长起来的”。(巴朗斯基指出了城市的作用和形成)马克思则认为,城市是生产、交换、消费的集中地,是生产力的空间存在形式。城市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的经济活动(比之乡村)是高效率的。,(2)我国城市的定义中国古代的“城市”定义中,“城”和“市”是两个明显差异的概念。“市”与“城”开始时并非聚为一体。以后,随社会发展,城里人口渐多,市便在城内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成一体,成为统一的城市。,“地理学辞典”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量、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P511)。杨兴礼认为,该定义对“人口规模、空间地域等”没有反映出来。陈田认为: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三产业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现代地理学辞典,P672)杨兴礼认为,城市是指具有较大(一定)人口规模和较多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空间,人们的经济活动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社会活动高度组织化,社会化,密集化的人类聚居地(人类聚落形态),许学强(教材)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是一种区域现象学,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属于历史范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一章第三条“本法所称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是城镇居民点的合称(广义的)。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2、城市定义的指标(1)有明确指标单指标: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埃、蒙城镇特征标准:智利、马耳他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伊朗、肯、墨、爱双指标:人口规模与密度指标人口规模与城镇特征双指标人口规模与从业结构双指标,多指标如美国确定城市取决于以下因素(FreyandZimmer,2001):A生态因素a人口规模b人口密度c空间B经济因素a经济功能b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c交通d经济组织C社会因素a社会组织b社会性质D行政管理(2)没有明确指标:近70个国家(地区),3、城市(定义)的指标标准(1)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最低人口限额国家数200以上3400499310001499515001999420002499102500499945000999961000029999330000以上1,(2)行政地位与行政区域美国“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StandardMetropodisStatisticsArea=中心县+外围县),包括:A、中心城市(人口超过5万)B、周围已经城市化了的地区C、周围非农业人口在75%以上的县(3)职业构成(4)城市设施,中国的城市定义标准1、市(1)设市标准A、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B、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的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而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我国城市规模分类,2、镇(town)的定义(1)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一般可以建镇,实行以镇管村(乡级镇)的体制;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上述两项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也可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暂时不具备设镇条件的集镇,应在乡政府下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懂行者管理;(4)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可设镇建制。,(二)城市的特征1、较高的人口密度、较拥挤的空间2、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容纳这样的高密度3、更多专业化的土地用途4、城市经济具有更加多样性和专业化的功能5、都市区域和城市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6、城市具有多功能的管理机构及官员7、通常包括一个中心城市和周边密集的居住区域。,第二节城市的传播与发展,一、城市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一)西方城市的传播与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演进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000余年。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业发展缓慢。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演进历程宇宙魔力城市希腊城市罗马城市欧洲中世纪城市欧洲巴洛克城市。,1、宇宙魔力城市(1)概念、特征宇宙魔力城市(cosmomagicalcities),这个名词是美国历史地理学家鲍惠特利(Paulwheatly)的创造。“cosmo”是指自然界和宇宙,而“cosmomagicalcities”则代表了城市与自然界、宇宙之间的关系。,宇宙魔力城市呈现出以下的空间布局特点:城市内部修建高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心建筑,如宫殿、庙宇、谷仓等大型建筑,分别代表了政治、宗教、经济的力量,构成了城市的核心。城市布局规整,注重方位和朝向,城市形态一般为南北朝向或东西朝向的规则方形,以这种规整的布局代表秩序。城市形态模拟天象,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2)区域差异两河流域城市,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尼罗河流域城市,古埃及人的城市具有以下特点:A以高大的金字塔为标志性建筑物。B以死人为城市的中心,所有活人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死人展开的。C以沙漠为城市边缘,城市没有城墙。,中美洲城市,2、古希腊城市(600BC200BC),3、古罗马城市(200BC400AD),4、欧洲中世纪城,5、巴洛克城市(1600AD1800AD),美国首都华盛顿,2、近现代城市的发展(1)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8世纪中期至今200余年。(2)经济结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3)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层出不穷。,(4)发展特征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变化剧烈;城市结构趋向复杂,规模日趋增大;城市职能多样化,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人口向城市急剧聚集,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5)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二)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宇宙魔力城市)、半殖民地城市、计划经济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四个阶段。1传统城市发展时期(1)中国的城市有自己的独立起源和发展过程(2)中国早期城市的形态也呈现出二元的特点。,(3)中国城市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划特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井一夫。”周礼考工记(4)利用高大的、标志性的建筑物,来强化高度集中的君主的权利和威严,严格的中轴线、大型的宫殿,成为整个城市,甚至整个社会的中心。(5)中国城市设计也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6)城市分布范围不广、数量不多(7)城市规模较小,职能比较单一,(8)城市之间联系不多,城址迁移频繁,2半殖民地时期,3计划经济时期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二、城市发展特征(一)世界城市发展特征1、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发展进入了高潮期(高速城市发展时期)(1)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2)城市人口大于乡村人口的国家不断增多2、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有明显差异,3、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时间10万以上城市(个)百万以上城市(个)1900年302131950年711960年1141975年19662341982年2324、卫星城城市群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1)卫星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母城(市区、市中心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2)城市群、巨大城市带城市群城市群或集团式城市主要指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个数较多,而且相距较近,有时城市与城市之建筑相互联结成片,形成大的城市带。第一种是母城和卫星城镇组成的城市群。第二种是双子城或三子城的城市群形式。第三种是串珠状城市群,巨大城市带巨大城市带(Megalopolis)(人口大于2500万):在城市密集区,由于郊区城市化(扩散)作用,城市不断向四周扩展,使城市之间的农田景观(分界)日渐模糊,使若干城市连成一片的状况。,已形成的7个巨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波士华):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美国五大湖沿岸巨大城市带:密尔沃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日本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区,千叶东京川崎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冈山广岛北九州福冈英格兰巨大城市带:利物浦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伯明翰考文垂北安普墩伦敦欧洲西北部巨大城市带: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布鲁塞尔鲁尔城市群(埃森、杜伊斯堡、科隆等)中国长江三角洲巨大城市带: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常熟、湖州,正在形成者的3巨大城市带美国西部沿海巨大城市带(SanSan带):圣弗朗西斯科(伯克利、萨克拉门托)洛杉矶(帕萨迪纳、长滩)圣迭戈(美墨交界处)巴西南部沿海巨大城市带:阿雷格里港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库里蒂巴圣保罗(桑托斯)里约热内卢(尼泰罗伊)坎普斯维多利亚(SN)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巨大城市带:马赛都灵米兰热那亚佛罗伦萨维罗纳费拉拉博罗尼亚威尼斯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天津翼正或已经成为世界级城市带。,其他规模较小的巨大城市带还有:波罗的海东岸城市群:赫尔辛基维堡圣彼得堡科尔皮诺塔林里加莫斯科城市群:加里宁、克林、波多利斯克、谢称普霍夫、图拉、新莫斯科斯克、梁赞、穆罗姆、弗拉基米尔德里新德里城市群:德里、新德里、罗塔克、金德、阿里格尔、马图拉、金阿格拉恒河布河三角洲城市群:达卡、巴布纳、锡拉杰甘杰、库尔纳、巴里萨尔、加尔各答、豪拉等。,(3)郊区城市化出现(4)再城市化5、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然以乡村城市移民为主要特征,(二)中国城市特征1、城市化速度平稳增长,人口就业结构比例失调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提升,由2001年的3766,上升到2010年的4995,10年上升了1229个百分点。人口每年大概以l的速度增加,可以说,现阶段中国城市化总体规模已经趋于平稳,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的区间。,2、空间集聚不断加速,城市体系渐趋稳定(1)首先体现在各规模等级城市的数量变化。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相结合的比较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2010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达657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在城市个数和城市人口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城市的数量增长迅速。截止2010年底,我国城市市辖区人口达200万以上城市个数达43个;100200万人口城市达81个。,(2)以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共识。3个国际层面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10个国家层面的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皖江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2010年,13个城市群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6,集中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7的GDP,提供了全国57的在职职工工作岗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水平最高,3个城市群土地面积3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3个城市群共有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5;3个城市群的经济总量15万亿元,占全国的38;3个城市群的在岗职工数3400万,占全国的29。,3、区域城市化呈现“东稳西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迅速,4、城市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制度体系渐趋完善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试点工作。天津中新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区、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城、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等都开始进行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实践。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制度改革倒逼机制的形成,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类制度创新尝试不断增多,力度也在不断加大。,5、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6、城市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在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各类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人均道路面积从2001年的585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32平方米;在义务教育方面,师生比从2001年的1:199提高到了2010年的1:167;在医疗卫生方面,每万人拥有床位数从2001年的4868增加到2010年的5869;在科学文化方面,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从2001年的9586上升到2010年的12091。无论就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来看,城市社会事业发展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速度。,7、城市内外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商务环境、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在生活环境上,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购物和出行更加便利;在商务环境上,城市各类商务设施越来越先进,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和开放度也日益提高,对优质资源要素和高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或分公司大量入驻各大城市;在创新环境上,科技资源向城市高度聚集,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氛围日趋浓厚;在社会环境上,城市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全覆盖,城市社会秩序井然,社会包容性增强。,8、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城市居民收入看,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27998元,到2010年,上升到了1910944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8。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看看,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0下降到2010年的357。,9、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69个城市进入全球创造价值能力500强,我国前十名一次是香港、上海、台北、北京、深圳、澳门、广州、高雄、天津、台中。香港(8)、北京(9)高居全球功能体系地位的前10位,其次是上海(19)、台北(22)、深圳(90)、广州(117)、高雄(159)、成都(224)、天津(238)、南京(265)。在全球要素体系中地位企业本体素质中香港位居58名,人力资源排名中北京16名、上海36名。北京、上海、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大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第6大超级城市群(5万多平方公里,8000多万人,含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位在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东京城市群之后。,10、“城市病”现象呈现上升态势(1)城市交通设施匮乏,交通拥堵严重(2)城市自然资源过度消耗(3)贫困失业。(4)住房紧张。(5)健康危害。(6)城市灾害。(7)安全弱化。,三、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一)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二)人类发展观的转变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三)未来的城市类型,(一)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动力(1)科技创新:(2)信息技术:(3)服务产业:(4)人力素质:,2、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1)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控制一研究、开发一生产、装配三个层面的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局限。(2)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关税壁垒正在逐步瓦解之中。,(3)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4)信息、通信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使资源跨国流动的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际互联网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使电子商务趋于普及,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带来一场全球化革命。,(二)人类发展观的转变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短短的200余年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等)迫使国际社会开始检讨过去的发展路径。,(三)未来的城市类型超级城市、高塔城市、拱形城市、海洋城市、数字化城市、生态城市、太阳城市、紧凑城市、田园城市、宇宙城市、立体城市、地下城市等,此外,还有群体城市、山上城市、摩天城市、海底城市、沙漠城市以及分散城市等。,据最新信息研究分析和科学预测,未来新兴城市的发展将定格在下列城市:1、虚拟城市2、生态城市3、海上城市4、海底城市5、地下城市6、摩天城市7、仿生城市8、太空城市9、海洋城市,1、虚拟城市,2、生态城市,3、海上城市,4、海底城市,5、地下城市,6、摩天城市,7、仿生城市,8、太空城市,9、海洋城市,第三节重庆城市发展,重庆是一座古城,从BC.1122年AD.2014年,重庆共有3136年历史,并且一直是政治中心:3次国都巴国之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及其子明升(1357年攻占重庆)1363年建大夏国,都重庆(1371年大夏国为朱元璋灭);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作首府600多年,郡治924年,州治581年,路治82年,府治1284年。,一、重庆城市发展简史重庆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从BC.1122年AD.2014年,重庆共有3136年历史,并且一直是政治中心:3次国都巴国之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及其子明升(1357年攻占重庆)1363年建大夏国,都重庆(1371年大夏国为朱元璋灭);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作首府600多年,郡治924年,州治581年,路治82年,府治1284年。,禹贡时期,属梁州。BC.11th,周武王封宗姬于巴,以江州(为首府)。其时主要是部族联盟,巴子为其部族联盟的酋长,其下有许多半独立的民族和部族。战国时,巴人才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奴隶制国家。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辖区,东至奉节县,西到宜宾县,北到陕西南部,南接黔。BC.211年,秦灭6国,置36郡,巴郡为其一,郡守张仪筑江州城(今市中区下半城),是巴郡所在,也为重庆有城之始。巴郡统江州.枳(今涪陵).垫江(今合川).阆中.巫(今巫山)等6县。BC.106年(西汉元封5年)在全国设十三部刺史,四川郡县属益州部刺史,巴郡为四川七郡之一,领江州.临江(今忠县).阆中.垫江等11县。,公元188年以后,分巴郡为巴郡、永宁郡、固陵郡。公元201年又改为巴西郡.巴郡.巴东郡,并将涪陵部分地区划出巴郡,巴郡辖区缩小,只辖江州.枳.临江和平都(今丰都)四县。蜀汉时期:仍是巴郡,辖区几经变动,最后仍领上述四县。两晋时期,巴郡置县未改。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巴郡改隶益州。480484时建巴州,辖巴郡,484年又恢复原状。487年改江州为垫江县。公元550年,武陵王肖纪在巴郡置楚州。551年,改楚州为巴州,巴郡属巴州。557年又改回楚州。公元561年,改垫江县为巴县,并将枳县并入巴县,巴郡所辖仅巴县一县。,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楚州为渝州,辖巴.江阳(江津县).涪陵三县。607年,改渝州为巴郡,辖区未变。唐,公元618年,改巴郡为渝州,唐太宗时,分全国为十道,渝州属剑南道。唐至五代,341年,渝州未易其名。宋,全国分为路.州.县三级制(隋时为州.县二级制)。到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以前,渝州名未改,只是改属路,辖县有所变动。1102年,宋将渝州改为恭州。南宋孝宗第三子赵敦被封在恭州,为恭王,后又禅位给他,即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双重喜庆,于是改恭州为重庆,并设恭州为重庆府。该名沿用至今已有910年未改。,元,全国建中书省,其下设路.府.州.县,重庆为四川省下辖九路之一,辖区有所变动(扩大)。元末,1357年,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明,省以下废路改府,地方设省.府.州.县四级,重庆路改为重庆府。明代开始,在重庆大规模筑城,城墙环江为池,周长2667.7丈,高10丈,有17门,九开八闭,九开门为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临江门.千厮门.通远门;八闭门为翠微门.太安门.人和门.凤凰门.金汤门.定远门.洪崖门.西水门),部分遗址至今尚存。清,沿明制,仍称重庆府,辖县有变,先领厅一.州二.县十一,1733年(雍正13年)后,仍领一厅(江北厅)二州(涪州.合州),但是13县。1890年(光绪16年)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款”,允许开放重庆通商口岸,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民国,1911.11.22日在重庆建蜀军政府1912.1.27,成渝军政府合并为四川军政府,改为重庆府知事。1921年以后,四川各路军总司令兼省长刘湘驻重庆,设商埠督办处,第二军军长杨森任督办,此即市政府机关的萌芽期1922.8,川军第三师师长邓锡侯驻重庆,改督办处为市政公所,自任督办。1926.6,刘湘改市政公所为商埠督办公署,1927.11改为市政厅,潘文华任市长。1929.2正式成立重庆市政府,隶四川省政府。1927.11.20日,国民政府迁重庆,定为陪都。1939.5改为直辖市。1940.9.6日,国民政府明令重庆市为永久陪都。1946.5.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为省辖市。,建国后,重庆于1949.11月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设于此。1950年为中央直辖市,将原18区和北碚管理局改设为8个区。1954年撤西南大区,重庆改为省辖市。1978年定为开放城市1980年定为对外贸易港口1983.4月定重庆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对重庆实行计划单列,享受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7年,重庆市直辖,主城成为省级城市。,二、重庆市城市发展特征,(一)城市范围大大扩展1、都市圈由2500km25473km22、主城区由600km2(铜锣山中梁山之间)突破两山限制向西,9个行政辖区2737km2通过华云公路、成渝高速、遂渝高速等通道延伸来联结发展。3、增加一层级:主城区核心区(与原主城区有相似处)713km2,(二)组团模式发生新变化原有“组团式、多中心”布局“组团式、多中心”布局+组团、区域之间的整合沟通。主城十二组团渝中、观音桥、大石坝、南坪、弹子石、李家沱、双碑、沙坪坝、大杨石、大渡口、中梁山、唐家沱组团。外围十一组团北碚、渔洞、两路、西彭、鱼嘴、西永、长生、蔡家、白市驿、界石、一品组团。,(三)重点发展西部新城1、总目标:到2020年,西部新城总用地144km2,入住居民100万,含九龙坡区的白市驿、含谷、走马、金凤、石板、巴福、陶家、铜掼驿、西彭九镇辖区,2010年已初具规模。2、结构(骨架):两大组团四个片区北:白市驿组团金凤片区+白市驿片区,依托大学城,发展居住、高新技术、都市生态旅游业。南:西彭组团石板片区+西彭片区,发展公共服务和工业基地(办公、会展、工业、现代物流),3、特色森林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园林城区4、交通三横两纵,“井”字型布局。绕城高速公路西环段,中环快速路西环段,快速路连通道,渝滇高速路。5、观光花卉基地龙潭湖旅游度假区、天赐温泉公园,皇田农业区,三多桥白鹭鸟保护区。“重庆白市驿国家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基地”位于缙云山-中梁山浅丘平坝区,面积3.4万亩(22km2多),以蔬菜、水果、花木为主要产业。,(四)加快“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1、加强以“城市绿化、污水处理、沿街风貌改造”为主的城市环境建设。2、加快以“工业发展”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就业3、加强城市内外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城区内外联系4、加大以“公租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5、完善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广场、车站、商业中心、图书馆等,(五)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创新,缓解城市拓展用地紧张问题如地票制度、户籍改革带动的土地改革(六)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七)加强地级市的规划建设完善城市体系结构建设以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八)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目的是强化五大区域联动,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五个功能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一圈”细化、深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是为了拓展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推动重庆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划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为了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1、都市功能核心区(1)范围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区、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5区处于内环以内的区域,约294平方公里。(2)定位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现代大都市风貌,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3)任务:不过多考虑经济增速,但强调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工业总产值比重将大幅下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4)路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代都市形象,适当疏解人口、精细化城市管理、保护生态环境。,2、都市功能拓展区(1)范围:主城9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除都市功能核心区外的区域,约5179平方公里。(2)定位: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