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三基_第1页
康复科----三基_第2页
康复科----三基_第3页
康复科----三基_第4页
康复科----三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复和第一章基本理论参考答案n .解释1.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依据和功能评价方法、治疗技术和规范的医学应用领域,旨在加快人体受伤后的恢复过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尾流功能障碍。2.社区康复:在社区一级采取综合康复措施,利用和依靠社区资源,及时合理充分地利用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改善和提高他们的身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3.障碍:障碍是由各种身体、身体、精神疾病、损伤和先天异常引起的人类解剖学结构、身体功能异常和/或丧失,导致身体长期、持续或持续的功能障碍状态。这些功能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互活动的能力。4.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细胞和随之而来的肌肉纤维的总和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功能根据整体或无规律执行。同一肌肉的运动单位越多,动作的精密性就越高。同样,由一个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根纤维越少,动作的精细度就越高。5.出场收缩:当肌肉收缩力等于阻力时,肌肉张力增加,长度保持不变,不会发生关节运动。等长收缩也称为静态运动。6.出场收缩:肌肉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运动,运动时肌肉力几乎恒定,肌肉纤维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背部收缩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力收缩。出场收缩也称为动力运动。7.等速收缩:肌肉收缩的速度恒定或均匀的角速度的关节活动。8.最大耗氧量:运动时消耗的能量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而增加。运动强度越大,吸氧量就越大,不再增加的最大吸氧量(VO2max)。9.突触:突触是神经传导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构成突触汇总。10.运动终板:是指运动神经的轴突末端和肌肉关节部位形成的突触,是向肌肉传递神经兴奋性的重要部分。11.反馈:中枢神经系统上下中枢之间的相互连接、促进、约束方式。神经元之间的回路连接是反馈的结构基础。反馈活动有两种,有加强和持续原有活动的积极反馈,也有削弱或终止原有活动的消极反馈,有促进活动出现、保持活动适度、防止活动过剩的作用。12.牵引反射:骨骼肌被外力牵引时,其周围的肌肉所吸引,刺激脊髓,引起牵引肌肉的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引反射。13.屈肌反射:皮肤受体刺激时,会引起关节屈肌收缩和伸肌松弛,称为左肌反射。屈肌反射的作用是保护四肢,避免受伤造成的损伤。14.对侧伸肌反射:对皮肤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根据屈肌反射出现对侧伸肌反射。相反的伸肌反射是走路时,在跑步时起到支撑体重作用的姿势反射之一。问答康复的基本含义是:(1)综合协调地采用多种措施(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措施)。(2)以残疾人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3)强调技能训练、再教育。(4)将功能最大化、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作为最终目标。2.康复医学的第三次预防:(1)初级预防:是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伤害或疾病,并防止初级残疾发生的过程。(2)二次预防:在发生疾病或损伤后,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出现并发症、功能障碍或二次障碍。(3)第三阶段预防:意味着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防止残疾恶化。通过积极的功能训练,改善或提高患者的身心功能是主要措施。通过适应、补偿和替代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恢复或提高娱乐、工作和学习能力。通过职业咨询和训练,引导残疾人重返家庭和社会。康复的基本方法:(1)改善:通过训练和其他措施改善生理功能。(2)补偿:通过各种辅助工具和辅助工具扩大或加强削弱的功能。(3)替代:通过特定仪器替代失去的生理功能。4.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康复工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5.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1)肌肉截面:肌肉截面与肌肉力成正比。(2)肌肉初始长度:表示收缩之前的长度。肌肉被拖到休息长度的1.2倍时,力量最大。(3)运动单位招募:指运动中运动神经动员及其支配的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过程。运动单位的招募与肌肉力量成正比。(4)肌纤维方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5)杠杆效率:肌肉收缩力受运动分段杠杆效率的影响。运动中糖异生的生理意义:(1)在运动中保持血糖的稳定。(2)促进乳酸的使用,预防乳酸中毒。(3)促进脂肪氧化分解能量供应和氨基酸代谢。肌肉糖原在运动中的生理意义:(1)是运动的主要能量物质。(2)在运动时氧气消耗量相同的前提下,利用糖的氧化产生更多的能量。(3)耐力运动时,多清空肌肉糖原,可以释放接合数,从而达到大维度运动中保持水的代谢,满足体内特定的生化过程,有助于预防脱水有积极的意义。运动中脂肪酸氧化的生理意义:(1)安静时的能量供应,约百分之50的血浆FFA,是通过肌肉吸收和利用的。(。(2)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血浆FFA对骨骼肌的能量供给起关键作用。(3)短期强度运动时,骨骼肌血浆FFA的摄取有限,此时能量供应的重要性不大。9.酮形成的生理意义:(1)酮是FFA的特殊运输形式。(2)参与大脑和肌肉的能量代谢。(三)参与地方动员调整;(4)血液和尿土体是体内糖储备的评价指标。10.突触的传导过程:神经元兴奋后发生的动作电位传递到神经末梢,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影响邻近神经和筋膜(突触后膜)的膜通透性和膜电位,当突触前神经元分解突触后细胞时,电化学信号(动作电位)从一个细胞传播到下一个细胞,引起兴奋11.浅淡的感觉主要包括疼痛、温度和触觉。浅感传导途径:头下身体与脊髓嗅觉神经脊髓嗅觉神经元1神经与脊髓对侧脊髓丘脑腹侧(疼痛、温度感)和脊髓丘脑束(轻触觉)1丘脑交叉。12.深刻的感觉主要包括本体感觉。本体受体是受身体活动刺激的外周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骨骼肌(肌肉主轴)、肌腱(高尔基健器官)、关节、内耳损失、上颈椎、皮肤等。深层感觉传导途径:肌肉本体感觉、深层压力感觉、一个脊髓确认后,同侧脊髓上行髓(细束、楔形核)交换神经元一个神经交叉到另一侧侧方丘脑。第二章基本知识n .解释1.联合反应:联合反应在偏瘫时参与的一方完全不会引起收缩,但在无侵犯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会影响侵犯侧,导致侵犯侧肌肉收缩。据调查,与随机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作用导致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并伴有痉挛。2.共同运动:是偏瘫患者期待实现某种活动时发生的一种组合活动。但是它们被定型,无论进行什么活动,活动的肌肉和肌肉反应的强度都相同,没有选择性运动。由意志引导,不随意改变意思的固定式运动模式屈肌联合运动和伸肌联合运动方式。3.脑性瘫痪:4,JL脑性瘫痪被称为脑性瘫痪。是指在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一个月内,由损伤或弊病引起的大脑发育障碍。非进行性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4.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由于创伤、疾病、先天因素导致神经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障碍,导致患者失去部分或全部活动能力,或失去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经损伤,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5.四肢瘫痪:四肢瘫痪是脊髓颈部的损伤,导致四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损伤和丧失。四肢瘫痪包括上肢、躯干、大腿和骨盆器官的功能损伤,但不包括臂丛神经损伤或椎管外神经损伤。6.骶管保存术:脊髓损伤时最低保存区是会阴的组织边缘,被最低骶神经支配的感觉。因此,没有鞍区感觉和/或肛门括约肌的自主收缩者都是完全的脊髓损伤。7.脊髓冲击:这意味着脊髓被外力作用后,脊髓的功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通常是几小时到几周,甚至几个月。脊髓冲击期间,所有神经反射都消失,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损伤。这段时间没能正确评价损伤程度,实际上,在测量神经损伤平面和程度之前,必须等待脊髓冲击解除。8.神经根撕脱:脊髓损伤平面前段的神经根受损,显示在神经平面上移动。并且神经根功能有可能通过周围神经纤维生长的机制恢复,导致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平面“向下移动”的假象,这被称为神经根逃逸。9.中央捆绑综合征:患者的上肢神经侵犯及功能障碍比下肢严重。如果病人能走路,可以,但上肢部分或完全瘫痪。颈髓血管损伤中常见。10.反节性综合征:脊髓半恢复性损伤导致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侧温,痛觉丧失。11.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及温度,痛觉丧失,本体感觉存在。12.后束综合征:脊髓背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运动及温度,痛觉存在。13.脊髓圆锥综合征:主要是脊髓骶圆锥损伤,会导致膀胱、肠、下肢反射消失。偶尔能保持骶反射。14.cauda equina综合征:椎管内腰椎神经根损伤消失膀胱、肠、下肢反射,表现为周围神经损伤的特征(迟发性麻痹)。15.脊髓冲击:表示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cauda equina生理功能丧失,是单纯可压缩性骨折,甚至是放射检查阴性患者。脊髓没有机械压迫或解剖损伤。患者可能有反射亢进症,但没有肌肉痉挛。16.自主信经反射:胸部6平面以上脊髓损伤患者,阵发性高血压,头痛,面部潮红等,常见原因包括膀胱充电,直肠刺激,便秘,感染,痉挛,结石,器械操作,性冲动等。17.脊髓损伤患者的骶管保留术:指脊髓损伤时最低神经功能保留区的会阴的感觉或运动。18.脊髓损伤患者的部分保留区:指完全的脊髓损伤患者,保持损伤平面以下部分神经的支配部分,一般不超过2-3个神经节段。19.心绞痛:可压迫心力衰竭胃,收缩,诉佃疼痛,可从左侧想象内侧、左侧颈部、下颚、上腹部等部位放射,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不超过25 30分钟。问答1.尿流动力学,包括膀胱和尿道功能的4种组合:排尿根和括约肌都过敏,经常有较大的膀胱容量和可充电性尿失禁,通常是反射性膀胱;排尿困难、括约肌松弛、膀胱排尿减少、小膀胱或膀胱合同;尿肌松弛,括约肌兴奋,膀胱容量大或尿潴留的发生,肾脏严重损伤,通常是运动麻痹膀胱;排尿肌和括约肌均松弛,导致抑制性膀胱。脑血管意外,也称为中风,是指脑动脉疾病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导致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以及以偏瘫为基础的肢体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后的主要功能障碍包括:(1)运动障碍:最常见的是病半球另一侧肢体的中心偏瘫,主要特征如下:大而异常的运动模式:a .联合反应:提到偏瘫时,参与的一侧完全不会收缩,但非侵犯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会波及侵犯侧,引起侵犯侧肌肉的收缩。据调查,与随机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作用导致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并伴有痉挛。抽搐的程度越高,联合反应越强。偏瘫初期很明显,但恢复后期逐渐变弱。b .共同运动:是偏瘫患者期待实现某种活动时发生的一种组合活动。但是它们被定型,无论进行什么活动,活动的肌肉和肌肉反应的强度都相同,没有选择性运动。由意志引导,不随意改变意思的固定式运动模式屈肌联合运动和伸肌联合运动方式。反射调节异常:大脑受损时,高级和低级中枢之间的相互调节、限制功能被破坏,损伤平面下的反射活动失去调节,原始反射被释放,由于姿势反射、脊髓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身体姿势的任意调节能力丧失。受伤平面以上的反射受损会削弱大脑皮层和小脑的平衡反射,或调节反射力,产生身体姿势调整、调节、平衡功能异常,影响正常功能活动的进行。肌张力障碍:肌肉紧张异常与脑血管事故时不同。随着疾病的自然恢复,肌肉张力也在变化。a .肌肉张力逐渐恢复正常。b .低肌肉张力发展为肌肉张力增加,以后逐渐恢复正常;c .低肌肉紧张发展为肌肉紧张增加,持续到肌肉痉挛状态;d .停留在低肌肉紧张状态。患者肌肉痉挛导致肢体各肌肉组之间的相互协调控制丢失,特别是手的细微、协调、分离运动被痉挛模式所取代。平衡功能异常:中风患者的大脑功能受损,以及各种反射活动异常、本体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和肢体调节能力异常、平衡功能受到影响,影响了坐着、站立不稳、走路困难等许多日常功能活动的进行,部分患者长期卧床,妨碍了进一步的康复。(2)知觉障碍:包括部分感觉障碍、部分失明和知觉障碍、物理感觉丧失、失明和丧失。(3)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注意、取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4)语言障碍: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通常包括运动失语症、感觉失语症、命名失语症、传导性失语、皮质失语等。构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