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实验报告一_第1页
区域规划实验报告一_第2页
区域规划实验报告一_第3页
区域规划实验报告一_第4页
区域规划实验报告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 分析成渝经济区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并对其进行定性评价。分类要素自然资源资源评价自然环境要素气候资源成渝经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年均温在16-18,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较易适合居住。 水资源成渝经济区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该区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生物资源成渝经济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2682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香果树等;主要脊椎动物23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中药材860多种,川芎、川郁金、乌梅、黄连等蜚声中外。矿产资源成渝经济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种类繁多。已探明的有铁、钛、钒、铜、铅、锌、铝等,同时涵盖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金属矿产以及钙芒销、蛇纹石、石膏、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煤、天然气、建筑材料、冶金辅助原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60多种。二是分布相对集中,储量较大。例如成都市有大小矿产400余处,多数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煤炭主要集中在彭州、都江堰等地区,钙芒销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又如重庆锰矿探明储量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三是共生矿多。产业部门要素工业资源成渝经济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美誉,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有200多家落户成都;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正着力壮大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科技、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旅游资源成渝经济区旅游资源不胜枚举。例如成都的青城山、西岭雪山、九龙沟、九峰山、天台山、龙池森林公园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胜地,国色天乡(温江区)、街子古镇(崇州市)、平乐古镇(邛崃市)、天台山(邛崃市)、西岭雪山(大邑县)等;又如重庆酉阳桃花源风景区、国家旅游强县:巫山县、AAAAA景区(5个):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巫山小三峡、大足石刻、酉阳桃花源、綦江万盛黑山谷风景区.AAAA景区(41个):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酉阳龚滩古镇、长寿古镇等都是该区的旅游胜地。第二部分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成渝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特色。 答: 1、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发展建设,成渝经济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在资源方面,成渝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水能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此外成渝经济区内科研机构,高等教育众多,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而四川历来全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 2、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指向,主要是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型指向、原料指向、高科技指向三大类。3、区域产业结构特色方面,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医药产业),辅助产业(物流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贸会展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能源建设、信息建设)。4、区域产业布局特色方面,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 双核五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主导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2、成渝经济区区域文化的挖掘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什么?答:区域文化中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化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蜀绣和蜀锦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锦是指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蜀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广为流传的名戏有白蛇传金山寺、玉簪记、彩楼记等。川剧绝技丰富,如开慧眼、变脸、喷火、藏刀等,令人叹为观止。(3)茶艺成都爱喝茶,会喝茶,以至于外地人用“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来形容。“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4)电影 峨眉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国重点综合性电影制片厂,是西南惟一的电影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5)饮食文化成都于2010年2月28日获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美食之都”称号。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并对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影响较大的。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6)、文化设施 成都现有文化设施琴台路、武侯祠博物馆、草堂博物馆、永陵博物馆、金沙遗址、文殊院、青羊宫、锦里、宽窄巷子等。重庆现已建成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合川钓鱼城博物馆、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以及万州、铜梁等区县博物馆共40多个。重庆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先后启动。 以上均为成渝经济区的区域文化,不仅是推动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是硬实力。既可以陶冶该区人们的情操、宽慰其心境,让他们可以安心的投入自身的工作之中,也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游客,促进该区经济的发展。可见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文化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将逐步发展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的广阔市场。3、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成都和重庆的统计年鉴)(1)区域人口结构分析: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成都 性别结构表 单位:%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性别结构比102.41 101.90 101.50 101.21 100.40 100.00 99.60 年龄结构:0-14岁153.7万人,所占比例10.94%;15-64岁1114.6万人,所占比例79.3%;65岁以上136.4万人,所占比例9.17%。 职业构成表 单位%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第一产业26.1 24.6 24.622.320.318.717.9第二产业30.6 30.5 30.531.933.234.634.7第三产业43.3 44.9 44.945.846.546.747.4人口增长 单位%年份2009201020112012出生率8.18.67.11(9.0)10.0死亡率5.68.75.03(4.6)9.9生育率94.293.61自然增长率2.5-0.12.08(4.5)0.1民族构成: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392.0686万人,占99.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6939万人,占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36个百分点。重庆性别结构表 单位% 20062007200820092010108.25108.164197.92107.59107.190-1416.9815-6471.4665以上11.56 2010年年龄结构表 单位% 20112012第一产业8.69第二产业55.351第三产业36.140 职业构成表 单位%民族构成 单位:%民族构成重庆汉族93.5少数民族6.5(2)区域人口增长分析:以2012为基期年,预测2020年人口。成都人口预测:2012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7.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1%,机械增长率为10.7% P2020 = P2012 (1+0.1%)8 (P2012 *10.7%) =1417.8*1.0096151.704重庆2012年末重庆市常住人口为294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机械增长率为16.9%。由此得知:P2020 = P2012 (1+4%)8 (P2012 *16.9%) =2945*1.369497.705=4031.705497.705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1、 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发(R&D)人员。评价:从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发人员三方面来看,成都与重庆差距不是很大,甚至研发人员还能持平。但科技人员总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量,重庆明显高于成都。在区域科技方面,重庆更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2、研发经费的总量:变化趋势、区域间比较、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表示)(1)变化趋势分析:成都和重庆两地在08,09,10年研发经费投入都呈现增长趋势,且在08、09两年增幅不大,在09到10年有明显增加,说明成都和重庆两地发展科技意识增强,科技型企业也越来越多。但同时可以看出重庆三年研发经费的投入都高于成都,说明重庆依靠科技发展区域经济的意识比较成熟。(2区域间比较分析:从两地投入的研究经费比较,重庆投入的研究经费基本占了两地研究经费总额的3/4。成都在研究经费投入方面还须提升。(3)投入强度分析: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重庆远远高于成都,约50%,重庆研究经费总额也是成都3倍。说明科技对于拉动地区生产总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研发经费的分布分析:成都和重庆两地都比较注重发展试验研究,而对基础研究的关注度略低。重庆在基础性研究和试验研究两方面投入略高于成都。成都比较注重应用研究。4、发经费的来源地区政府资金企业自筹国外投资其他投资成都3.14%86.96%9.42%0.50%重庆5.48%93.30%0.80%0.40%分析:横向来说,成都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自筹和国外投资,说明成都企业有一定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意识,同时成都也比较吸引外商投资,但在政府资金和其它投资方面较弱,说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重庆来说,研发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金和企业自筹,说明重庆企业的发展革新意识很强,政府也大力支持。但重庆国外投资和其它投资较少,说明对外吸引力不足,发展主要依靠自己内部。 纵向来说,成都在政府资金投入、企业自筹两方面所占比例大大低于重庆,在国外投资方面成都所占比例大大高于重庆,其它投资所在比例两地基本持平。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1、综合评价:成都和重庆的物质生活质量、人类发展指数计算。(1)(PQLI)物质生活质量:人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2) 人类发展指数(HDI)1、 竞争力评价区域城市环境得分经济结构得分经济综合实力得分综合竞争力得分成都0.823310.835301.790291.44508重庆-0.23618-0.383683.145372.17034自贡-0.44406-0.51463-0.29852-0.31155泸州-0.84840-0.85925-0.28130-0.37886德阳-1.62643-1.20045-0.17730-0.42910绵阳-0.55882-0.05015-0.16525-0.18890遂宁1.29360-0.10328-0.51108-0.21693内江-0.807160.19273-0.41073-0.37113乐山0.04155-1.62909-0.33167-0.37726南充0.851231.04123-0.32763-0.03676眉山0.689730.36558-0.44619-0.20112宜宾0.63077-1.36357-0.33674-0.28611广安-0.765291.84559-0.39224-0.20422达州1.190360.13538-0.34370-0.08900雅安-1.606571.57891-0.34291-0.29415资阳1.372350.10936-0.57020-0.23032结果评价 从表中看出,重庆、成都综合竞争力最强,只有重庆、成都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大于0,其他各市差距明显。这说明了成渝经济区目前是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双核心城市群。说明了成都、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的核心,也说明了成渝经济区缺乏介于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大城市。根据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得分分布,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等级序列不完整,缺乏次增长极,不利用城市群协调、快速发展。 成渝经济区存在着“中部塌陷”的现象。成都平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平均得分为0.016915、川南城市群平均得分为-0.344982,川东北城市群平均得分为-0.136728。川南5市竞争力平均得分最低,且在整个区域内的竞争力排名也同样靠后,而川南城市群5个城市坐落于四川中部地区,这片区域是连接四川与重庆的重要区域。在1997年重庆直辖以前,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重庆直辖后,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四川中部地带减少了与重庆的交流与合作,四川发展的重点区域由中部向东北部转移,中部地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导致成渝经济区内“凹”字形空间结构非常显著。在成渝经济区内部,城镇分布密集,但两个核心城市呈现离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而连接成渝两大城市的四川中部地区一带,缺少大城市的过渡和支撑,中部地区塌陷,存在较大的经济低谷,川南5市竞争力下降严重。 成渝经济区内各地市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圈层分布。第一圈层主要是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第二圈层主要是距离两大核心城市较近的地方,如绵阳、南充、遂宁、眉山、资阳等地,这种圈层式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即:越靠近中心,接受辐射能力越强,经济发展越好,竞争力越高,反之,越弱,竞争力越低。这也表明空间距离存在着竞争力衰减规律。 第五部分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1、 成渝经济区的区域优势分析,运用制表方法来确定。 表1资源劳动力工厂用地燃料运输条件市场位置批发业用水税收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医药产业旅游分析:成渝经济区由于其独特的区位,在民用航天航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旅游产业几方面占据重要优势。得益于成渝经济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天然气石油资源丰富,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而便利的交通则扩大了市场。纵观这些有利条件能形成巨大的优势。 表2区位因素电子信息产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布局要求地方条件布局要求地方条件资源良优劳动力优优工厂用地优良燃料良良运输条件良良市场位置良良批发业良良用水优优税收良良表二是成渝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都依赖于成渝经济区丰富的资源,丰富且低廉的劳动力。再加之水资源,燃料资源丰富,为两者发展提供了巨大有利条件。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成渝城市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的竞争力比较,可以用一些GDP等常见指标来做雷达模型图)。(1)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雨热同期,突然肥沃,适宜人类居住。土地资源,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也丰富多样天然气、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4000 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 (2)成渝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条件良好。该区是西部政治、商贸、科技、通信、文化、教育、交通、经济、军事、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学校、医院、金融中心等各种基础配套设施,还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成渝经济区发展具有前瞻性。 经济区的构建,推进了该区发展战略布局 ,促进了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不断深化。 (4)成渝经济区政策有新举措。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成渝经济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在重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5)成渝经济区人文环境相融。该区人口众多,科学技术人才丰富,文化底蕴浓厚,人们能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6) 成渝经济区经济具有开放性。正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向我国东部地区开放,同时还与西北内陆毗邻的一些国家进行交往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方面具有相当经验,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7) 武汉城市群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多样,相对好的资源基础,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以及各种政策与机遇的支持,如经济全球化、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等。所以该区投资环境良好。 (8)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该区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具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成渝经济区投资环境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开放程度还不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因为其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太靠近内陆地区,缺乏海域交往,导致市场不够广阔,劳动力众多,但普遍素质不高,科学技术条件不好,金融意识不强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改善以上不足,使该区能够又快又好的发展。第六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1、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评价。成渝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时 间199519972000 2002相似系数0.940.890.69 0.27从表1可以看出,成渝工业的结构相似系数从1995年开始下降,这主要是重庆在此阶段及时将主导产业设为汽车、摩托车为主的机械行业、冶金行业和化工行业,从而避免了主导产业方面与成都的重复建设。但2000年后,两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又有回升的征兆,这同成渝两市都提出要建设“三中心”(科技、商贸、金融)和“两枢纽”(交通、通信)的战略目标,以及本位主义所驱动的争项目、争投资、争做西部老大的行为分不开。面临着跨越式发展和资金短缺的双重挑战,成渝两市都需要改变工业相似性加强的格局,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尽快确立各自的优势行业,从而实现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2、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成都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参看论文和统计年鉴)此题因不懂做法,所以没做。3、成渝经济区的主导产业有哪些?选择经济区的一个主导产业,分析其回顾影响、前瞻影响和旁侧影响。(1)主导产业: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都市农业。(2)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的回顾影响:农业、畜牧业、水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前瞻影响:食品质检业、饮食文化业。 旁侧影响:服务业、旅游业、有利于农牧副业的发展。第七部分区域发展战略1、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战略目标: 到2015 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发展成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建成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 元,城镇化率达到 5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 缩小到2.81。到20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00 元,城镇化率达到60% 。战略重点:(1)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坚持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功能完善、体系健全、辐射西部的现代服务业高地。(3)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改善内陆开放环境,构建内陆开放平台,畅通南向、东向、西北向对外大通道,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新路子。(4)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深入推进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范。(5)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生态网络建设力度,加强重点流域和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屏障,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方针:(1)发挥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区域规划最基本的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经济基础、文化习俗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自然条件和资源丰度的差异性,只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区域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成渝经济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水、生物、土地、矿产资源等),产业基础良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同时该区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区充分利用了所拥有的资源,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兼顾全局原则。区域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成渝经济区在规划中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一般与重点、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生活与生产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才使各类规划与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始终如一地贯彻战略指导思想。(3)效益原则。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部门或区域的经济效益。成渝经济区通过规划,合理地布局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在相同投入下,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仅是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规划时还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区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战略措施:(1)从本经济区的特色区位出发,在全国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发展本地区的特色经济,大力推进“五个基地、一个屏障”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2)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理念,把本经济区划分为重庆、成都、川南三个城市群,各次区域之问实行功能分工和密切协作,促进本区域的协调发展。(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特色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坚持发展高新、改造传统、劳动密集三者并举的方针,坚持在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推进工业化的方针,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推进工业化的方针。(4)发挥本经济区“军工出身”的优势,努力保障国防工业的发展,同时把国防科技工业和民营工业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军民结合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形式,把已经成熟的军民两用技术,向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化。(5) 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依托,通过发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壮大重庆、成都、川南三个城市群,大大提高其辐射、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把重庆、成都两大增长极连接和整合成为一个巨大的增长轴,使成渝地区尽快成为高速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区。(6) 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的体制和机制,把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放在重要地位;建议加快重庆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发展渝西工业,为新一轮库区移民创造条件。2、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区域的低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区域地位: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区域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自然条件良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分配较为合理,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大。2、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药材、经济林竹类等特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种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好,经济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金融流通中心,旅游资源更是吸引了国内外游客。3、城镇布局较为合理。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43.8% ,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交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劣势:1、 地处我国西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较沿海城市相对落后,使得区域发展难度大。2、 区域内部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区域容量:城镇分布密集,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43.8% ,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3、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总体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南亚、东南亚与我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成渝经济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在重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深入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为成渝经济区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产业环境:成渝经济区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有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军工、能源、医药、食品饮料等。经济区内产业已经形成“四片一带”分布。(1)成渝经济区交通发达,道路四通八达,形成良好的道路交通网。该区铁路密集,如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同时,成彭快铁、成兰铁路、成雅铁路均在紧张建设之中,成贵客专、西成客专、成康铁路均已纳入规划;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012年2月1日正式晋升国家级航空枢纽,成都第二国际机场项目已经获批;成渝环线高速、成都绕城高速、成彭高速、成绵高速复线、成巴高速等,成都市主城区设有城东客运中心、城北客运中心、金沙客运中心、梁家巷客运中心等;该区还有比较便捷的地铁运输。(2)成渝经济区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仅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60多所高等院校,60多万科技人员。成都科技实力雄厚,已成为中西部综合实力最强市,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成都现有各类人才总量已近2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9.86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4.32万人,技能人才57.0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8.02万人。全市共有重点实验室15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3个。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极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能力。 (3)成渝经济区市场潜力巨大,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4)成渝经济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自然禀赋优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