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车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卸车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卸车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卸车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卸车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的规范槽车卸货作业程序,确保安全作业。2、 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槽车卸货作业,由主管人员每年培训一次。3、 职责本操作由部门生产调度负责下发指令,部门安全员负责进行作业监督,部门值班调度负责进行现场指挥作业,各班组发货人员负责进行卸货,部门生产调度及值班调度负责进行各项事宜协调。4、 作业前准备工作本操作作业前需确定卸货管线、机泵是否具备条件,卸货的工艺流程是否正常,储罐是否在进行其他作业及分析是否通过,作业时操作员须的手套、护目镜、防毒口罩、安全帽。5、 作业方案/步骤/内容和工作标准5.1汽车槽车入库5.1.2卸货程序5.1.2.1进入库区提货的汽车槽车,应遵守公司制定的汽车槽车入库提货作业操作管理规定中的规定。5.1.2.2槽车司机得到可允许进库的通知,以先出后进原则,依次慢速进入地磅,停车熄火。5.1.2.2进入地磅前需要经过门卫保安安全检查(灭火器、驾驶室有无人员和蚊香灯、蓄电池有无遮盖、水箱等等)后,再驶入地磅,司磅员方可进入司磅程序。5.1.2.3发给装卸货通知单,司机凭此单由卸货人员指引到卸货区装货。5.1.2.4如卸货平台没有空位,驾驶员须按操作工指定位置或等待装卸区停靠等候。5.1.2.5汽车槽车进入卸货区时,必须小心谨慎,听从指挥,安全进入指定位置。5.1.2.8卸货前,司机按汽车槽车入库提货作业操作规程的内容作自我检查,交给操作员装卸货通知单。5.2卸车准备5.2.1.1卸车一般顺序5.2.1.2装车前的准备工作班长 根据质检通知分析合格车辆并根据部门品质要求告知操作员卸入相对储罐:(a)中控操作员根据接到分析人员通知合格车辆的车号告知门卫由其通知槽车进库。(b)卸货名称与卸货储罐货物相同与班组确认流程比较,确认无误。5.2.1.3确认储罐当日没有来船装、卸货作业及倒罐作业。5.2.1.4司磅员同门卫人员严格监控车辆安全(主要指车辆放水而进行偷货)。5.2.1.5操作工指引司机将车停靠在指定卸货台位的鹤管位前5.2.1.6车停好后,操作员做好以下几点:(a)监督司机将车辆熄火,关闭电源总开关,拉好手刹,交出车钥匙,下车。(b)操作员放好防溜车木枕。(c)接好静电接地线(测接电阻小于4欧姆)。(d)打开槽车顶盖,对槽车内物料进行检查:用接液盆在槽车出料口进行放料,如发现盆内有明显水渍,暂停此工作,上报值班调度处理,如未有明显水渍则把盆内物料倒入储罐。5.2.1.7连接卸车鹤管或软管,并检查接口是否有泄漏。5.2.1.8操作员再次确认工艺流程正确,并进行以下作业:(a)做好启动泵的准备工作(包括电、水等)。(b)打开卸车泵入口阀门,以卸车泵最后一道阀门来控制。(c)检查管线及阀门有无泄漏,泵接地完整,周围无杂物。(d)将槽车货物引入槽车泵入口缓冲罐,由缓冲罐顶部气相管线排气,直到缓冲建立液位达到50CM以上;关闭缓冲罐排气阀。(e)打开卸车泵出口排气阀进行管线排气,直至排完所有气体后将排气阀关闭。(f)检查泵出口压力表是否正常。(g)逐项检查卸车前准备工作的安全项目。5.31非C5类卸车操作方法5.3.1.1启动泵(按操作法),打开卸车泵出口阀门控制卸车流速(必须缓慢打开最后一道阀)。5.3.1.2卸车后与中控人员核对货品是否进相应储罐。5.3.1.3卸车过程中操作员需对泵进行监护防止泵被气蚀;若卸车缓冲罐液位下降明显过快,必须闭小机泵出口阀门,直到缓冲罐液位与机泵输出平衡。5.3.1.4填写卸车过程中装卸货通知单及装卸槽车安全检查表。5.3.1.5当槽车内液体达到低液位时,必须关小泵出口阀门来保证卸车泵正常运转。5.3.1.6当卸车泵液位过低时达到30CM必须立即停泵,待车内物料集中流入槽车入口缓冲罐,并建立液位,再次启泵进行抽料,直到槽车完全卸空后停泵。5.3.1.7首先关闭卸车泵出口控制阀和入口阀及槽车卸货阀。5.3.1.8操作员上车顶确认车内物料是否卸尽。如未卸尽则继续开阀卸货。5.3.2 C5类卸车操作方法A、当槽车压力高于储罐压力5.3.2.1微开卸车缓冲气相管线与相应储罐气相,使缓冲罐充液到55CM;全开机泵入口端阀门,微开出口端阀门,物料在槽车的压力状态下流向储罐。5.3.2.2启动泵(按操作法),调节卸车泵出口阀门控制卸车流速(必须缓慢打开最后一道阀)。卸车过程中操作员需对泵进行监护防止泵被气蚀;若卸车缓冲罐液位下降明显过快,必须关小机泵出口阀门,直到缓冲罐液位与机泵输出平衡5.3.2.3填写卸车过程中装卸货通知单及装卸槽车安全检查表。5.3.2.4当卸车泵液位过低时达到30CM必须立即停泵,待车内物料集中流入槽车入口缓冲罐,并建立液位,再次启泵进行抽料,直到槽车完全卸空后停泵。5.3.2.5当槽车内液体达到低液位时,必须关小泵出口阀门来保证卸车泵正常运转;或开大缓冲罐至卸货储罐的气相,使槽车与缓冲罐之间存在0.050.1Mpa压差,保障缓冲罐的液位建立5.3.2.6 当槽车压力与储罐压力相等时;关闭缓冲罐气相致储罐气相,开启槽车气相与储罐气相管线,并小机泵出口阀门,使物料在重力流的情况下,流入缓冲罐再被机泵抽走,此时流速较低,直到全部卸完或采取槽车压力低于储罐压力的卸车方法5.3.2.7确定储罐物料卸完,首先关闭卸车泵出口控制阀和入口阀及槽车卸货阀。B、当槽车压力低于储罐压力5.3.2.8开启槽车至储罐气相,将储罐气相引到槽车,使用槽车与储罐压力平衡后再按如下方法进行卸车方法一:采用同组或相同货物的较高气相充压。A、 采用相同货物或同组储罐压力较高的气相管线引到槽车气相管线中,给槽车充压高于卸货储罐0.050.1Mpa压力;此时保持该储罐气相与槽车相通B、 观察卸车缓冲罐液位,若没有液位打开相应泵出口阀门,物料在压力的情况下会流向卸货储罐并且在缓冲罐建立液位,然后启泵卸货方法二:采用氮气充压A、 若相同货物或同组储罐没有较高压力,采用充氮的方法进行卸车;当槽车压力与储罐压力平衡后,关于储罐气管线,连通氮气向槽车内充入氮气,槽车压力控制高于储罐0.050.1Mpa。B、 观察卸车缓冲罐液位,若没有液位打开相应泵出口阀门,物料在压力的情况下会流向卸货储罐并且在缓冲罐建立液位,然后启泵卸货方法三:排压卸货A、微开卸车缓冲气相管线去火炬系统或排空管线,使用缓冲罐充液到60CM,关闭缓冲罐去火炬系统或排空管线;然后启泵卸货5.3.2.9卸车过程中操作员需对泵进行监护防止泵被气蚀;若卸车缓冲罐液位下降明显过快,必须闭小机泵出口阀门,直到缓冲罐液位与机泵输出平衡5.3.2.10填写卸车过程中装卸货通知单及装卸槽车安全检查表5.3.2.11当卸车泵液位过低时达到30CM必须立即停泵,从缓冲罐排出致火炬或排空系统,待车内物料集中流入槽车入口缓冲罐并建立液位,再次启泵进行抽料,直到槽车完全卸空后停泵5.3.2.12当液位再次抽到低液位的时候,重复以上(方法)操作使缓冲罐再次建立液位5.3.2.15确定储罐物料卸完,首先关闭卸车泵出口控制阀和入口阀及槽车卸货阀5.4卸车结束5.4.1经驾驶员和操作员确认卸尽后,盖好槽车上盖板(仅适合普通槽车)5.4.2拆除卸车鹤管或软管,归位5.4.3确认卸车号后与装卸货通知单无误后交给司机5.4.4拆除静电接地线,移开停车木枕归还车钥匙5.4.5监督槽车安全离开并跟车与地磅5.5出库5.5.1卸货完毕,司机取回装卸货通知单后,汽车缓慢离开卸货区5.5.2汽车缓慢进入地磅,停车熄火,交回装卸货通知单过磅5.5.3司机在地磅单上签名,取回出门联和随货同行联(蓝、绿两联)及有关证件5.5.4离开库区时,在门卫递交出门联,并停车接受门卫检查取回有关证件后放行5.5.5卸货重量以本公司的地磅单上标明的重量为唯一认可数量5.6其它要求:5.6.1操作员卸车时,操作人员应该处于上风向。作业时须佩好戴手套、护目镜、防毒口罩、安全帽5.6.2在卸车过程中,司机不得使用罐区任何设备和离开现场(需在车顶时刻监控车内液位)6、 巡回检查路线和检查标准6.1检查路线6.1.1槽车周围,接车泵到储罐管线及设备6.1.2卸货泵周围,卸车台卸货管线及设备;卸车过程中对槽车周围和卸车软线进行巡回检查6.2检查标准6.2.1槽车入库需要检查(灭火器、驾驶室有无人员和蚊香灯、蓄电池有无遮盖、水箱等等)6.2.2检查槽车的外壁、所有密封面、阀门、接管等,无泄漏6.2.3检查槽车连接口无泄漏。6.2.4检查和槽车连接的静电释放装置。6.2.5卸车泵到储罐管线检查6.2.6检查管线上各法兰口无泄漏6.2.7检查发货泵电机温度是否正常6.2.8泵运转声音是否正常6.2.9电机电流是否正常6.2.10泵有无泄漏7、 危险源、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7.1槽车进入装货区排气管产生火花。控制措施:车辆安装阻火器7.2未及时清理车辆顶部、地面、油渍、冰、积雪、积水。控制措施:佩戴安全带7.3没有或用防溜木枕潜在的溜车。控制措施:车辆轮子前后放防溜木枕7.4未经批准,机动车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