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心理学,内容目录,第一部分学习总论第二部分学习分论第三部分学习条件论,第一部分学习总论,第一章学习心理学概论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第三章学习的理论,第一章学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学习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第二节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心理学?,学习目标一、识记、掌握1.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2.赫尔巴特的4段教学法3.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美国的桑代克于1903年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4.1885年艾宾浩斯出版论记忆一书。,第一节学习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一、区别(一)定义1.学习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p21)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p15),(二)标志性著作,1.学习心理学:论记忆1885艾宾浩斯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1903桑代克,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和名称。,(三)侧重点,1.学习心理学:侧重于讲授与学直接有关的心理学内容。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2.教育心理学:学、教、学和教,(1)以学习为主线(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确定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引用。,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1978,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2)教师的教,a.盖奇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根据教学过程模型加以组织。该模型始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征,接着介绍有关学习动机的观点,然后讨论教学方法、练习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以教学评价过程告终。,(2)教师的教,b.彼得罗夫斯基的观点: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统觉团,与新知觉有关并吸收它的原有观念集团。,二、两者的联系,广义讲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讲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第二节学习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助于帮助教师评价和指导自己的教学二、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有效教师的课堂管理,1.全面关注2.同时处理多种情形3.减少课堂干扰4.让每位学生参与5.教师充满热情的教学6.建设性地批评学生,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第一节学习的性质第二节学习的分类,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识记、掌握一、识记学习智慧技能运动技能二、简答题1.加涅的学习过程5分类法。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第一节学习的性质,一、学习的定义1.鲍尔(G.H.Bower)(2)确定元认知学习的步骤和为培养元认知能力而组织一系列材料的学习;(3)用大量多样的例子对所教的元认知策略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讲解;(4)设计许多运用这些元认知策略来解决的问题,供学生反复练习;(5)对练习中解决问题的结果及过程进行反馈与评价,修正策略运用中的缺点或疏漏;(6)积极监控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进程,及时指导。,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一、动机水平影响着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效果1.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讲清、元认知能力培养的价值,使其抱有肯定、积极的态度。2.必须对学生进行策略有效性评价训练,使他们从亲身体验中体会到好成绩与策略运用的关系,切实认识到好成绩依赖于适当的策略,在练习中使策略的运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二、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他们正在进行的元认知训练让学生熟记策略的名称,可促进有意识地运用它们。策略表述得越清楚、完整,学生收获越大,对接收信息较慢的学生更是这样。三、需要个体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四、元认知能力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三、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帮助将新旧信息整合在一起,存于长时记忆中;元认知策略,是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对于帮助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第六章问题解决的学习,概述问题解决的模式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方法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促进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教学建议,学习目标,识记、掌握一、名词解释问题解决反推法二、简答题1.奥、鲁问题解决的模式是什么?2.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3.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第一节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p160问题:首次遇到且无现成可回忆的经验来解决的一种情境。问题解决:实现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顺利过渡。问题情境、问题空间、目标状态,三、问题解决的类型,.根据问题是否清楚、明确分为:清晰的问题解决与模糊的问题解决.根据问题解决所使用的程序不同分为:非常规性与常规性的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的模式与过程,一、奥苏伯尔、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p166(一)呈现问题情境命题(二)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三)填补空隙过程(四)解答之后的检验,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一)发现问题(二)表征问题(表层理解、深层理解)(三)形成问题解决计划与监控(四)执行问题解决计划(五)回顾与总结,第三节问题解决的方法,一、重新表述问题二、尝试错误三、启发式策略四、类比法五、分半法六、头脑风暴法,三、启发式策略(一)手段-目标分析法:将问题分为若干个子问题,通过完成子目标来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反推法:对目标进行界定,以目标为起点求出达标的条件并与已知条件进行对比的方法。四、类比法:将当前问题同与之结构相似但内容不同的问题进行比较或比喻,揭示两者的相通之处。,六、头脑风暴法,(一)核心:产生尽可能多的方法,然后从中挑选出最恰当的一种。(二)步骤:1.对问题进行界定2.产生尽可能多的问题解决方法并延缓评价3.制定挑选问题解决策略的标准4.根据这些标准,选出最有效的策略。,第四节新手熟手专家教师的比较,一、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一)有意义知觉模式的差异:模式识别和表征能力(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差异(三)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机遇推理)(四)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五)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六)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二、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环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三、专家型教师的特征,(一)丰富和组织化的专业知识1.专业知识类型2.专业知识组织(课程计划、教学的背景知识)(二)高效率1.技能自动化2.计划、监督和评价(三)创造性的洞察力1.重新定义问题2.思考问题的3种重要方式(区分有关与无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善于类比),新手熟手专家年限1551010人格活泼随和、乐群情绪稳定特征热情、外向宽容自信、善于自调、批判性强工作绩效目标为主任务目标内部动机强动机而稳定、情感投入高职业承诺低低高职业倦怠高高低情境感受到支持、有满意感不高强心理心理契约、幸福感较高较低高,第五节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建议,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一)丰富观念性知识(二)运用学习方法,如“出声思维法”等二、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一)确定必须掌握的一般技能(二)分解成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并掌握(三)促进技能间的组合练习与反馈三、教学生学会运用策略(一)对策略进行归纳总结(二)找出策略适用的一般性情境,第七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态度、品德及其组成态度、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态度、品德形成与改变的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品德的培养,学习目标,识记、掌握一、名词解释态度、认知失调观察学习替代强化二、简答题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什么?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子过程有哪些?3.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第一节态度和品德的性质,一、概念(一)态度的界定及构成1.态度: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构成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二)品德/德性,品德: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范围不同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2)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的观点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第二节态度和品德形成与改变的理论,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43(一)个人、环境、行为的关系图(二)观察学习两类学习:观察学习、亲历学习1.定义: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又称替代学习,(二)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生成过程4.动机过程,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233,对偶故事法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7、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三、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判断阶段与水平,三水平六阶段(一)前习俗水平: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1.服从与惩罚定向:评定行为好坏,着重行为的结果,受赞扬的是好的,反之是坏的。2.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二)习俗水平,据行为是否利于维持习俗秩序和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1.好孩子定向: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是坏的。2.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正确的行为是尽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三)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因,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据自愿选择的标准判断1.墨守法规和契约定向: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可改变。2.良心和原则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伴随互相信赖和尊重的道德心),四、李伯黍的研究,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柯尔伯格发展阶段的第三、四阶段上。,五、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认知失调:由认知冲突引发的心理上的不自在的状态。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第三节态度和品德形成与改变的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美国凯尔曼(Kelmen)改变的三阶段(一)顺从:表面接受,内心不服,情境变,态度变。(二)认可:认识、情感、态度方面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三)内化:指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二、态度、品德形成与改变的条件,(一)榜样行为及其行为后果(二)强化与惩罚1.直接强化2.自我强化3.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三)个人的信念,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说服(一)提供证据(二)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三)逐步提高要求二、利用群体规定三、角色扮演四、价值辨析选择、赞赏、行动五、小组道德讨论六、奖励与惩罚,第三部分学习条件论,内部条件个别差异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外部条件教师;家长;社会风气、网络,第八章认知结构与迁移,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学习迁移及其种分类5种传统的迁移理论影响迁移的因素及促进迁移的教学建议,学习目标,识记、掌握一、名词解释正迁移、纵向迁移、组织者、定势二、简答题1.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特征是什么?2.概括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促进(正)迁移的教学建议有哪些?,第一节认知结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主要媒介(一)认知结构: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二)3个认知结构变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原有知识的可辨别性,(三)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含义,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1.精选教材、教法、练习题2.改进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第二节迁移及其分类,一、迁移的界定(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二、迁移的分类名称分类依据(一)顺向与逆向迁移知识学习的先后(二)正、负迁移迁移所起的作用(三)纵向、侧向迁移迁移是否在同一水平(四)一般、特殊迁移迁移发生的范围(五)低路、高路迁移是否有意识,第三节传统的迁移理论名称主要观点形式训练说训练各种官能以提高整体能力相同要素说两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概括说/类化说概括等于迁移关系转换说顿悟学习定势说试误顿悟,两个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原理,特别强调经验概括的重要性,认为概括就等于迁移。概括说开始涉及高级的认知领域的迁移问题,为学习迁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代表人物是贾德,“水下击靶”是其经典实验。,概括说/类化说,第四节影响迁移的因素,一、个人因素(一)智力(二)年龄(三)认知结构(四)学生的态度(五)学习的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二、客观因素(一)学习材料的特性(二)教师的指导(三)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第五节促进学习迁移的原则,一、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二、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三、分析教学内容属于何种迁移四、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学习内容五、教学生学会学习六、通过反馈、归因等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九章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1.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2.成熟理论、关键期理论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5.学习风格差异6.智力的个别差异,学习目标,识记、掌握一、名词解释认知发展、学习准备、关键期、最近发展区智力场独立性二、简答题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阶段理论的特点是什么?2.场独立性者和场依存性者的学习特点有何不同?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智力差异因材施教?,第一节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概述,一、认知发展(一)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认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二)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发育、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三)认知发展:指与大脑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变化。,二、学习准备,(一)学习准备(准备性或准备状态)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认知发展是学习准备的重要标志。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最主要的因素,1.格塞尔的自然成熟理论,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体内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对成熟只起一种促进作用。心理发展被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外部环境只是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2.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是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此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二)准备性原则的运用,1.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2.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进行教学。,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及教学含义,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2)客体永存、表象思维(二)前运算阶段(2-7)单维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应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的推理,(三)具体运算阶段(7-11),标志:守恒概念的形成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16),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简言之,重视“遗传图式”和机体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一)最近发展区:指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帮助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二)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三、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含义,(一)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或抽象水平占优势)进行教学(二)考虑学生的内在动机、原有认知结构(三)教学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个别差异与教育,一、学习风格差异(一)认知风格: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个体对外界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又称认知方式。,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1)场独立性者与场依存性者:(2)二者的学习特点的不同:p311,2.沉思型与冲动型,标准:反应时间与精确性(1)沉思型: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逻辑性强,有较强的批判性,乐意合作学习,意志的作用超过情感,善于细节学习。(2)冲动型:很快检验假设、常常出错;直觉性强,乐意在竞争的情境中学习,情感作用大善于整体性学习。,(二)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正常焦虑过敏性焦虑(三)学习风格的意动要素内控性、外控性,二、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学,(一)智力的界定:1.斯腾伯格的观点:处理抽象概念、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在某种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出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1983智力的结构,(二)智力的个别差异,1.量的差异:p3172.质的差异:p318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三)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1)同质分组(2)留级和跳级2.改革教学方式掌握学习(p322)、自学辅导教学3.改进教学手段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源于美国,分为直线式和分支式程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第十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理论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学习目标一、名词解释成就动机需要层次说避免失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二、简答题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2.学校情境中的三种动机是什么?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学业成功与学业失败学生的不同归因。,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概述(一)定义:引起和维持某活动,并使该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二)种类:(三)需要、诱因与动机(二)作用:唤醒与维持、指向功能,二、学习动机,(一)定义:引起和维持学习活动,并使该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愿学)(二)相关概念: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好学)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影响因素有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第二节动机理论,一、驱力说二、强化说三、成就动机论(一)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推动力量。,(二)阿特金森的两种不同动机,力求成功的需要:使人们追求成功和体会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即难度适中的任务。避免失败的需要:使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绪。避免失败者一般选择极易或极难的任务。,(三)学校情境中的动机,奥苏伯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辨析:,: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需要.: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四、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1935-)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1952-195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63年获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5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主要论著有归因:行为原因的知觉、人类动机、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等。,(一)韦纳的归因模型,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原因,维度,能力,努力,运气,工作难度,能力,自豪感、更上进骄傲感、不努力,自卑感、没有积极性习得性自弃,努力,自主感、继续努力,内疚感、加倍努力,任务难度,喜悦感盼望,怨恨感希望,运气,侥幸感盼望,晦气感希望,(二)归因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学生类型,成功,失败,学优生,学困生,努力+能力,缺乏努力,任务运气,缺乏能力,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三)归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2.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努力归因让学生树立:努力是成功的原因,能力是努力的结果。教师树立:只要学生努力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因努力而获得好成绩的要给予最高评价。,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被誉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出生于纽约布鲁林克一个犹太移民家庭,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威斯康辛大学任心理学讲师;1951年被聘为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代表作:趋向存在心理学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和动机与人格等。,(一)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成长需要对缺失需要有引导作用,能使个体生存得更好。,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二)需要层次论的教育意义,1.教师明确学生的需要层次,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第三节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一、内部条件(一)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是倒“U”型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此时的学习效率最高,但最佳水平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二)成熟与年龄特点(三)性格特征和年龄差异(四)志向水平和价值观(五)焦虑程度,二、外部因素,(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新能源公交车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医药物流企业国际化人才发展研究-洞察阐释
- 人工智能辅助语言濒危现象研究-洞察阐释
- 2025-2030中国废铁粉碎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先进陶瓷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前景-洞察阐释
- 2025-2030中国宠物营养品行业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基于数据挖掘的批发业客户行为分析-洞察阐释
-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智能发展趋势及机遇分析
- 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安全文化应用
- 医疗大数据与AI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 《边防检查法律法规》课件
- “高中主题班会系列化研究”开题报告
- 颂钵疗愈师培训
- 202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 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 DB 34T∕ 2205-2014 大中型水闸工程自动化系统质量
- 弱电智能化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含答案)
-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300道
- 山东省临沂市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附真题答案】
- 长安历史文化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