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教师版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教师版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教师版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教师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师版一 考纲阐释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包括品味词语、评析诗眼、体会风格。1品味词语(1)精炼传神的词传神显旨的词,以动衬静的词,化静为动的词,以动写静的词 ,以实显虚的词,以乐衬哀的词。(2)叠音妙用的词。(3)颜色渲染的词。(4)拟声形象的词。2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也叫“诗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3体会风格(1)含蓄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2)平淡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3)绚丽,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4)明快,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5)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6)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 考点点击语言鉴赏技法1、品味语言,评析炼字炼句的作用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2、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也叫“诗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3、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课时一 诗歌的语言-炼字一 真题引路:1、(2014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翻译: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赏析: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二 技法点睛:品味词语-练字技法注重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注重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注重语意双关,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注重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第二步: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作用: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解释含义-描述景象-点出作用三 合作探究:(201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 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分析。(3分)注释:(1) 草团标正对山凹:酒店挂的幌子正对着山凹。 (2)山竹炊粳(jng):用山间野竹烧饭。粳:米不粘为粳。 (3)山溜响冰敲月牙:山上冻结的冰溜子被风折断发出的响声, 如同是冰敲月牙发出的声音。 (4)元佳:美好。元:美。 赏析:作者以隐逸生活为乐,此作就是写他对自己隐居生活所感受到的乐趣。生活简朴,用山竹烧粳米饭,用山水煮山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住在山上,吃在山林,欣赏的是山中风光。事事离不开“山”,伟岸的山、崇高的山,使得他对自己的山居生活感到高洁。很显然,这里饱含着与传统世俗生活的对抗情绪。四 巩固练习:3、(2014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翻译:(1)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2)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3)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4)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在喝闷酒,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却连看都懒得看第一步:解释含义(1)“常”是常常表时间,“偏”是偏偏,表程度。第二步:描绘景象(1)寒山常常带着斜阳的色彩,刚刚升起的月亮偏偏照亮落叶第三步:点出作用(1)以景写情,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答案(1)“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5、(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案:(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