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麻木的人生──《孔乙己》主题探析_第1页
冷漠麻木的人生──《孔乙己》主题探析_第2页
冷漠麻木的人生──《孔乙己》主题探析_第3页
冷漠麻木的人生──《孔乙己》主题探析_第4页
冷漠麻木的人生──《孔乙己》主题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漠麻木的人生孔乙己主题探析 全国中语会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观摩赛于2003年3月26日在扬州举行,笔者有幸观摩学习,感慨颇多,其中对郑州市第23中学孙玲老师所教孔乙己印象尤为深刻。整堂课教师抓住“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过渡句,将在酒店中喝酒的孔乙己分为两个阶段分析:平时在酒店里喝酒和被打断腿后在酒店里喝酒,继而总结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孙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语言流畅,多媒体课件、电影画面运用娴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了作品中的喜剧因素,大家在笑声中走近了孔乙己,了解了他迂腐懒惰清高的性格,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听完这堂课以后,笔者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的确,从教学过程的效果来看,这堂课非常成功;然而,如此解读孔乙己,是否有些浅俗?是否有悖于鲁迅的创作初衷呢?这里,笔者想从教材的把握角度提几点个人看法。一、关于小说的结构从孔乙己的结构形式看,是几个生活故事的纵向流动过程汇集到了鲁镇咸亨酒店这样一个横向的生活场景中,以“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过渡句为标志,整个故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孔乙己绰号的来源,好吃懒做的来历,他的社会地位,被酒客们逗弄,得不到尊重的尴尬;写了教小伙计怎样写茴香豆的茴字以及将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的故事。第二部分出现的是一个最终的场景的描写,还是那个地点,还是那群人,还是那种基调,孔乙己的悲惨的人生之路却在这里终结了。在一个初冬时分,孔乙己由于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断了腿,只得用手来走路,“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发展到了极致,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约的确是死了”。对于这两部分,孙老师把握得非常准确,在最后总结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的时候,孙老师将之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提倡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我们要警钟长鸣,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能死读书、读死书。的确,从孔乙己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教训,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直接原因之一,但是否可以简单地将本文的主题归结为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考察一下鲁迅写作此文的目的,我们不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二、关于小说的主题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部小说,也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一部作品,除了将它译成日文外,还写了一篇附记,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在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是在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来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这个附记是一个极好的导读材料,他引导我们注意研究作品围绕孔乙己所展现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而不要把目光倾注在孔乙己一人身上,所谓的“并没有别的深意”倒是点睛之笔,作者通过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得穷困潦倒而招引来无休止的嘲笑、逗弄的悲惨遭遇,揭示人们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孔乙己个人的悲剧,而把一个更大的社会悲剧触目惊心地推到读者面前,这就是作者的深意。后来,鲁迅还进一步声明,写作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奚落”。简单的几句话,可以清楚地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对作品主人公的态度。鲁迅的揭示社会吃人和人生麻木愚昧的主旨几乎响彻在他全部的小说创作中间,他要在作品中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曾不无愤激地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孔乙己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中,生活在哄笑声中。也正是因为与哄笑声联系在一起,孔乙己才被“我”记起来。作者将镜头始终对准了咸亨酒店这个社会群众的集散地,摄录下一阵阵贯穿全篇的哄笑声。作者反复突出“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全部价值在于让人发笑,人们只是把他当做一个取笑的对象,即使在他被丁举人打断腿后“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时,掌柜和酒客仍然不肯放过最后一个取笑的机会,孔乙己在旁人的取笑声中结束了悲惨的一生。对孔乙己的嘲笑,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人,而是整个社会。孔乙己的可悲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其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更在于他在社会和人们的心目中得不到一点作为一个人本应得到的尊重、温暖和同情。因此,鲁迅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在呐喊自序中说:“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的小说,正是以惊醒这些“愚弱的国民”为目的的沉痛的呐喊。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孔乙己的主题:小说描写了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终日被人嘲谑、侮辱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下层群众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提出了改造这种精神痼疾的必要性。三、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解读孔乙己文章的四到八段是集中表现孔乙己性格特征的段落。孙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时,重点抓住了这五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评点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了孔乙己性格当中迂腐懒惰清高的特征。整个过程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学生表演,电影画面穿插其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这些笑声渐渐地与作品中人物的笑声融在一处,笔者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学生有没有真正读懂孔乙己?有没有看到那深深隐藏在喜剧表层底下的悲剧因素?有没有隐约感到那冷漠和麻木的笑声背后的另一种使人心痛的旋律?有没有产生一丝同情的火花?的确,孔乙己很可笑,他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他出身微贱,却养成了满脑子的上层士大夫的恶习;他穷苦潦倒,接近行乞,却又自命不凡,好吃懒做,满口之乎者也。不能科举高中,使他不能挤进上流社会,与丁举人同行;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却又使他不愿脱下长衫,与短衣帮为伍。孔乙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尴尬:他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人。这样一个人物,难怪他走到哪里都要受人嘲笑,被人指指点点。鲁迅曾这样给喜剧下过定义:“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和阿Q一样,孔乙己身上确实存在着种种精神痼疾:迂腐,懒惰,清高,作者将之一一撕碎,呈现于读者面前。然而,如果学生对孔乙己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学生和作品中的看客又有何分别?难道孔乙己的遭遇竟激不起我们的一丝同情和怜悯之心?这样一个人,另一方面却是那样的善良。他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天空,替人抄书糊口,偶尔喝点酒,在众多的酒客中品行却比谁都好;对于小孩子,他很喜爱,给他们吃茴香豆,教“我”写茴字;对于他人的嘲笑歧视,他总是想方设法,努力摆脱。然而,这样一个人,最终却被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毒打而悲惨死去,死得无声无息,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死的,除了欠钱还记起他外,人们谁也没有再提起他,孔乙己生命的价值竟然不值十九文钱。“这样使人快活”的孔乙己就这样被凉薄的社会遗忘了,一切依然如故,只是又多了一个地位卑微的殉葬者而已。看到这一切,难道没人同情,没人愤慨?孙老师在她的导语中说孔乙己是一个苦人儿的形象,要求学生走近孔乙己。然而,后来的教学设计却背离了这点,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喜剧性的孔乙己。而孔乙己的真正价值却在于其悲剧性,小说从头至尾,孔乙己始终生活在奚落和哄笑声中,身边的人是那样地冷漠和麻木,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冰窖。而孔乙己身上所具有的善良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