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_第1页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_第2页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_第3页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_第4页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任常胜,总论,绪论,一、相关概念,1.药物(医药)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小组。(WHO),概念:任何以有利于接受者为目的,用于或意用于改变、探究生理系统或病理状况的物品或产品。亦即泛指用于人体以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其还包括用于计划生育、杀灭病媒及消除污物等物质。,分类:天然药(及其加工品)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人工合成药(半合成药)亦称化学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决定其运用的药物。其多数是天然药,也包括少数人工合成药(如轻粉、铅丹)。,2.中药:,3.本草:,因中药的来源大多是天然药,尤以植物药为主,使用也较为普遍,故古代把记载中药的书籍(包括图谱之类)称为本草。,4.草药:,指流传于民间,为民间所习用,在一般中药书籍中没有记载或有记载,但在加工炮制、药性理论上尚欠规范的部分天然药。,5.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6.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工艺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并标明药物的作用、适应证、剂量、服法,供临床直接使用的药物。,7中药学:,概念以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广义:包括中药的一切学问。,中药学:主要讨论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二、学习中药学的目的、方法、要求,目的:,1、掌握各种药物的一般性能、作用特点和配伍关系,以便指导临床熟练地运用药物,发挥其防治疾病的最大效能,避免其不良反应。2、为将来广泛、深入地学习中药奠定基础。,方法:,1.学好中医学基础:2.总论联系各论:3.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应用等一般是相互吻合的,不能单一看待:4.注意比较、鉴别:5.明确概念,尤其是类同概念:6.注意横向学习:7.从实践中学习中药:,要求:,1.背目录2.随时掌握,不许欠债。3.做好笔记。要注意共性、个性、比较、小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一)劳动生产创造了医药,(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和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三)文字的发明,使医药学的知识由“师传口授”发展到了文字记载,二、中药学的发展,历代本草反映当时的药学发展成就。(一)本草分类1.综合本草对中药学内容有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论述,又侧重药物的性能、应用的本草。自神农本草经开始,此类本草全面反映了各个时期药学成就,继承和发展关系比较清楚,故又称为源流本草或本经系统本草。2.药性本草专门讨论药物性能、功用的本草。如金张元素珍珠囊;唐甄权药性本草。,3.炮制本草专门讨论中药炮制的本草。如南北朝雷斆炮制论,它是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4、食疗本草专门讨论饮食疗法的本草。如唐孟诜(shn)食疗本草。5、单味药本草专门记载某种药物的本草。如清张光裕桂考。6、地方本草专门选收某一地方药物的本草。如明兰藏庵滇南本草。,(二)历代主要本草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12世纪)。作者秦汉时期许多医家陆续撰写而成。载药数365种。分类按功用分类(性能和使用目的)。上品120种,无毒,益人,多具补益之功,可多服久服。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一部分补虚扶正,一部分抗病祛邪。下品125种,大多有毒,多具祛邪破积之功,不可久服。主要成就(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2)按功用分类之创始。(3)奠定了中药学的发展基础。,本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序录部分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毒性、配伍七情、组方法度,以及采集、制剂、服用方法等均有概括的论述,对中药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药名下记有性味、主治、异名、生境等。其许多药物为后世临床所常用,所记药物疗效,大多朴实可靠,有的目前仍有价值。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常山抗疟、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苦楝子驱虫等等。在中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均有较大的价值,对后世影响较大。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部综合本草,都渊源于本经而有所发展。,2.本草经集注:亦称神农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公元480498年)。作者陶弘景。载药数730种。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本书共7卷,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莱、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上、中、下三品。主要成就(1)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之创始。(2)首创“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编写体例。(3)首创“诸病通用药”。,同时,补充了大量采收、形态、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此外,还记载领了去木心、去壳、去心皮、去瓤等多种炮制方法和汤剂、酒剂、丸剂、散剂等剂型。本书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此书一出,当时其它本草纷纷淹没。但书中对北方所产药物论述不祥,是其不足之处。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窟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本草经集注是尚志钧于1961年辑复的。,3.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成书年代唐唐显庆24年(公元657659年)。作者苏敬、李勣等所编著。载药数844种。分类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类沿用陶氏自然属性分类而更细,将草木、虫兽各分为二,计9类。主要成就(1)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2)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体例。,新修本草共53卷,其中本草文字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图经(药图说明文)7卷。原书早已失传。现仅存本草文字残本约10卷,也是从日本影印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现有辑复本问世,名唐新修本草。,4.本草拾遗成书年代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作者陈藏器。载药数不详。原书已佚,所载药数不详,但证类本草引自本书药物488种,本草纲目引用368种,大大超过了引自新修本草的114种。分类按临床分类。将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提出著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主要成就开中药临床分类法的先河。,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成书年代宋元丰5年(公元1082年)。作者唐慎微。载药数1558种,附方3000余首。主要成就(1)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收罗广泛,记载详尽,不但收载药、方,并有药图、炮制方法等,对药材的产地、品种鉴别等亦有贡献。(2)很大的文献价值。证类本草是目前流传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代综合性本草,尤其是本书体例严谨,注意保留文献的原貌,其功甚巨。本书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很大的文献价值。,6.本草纲目简称纲目成书年代明万历6年(公元1578年)。作者李时珍。李时珍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引证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文献,和有关文献书籍800余种,广收博采,又进行了广泛地实地考察、采访、亲自实践,吸收民间经验,参以自身体会,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历时30载,三易其稿,编成了本草史上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载药数1892种(新增374种),附方11000多首,附图1160幅。,分类按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类。本书“振纲分目”,“纲目分明。全书52卷,按自然属性列16部(纲),每部又按生态条件分若干类,共60类(目),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共1892种。主要成就(1)对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整理、总结与提高。(2)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前人对药物学的论述。(3)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分类系统。(4)被国外学者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5)对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7.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成书年代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作者赵学敏。载药数921种。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纲目未收载的716种,且绝大多数为民间用药。分类按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类。本书编写体例与纲目相似。主要成就该书资料主要来源于群众实践,故较为详实可靠。至此,综合本草所载药物数量达2608种。此后所出本草,在药物数量与品种上,大多不出此范围。,三、近代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志14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收载常用中药500种,品种鉴别清楚,绘图精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的法典,收载功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了质量标准,制备要求,检验方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属于综合类的大型中药专著。,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1977年出版,载药5767种。其内容丰富,记载详细,资料可靠,为极有价值的工具书。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1978年出版,载药2200余种。中华本草1999年9月出版,载药8980种,插图8534幅,共计2800余万字。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药学的现代研究日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