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el:(020)39358090e-mail:zywyn新浪微博:wuyina12,中药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吴依娜,学习要求.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2.掌握10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及特殊用法;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治、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制方法。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供参考。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总论,一、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中药:1.中国产的药?中医使用的药?2.纯天然药物?3.草药?4.中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药物的来源: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动物(鹿茸、地龙、蜈蚣)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指整个传统的药学。“药物以草为本”,“药之众者,莫过于草,故举多者,言之本草。”(神农本草经)“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五代时期韩保昇),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酒为百药之长”。,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这部分内容分为八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著作的贡献,(一)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内容简介及主要学术价值】(1)载药365种。(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5)记载内容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炮炙论,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载药730味。学术价值:(1)个论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2)系统、全面整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3)确立了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三)隋唐时期,最早的药典学著作,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成书年代】唐代显庆4年(公元659年)【著者】苏敬、李勣等23人。【内容简介学术价值】(1)载药844种(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3)开创图文对照先例;(4)开创世界药学著作先例。(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多年),(四)宋金元时期,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图经本草(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成书年代】宋代【著者】唐慎微【内容简介及学术价值】(1)收藏方药数量:1558种,附方3000余首(2)有极高文献价值,保留宋以前本草;(3)开创大量复方先例(药后附有方剂)。,(五)明代,本草纲目【成书年代】明代(公元1578年)【著者】李时珍,本草纲目【内容简介及学术价值】(1)载药1892种。(2)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0类。(3)集我国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滇南本草:作者:兰茂特点: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是研究该地区各民族医药经验的贵重资料。,(六)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年代】清代(公元1765年)【著者】赵学敏【内容简介】(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2)对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简处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东汉末年,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若干医家,陶弘景,唐慎微,李时珍,赵学敏,苏敬等22人,(七)民国时期,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医学辞书。收录词目4300条,是近代有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八)当代本草学成就,1、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精品汇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2、反映当代本草学学术成就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二部为西药,每年出版次。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华本草,成书1998年,载药约8980味,插图8534幅,2200万字。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著作。,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一、中药的产地中药来源植物动物矿物药物的生长和形成取决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中药材的产量以及质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参水提取物(人参皂甙)的量%比较日本长野县红参13韩国红参14韩国白参3中国生晒参3中国大力参(红参类)6,道地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历史悠久,质量优等、疗效显著的药材。即有明显地域性的优质药材。道: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的县称为道,系行政特区)。地:指地区。判定的重要依据:是临床疗效。,道地药材:四大怀药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大南药益智仁、槟榔、巴戟天、砂仁。四大皖药丹皮、木瓜、菊花、白芍。浙八味白术、白芍、菊花、麦冬、浙贝、玄参、延胡索、郁金。,优质道地药材的形成:1有优良的品种;有适宜的生态环境;产区人民掌握了合理的栽培(或养殖)、加工技术,才使得药材品质优良,疗效上乘。,第二节中药的采集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中药材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直接影响药材中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而影响临床疗效。,植物药材的采收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叶类:通常在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采收。花类:多在花盛开时进行采收,可分批次采收。果实和种子类:多数在果实成熟时或将成熟时采摘。,根和根茎类:一般与秋末或春初,有效成分含量高,产量质量均佳的时节采收。树皮和根皮类:树皮:一般于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营养丰富,质量好,且树皮易于剥离的时节采收。根皮:常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动物类药材的采集药材品种不同,采集时间各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全蝎、蜈蚣、地龙夏末秋初捕捉。桑螵蛸三月中旬采集。鹿茸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会角化。,矿物类药材的采集矿物类药材可随时采集。现代研究认为: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所积蓄的化学成分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植物药,与生长年限的长短有关。甘草呈逐年增加趋势。三七、人参,第三节中药的贮藏中药材一般都要进行干燥或初步加工炮制后才能贮存。中药的变质现象:常见的有虫蛀、霉变、变色、走油等。中药的贮存方法:一般药材应保存在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里,注意调节温度、湿度,避免药材挤压;,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宜置于遮光密闭的容器内保存;剧毒药品和名贵药材应专人专管;前人用“花椒防虫蛀,石灰防潮”等简单易行的方法,现代仓贮新技术应用环氧乙烷灭菌杀虫,射线辐射等技术均有较好的效果。,中药的贮存时间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贮存时间越长,有效成分丢失越多,质量下降,药效会降低,“用药宜新”。个别药物“主张放陈”使用,可使某一种药效增强,而有的则使其毒性或刺激性降低。,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古称“炮炙”、“修治”、“修事”。,第一节炮制的目的1.增强药物疗效(增效);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减毒);3.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4.改变药物性状,便于贮存、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一、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如延胡索:生药水煎液溶出甚少,(生物硷)醋炒后水煎液溶出增加,止痛又如:酒炒川芎、当归温经活血醋炒香附、延胡舒肝止痛姜汁炙川连、竹茹止呕(此与辅料药性有关),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减毒)如:半夏生半夏刺激胃粘膜呕吐姜半夏镇吐乌头硷(有毒)浸泡、煎熬乌头可去毒。消旋去甲乌药硷耐热故可保留。,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改性)如: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甘、微温,补血滋阴。),四、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第二节炮制的方法.修治(修制)清除杂质切制饮片粉碎处理,.水制:是用较低温度的清水或用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一种炮制方法。有洗,淋,泡,润,漂,水飞。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矿物或贝壳类药材粉碎后,置于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反复研磨,制取极细粉末的加工方法。使药物细腻,内服易吸收,外用少刺激。,.火制:火制是指将药物直接用火加热,或与辅料(液体或固体)拌炒的加工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炒法:有清炒和加辅料炒之分。清炒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炙用液体辅料(酒、蜂蜜、醋、姜、盐水等)与药物拌炒的方法。,加辅料炒用固体辅料(米、砂、土、麸、蛤粉等)拌炒的方法。煅法:是指将药物与武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目的是使药材质地松脆,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直接煅(明煅)质地坚硬的贝壳类,矿物药材,直接置于无烟炉火上煅烧。间接煅(闷煅)质地轻的植物、动物类药材置于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放在火上煅烧。,煨法:是将药材用湿纸或湿面粉包裹后,置于火灰中烫至熟透的方法。烘焙:是指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水火共制法:利用水或液体辅料与火共同对药材进行加工的方法。包括淬、蒸、燀、煮等。其他制法:如制霜、发酵、发芽等。“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陈嘉谟,第四章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的概念: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性能性状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第一节四气四气(四性)概念: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也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大热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大寒。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性质同而程度异。,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概括出来的,是与药物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食物西瓜使人感觉凉快寒凉性正常机体发生的反应生姜使人感觉温暖温热性知母、石膏治愈热证寒凉性药物异常机体(疾病)附子、肉桂治愈寒证温热性的疗效,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利用药物寒热温凉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寒凉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如石膏、知母等。温热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作用及意义:寒凉性药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性药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3说明:.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每种药物只能有一个性,非寒则热。其与药物的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B.药之寒热是相对病之寒热而言的,只能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C.四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主要与炮制有关)。,第二节五味五味的概念:指辛、甘、酸、苦、咸五味,用以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性质,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在中药性能中,五味,主要用于反映药物的某种作用特点。,五味的作用及意义:(1)辛味:能散能行。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能行气治疗气滞证行行血治疗血瘀证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均标以辛味;化湿药、开窍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具有“行”“散”的特性,一般也标以辛味。,(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急。补益:治疗虚证。能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味。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物、食物中毒。补虚药、缓和药性的药物标以甘味。,(3)苦味:能泄能燥。通泄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泄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清泄清泄热邪(苦寒)治热证;燥燥湿治湿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止咳平喘药、攻下药、清热药、燥湿药,一般标以苦味。,(4)酸(涩)味:能收能涩收敛止汗治虚汗证收收敛止血治虚证出血证(收敛)敛肺止咳治肺虚久咳涩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固涩)涩精止遗治遗精遗尿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5)咸味:能软能下。软:软坚散结治痰火及瘀血凝滞。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下:泻下通便治大便秘结证(只有芒硝)。能够消散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肿块的药物,多标以咸味。,(6)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标以淡味。,3味的来源:A实践味真实滋味;B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如:山楂酸甘。赭石重镇降逆苦寒。,4注意:.每药物可有种或多种味;.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5、气和味的关系1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较为完整的药性,从而发挥协同作用。温(祛寒)辛温发散风寒辛风寒表证(发散表证)凉(清热)辛凉发散风热风热表证,2性和味都有多种,两者结合,可反映药物的多种作用和性能。发散风热辛辛寒透发肌热清敛肺气酸酸寒清敛清热涩肠同一寒性甘甘寒清热生津或养阴苦苦寒清热泻火、解毒咸咸寒清热滋阴潜阳淡甘淡寒清热利水,3性味相同、而功用不一定相同,因一味当中有多种作用。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如同一苦寒药大黄泻热通便丹参活血化瘀,第三节升降浮沉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上升)升提、升阳作用趋向基本一致浮(发散)上行、发散向上、向外(升浮并称)沉(下沉)下行、通利作用趋向基本一致降(下降)降逆、收敛向下、向内(沉降并称),升浮与沉降的作用:升浮药物: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物:有清热泻下、渗湿利尿、潜阳息风、重镇安神、消积导滞、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及收敛等作用。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南瓜子有些药物存在双向性:川芎、麻黄,意义: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可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使其恢复正常;有利于学习和深入理解某些药物的功用。,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1)与性味有关:辛甘、温热的阳性药物多升浮;酸苦咸淡,寒凉的阴性药物多沉降。(2)与质地有关:质轻花、叶、枝类药物多升浮;质重果实、种子、矿石、贝壳类药物多沉降。例外: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芫花沉降,苍耳子升浮。,(3)与炮制有关:沉降药,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升浮药,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4)与配伍有关:沉降药与大量升浮药配伍,则随之升浮;升浮药与大量沉降药配伍,则随之沉降。,第四节归经1归经的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2.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给病证的治疗为依据而确定的;归心经麝香开窍醒神朱砂镇惊安神人参补气益智归肺经桔梗、杏仁治胸闷、咳喘归肝经全蝎息风止痉、止抽搐,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历代医家在诊治疾病时采用辨证方法,有所侧重,有的用脏腑辨证,而有的经络辨证,故归经的表示各有特色。膀胱经泽泻利水渗湿脏腑辨证(膀胱)羌活发散风寒经络辨证(太阳膀胱经主表),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补阴药、性味甘寒沙参归肺胃经补肺胃阴百合归心肺经补肺心阴枸杞子归肝肾经补肝肾阴,3必须注意的问题(1)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综合关系,若单分经用药,治疗效果必受影响。(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徐灵胎:“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第五节毒性一、毒性的概念:广义(古):是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狭义(今):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现所说毒性多指狭义的毒性。中药中部分药物标有大毒、有毒、小毒,而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称:“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毒性中药,二、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如用某些有毒药解疮毒,除毒疠、抗肿瘤等。,三、使用有毒药物应注意的问题(减毒方法)1合理采购。2规范炮制。3安全性试验。4合理应用:适当配伍,控制剂量及使用时间,掌握剂型、煎法及给药途径。,此外还须注意,药物储存、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发生。坚持“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原则,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小结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而毒性则是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反映药物的另一特性。它们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性能的重要内容。,第五章中药的作用,第一节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映。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发病阴阳失去平衡病外邪内侵阴阳偏盛偏衰,中药治病原理: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衰,使之恢复平衡。“以偏纠偏”,治疗作用(功效)中药的作用副作用不良作用(不良反应)毒性反应,第二节中药的功效1中药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的。,2功效与主治关系主治:指病证,或应用,或适应证。1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2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功效的分类: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如:清热解毒、滋阴补血。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如:止咳、止痛。,3.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中药功效是联系中药主治(应用)和性味归经的枢纽,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内容。,第六章中药的配伍配伍的概念: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七情:是指中药的单味使用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七情的内容单行:即单味药应用。,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多为同类)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相畏:即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畏生半夏生姜杀,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临床所需的配伍关系:相须、相使可提高临床疗效。相畏、相杀毒副效应降低或消除。单行药物之间不产生明显影响,发挥预期疗效。临床用药应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相恶治疗效果削弱或消除。相反毒副反应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第七章用药禁忌禁-禁止,不允许;忌-忌讳,有所顾忌;泛称慎-慎重,不宜太过;用药禁忌:指用药时应当避免的事物。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证候禁忌)。,神农本草经提出配伍禁忌的总原则“勿用相恶相反者。”,1配伍禁忌:是指药物之间有相反的关系。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流氓人批狼毒僧,爸逗丑牛哑笑您,丁香郁金两夫妻,光棍识字人参灵),“十九畏”与配伍关系中的“相畏”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相畏是临床上需要利用的配伍关系,不属于配伍禁忌,故不能混淆。中国药典将“十八反”与“十九畏”列为不宜同用,药物也超过了“十八”、“十九”味数,应视为配伍禁忌加以注意。,2妊娠用药禁忌。主要讨论妊娠禁忌药。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按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不同,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妊娠用药禁忌的理由中,避免引起堕胎是禁忌的主要理由。除此之外,凡对母体不利、对产程不利、对产后儿童生长发育不利的药物,对妊娠妇女均应尽量避免使用。总地说来,凡对妊娠期的母亲和胎儿不安全及不利于优生优育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药。,妊娠禁忌药,禁用药,慎用药,剧毒药、堕胎作用较强的药、药性作用峻猛的药,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攻下导滞药、温里药等章节中的部分药,禁用药如水银(朱砂)、马钱子、斑蝥、轻粉、雄黄、巴豆、甘遂、芫花、牵牛子、商陆、藜芦、瓜蒂、胆矾、水蛭、虻虫、三棱、莪术、麝香等。,慎用药如牛膝、红花、桃仁、姜黄、川芎、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3服药食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忌口。一般原则:(1)忌食忌食可能妨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2)忌食对某种病证不利的食物。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等。(3)忌食与所服药物之间存在类似相恶或相反配伍关系的食物。,胸痹(冠心病)、高血脂等患者忌过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酒等;痛风患者忌饮酒及过食高蛋白食物;糖尿病患者忌食含糖量过高的食物;脾胃虚弱患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坚硬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臭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寒证忌服生冷食物;热证忌服辛辣温热和油腻食物。,第八章中药用药剂量与用法第一节中药用药剂量剂量:药剂的用药量。包含1.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2.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分量,即相对剂量。,一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全国中药处方的生药剂量一律采用公制,即1kg(公斤)=1000g(克),1g(克)=1000mg(毫克),与16进位制剂量值的换算率为:一斤(16两)=500克一两克(31.25克),一钱克,一分.克,一厘.克。干品生药成人一天常用量:310克,部分1530克,二确定剂量的依据:药物因素,用药方法,患者情况,环境因素(一)药物性质性能与药材质量,质地,气味,有毒无毒有关。无毒,安全性较高,用量变化可稍大;峻烈有大毒的药,用量宜小,并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质优、质地轻的药材,用量宜轻(510g);质量差,药效不足,用量较大(1030g);鲜品一般用量大(3060g)。,(二)用药方法方药配伍,剂型,使用目的。同为一种药物,不同剂型,用量也有差异。汤剂用量较大;丸、散剂用量较小。用药目的不同,用量也会发生变化。人参:一般用量510g;大补元气:挽救用量1530g;槟榔:一般用量615g;驱杀绦虫:用量可增为60120g。,(三)患者情况年龄,性别,体质,病程,病势,生活习惯与职业。“因人制宜”儿童新生儿成人量的1/65岁以下成人量的1/4,610岁成人量的1/21013岁按成人量略减。,(四)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如果一味药的用量没达到最低有效量,便收不到预期的疗效。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也会相应提高。但当剂量超过一定限度,不仅疗效不会再提高,而且还会出现以下三类情况:其一:如果用量过大,会出现毒副效应。其二:有的药物用量过大,疗效反而会下降。其三:有的药物用量过大,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第二节中药用法中药的用法的主要内容: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一、给药途径口服给药:临床常用,是主要的给药途径;注射给药:是现代给药途径之一;局部给药:主要有舌下、鼻腔吸入、直肠、阴道给药、皮肤给药用途。,体内常用的几类剂型按其吸收速率由慢到快顺序排列如下:丸剂片剂散剂栓剂汤剂酒剂皮下注射剂肌内注射剂气雾剂静脉注射剂。,二、应用形式药物通过一定的方法,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的剂型,即为应用形式。传统剂型有供口服的汤剂、膏剂、酒剂、散剂、露剂等;现代有片剂、冲剂、胶囊剂、浸膏、气雾剂、膜剂、注射剂等新制剂。,三、煎煮方法1、煎药器具:煎药宜用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良好的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煎药忌用铁、铝、铜等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容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2、煎药用水:煎药宜用洁净、无异味和含杂质少的水。一般来说,凡人们日常生活中可饮用的水,都可用以煎煮中药。,3、加水多少:头煎加水量应包含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的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二、三煎加水量应减去饮片吸水量。由于不同药材的性能存在差异,煎药时的火力大小也可能不同。,一般可行的作法是,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应高出饮片2厘米。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材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材即可。,4、煎前浸泡:优点:1.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2.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有效成分散失或破坏过多。缺点:饮片不经浸泡,直接煎煮,会因饮片表面的淀粉、蛋白质膨胀,阻塞毛细管道,使水分难于进入饮片内部,饮片的有效成分亦难于向外扩散。,5、煎煮火候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煎煮时间长短。本草纲目主张“先武后文”,即煎药一般宜先用武火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低压电工操作证模拟考试复审题库及答案
- 识测试题及答案
- 电工(初级工)测试题+答案
- 2025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2025河北省社区《网格员》模拟试题(含答案)
- 北京少儿乐理知识培训班费用课件
- 标准化销售流程课件
- (2025)医疗护理员理论考试试题含答案
- 柴油发动机基础培训课件
- 查验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医学科研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最佳实践与挑战培训课件
- 文华财经“麦语言”函数手册
- 人民医院诊断证明书
- 减速器传动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应急资源调查表
- 现代肿瘤放射治疗临床手册
- 金匮要略药方汇总分析
- 电商运营团队KPI考核Excel模版
- 股骨颈骨折课件
- 《畜牧兽医》考试复习题库(160题)
- 同步控制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