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宗日文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同德县团结村的村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偶然发现了大量的人、动物的尸骨和一些彩陶,当时,他们将这一情况上报了相关部门,但当时未引起重视。此后村民们将尸骨和彩陶碎片大量遗弃于田角和河中。1983年,省文物考古所来到团结村,决定对该村兔儿滩周围的墓葬遗址进行试发掘。在这次发掘中,发现一座圆形土窑,窑内有6件未出窑的陶罐和木炭。同时还清理出墓葬两处,相隔80厘米,宽100厘米,深124厘米,内葬1女性。另一座长185厘米、宽100厘米、深140厘米,内葬一青年,随葬有4个陶罐,放置在头向的上部。这次试探发掘出土文物25件,其中陶壶8个、陶碗3个、陶罐14个。这些文物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泥质红陶器,共4件,陶质细腻,呈砖红色;一类为夹砂粗红陶系,共21件,陶质坚硬火候高,胎壁薄,其中5件带有黑彩。虽然它们的胎质不同,形状各异,但造型均匀对称,饰纹和谐统一,证明属半山型早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不仅有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具有高超的手工技艺,为研究黄河上游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1986年7月,兔儿滩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扩大了对兔儿滩原遗址的勘探发掘,涉及团结村、班多村和卡力岗村地区,当地群众称为宗日,即人群聚集的地方。为尊重当地群众的习惯,考古学者将兔儿滩遗址定名为宗日遗址,其古遗址文化被称之为宗日文化。1994年考古学者选择了团结村西的一条大沙沟方向的第一台地作为发掘点,从6月底进驻至10月初撤出,共清理墓葬80座,出土文物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等共计2571件。为进一步揭示文化性质,1995年4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生活区进行发掘,有了重大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第二台地和第四台地前沿清理了一些墓葬及灰坑,出土了包括骨叉、细石器在内的大量文物。1995年和1996年,在大沙沟西侧卡力岗村农田前沿的空地清理中,发现了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国宝之冠”的舞蹈 纹盆及二人抬纹盆。舞蹈纹盆出土于宗日遗址159号墓,橙红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绘出精美的图案;较窄的口沿上画有成组的弧线三角纹和短斜线纹,显得匀称、自然;外腹绘有稍粗的四道弦纹,简明流畅;最让人赞叹的是内壁上部,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头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拉手,一幅活生生的集体舞蹈画面,古朴中透着灵动,隐隐弥漫出一种远古文化的神韵。总体上看,这件陶器达到了古代彩绘艺术的极高境界,令人赞叹不已,被称之为稀世珍宝当之无愧。“二人抬纹盆”发现于192号墓葬,唇彩为斜线三角纹,外彩为三线扭结纹,这些都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盆上的流行纹饰。内彩绘在中腹以上部位,主题纹饰为四组对称的双人抬物图案,间以横、竖、粗细条纹组成的辅助图案,上下两端分别以一道和五道弦纹界定,构成一幅四方对称,两方连作,优美和谐的完美画面,彩陶盆二人抬物图案,作者以圆点表示人的头部,粗线描绘人的躯干,细线表现人的四肢,两人相向分腿而立,腰背微屈,双手共抬一个硕大的圆形物体,寥寥几笔,就把两人着力抬起重物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在遗址14号灰坑中,出土了一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一件骨叉,骨叉通长25.7厘米,由把部和叉头两部分组成,专家认为是当时人们进食的餐具。骨叉的发现,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制造使用骨叉一类餐具进食的本领,这反映了当时宗日人的经济生活来源的多样性。 1996年底,宗日遗址发掘工作进入尾声,共发掘墓葬341座,探方31个,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 在对出土文物整理的过程中,文物考古专家发现:乳白色夹砂陶上绘以黑红色彩绘,纹饰有鸟纹、变形鸟纹、竖线折尖纹、连续折线纹、三角纹等,部分器物颈部、肩部和腹部饰附加纹。另外,还有不少特殊符号,如“米”、“北”、“”等。这个墓地与青海本省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墓地有很大的差异,有强烈的地域特点。类似这一文化的遗址,在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贵德县等地均有发现。根据地层关系,该遗址早于齐家文化,据陶器形态纹饰比较,则与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关系较为密切,年代应相去不远。经研究确定,宗日遗址经历过一个齐家文化时期,而马家窑彩陶壶、瓮、盆,半山如彩陶壶、罐等的发现,说明宗日遗址延续了非常长的时间,在乳白色夹砂陶器上施以紫红彩的陶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共存的现象说明了几种文化相互影响、交替发展的时代背景。必须指出的是,遗址中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因素。这与甘青地区其他已知的新石器时代同类衣物具有明显差异。文物考古学者认定,以宗日遗址为代表的这种文化遗存是具有一定地域,存在于一定时期,有着自己独特器物群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因此,学者将这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宗日文化。宗日文化类型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青海土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宗日文化独特属性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区远古文化的面貌。它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大空白。宗日文化遗址:其遗址由托儿滩中遗址、林场古文化遗址、托儿滩东遗址、托儿滩西遗址四个遗址构成。托儿滩中遗址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遗存,遗址西与多合日龙洼、西台宗日滩隔沟相望,东面有一自北向南的硬化路。南200米为黄河与兴海大米滩相隔,东与托儿滩东台遗址基本相连,东和北为团结村,隔团结村为同兴公路,遗址南部为断崖,北与林场古文化遗址相连。东部有当地村民自西南向东北夯筑的土墙作为林场的围墙,遗址的大部分已经被林场占用,地表种有树木,地表起伏不平,对遗址造成一定的破坏。东西长约240米 ,南北宽140米,面积约33600平方米,地表散布大量夹砂陶器残片,在遗址的东偏北部边沿暴露有文化层,距地表30厘米,厚约8厘米,土色黑灰,夹杂有夹砂粗陶片。林场古文化遗址为一处宗日文化遗存,位于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西南角托儿滩中部遗址的北面,西靠多合日龙洼,南约300米为黄河,北为团结村和同兴公路,东面有一自北向南的硬化路。东与托儿滩东遗址接壤。遗址南部为断崖,断崖下为农田,隔农田为巴曲河。遗址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0米,呈半圆形。现为林场,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破坏。地表无遗物和文化层暴露。托儿滩东遗址为一处宗日文化遗存,南部为断崖,断崖下100米为黄河,与兴海县大米滩隔黄河相望,东面是农田与班多村隔沟相望,北面基本上是梯田;北部和西南均为团结村,遗址中偏南部有一条通往民居的自北向南的小路穿过遗址。西南有条通往黄河边的小道,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约25663平方米。北高南低,整个平整为梯田,地表散布大量的彩陶片,无文化层暴露。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风电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考核试卷
- 3当冲突发生 第一课时课件
- 2025上海银行成都分行社会招聘(11月)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余庆县农业农村局招募特聘农技人员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批招聘6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科研与国际交流办公室非事业编制人员招聘1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西百色靖西邦腾组织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中铁七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铁岭市昌图县消防救援大队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25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从“三支一扶”计划人员中考核招聘乡镇事业单位人员7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甲状腺生化检验课件
- 2024年宠物友好型酒店市场洞察报告-澎润研究院
- 水电站生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DB14∕T 3187-2024 公共场所视听网络安全保护要求
- 2025医用耗材管理相关知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考试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 架子鼓教学基础课件
- 绝缘检测仪操作技术课件
- 业务员区域管理制度
- 2025年江苏省选调生考试综合知识试题
- 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