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肿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_第1页
眼眶肿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_第2页
眼眶肿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_第3页
眼眶肿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_第4页
眼眶肿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眼眶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2、眼眶内肿瘤少见,血管瘤最多,其次是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鞘瘤、假瘤、脑膜瘤和胶质瘤少见,转移性肿瘤少见。 3、血管瘤根据细胞成分分为两种,由单一细胞组成的血管内皮瘤和血管外皮瘤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 另一大类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多形性肿瘤,是先天性发育畸形,根据其含有的成分和畸形血管有无成熟,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动脉瘤等。 、4、海绵状血管瘤是眼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发生在眼眶各部位,以球后肌锥内最多见,其次是球后肌锥外,还发生眼眶前部泪腺、泪囊、内眼角部和眼睑。 、5、临床上以40岁左右居多,男女比例接近2:3。 约3/4以上的病例以单侧性突眼来就诊,其中3/4的病例眼球向正面突出,不到1/4的患者在突眼中伴有眼球变位。 海绵状血管瘤的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是视力减退和视力降低,视力变化者接近总发病数的2/5。 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少见的症状是眼眶膨胀痛、怕光、复视和头痛。7,眼科检查有超过2/5的病例,眼底有压迫征兆,约有1/10的病例,眼球运动受到限制。 在、8、CT检查中冠状位包括眶缘到眶尖,一般冠状位包括平扫、横断位、5mm的层厚和间隔、眼眶,横截面增强后扫描个别鉴别诊断病例需要增强后的延迟扫描,时间在15分钟以上。 除了拍摄软组织的窗户外,还需要追加骨窗。9、CT显示4/5以上病例肿瘤单独发生于球后肌锥内,222222222222222652、13、剩下1/5例肿瘤呈不规则形状,边界不清。 肿瘤小的占几毫米,15,大的占眼眶整体。 16、肿瘤密度均匀,不高。 17、增强后,肿瘤大部分显着增强,充盈和填充时间不同,所以肿瘤并不那么均质。18、平扫和增强后肿瘤CT值不同20HU以上,极个别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静脉石。 19、约1/5的血管瘤发生眼眶扩大和骨压迫吸收,眼眶扩大多见于肿瘤大的人,20或眼眶尖部发生的肿瘤、21、22、静脉性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互不相同,预后也不相似,术前需要明确诊断、23、临床表现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差异比较小,最早的是静脉性血管瘤的发病年龄为2岁,平均年龄为27岁,另一个有趣的症状是低头后眼球突出症状恶化,男女之比没有明显差异,难以用手术完全切除肿瘤,24,CT诊断密度的均匀性和不均匀性为53:47,平扫描时的CT值在38-79HU之间,平均为54HU,增强后的CT值在60-109HU之间,平均为81HU,经常以不均匀性增强。25、大多数静脉性血管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还可见变形的血管状阴影,26、静脉性血管瘤表现为边界稍不规则的软组织团块,其中有变形扩张的血管影和分散的静脉石,典型病例不超过本症的30%。 病灶发生部位与海绵状血管瘤不同,静脉性血管瘤只有38%发生在肌锥内,15%位于球后肌锥外,47%位于眼眶前部,眼睑、眉弓、内眼角和结膜等。29、眼眶骨压迫扩大和局部吸收占33%,略高于海绵状血管瘤。 静脉血管瘤常合并眼眶骨畸形,31、神经鞘膜瘤发生在各年龄层,多患者以眼球突出来就诊,症状和体征有眼胀痛、头痛、眼球位移和复视,源为眼眶尖部肿瘤,有视力障碍。、32、神经鞘膜瘤来源于神经鞘膜,主要由雪旺氏细胞构成,发生于眼眶内的任何部位。 病理上肿瘤有完整的包膜,镜下分为两种,安东尼(Antoni)A型和安妮b型、安妮b型组织松弛,容易发生脂肪变性,出现淋巴样细胞和粘液变性(囊变)。33、CT诊断肿瘤发生在眼眶内哪个部位,多见于球后肌锥内,呈圆形或类圆形,多边界清晰,肿瘤大者可占眼眶锥整体,眼球和视神经有压迫位移。 34、平扫描肿瘤密度不高,质地均匀,难以区分肌锥内神经鞘膜瘤和海绵状血管瘤,35、增强后扫描神经鞘膜瘤从轻度到中度增强,36、37、有些肿瘤的平扫描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囊性病变。 38、2222222222222222222、39、40、大的肌锥内神经鞘膜瘤会引起眼眶扩大变形,41、肌锥外肿瘤直接压迫眼眶壁,使眼眶局部压迫变形。 一般不伴随骨破坏。 42、脑膜瘤位于肌锥内的脑膜瘤多来源于视神经鞘的蛛网膜,可以认为发生在眼眶内的脑膜瘤是迷走到眼眶内的蛛网膜组织。 以前认为是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但少数可能发生恶性变化,目前临床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上皮型、沙粒型、血管型、纤维型、肉瘤型5种。43、该病多见于中年,男女发病率无显着差异,或可能女性较多。 肌锥内脑膜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和早期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压迫条纹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萎缩。 眼眶内肌锥外脑膜瘤的临床症状因肿瘤的所在部位而异,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变位和眼底压迫征兆,肿瘤大者可能有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 在CT中,肌锥内视神经产生的脑膜瘤早期仅显示轻度局部的软组织增殖,肿瘤增大后视神经普遍变粗,局部可见以视神经为轴的块状增殖,46、47、48,部分病例横截面上可见视神经两侧较高密度线路的冠状面表现为围绕视神经的高密度影子,该现象在增强后的CT扫描图像上更为清晰。 肿瘤也可以偏侧性生长,CT图像上作为与视神经密切的偏侧性软组织的团块密度高、均质,但肿瘤内出现钙化后肿瘤看起来不均匀。 偏侧性生长的视神经脑膜瘤边界不清楚,不锐利。 眼眶脑膜瘤病例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显着,增强前后CT值差异多在40HU以上。 55、眼眶脑膜瘤另一特征影像表现为肿瘤钙化。56、肌锥内视神经脑膜瘤发生在眼眶尖部视神经孔区除了引起视神经孔的扩大和蝶骨肥大增殖之外,其馀音不引起骨变化。57、眼眶内肌锥外发生的脑膜瘤引起骨变化的概率高,一般表现为与肿瘤相邻的眼眶骨肥大和硬化增白,22222222222226,59,60,视神经胶质瘤来源于视神经的胶质细胞,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临床上视神经胶质瘤多发生于十岁以下儿童,多见于女性。 患者以视力障碍和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其次是眼球前突和其他。 眼底检查可见压迫条纹、视神经乳头浮肿、萎缩等征兆。61,CT诊断冠状面CT平滑扫描可见以视神经为中心的类圆形软组织增殖,密度比脑组织和视神经的CT值约高5-10HU,均质者比不均质多,其边缘清晰但不光滑。62,横断扫描肿瘤以视神经为轴生长,类似圆形和纺锤状,优质的CT图像贯穿着低密度的视神经。.63、64、增强后扫描,肿瘤明显增强,可以均质也可以不均匀,CT值一般比平扫描增加30-50HU。 虽然在肿瘤内出血密度也很高,但这些病例有过视力严重受损的病史。 当肿瘤充满眶锥后,眶可以扩大,一般骨壁弱的内侧壁向中心线压迫,肿瘤累及视神经管时,可见眶尖部眶上下裂和视神经管扩大。 70、炎性假瘤眼眶炎性假瘤是眼眶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很少见,其病因不明,病理上属于眼眶淋巴组织增殖性病变,眼眶淋巴组织增殖性病变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分为4种。 由于.71,1炎症性假肿瘤2反应性淋巴组织增殖3非典型淋巴组织增殖4恶性淋巴瘤.72,都是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一定依赖影像和简单的病理诊断,建议对这种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73,临床上有87%的眼球突出,39%的眼眶部疼痛,53%的病例眼球运动障碍,46%的病例眼眶边缘触及肿瘤,质硬,边界不清,有压痛。 用.74、CT诊断病变的人发现,球后肌锥内外脂肪组织内、眼外肌、球壁、泪腺轻度软组织增殖较厚,边缘不明。 虽然.75、76、个别病例病灶呈块状,密度高均匀,边界清晰,但这种病例一般增强扫描肿瘤没有明显增强。 约15%的病例眼眶轻度扩大,眼眶骨的吸收、硬化增殖和骨破坏均不到2%。 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多具有完整的被膜,很少见的病例会发生恶变。 临床表现为眼球向内下方突出移位,外上方运动受到限制,眼眶外上方泪腺窝肿块、结节状、质韧,边界清晰。79、CT诊断眼眶外上方泪腺窝部肌锥外类圆形肿块,平扫描时密度中等,边缘清晰,肿瘤向深部发展到达眼球后,眼球向前方突出,向下方位移,向下方发展到达外侧眼眶底。 注射了.80,81,造型剂的肿瘤可从轻度到中度增强,部分病例肿瘤内可见低密度囊性病变。 额骨颧骨突起压迫变形,额骨颧骨突起压迫变窄,虽然能吸收骨,但边缘仍光滑锐利。 眼眶转移性肿瘤眼眶内转移比眼球内转移少,原位癌主要是乳腺、肺、鼻咽、甲状腺和胃肠,笔者经历了11年前的子宫平滑肌肉瘤手术,11年后眼球前突,眼眶手术病理被证明为子宫平滑肌肉瘤。 眼眶转移瘤发生于眼眶肌锥内外,CT可表现为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