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doc

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设计【4张CAD图纸+毕业论文】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1585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82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11-22 上传人:好资料QQ****51605 IP属地:江苏
45
积分
关 键 词:
车辆 排放 智能 检测 设计 全套 cad 图纸 毕业论文
资源描述:

目    录


摘要 ……………………………………………………………………………………Ⅰ

Abstract………………………………………………………………………………Ⅱ

第1章  绪论…………………………………………………………………………1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1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2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3

2.1 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基本原理………………………………………………3

2.2 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基本组成………………………………………………3

    2.2.1 取样装置………………………………………………………………3

    2.2.2 气体检测装置…………………………………………………………3

        2.2.3 处理控制装置…………………………………………………………4

    2.3 本章小结………………………………………………………………………4

第3章  取样装置设计……………………………………………………………5

3.1 设计思路………………………………………………………………………5

3.2 主要部件选择与设计…………………………………………………………5

    3.2.1 取样探头及粗滤器……………………………………………………5

    3.2.2 水分离器………………………………………………………………5

    3.2.3 粉尘过滤器……………………………………………………………5

    3.2.4 取样泵…………………………………………………………………6

3.3 本章小结………………………………………………………………………7

第4章  气体检测装置设计………………………………………………………8

4.1 气体检测装置基本组成………………………………………………………8

4.2 红外气体传感器………………………………………………………………8

    4.2.1 红外气体传感器类型的确定…………………………………………8

    4.2.2 红外气体分析的基本原理……………………………………………8

    4.2.3 电调制红外气体传感器………………………………………………9

4.3 氮氧化物传感器 ……………………………………………………………10

    4.3.1 氮氧化物传感器类型的确定………………………………………10

    4.3.2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NO电化学传感器 ……………………………11

4.4 氧传感器……………………………………………………………………11

4.4.1 氧传感器类型的确定………………………………………………11

    4.4.2 极限型氧传感器……………………………………………………11

4.5 本章小结……………………………………………………………………12

第5章  其它部件的选择与设计 ……………………………………………13

5.1 微型打印机…………………………………………………………………13

5.2 液晶显示屏…………………………………………………………………13

5.3 油温及转速传感器…………………………………………………………14

5.4 风扇…………………………………………………………………………14

5.5 电源开关……………………………………………………………………14

5.6 本章小结……………………………………………………………………15

第6章  处理控制装置设计……………………………………………………16

6.1 单片机………………………………………………………………………16

6.2 单片机的确定………………………………………………………………16

6.3 控制系统相关电路设计……………………………………………………19

6.3.1 放大电路……………………………………………………………20

6.3.1 A/D 转换电路………………………………………………………20

6.3.2 显示电路……………………………………………………………21

6.3.3 输出打印电路………………………………………………………22

6.3.4 键盘电路……………………………………………………………22

6.3.5 RS-232 接口电路 …………………………………………………23

6.3.6 看门狗电路…………………………………………………………23

6.3.8 扩展电路……………………………………………………………23

6.4系统控制流程………………………………………………………………24

6.5 本章小结……………………………………………………………………24

第7章  机械部分设计…………………………………………………………25

7.1 总体布置……………………………………………………………………25

7.2 总体概述……………………………………………………………………25

7.3 实现功能……………………………………………………………………26

7.4 主要技术参数………………………………………………………………26

7.5 本章小结……………………………………………………………………27

结论…………………………………………………………………………………28

参考文献………………………………………………………………………………29

致谢……………………………………………………………………………………31

附录……………………………………………………………………………………32

第 1 章  绪    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在机动车检测方面的发展工业发达国家的机动车检测在管理上己实现了制度化,在检测基础技术方面已实现了标准化,工业发达国家的机动车检测有一整套的标准。

国外比较重视安全性能和排放性能的检测,在检测技术上向“智能化、自动化检测”方向发展。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机动车检测诊断、控制自动化、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检测技术和设备。进入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在机动车检测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机动车检测线己实现了全自动化。对于机动车排放检测,随着欧洲体系标准即ECE标准I、n、m、IV号标准以及美国加州排放标准的出台,各国逐步加大了对尾气排放的限制。世界各国的排放法规不断加严,国外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朝着高标准方向发展。在检测方法上,各国也略有不同,从最初的怠速法、双怠速法到工况法,而且,对试验规范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我国从1981年开始制定机动车排放标准,并于1983年发布了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此后颁布了一次比一次更加严格的新国家标准,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对机动车排放作了严格的限制,且控制指标正逐步与国际先进指标接近。随着机动车排放限值的日益严格,检测机动车排放的技术水平也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利用正确的检测方法,能准确地反映出车辆的实际排放效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指导下,为了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于2005年3月2日批准了最新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等标准,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怠速和高怠速工况下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可见,由于新的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限制将更加严格。因此,本课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对机动车排放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下,设计能应用于尾气成分检测的尾气分析系统。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尾气分析仪以往主要由一些检测站和国家环保部门购买,是一种“罚款工具”。一般维修企业很少置备。但新的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将尾气分析仪作为一种“维修工具”。以往购买尾气分析仪所需要的款项一般由管理部门承担,由于通过检测具有快速盈利的可能,因此对尾气分析仪的价格不是十分敏感。但是对于汽车维修企业,大量企业是民营性质,企业规模不大,在我国维修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维修人员素质还远没有达到把尾气分析结果作为维修依据的程度,相反尾气检测可能会为其带来有关维修质量的纠纷。所以对于维修企业来讲,尾气分析仪的购置还不是一种自愿的需求。尾气分析仪的高价格使它很难在我国维修企业中得到推广。我国目前尾气分析仪生产厂家有10余家,大都采用进口核心光学平台(NDIR三气传感器)组装。国际上主要的平台供应商有Andros,Horiba,CityTech等。虽然我国也有企业曾经开发过尾气光学平台,由于我国的红外气体分析技术主要靠80年代与国外的合资引进,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随着IT技术的发展,国际上红外汽体分析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价格也直线下降,国内以往的技术在产品性能和生产成本上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产品宣传中的“采用进口先进光学平台”优势实际上也是企业不得己的选择。采用进口光学平台不仅大大增加了仪器的整体成本,同时在维修上也造成困难。因此尾气检测核心光学平台的国产化十分必要而核心光学平台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1]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总体方案设计。包括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组成。

(2)取样装置设计。包括取样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其主要部件的选择与设计。

(3)气体检测装置设计。包括气体检测装置的基本组成,各传感器的选择与确定。

(4)其他部件的选择与设计。包括微型打印机、液晶显示屏、油温及转速传感器、 风扇、电源开关的选择。

(5)处理控制装置设计。包括单片机的确定以及控制系统相关电路的设计。

(6)机械部分设计。包括总体布置、总体概述、实现功能及主要规格和技术要求。


内容简介:
本科学生毕业设计 车辆 排放智能 检测仪 器 设计 系部名 称 : 汽车工程系 专业 班 级 : 车辆工程 学 生姓名 : 张镭宝 指 导教师 : 付百学 职 称 : 教授 黑 龙 江 工 程 学 院 二 九 年六月 s 009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张镭宝 系部 汽车工程系 专业、班级 车辆工程 导教师姓名 付百学 职称 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外聘 是 否 题目名称 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设计 一、 课题研究 现状、 选题 目的 和意义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 ,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机动车排气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因此 ,要从污染的源头着手 ,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检测和控制 ,稳定、精确的尾气分析系统的需求就显得非常迫切。而且随着新的国家标准的出台 ,对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限 制将更加严格。本次设计的红外尾气分析系统就是用来测量尾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 ,从而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污染物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1能进行车辆排放智能检测,满足现行排放法规的要求。 2为车辆检测维修提供参考。 3为车辆尾气检测与治理提供参考。 4用于车辆性能检测和故障分析。 二、设计(论文) 的基本内容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摘要 : 介绍车辆排放智 能检测原理;进行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器总体方案设计;进行组成部分 设计,以及其他零部件的设计、选型和材料选择;车辆 排放智能检测控制系统设计。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取样装置的设计,气体检测装置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 三、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 总体方案 、进度安排 ( 1)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告 第 1 2 周( 3 月 2 日 3 月 15 日) ( 2)方案设计与分析、整理 第 3 4 周( 3 月 16 日 3 月 29 日) ( 3)结构设计、计算与分析 第 5 7 周( 3 月 30 日 4 月 12 日) ( 4)完成绘图工作 第 8 10 周( 4 月 13 日 5 月 10 日) ( 5)说明书撰写 第 11 12 周( 5 月 11 日 5 月 24 日) ( 6)校对、完善和打印 第 13 14 周( 5 月 25 日 6 月 7 日) ( 7)毕业设计审核、修改 第 15 16 周( 6 月 8 日 6 月 21 日) ( 8)毕业设计答辩准备及答辩 第 17 周 ( 6 月 22 日 6 月 28 日) 五、 参考文献 1李春生 J2006,(09) 2强添纲 ,关强 J2007,(06) 3刘运年 ,李兰 J2007( 1) 4 牟宣理 . 非分光红外尾气分析系统设计 D. 浙江大学 , 2006 5 吴峰 . 化油器式在用车的排放控制及尾气分析专家系统研究 D. 新疆农业大学 , 2002 6 刘丽 . 纳米材料红外吸收特性研究 D. 首都师范大学 , 2004 7 谢晖 . 层状结构阴离子型选择性红外吸收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D. 北京化工大学 , 2000 8 陈磊 .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二氧化硫检测方法的研究 D. 河北理工大学 , 2007 9 田学航 . 基于红外吸收法的光纤一氧化碳传感系统的研究 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2007 10 王春秀 . 纳米材料红外吸收特性研究 D. 首都师范大学 , 2006 11 王敏 . 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甲烷气体检测系统的研究 D. 吉林大学 , 2006 12 王海棠 . 汽车尾气分析仪测量系统设计 D. 天津工业大学 , 2007 13 邓志伟 ,卢青春 ,张俊智 ,金振华 . 整车排放连续稀释模态测试延迟时间的测定及分析 J 2001,(04) . 14 刘志强 ,杜传进 ,王明松 ,许建民 . 电喷汽油机过渡工况排放的测量与分析 J 2007,(03) . 15 邱群麟 ,葛蕴珊 ,韩秀坤 ,高力平 . 汽油车稀释排放连续采样系统的分析与应用 J 2003,(04) . 16 琚雪梅 ,张巍 ,毕东云 ,司良友 . 红外吸收型 体传感器的设计 J 2005,(08) . 17 甘宏 ,潘丹 ,张洪春 . 便携式非分光红外吸收型二氧化碳传感器 J 2007,(01) . 18 张永怀 ,白鹏 ,刘君华 . 红外气体分析器 J 2002,(03) . 19 王锡云 ,徐海贵 ,张雨 ,宋心宇 . 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冷起动过程的排放研究 J 2003,(05) . 20 刘超 . 汽车排气分析仪的测量不确定度分 析 J 2003,(01) . 21 张惠明 ,张宇 ,汪曣 ,吕筱萍 ,刘雄 . 四极质谱用于内燃机排气成分检测的研究 J 2002,(03) . 22 吴义虎 ,侯志祥 ,黎苏 . 电喷汽油机过渡工况废气排放特性研究 J 2005,(01) 23 马毅红 . 关于红外光谱中分子振动方程式的讨论 J自然科学版 ), 2002,(04) . 24 邵祖峰 . 我国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 2002,(04) . 25 吴永忠 ,韩江洪 ,谢华 ,孙秀柱 .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中的屏蔽和接地技术研究 J 2001,(07) . 26 张永怀 ,白鹏 ,刘君华 . 红外气体分析器 J 2002,(03) . 27 靳斌 ,何振江 ,罗罡 ,杨冠玲 . 红外气体分析器非线性误差和温度效应误差修正方法 J 1997,(01) . 28 杨光 . 非色散型红外线分析仪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J 1994,(03) . 29 王振国 . 汽车尾气分 析仪的分类及应用概况 J 2005,(02) . 30 张帆 ,张立萍 .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 J 2005,(05) . 32 范磊 ,谢元平 . 列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J 2005,(02) . 33 任志山 ,黄春耀 . 高精度、高稳定度微弱信号放大器的设计 J自然科学版 ), 2003,(03) . 34 , J, , et A, 1995,46/47, (46/47) :417421 . 35 L, R, E. of 1999,33, (33) :30453052 六、备注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1 章 绪 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在机动车检测方面的发展工业发达国家的机动车检测在管理上己实现了制度化,在检测基础技术方面已实现了标准化,工业发达国家的机动车检测有一整套的标准。国外比较重视安全性能和排放性能的检测,在检测技术上向“智能化、自动化检测”方向发展。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机动车检测诊断、控制自动化、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检测技术和设备。进入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在机动车检测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机动车检测线己实现了全自动化。对于机动车排放检测,随着欧洲体系标准即ECE标准I、n、m、IV号标准以及美国加州排放标准的出台,各国逐步加大了对尾气排放的限制。世界各国的排放法规不断加严,国外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朝着高标准方向发展。在检测方法上,各国也略有不同,从最初的怠速法、双怠速法到工况法,而且,对试验规范的要求也日益严格。我国从1981年开始制定机动车排放标准,并于1983年发布了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此后颁布了一次比一次更加严格的新国家标准,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对机动车排放作了严格的限制,且控制指标正逐步与国际先进指标接近。随着机动车排放限值的日益严格,检测机动车排放的技术水平也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利用正确的检测方法,能准确地反映出车辆的实际排放效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指导下,为了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于2005年3月2日批准了最新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等标准,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怠速和高怠速工况下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可见,由于新的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限制将更加严格。因此,本课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对机动车排放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下,设计能应用于尾气成分检测的尾气分析系统。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尾气分析仪以往主要由一些检测站和国家环保部门购买,是一种“罚款工具”。一般维修企业很少置备。但新的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将尾气分析仪作为一种“维修工具”。以往购买尾气分析仪所需要的款项一般由管理部门承担,由于通过检测具有快速盈利的可能,因此对尾气分析仪的价格不是十分敏感。但是对于汽车维修企业,大量企业是民营性质,企业规模不大,在我国维修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维修人员素质还远没有达到把尾气分析结果作为维修依据的程度,相反尾气检测可能会为其带来有关维修质量的纠纷。所以对于维修企业来讲,尾气分析仪的购置还不是一种自愿的需求。尾气分析仪的高价格使它很难在我国维修企业中得到推广。我国目前尾气分析仪生产厂家有10余家,大都采用进口核心光学平台(NDIR三气传感器)组装。国际上主要的平台供应商有Andros,Horiba,CityTech等。虽然我国也有企业曾经开发过尾气光学平台,由于我国的红外气体分析技术主要靠80年代与国外的合资引进,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随着IT技术的发展,国际上红外汽体分析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价格也直线下降,国内以往的技术在产品性能和生产成本上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产品宣传中的“采用进口先进光学平台”优势实际上也是企业不得己的选择。采用进口光学平台不仅大大增加了仪器的整体成本,同时在维修上也造成困难。因此尾气检测核心光学平台的国产化十分必要而核心光学平台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1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1)总体方案设计。包括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组成。(2)取样装置设计。包括取样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其主要部件的选择与设计。(3)气体检测装置设计。包括气体检测装置的基本组成,各传感器的选择与确定。(4)其他部件的选择与设计。包括微型打印机、液晶显示屏、油温及转速传感器、 风扇、电源开关的选择。(5)处理控制装置设计。包括单片机的确定以及控制系统相关电路的设计。(6)机械部分设计。包括总体布置、总体概述、实现功能及主要规格和技术要求。第 2 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基本原理汽车尾气分析仪对机动车排放废气中的CO、HC、CO2、O2及NOX的浓度进行检测。 (1)CO2高是油路方面的问题; (2)HC高是点火方面的问题,比如是点火正时不对; (3)NOx高是发动机方面的问题,意图降低NOx的指标,从原理上来讲,只要发动机工作温度低于270,就可以有效降低50% ,要想降低发动机温度办法有很多,比如废气回收、加CO2等等; (4)CO高是燃烧方面的问题,想要降低CO,办法只有一种,提高车辆密封性,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使其燃烧完全,电喷+三元催化应该可以有效降低CO的排放。 汽车尾气分析仪还具有压力和温度自动补偿、自动凋零、数字显示、数字通信等先进功能。 2.2 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基本组成2.2.1 取样装置废气取样装置由取样探头、滤清器、导管、水分离器和泵组成。在汽车的排气管里采集废气,再用滤清器和水分离器把废气中的碳渣、灰尘和水分除掉,是把废气送入分析装置。取样头具有耐热性并能防止导管吸附HC气体,它是用特殊材料制成2。2.2.2 气体检测装置气体检测装置由对应着各种气体成分的传感器组成,其中有红外气体分析装置,氧传感器,氮氧化物传感器。它们要能检测出CO2,CO,HC,NO,O2气体的浓度3。红外气体分析装置用来探测尾气中的HC,CO,CO2的浓度。很多材料能吸收红外辐射(由于分子内振动) 。对任何一种材料,它的吸收能力随波长(它的吸收光谱)变化而变化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吸收光谱。从而检测不同成分的含量。目前使用的氧传感器有二氧化锆(ZrO2)型氧传感器和二氧化钛(TiO2)型氧传感器两种。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氧化锆氧传感器。氧化锆是具有传导氧离子能力的固体电解质,它能在氧分子浓度差的作用下产生电动势。在传感器壳体内有一个由氧化锆陶瓷体制成的一端封闭的锆管,锆管的内外表面均覆盖一层多孔性薄铂导电层作为电极。锆管的内电极与大气相通,外电极与排气接触。一氧化氮电化学传感器是利用一氧化氮分子在传感器的敏感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学性质发生改变产生电流。2.2.3处理控制装置处理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分析信号的A/D转换、单片机系统的数据处理及控制、数据显示输出三部分.主要进行:(1)信号处理(2)数据存储(3)结果显示与输出。单片机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是智能检测仪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它才能对气体成分信号进行处理,对比,记录,管理,历史记录查询等功能,也是通过它实现人机对话。 系统菜单操作界面和结果显示采用液晶LCD显示,同时编制了打印报告,可由标准打印机打印输出或直接通过RS232串行接口与计算机连接作数据备份4。2.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的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其基本组成,介绍了取样装置的基本组成,取样装置的原理,确定了气体检测装置的组成以及原理,确定了处理控制装置的基本组成以及原理。第 3 章 取样装置设计3.1 设计思路一个取样系统是一些元件或设备的集合。它可完成从工艺过程取出足够有代表性的样品的功能。 处理好的样品直接进入在线分析仪, 通过分析器后排出去。足够有代表性是说一部分样品、尘、微粒和其它一些物质将被排空与去掉,而不会影响分析仪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取样系统通常也包括校验和证实分析仪的标准样品的引入接口。取样系统由一个取样点和探头、导管或传送管线、过滤器、阀件或其它组件组成5。通过探头采集尾气。探头插入排气管,尾部通过取样软管与粗过滤器的入口相连,然后将短导管一端与粗过滤器的出口相连,另一端与仪器的样气入口连接。在仪器的内部选择水分离器与粉尘过滤器,对采集来的尾气进行干燥过滤,然后送到尾气检测部分6。3.2 主要部件选择与设计3.2.1 取样探头以及粗过滤器根据GB38472005和DB11/1212003. 设计取样探头长度为400mm,取样探头直径8mm,采用Q235号钢。取样探头以及粗过滤器,如图3.1。粗过滤器作用是将尾气中比较大的固体颗粒先过滤出去,进行尾气处理的第一步:粗过滤。我所选用的是型号为HF109003过滤器。技术指标:1.过滤器流量:17m3/min,流阻300Pa; 2.抗水性能流阻特性:过滤器在过滤层全部淋湿的情况下流阻仅增加23.7P,干空气继续被过滤。在过滤层淋湿消失后流阻恢复原来状态;3.过滤器的过滤性能:流过过滤器的空气含尘量0.6mg/m3,流过过滤器的粉尘固体颗粒粒径5m,过滤效率99.9%;4.使用寿命8000小时。3.2.2 水分离器水分离器的作用是过滤掉尾气中的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我选用的型号为WF-2水分离器,外壳材料为铝合金,如图3.2。3.2.3 粉尘过滤器粉尘过滤器的作用是过滤掉尾气中所悬浮的固体小颗粒,因为这些小颗粒传感器的影响特别大,容易引起传感器失效。我所选用的是HP10015型号的粉尘过滤器,它采用了玻纤滤纸,能很好的过滤尾气中的固体杂质,起到净化的作用。图3.1 取样探头以及粗过滤器图3.2 WF-2型号水分离器实物图技术指标:公称流量(立方米/秒):2.4;材质:铝合金。3.2.4 取样泵取样泵用来吸取尾气,然后送入到传感器。真正意义上的微型真空泵(如VM系列、PK系列、PC系列等)是可以长时间对密闭容器抽真空的泵,它可以带动较大的负载。而气体取样泵(如PM系列、PS系列等)工作时泵腔内外的压差较小,所以它带的负载是很小的。就是因为对带载能力的要求不同,造成微型真空泵与气体采样泵所选用的零配件有很大的差别。微型真空泵对隔膜和电机都有很高的要求。对这两个主要零件而言,疲劳强度、可靠性、寿命等技术指标都是要求在带负载的条件下达标,而不同于气体采样泵只要求在极轻载荷下达标(试验证明负载稍大气体采样泵就容易损坏)。因此,两种微型泵的成本差别很大。综上所述,如果把微型真空泵用于气体采样,势必得到很高的可靠性、更长的寿命,但成本偏高;如果把气体采样泵用在负载稍大的场合,可靠性、寿命就大打折扣,甚至无法正常工作,虽然它在成本上有较大优势。由于本课题需要的负荷较小,所以选择气体取样泵PM950.2型,如图3.3。 图3.3 PM950.2型号取样泵特点:1.小流量、低真空;微型采样泵里寿命最长;2.无污染传输,免维护;可24小时连续运转;3.可以任意方向安装;4.允许介质富含水汽;5.低能耗;6.广泛用于便携仪器气体采样,取样,气体循环,移动、手持设备等气体取样。技术指标 :型号:PM950.2 ;电压(V):5 ;负载电流(A):0.5 ;抽气速率(L/min):0.2 ;真空度(kPa):95 ;重量(g):90 ;体 积(mm) :643251。3.3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取样装置的设计思路,主要内容是取样装置的主要部件选择与设计。包括取样探头的设计,粗滤器的选择,水分离器型号的选择,粉尘过滤器的幸好选择我,取样泵的型号选择。 第 4 章 气体检测装置设计 4.1 气体检测装置基本组成本仪器采用非扩散红外线分析法(NDIR法)测量CO,CO2和HC,采用电化学方法测量NO,O2。所对应传感器分别是LN-HW-OEM型号的电调制红外气体传感器(用来测量CO,CO2,HC);NO-A1型号NO传感器;KE-25型号氧传感器。除了上述5种气体外,仪器本身要有能够测量发动机转速以及油温的功能,采用外置转速传感器(RP660C1-16-S)和油温传感器(XS16)7。4.2 红外气体传感器4.2.1 红外气体传感器类型的确定国内气体分析仪的主要厂家大都采用国际上八十年代初的红外气体分析方法,如采用镍锘丝作为红外光源、采用电机机械调制红外光、采用薄膜电容微音器或InSb等作为传感器等8。由于采用电机机械调制,仪器功耗大,且稳定性差,仪器造价也很高。同时采用薄膜电容微音器作为传感使得仪器对震动十分敏感,因此不适合便携测量。随着红外光源、传感器及电子技术的发展,NDIR红外气体传感器在国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无机械调制装置,采用新型红外传感器及电调制光源,在仪器电路上采用了低功耗嵌入式系统,使得仪器在体积、功耗、性能、价格上具有以往仪器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本设计采用LN-HW-OEM红外气体传感器9。4.2.2 红外气体分析的基本原理很多材料能吸收红外辐射(由于分子内振动) 对任何一种材料,它的吸收能力随波长(它的吸收光谱)变化而变化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检测分析出汽车尾气的成分和含量。红外气体分析装置原理如图4.1,从光源发出的红外辐射分成两束,被反射镜反射后分别通过样品室和参比室,再经过反射镜系统投射到红外探测器上。CO和HC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值波长分别选用4.7um和3.4um,探测器前面的滤光片只让特定的中心波长窄波波段通过。如果参比室没有检测气体,调节仪器使两束辐射完全相等,探测器所接受的是通量恒定不变的辐射,探测器就只有直流响应。当样品室和标准室的气体浓度存在差异时,探测器所接受的是突变辐射,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不为零。经过适当的定标,就可以从输出信号来推测气体的含量10。图4.1 红外气体分析原理图以CO为例,CO的特征吸收峰值波长选用4.7um,使含有CO的大气连续流过样品室,参比室里充满没有CO的大气。从光源发出的红外辐射分成两束,被反射镜反射后分别通过样品室和参比室,再经过反射镜系统投射到红外探测器上。探测器的前面是一块滤光片,只让中心波长为4.7um的一个窄波波段的红外辐射通过。因此探测器所测量的仅是4.7um这个窄波波段的辐射通量。如果参比室没有CO,调节仪器使两束辐射完全相等,探测器所接受到的就是通量恒定不变的辐射,探测器就只有直流响应。如果进入样品室的气体中含有CO气体,对4.7um的辐射就有吸收,那么两束辐射的通量就不相等,探测器所接受到的就是突变辐射,这时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就不再为零。经过适当的定标,就可以从输出信号来推测CO的含量,因而这种气体分析仪能很方便的给出某一种气体的含量及其变化。HC化合物的特征峰值波长为3.2um3.7um,CO2的特征峰值波长为4.35um,用同样方法也可以用于探测HC化合物及CO2的含量11。4.2.3 电调制红外气体传感器红外气体传感器都有基本的组成部分:一个红外源(即白炽灯),探头(如热电池,烟火探头),选择适当波长的方法(如光带通过干扰过滤器)和样本元件。辐射从辐射源通过样本元件和波长选择器。波长选择对传感器的相对选择性有相当大的影响。未被样本吸收的辐射被探头测出,对样本中目标气体的浓度值提供测量的结果。样本中的另一个探头(或渠道)被设置成另一种波长,不会被样本中任何可能出现的波长稀释,这通常被用来提供参考测量值。红外传感器能在红外源和探头之间,为目标气体分子的测量提供有效的测量值。因而,输出信号不仅随气体浓度变化,而且受气压影响也会变化,即他们是部份压力设备。为保证测量的高精确性,必需提供气压补偿。这就说明了具有更长的光学路径的传感器(辐射距离从辐射源到探头)有更高的灵敏性,需要更低的力学范围但增加的决议。 如果目标气体是一种气体,固定光路设备又处于在恒定气压下,则输出信号(及信号/声音比率)会随着气体浓度增加成类似于指数衰变的趋势,即红外传感器是固定地非线性传感器。测量的准确性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加降低。上述对个组件的说明是非常典型的红外传感器,但在任何一个实用系统中都需要有支持电子。更常用的探测技术是使用放大设备来放大探头输出的极小的模拟信号,被放大的输出信号在被模拟过滤后能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红外源还需要有一条电路,它通常通过波动来调节红外源的输出(可能以前的设计是使用固定照明和机械锤)12。这使得射线散发强度呈周期性变化,并使得同步监测技术的使用成为可能。为进行温度和气压补偿,通常会在一台微处理器里使用计算机系统。这首先要求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补偿的数据会以某种形式传送给用户13。电调制传感器通过采用电调制红外光源,节省了传统方法中的机械调制部件;同时采用高精度干涉滤光片一体化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及单光束双波长技术,配合易拆卸的镀金气室及ADuC812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现CO2、CO、CH等气体的实时测量。LN-HW-OEM型点调制红外传感器如图4.2。图4.2 LN-HW-OEM型号传感器实物图技术指标:量程CO2:25%;HC:1%;CO:20% ;精度:2%FS ;稳定性:1%FS;工作温度:050 ;工作湿度:095%RH;输出模拟:05Vdc线性。4.3 氮氧化物传感器4.3.1 氮氧化物传感器类型的确定主要测量方法有压电石英晶体NO传感器,通过在石英谐振器的两面金电极上修饰对NO待测组分有较强吸附富集作用的功能层,当待测NO与功能层接触时发生吸附,引起石英谐振器表面质量负载的增加,从而使压电传感器的振荡频率下降,频率的漂移量与表面负载量有公式,从而可推测气体的浓度。半导体NO传感器,WO3对NO有很好的敏感性,但是WO3制备方式和敏感膜的制作技术影响传感器的气敏性能。在WO3中掺杂SiO2(含w%)1%5%,而且敏感膜颗粒为纳米级时气敏特性最好。采用溅射工艺的In2O3、ZnO作下电极,真空蒸发CuPc薄膜作为敏感功能层,上电极为AL叉指电极14。NO电化学传感器,固体电解质有采用NASICON超离子导体与亚硝酸钠作为敏感膜检测NO,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响应性;基于稳定氧化锆制备的NO固体电解质传感器则具有良好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现在研究较多的是现研究最多的是用Nafion膜作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所以我选择NO电化学传感器。4.3.2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NO电化学传感器 氮氧化物主要指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有排气管排出。试验证明,供给略稀的混合气会增大NOX的排放量。汽油机排出的氮氧化物中。NO占99%,所以选择固体聚合物电解质NO电化学传感器。NO-A1传感器如图4.3。图4.3 NO-A1型号传感器实物图技术指标:输出:75nA/ppm;分辨率:0.5ppm;响应时间:规定值?怠速测量测量值规定值?选择车型、日期输入车辆数据 Y N油温测量 Y油温规定值? 车辆调整 N N排放合格排放不合格 Y图6.4 主程序框图6.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进行了处理控制装置的设计,对使用的单片机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单片机的确定。进行了控制系统相关电路的设计,包括A/D转换电路的设计,显示电路的设计,输出打印电路的设计,键盘电路的设计,RS-232接口电路的设计,看门狗电路的设计。并对系统控制流程进行了设计。第 7 章 机械部分设计 7.1 总体布置1、箱体设计箱体主体材料使用铝锌合金,总体外型尺寸258197294,底面厚度8mm,其余各面厚度5mm,前后左右各面与底面采用电弧焊焊接成型。上箱盖采用M3螺丝连接固定。2、各部件的安装定位电源、风扇、细滤器、水分离器、电磁阀、气泵、气室、红外气体传感器、打印机、液晶显示屏、按键、微处理器均采用M3螺钉进行固定,其具体布置位置详见装配示意图。检测仪内气体通道采用R3铜制管路导管与各部件连接用密封件密封并用管箍连接。氧传感器和NO传感器使用胶粘剂固定在气室上。7.2 总体概述采用大屏幕高亮度的液晶显示,丰富的中文交互式菜单操作提示,直观简便,通过菜单切换检测的流程,使操作者无须记忆操作过程,实现操作的傻瓜化。提供面板按键和键盘输入二种手动控制方式,可输入并打印车牌号等信息。气路采用3级过滤方式,过滤器件更换方便。压力和温度自动补偿,消除了外界压力变化的影响,具有极佳的温度稳定性。仪器接口简单方便,有形象生动的图形提示,可避免错误连接。配备标准的RS232接口,可以与计算机通讯,实现远程控制。内置打印机,超静音、快速打印当前测量结果及仪器信息。具有日历时钟记忆功能,断电后不影响时钟的运行,仪器可记录车辆检测的日期时间。提供先进的在线可编程功能,通过RS232口即可方便升级运行程序。自动计算发动机空燃比入值;自动计算稀释比,在有稀释存在的情况下,能够显示CO的真实浓度,真实反映机动车的排放状况。具有强大的自诊断功能,保证仪器在的良好的状况下工作。具备油温检测功能,让操作者清楚了解到发动机的工作温度。具有EOBD诊断功能,让使用者清楚了解到汽车内部工作的情况,为汽车的维修保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具有多种可选择的转速测量方式。灵活的配置方式,可以单独作为不透光烟度计或五气、四气、三气、两气的尾气分析仪来使用。7.3 实现功能(1)指定工况测试功能:根据用户需要,将汽车发动机置于用户指定工况运行,可测量此时的废气排放数据以参数、直方图、曲线等形式进行显示、记录。(2)双怠速测试功能:根据双怠速测试标准进行测试,并可自动判断测试结果是否达标,测试过程提示清晰,步骤标准,操作准确。(3)加速模拟工况测试功能:配合底盘测功机,根据加速模拟工况测试标准进行测试,并可自动判断测试结果是否达标,测试过程提示清晰,步骤标准,操作准确。(4)历史记录查询功能:根据车号,可查询所测汽车以往记录修理过程中的多次废气测量结果,通过查询功能进行比较以指导维修作业。(5)故障诊断、分析和维修指导功能:通过对测量的废气参数变化情况的分析,帮助您判断汽车排放超标的原因,并提出修理建议,指导故障诊断和维修。(6)气路泄漏自检功能:将取样探头前端用阻塞帽阻塞,进行“气路泄漏自检”操作,可检测整个气路有无泄露现象。(7)通过仪器后面板RS232端口与PC机通讯可更新程序软件或传送测试数据,用以综合管理、诊断。(8)内置点阵式打印机,可打印测试结果和历史记录。7.4 主要技术参数(1)测量原理:不分光红外吸收法(氧及氮氧化物分析采用电化学原理)(2)测量气体:HC、CO、CO2、O2及NO(五气)(3)测量范围:HC(09999)ppmvolCO(09.99)%volCO2 (020.0)%volO2(025.0)%volNO(05000)ppmvol 0.53.0油温:(0150)转速:(2509999)rpm(4)预热时间: 不大于5分钟(5)量程漂移:HC 12ppmvol/3hCO 0.06%vol/3hCO2 0.5%vol/3hO2 0.5%vol/3h(6)分 辨 率:HC 1ppmvolCO 0.01%volCO2 0.1%volO2 0.1%volNO 1ppmvol油温: 0.1转速: 1rpm(7)重 复 性:HC 不大于 1.5%CO 不大于 1.5%CO2 不大于 1.5%(8)输出接口: RS-232C(9)响应时间: HC、CO、CO2为10秒;O2、NO为15秒(10)工作环境温度: (040)(11)工作相对湿度: 20%85%(12)电 源: 220V10% 50Hz1%,10A(13)消耗功率: 约50W(14)重 量: 9kg(15)体 积: 2581972947.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进行了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的总体布置设计,对本次设计的仪器进行了总体概述,介绍了本仪器能够实现的功能,并参照国家标准对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确定。 结 论 本文所设计的检测仪器采用大屏幕、图形式液晶显示器,所有测量结果一目了然。内置数据存储器,通过RS232接口将数据下载PC机。打印机随时打印、记录测量结果。配备预过滤器和精细过滤器,有效滤除尾气中的杂质。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组成。取样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其主要部件的选择与设计。气体检测装置的基本组成,各传感器的选择与确定。微型打印机、液晶显示屏、油温机转速传感器、 风扇、电源开关的选择。单片机的确定以及控制系统相关电路的设计。总体布置、总体概述、实现功能及主要规格和技术要求。2500mm采样导管,并附气水分离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显示、打印并储存。采用220V交流供电。结构紧凑,携带方便。 参考文献 1李春生.严寒地区车用发动机废气排放成分智能检测系统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6,(09):1-13.2强添纲,关强.甲醇燃料汽车非常规排放成分红外分析仪的设计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7,(06):6-11.3刘运年,李兰.浅谈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方法J.中国环境管理从书, 2007,(06):3-5.4牟宣理.非分光红外尾气分析系统设计D.浙江大学,2006:26-56.5陈磊.基于数据融合技术二氧化硫检测方法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 2007:35-41.6田学航.基于红外吸收法的光纤一氧化碳传感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56-64.7王春秀.纳米材料红外吸收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32-36.8王敏.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甲烷气体检测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6:56-59.9王海棠.汽车尾气分析仪测量系统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07:13-16.10刘志强,杜传进,王明松,许建民.电喷汽油机过渡工况排放的测量与分析J.车用发动机,2007,(03):1-3. 11琚雪梅,张巍,毕东云,司良友.红外吸收型CO2气体传感器的设计J.传感器技术,2005,(08):6-12. 12甘宏,潘丹,张洪春.便携式非分光红外吸收型二氧化碳传感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01):4-7. 13吴义虎,侯志祥,黎苏.电喷汽油机过渡工况废气排放特性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01):2-3.14王振国.汽车尾气分析仪的分类及应用概况J.汽车维修与保养, 2005,(02):8-10. 15张帆,张立萍.红外吸收光谱法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5):14-17. 16范磊,谢元平.AD855x系列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 2005,(02):32-34. 17张玮玮.非分光红外线甲烷气体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 2007:65-72.18刘敏.红外吸收型煤矿甲烷检测仪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6:34-57.19利民.定容燃烧法快速煤质和燃烧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26-33 .20赵亮.基于CEMS系统的在线煤质分析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2006:33-37.21郭常亮.中国在用汽车排放检测方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7:46-52.22刘小波.深圳汽车行驶工况和污染物排放关系的测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7:27-29.23宋敬滨.在用车尾气排放ASM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东北林业大学, 2007:16-29.24陈燕涛.车辆道路排放测试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56-59.25沙学锋.城市道路机动车动态排放预测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67-69.26惠国华.基于随机共振和定向多壁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阵列的SF6气体检测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13-17.27张雄,李孟良,乔维高.汽车排放污染物测试的发展方向车载排放测试J.北京汽车,2006,(06):44-49.28白泽生.一种二氧化碳气体检测方法J.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7,(07):56-61.29Brown,J Set al.Road vehicle emissions testing techJ.Educational Reasercher,1,2006(08):52-56.30Chris,Dede.Vehicle exhaust analyzer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y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2005:21-23.31Brown,H.D.Non-spectrophotometric infrared gas analysis system designM.Prentice Hall Regents,2007:36-39.致 谢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付百学老师。付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到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付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付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对我无私的帮助,正因为如此我才能顺利的完成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母校黑龙江工程学院,是母校给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另外,我还要感谢那些曾给我授过课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教会我专业知识。在此,我再说一次谢谢!附 录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Normal Gas SensorsN. Jaffrezic-Renault1. Preface1964, Wickens and Hatman by use of gas in the electrode redox reaction of the first developed gas sensors, the United Kingdom in 1982, such as Warwick University Persaud gas sensors to simulate the use of animal olfactory system structure, since then gas sensor rapid development, applied to a variety of occasions, such as gas leak detection, environmental testing. Research is now aimed primarily at toxic gas and combustible g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research is how 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nsor and work performance, poor work environment, as well as reduce costs and intelligence.2. several common gas sensorWe introduced here only a representative for the detection of several toxic gases or air pollution gases (CO, NOx, SO2, CO2) and combustible gases (H2, CH4) gas sensor. Detection of these gases, will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feguard the normal machinery of production safety, and even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lives.(1) CO-sensitive sensor and the latest material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 gas detection methods are colorimetric, semi-conductor method, infrared absorption detection,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 such as gas sensors.Colorimetry is based on reduction of CO gas is a gas, can react oxide, thus changing the color compounds, color change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gas, the main advantage of this sensor is no electricity consumption.Semiconductor CO sensor, through the sol - gel method to obtain SnO2-based materials, doped materials in the base metal catalysts to determine the gas. Study abroad is now on-doped SnO2-based materials in Pt, Pd, Au, etc., and found that when the sensor in 220 when doped SnO2 in 2% of Pt, the CO sensors have the greatest sensitivity. As a result of cross-sensor gas sensor, CO sensor made of a lot of gases such as H2, CO2, H2O, have sensors, but the above method makes use of other gases to drop a lot of sensitivity.Electrochemical CO gas sensor sensitive to the metal electrode such as the commonly used electrochemical electrode materials are Pt, Au, W, Ag, Ir, Cu and other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 such elements have a spare d, f and redundant electronic track d, f e can the process of oxidation-reduction provision of electronic space or electronic, but also can form complexes with a strong catalytic ability to study abroad is known, the use of ultrasound enhanced ferrite plating method was sensitive magnetic film, magnetic saturation coercive force and decided to respond to the sensitivity of ga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heated to 85, the maximum response, the detection range 333ppm 5000ppm.(2) CO2 sensors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as now out of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method, electrochemical-type, heat conduction, and solid capacitive dielectric sensor and CO2 detectors, in which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method and HPLC method is basically similar to CO.Solid electrolyte CO2 gas sensor made by Gauthier. Early stage of preparation with K2CO3 solid electrolyte type CO2 sensors of the potential, subject to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existence of water vapor, it is difficult to utility; later the use of the stability of ZrO2-MgO zirconium salts to design a CO2-sensitive sensor, LaF3 single crystal and metal carbonate phase combination of sensors made of CO2 gas sensor with good characteristics, on this basis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use of the stabilization of zirconium salt / carbonate as a combination of sensors. Tim Hill in 1990 and others in Japan using NASICON (Na + superconductor) solid electrolyte and binary carbonate (BaCO3 Na2CO3) electrode, so that the sensor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improved. However, this type of potential CO2-based solid-state sensor at high temperature (400 600 ) to work, and only suitable for detection of low concentrations of CO2,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is limited.Existing use of polyacrylonitrile (PAN), dimethyl sulfoxide (DM SO) and tetrabutyl ammonium perchlorate (TBA P) Preparation of a new type of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Appropriate proportion to the amount of PAN (DM SO) 2 (TBA P) 2 polymer electrolyte showed that as many as 10S-4 / cm at room temperature ionic conductivity and good space mesh porous structure, which in the gold micro-electrode film consisting of all-solid-state electrochemical system at room temperature on the CO2 gas has a good curren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rochemical sensor electrolyte leakage or drying up due to the evils, but also has small size, easy-to-use unique advantages.Capacitive sensors is the use of metal oxides in general than its larger dielectric constant of carbonate, the use of capacitance to detect the changes in CO2. Reported the sol - gel method, acetate and barium titanate as raw materials fat Ding, ethanol and acetic acid as the solvent prepared BaTiO3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such as matrix, preparation of capacitive CO2 gas sensor.(3) H2-sensitive sensor and the latest materialsThe use of direct oxidation of NO nitrided oxide as the insulating layer of high-performance Si-based MOS Preparation Schottky diode gas sensors, such Schottky diode gas sensor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good response in response to repetitive, can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gen is about 10-6. Now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high-temperature, gas detection using silicon carbide instead of silicon, the use of Pt as the electrodes, prepared using N2O oxidation of metal - insulator-SiC Schottky barrier diode ultra-thin gate dielectric gas sensor, the sensor can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The optical transmission, the standard of transmission, palladium membrane hydrogen adsorp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technologies together to develop such a sensor. Monochromatic light irradiation with a bunch of standard equipment, sensitive materials palladium absorbed H2, hydrogen will be absorbed monochromatic light, analysis of hydrogen absorption lines engraved known concentration. Abroad, with Pd / PVDF membrane produced amplitude adjustable optical laser hydrogen sensor. The sensors detection range of 0.2% to 100%Sb2O5-H2OH3PO4 mixed oxides for the solid-state electrolyte, the use of hybrid laminated and evaporation methods of catalytic sensing electrode and reference electrode, developed all-solid-state electrolyte at room temperature hydrogen sensor. Also useful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electrolyte, black carbon paper and platinum electrode were diffusion layer and catalyst layer to produce a constant-potential-type hydrogen sensors. In front of the working electrode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polyethylene film, increasing the spread of resistance to hydrogen can be hydrogen and the hydrogen oxidation current of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gen.(4) CH4 sens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the latestThere are SnO2 semiconductor senso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by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Pd, Sb, Y, Nb and In (existing reports of trivalent iron ion P-type doping) and the outer elements, such as catalytic processing, catalyst layer by Al2O3 and Pt group as, to detect the development of (50 10000) 10-6 methane; In addition, by adding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solvent SnCl2 and a small number of silica gel to enhance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porosity of the surface, components using Pt-Ir wire as a heater, in order to fit poor environment, plus divide.(5) SO2 sens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the latestAt present, for the SO2 gas concentration / volume fraction measurement of many, the main brief here interdigital capacitor method, optical detection, surface acoustic wave method, electrolyte method. SO2 interdigital capacitor method is based on SO2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organic matter will lead to changes in dielectric constan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capacitance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gas is now more precise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using polystyrene fun.Comparison of optical detection is commonly used in infrared absorption and optical interferometry. IR sensor which consists of two structural forms of the same optical system, a bunch of infrared light incident to the sealed gas compared with a bed, the other a bouquet of infrared light incident upon the gas has the test bed . Two optical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light source to a fixed opening and closing cycle. Different types of gases a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f infrared light with different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gas concentration on the absorption of infrared light is al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Compared by measuring the trough and trough to detect changes in the volume of the kind of gas. Optical interference method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Lambert - Beer absorption law shall not repeat them here.SO2 surface acoustic wave sensors, dual-channel method is usually used to suppress the total membrane, gas-sensitive film using CdS film, as much as the sensor measurement accuracy, measurement resolution 10-6/Hz(6) nitrogen oxide sens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the latestThe main measurement methods NO2 piezoelectric quartz crystal sensors, quartz resonators in the two gold electrodes modified test of NO2 concentration components have a stronger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the adsorption layer, when the test contact layer and function of NO2 when adsorption , causing the surface of the quartz resonator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the load, so that the oscillation frequency of piezoelectric sensors decrease amount of frequency drift and have a formula for the surface load, which may be surmis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gas.NO2 semiconductor sensors, WO3 for NO2 has good sensitivity, but sensitive WO3 film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 impact of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gas-sensing properties of sensors. In WO3 doped SiO2 (with w%) 1% 5%, and sensitive film when the nano-particles for gas-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st. Sputtering process using In2O3, ZnO for under the electrode, the vacuum evaporation of CuPc film functions as a sensitive layer on the electrode for the AL interdigital electrodes.Electrochemical NOx sensor using NASICON solid electrolyte ionic conductor with ultra sodium nitrite as a sensitive membrane detection NOx, with very good selectivity, responsiveness; based on the preparation of stabilized zirconia solid electrolyte NOx sensor has a good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more research is now the most studied are Nafion membrane is used as a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几种常见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1964年,由Wickens和Hatman利用气体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研制出了第一个气敏传感器,1982年英国Warwick大学的Persaud等提出了利用气敏传感器模拟动物嗅觉系统的结构,自此后气体传感器飞速发展,应用于各种场合,比如气体泄漏检测,环境检测等。现在各国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有毒性气体和可燃烧性气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提高传感器的敏感度和工作性能、恶劣环境中的工作时间以及降低成本和智能化等。下面简单介绍各种常用的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一些常用气体传感器的最新的研究进展。二、几种常见气体的传感器我们这里只介绍用于检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毒气体或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车辆排放智能检测仪设计【4张CAD图纸+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91585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