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68F下箱体左主轴箱设计
30页 15000字数+论文说明书+7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下箱体工序图1.dwg
下箱体工序图XIN.dwg
加工示意图.dwg
尺寸联系图.dwg
左主轴箱体.dwg
左主轴箱装配图.dwg
驱动齿轮.dwg
1P68F下箱体左主轴箱设计说明书.doc
1 引言
1.1 概述
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在这最后我们对大学四年来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总结与综合运用—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只是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也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的机会,而且毕业设计也是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我们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认真踏实地做好这次毕业设计不仅意味着我们能否顺利毕业,而且对今后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很出色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有十分重要意义。另外,毕业设计还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开发思维和协调工作的能力,这对今后踏入社会以后能否尽快地适应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机械工业的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程度,都会通过机械工业的发展程度反映出来。人们之所以要广泛使用机器,是由于机器既能承担人力所不能或不便进行的工作,又能较人工生产改进产品的质量,特别是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劳动条件。机械工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和促进技术改造的重要任务,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通过大量设计制造和广泛使用各种各样先进的机器,就能大大加强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力度,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机械加工工艺是实现产品设计,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进行生产准备,计划调度、加工操作、生产安全、技术检测和健全劳动组织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加速产品更新,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保证。然而夹具又是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传统制造,还是现代制造系统,夹具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好的夹具设计可以提高产品劳动生产率,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降低生产成本等,还可以扩大机床的使用范围,从而使产品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企业对夹具的设计及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这些即将大学毕业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要进行对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和掌握,为此我们要进行毕业设计,要自己动手进行思考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贡献力量,也要从此迈出展现自己价值的第一步。
在大批量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率,必须注意缩短加工时间和辅助时间,而且尽可能使辅助时间和加工时间重合,使每个工位安装多个工件的同时进行多刀加工,实行工序高度集中,因而广泛采用组合机床。
组合机床是用已经系列化、标准化的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组成的多轴、多刀、多工序、多面或多工位同时加工的高效专用机床,生产率比通用机床高几倍至几十倍,可以进行钻、镗、铰、攻丝、车削、铣削、车孔端面等工序,随着组合机床的发展,其工艺范围日益扩大,如:焊接、热处理、自动测量和自动装配、清洗等非切削工序。
1911年,美国为加工汽车零部件研制了组合机床。在发展初期,各机床制造厂都执行自己的通用部件标准。为方便用户使用和维修,提高互换性,确定机床通用部件标准化的原则,并规定了部件间联系尺寸。1973年ISO公布了第一批组合机床通用部件标准,它包括了汽车、农业、纺机和仪表工业。1978年、1983年又第二次作了增补。目前,我国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约占70%~90%。
组合机床广泛应用于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如:汽车、拖拉机、电动机、内燃机、阀门缝纫机等制造业。主要加工箱体零件,如汽缸体、变速箱体、汽缸盖、阀体等,一些重要零件的关键加工工序,虽然生产批量不大,但也采用组合机床来保证其加工质量。目前,组合机床的研制正向高效、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柔性方向发展。
组合机床是用按系列化、标准化设计的通用部件和按工件的形状及加工工艺要求设计的专用部件组成的专用机床,属于一次性设计、一次性制造的单件生产产品。因此,设计量大,设计工作复杂。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用户对机床的技术先进性、质量可靠性以及供货周期都要求很高,而保证这诸多因素的关键是设计。过去那种落后的手工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产品设计的要求,采用CAD技术,甩掉图板,已成为当前技术革命的潮流,势在必行。
国外组合机床CAD技术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70年代初,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首先在多轴箱CAD方面开始研究。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交互式绘图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的发展和应用,使组合机床CAD技术日益实用且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在组合机床设计中已普遍采用了CAD技术。目前,正在向CAD/CAM集成系统发展。
5.4 制多轴箱总图及零件图
5.4.1 总图设计
通用多轴箱总图设计包括绘制主视图、展开图,编制装配表,制定技术条件等四部分。
(1)主视图 主要表明多轴箱主轴位置及齿轮传动系统,齿轮齿数、模数及所在排数,润滑系统等。因此,绘制主视图就是在设计的传动系统图上标出各轴编号,画出润滑系统,标注主轴、油泵轴、驱动轴的转向及坐标尺寸、最低主轴高度尺寸及箱体轮廓尺寸等。并标注部分件号。
(2)展开图 其特点是轴的结构图形多。各主轴和传动轴上的零件大多是通用化的,且是有规则排列的。一般采用简化的展开图并以装配表相配合,表明多轴箱各轴组件装配结构。绘制的具体要求如下:
(a)展开图主要表示各轴及轴上零件的装配关系。包括主轴、传动轴、驱动轴、受柄轴、油泵轴及其上相应的齿轮、隔套、防油套、轴承或油泵等机件形状和安装的相对位置。图中各零件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齿轮除外)要按比例画出,轴向距离和展开顺序可以不按传动关系绘制,但必须注明齿轮排数、轴的编号及直径规格。对近距离轴往往要求按实际间距绘制相关轴的成套组合件,以便能直观地检查有否碰撞现象。
(b) 对结构相同的同类型主轴、传动轴可只画一根,在轴端注明相同轴的轴号即可。对于轴向装配结构基本相同,只是齿轮大小及排列位置不同的两根或两组轴,可以合画在一起,即轴心线两边各表示一根或一组轴。
(c) 展开图上应完整标注多轴箱的三大箱体厚度尺寸及箱壁和内腔有关联系尺寸、主轴外伸长度等。
总图上还应有局部剖视表明动力箱与后盖及前后盖与箱体间的定位结构。
(3) 主轴和传动轴装配表把多轴箱中每根轴(主轴、传动轴、油泵轴)上齿轮套等基本零件的型号规格、尺寸参数和数量及标准件、外购件等,按轴号配套,用装配表表示。这样使图表对照清晰易看,节省设计时间,方便装配。
(4) 多轴箱技术条件 多轴箱总图上应注明多轴箱部装要求。即:
(a) 多轴箱制造和验收技术条件:多轴箱按ZBJ58011-89《组合机床多轴箱制造技术条件》进行制造,按ZBJ58012-89《组合机床多轴箱验收技术条件》进行验收。
(b) 主轴精度:按JB3043-82《组合机床多轴箱精度》标准(详见《组合机床设计简明手册》P148表7-12)进行验收。
5.4.2 多轴箱零件设计
多轴箱总图设计中,大多数零件是选用通用件、标准件和外购件;对于变位齿轮、专用轴等零件,则应设计零件图;对于多轴箱体类通用件,必须绘制补充加工图。
(1)专用零件工作图 如变位齿轮、专用轴和套等零件,可按一般零件工作图规定。参照同类通用零件图,结合专用要求设计绘图。
(2)补充加工图 多轴箱体、前盖、后盖等通用零件,应根据多轴箱总图要求,绘制出需补充加工的部位,(如多轴箱体主轴承孔、传动轴承孔、油泵及其轴孔,定位销孔、后盖窗口扩大部位结构等),通常习惯用粗实线画出补充加工部位的结构,其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均按机械制图国际规定格式标记;通用铸件的原有部分的轮廓等一律用细实线表示。
结束语
本设计为针对1P68F上发动机下箱体双面钻孔作为设计思路。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年生产纲领为核心,根据加工对象的外行特点制定了合理的夹紧方案和加工方法。充分利用了1P68F上箱体双面钻钻床的加工特点,避免了通用钻床存在的各种加工缺陷,节约了劳动力和劳动成本,为生产线的设计提供合理方案。
主轴箱设计合理,且安装卸载工件方便、快速,加工全过程只需一位操作工人就可完成加工工作。在较好的符合了预想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设计中存在着不足之处。首要问题,通用性是该箱体的最大缺陷。面对市场经济时代,产品的改型,设计的优化都会对加工中使用的钻机提出要求,而过于针对单一产品的夹具必然会在今后的生产中因无法用于新产品的加工而被迫报废,这对企业而言就是损失,无形中提高了生产加工的成本。同时,为了给新产品设计新的模式,又迫使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设计开发,延长了新产品的生产周期,为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增添了阻碍。所以,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设计的可延续性,设计是否能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再次发挥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设计思路确实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面对困难如何去解决,更是一个设计人员应该去努力的。
在设计的同时,许多新的想法也一一出现。自动装卸工件,自动清理切屑以保证工件安装定位的准确,更甚至是全自动的生产线等等。虽然暂时还没有能力进行独立的设计,但是创新的思想将为今后的工作指点新的方向。
本文是在郭国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学习期间,郭老师给予了亲切关怀、热忱鼓励和精心指导。郭老师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研究环境,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郭老师承担了大部分具体的指导工作,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为论文的选题和具体的研究内容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由于郭老师的关心和精心指导,本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借此机会,学生我向郭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郭国伟老师。郭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到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郭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郭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对我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在软件的使用方面,正因为如此我才能顺利的完成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是母校给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另外,我还要感谢那些曾给我授过课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教会我专业知识。在此,我再说一次谢谢!谢谢大家!
参 考 文 献
[1] 李秀敏. 组合机床行业现状与发展思考[D]. 大连: 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2004.
[2] 胡亚波, 吴玉文. 我国组合机床的状况与发展[D]. 湖北: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4.
[3] 周延佑. 组合机床发展新趋势与我国相应的对策[D]. 广西: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01.
[4] 李 静. 组合机床主轴箱CAD/CAM 开发[D]. 河北: 河北农业大学,2007.
[5] 赖阿福. VisualBasic6.0 编程经验和技巧[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6] 杨绫峰. 机床及夹具[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9~150.
[7] 傅 煜, 洪荣晶. 数控机床设计信息集成系统的开发[D]. 江苏: 南京工业大学,2008.
[8] 邓荣琦. 数控机床使用与堆修[M]. 北京: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9] 卢斌. 数控机床厦其使用雏修[M]. 北京: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0] 周建亨, 何勇, 李恩光.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D].上海: 中国纺织大学,1999.
[11] 孟秀丽,曹 杰,韩向东. PLC在组合机床中的应用[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35 (1): 32~35.
[12] 熊幸明. 基于PLC 的双面钻孔组合机床控制系统设计[D]. 湖南: 长沙学院,2005.
[13] 张慧姝, 王婧菁. 人性化设计在机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北京: 北京联合大学,2008.
[14] 黄艳群, 黎旭. 设计?人机界面[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4~44.
[15] 王戈卓, 王述洋. 产品设计中的人性化因素[J].黑龙江: 林业劳动安全,2006.,21 (1):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