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教案 全册_第1页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教案 全册_第2页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教案 全册_第3页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教案 全册_第4页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教案 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导学案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材分析四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特点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本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注意挖掘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探索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结合单元的学习,安排的探索活动;另一种是专题探索活动;如“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等。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本册教材针对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第一,对答案唯一的问题继续提倡算法多样化。第二,对多个答案的问题鼓励策略多样化。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认识的体验等都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本册教材设计了大量观察、操作、思考、想像、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有挑战性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思考的过程中,探索图形的性质,认识图形的变换,描述图形的位置。5、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标准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具体目标内容中提出“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等目标,根据这些要求,教材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栽蒜苗”活动,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结合在一起。6、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在第一学段中,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在教材中主要以实践活动的形式为主,第二学段起,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主要是以综合应用的形式呈现的。7、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本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从三个方面行进渗透。第一,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第二,感受数学美。第三,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择优促差措施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分析四年级共有学生52人,男生多于女生,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成绩较好。但本人所带班中还有十至十几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有几个学困生基础欠佳。本学期我打算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抓起,注意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其积极性,形成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调动学习积极性。陪优辅差措施措施具体如下1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2与学生融洽相处,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3争取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新提高。4争取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5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实际执行课时1825827一报到注册数一数2283093人口普查国土面积5第一单元、课题数一数课时第1课时内容数一数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重点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难点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396910森林面积练习巩固54913917二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55920924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56927101用量角器量角画角57104108“十一”放假5810111015三乘法卫星运行时间体育场5910181022计算器探索与发现51010251029乘法结合律分配律411111115四图形的旋转除法买文具5121181112五路程时间速度国家体育场51311151119商不变的规律抗震救灾51411221126六方向与位置5151129123七温度正负数5161261210八统计栽蒜苗51712131217整理与复习41812201224复习1912271231复习201317考试放假课前准备计数器若干个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应的数学问题。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1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2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3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仧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三练习活动提出数学问题,相互讨论解决。1说一说,拨一拨。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实践作业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通过让学生的拨珠活动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板书设计生活中的大数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课后反思第一单元、课题人口普查课时第2课时内容人口普查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教学目标知识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重点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难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课前准备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1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4总结讨论。(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第2题,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三实践练习。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写数时,除了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板书设计大数的读、写亿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亿亿亿万万万1265830000计数单位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课后反思第一单元、课题国土面积课时第3课时内容国土面积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难点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课前准备学生学具和计数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二实践练习。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板书设计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9600000960万课后反思10000000000100亿第一单元、课题近似数课时第4课时内容近似数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重点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难点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课前准备学生学具,计数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二、巩固与应用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三、作业1、练一练1、2、4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并讨论这些近似数的特点。发现取近似数的方法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板书设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精确到千公顷万公顷亿公顷约2亿公顷。课后反思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一课时第5课时内容练习一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目标知识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课前准备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二、多位数的改写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三、读写游戏。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多位数比大小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一组数游戏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板书设计练习一亿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亿亿亿万万万13820000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课后反思第一单元测试卷(3课时)班级_姓名_分数_一、请读出下列数字。234588919读作_376009704读作_6030607080读作_800000004读作_90990900008读作_57080023040读作_二、请写出下列数字。一千零四亿三千零一万写作_六千七百亿零三千五百零四写作_二千二百零三万八千写作_八亿零七写作_二千五百四十六亿七千零五十二万六千四百八十五写作_六百亿零四万零四写作_三、请将下列数改写成“亿”、“万”作单位的数。540000()万352000000()万90500000000()亿53680000()万235728()万629999()万890080000()亿12350000()亿4090000409()1250000000()亿四、填空。1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第()位是百亿位。2一万是()个千,一千万是()个百万,()个一千万是一亿。3一个数是由6个百万、7个万和8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4八千七百万六千写作(),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549()00050万,()里最小要填(),最大能填()。6最小的八位数是(),减去1是();最大的八位数是(),加上1是()。7用三个“0”和三个“9”组成的最大的六位数是(),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组成最小的六位数是(),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8由五十亿、七亿和六千组成的数是(),把它精确到亿位约是()。五、在里填上“”或“”。10000999960000600000999889999453794536十七亿七十亿三十八万三百八十万210万元2100000元5万米50000米20吨2000千克10000万1亿六、思考题1一个数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之后是6万,那么这个数在省略之前,最大只能是多少,最小只能是多少2用0、0、0、0、0、1、2、3、4、5、6连成十一位数,要求所有的0都读出来。第二单元、课题线的认识课时第1课时内容线的认识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教学目标知识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重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难点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出示第15页的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1、画一画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2、练一练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并发现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探索画法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板书设计直线、线段与射线直线射线线段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平移与平行课时第2课时内容平移与平行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教学目标知识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重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课前准备课件、小棒、三角尺、直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平移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二、平行1、移一移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2、折一折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3、说一说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4、画平行线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三、实践活动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四、移一移折一折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平移与平行(课件展示)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相交与垂直课时第4课时内容相交与垂直1、借助实际情况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则,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重点认识垂直线难点会画垂直线课前准备小棒、三角板、正方形纸一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你们相信用两枝铅笔或两根小棒相交,可以搭很多的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二、摆一摆、量一量1,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2,让学生观察P20的第一行图形、讨论这些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并引出其中的特殊角直角。3,你们知道哪些是直角吗知道用直尺怎样检验直角吗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亲自演示。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P20第二行图中AO垂直于OB,O是垂足。三、折一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请大家用三角尺的直角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看看哪些线是相互垂直的。四、巩固知识1,你能说说教室或生活中相互垂直的线段吗2,说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五、实践操作1,学生两人一组,你说我摆,相互交换角色,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让学生自己探索检验垂直的方法。学生热情很高,跃跃欲试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学生观察P20的第一行图形、讨论这些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并引出其中的特殊角直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请学生检验;P20第二行图中AO垂直于OB,O是垂足。学生很聪明,很快就正确的检验出来了有的学生沿边对折,然后再沿边对折;有的按角对折,再按角对折;。学生各自动手操作,踊跃回答。学生积极回答1,学生两人一组,你说我摆,相互交换角色,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让学生自己探索检验垂直的方法。板书设计相交与垂直O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相交与垂直课时第3课时内容相交与垂直1、认识垂直,能用三角尺画垂线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则,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重点画垂线难点画垂线课前准备三角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你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垂线,那么你们知道应该怎样来画垂线吗二、画一画1,用三角尺画垂线(1)已经有一条直线,你们知道怎样画出它的垂直线吗(2)教师示范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用三叫尺的一个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再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就画出了已知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就是垂足,一般用O表示O学生学习热情高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用三角尺画垂线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画(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画,教师订正)学生仿画;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用三叫尺的一个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再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就画出了已知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相交过A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问这道题与上道题有什么不同处你们想想该怎么画单击AO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后面的两小题三、小实验出示P22的小实验题小结过直线外一点的垂线最短四,回家后在本上各画一条过直线外一点、直线上一点的直线的点就是垂足,一般用O表示过A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后面的两小题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的线最短同学试画几条线,看看、量一量什么线最短。学生回答垂线最短过直线外一点的垂线最短回家后在本上各画一条过直线外一点、直线上一点的直线板书设计相交与垂直O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旋转与角课时第4课时内容旋转与角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教学目标知识重点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难点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课前准备活动旋转学具,钉子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旋转与平移吗请大家说说。以前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角二、探究新知1,用自己的旋转学具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锐角、直角、再旋转到一个平角、周角。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平角和周角有什么特点3,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角,平角和周角及它们的特点。三、试一试1,说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2,出示P25的2,图中是围绕哪一点转的四、练一练1,让学生做P25的12,在钉子板上做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五、课后实践回家观察,除了钟表外,还有别的计量表,它们是否也有和钟表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围绕哪点转的。学生积极回答锐角、直角、钝角平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周角的两边从重合又旋转到重合。有的说钟表在六点时,时针和分针是平角,12点时它们是周角。向后转也转了平角,翻书也是平角等等。是围绕圆心转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学生自由练习板书设计旋转与角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角度的度量课时第5课时内容角度的度量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教学目标知识重点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难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课前准备硬纸板做的活动学具,量角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角,都有那些角如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等怎样量角的大小呢二,探究新知1,出示A和B单击AB你们知道这两个角哪个大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量角的大小用纸板剪出P26的图1,再用1分别度量A和B的大小。这就需要我们把1做的再小些,那样测量的结果就会更精确了。请大家把1对折得到2,再来测量,看看你的结果,请大家交流。3,人们把圆分成360份,把其中的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三,认一认1,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自己观察,再互相交流观察结果。2,老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和排列特点。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它把半圆分成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等有的说A大,有的说B大学生量出两个角都是1的3倍多一点。还是不能准确比较这次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了。同学认为角剪的越小测量的越准确学生小结人们把圆分成360份,把其中的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让学生自己观察,再互180份。,请大家观察读数的排列方式。3,开始时先让学生尝试,再交流方法,然后让学生认真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教师总结量角时,要注意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五,练一练1,教师先出示一些特殊的角如30、60、45、90、180让学生观察2,练习P28的13题六,数学游戏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玩P28的游戏相交流观察结果。学生分组交流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它把半圆分成180份。,请大家观察读数的排列方式。先让学生尝试,再交流方法,然后让学生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量角器读数有两种排列方式,两种的度数顺序正好相反,一种从右到左排列,一种从左到右排列学生自由做,教师巡回检查,发现问题给予辅导板书设计角度的度量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画角课时第6课时内容画角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会用量角器画和三角板画角难点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课前准备三角板,量角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我们现在认识了很多的角,也会量角了,那么谁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呢二、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画出60的角讲讲你们的画法。教师归纳方法用三角板画先画一条直线,再把三角板的最长边与直线重合,60的顶点与直线的一端重合,沿60的另一边画一直线即可用量角器画先画一直线,再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直线的一端重合,并且把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直线重合,再从直线的一边的刻度上找出60度的点并做记号,拿开量角器,再把直线的端点和记号点相连即可。2,请你们再画一个150度度的角注意区分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作为角的一边的直线与量角器的哪个零刻度重合,就以这个零刻度作在的刻度圈为标准进行度量。三、试一试学生完成P29的13题,四、自我评价有的说用量角器画,有的说用三角板画学生口述画法用三角板画先画一条直线,再把三角板的最长边与直线重合,60的顶点与直线的一端重合,沿60的另一边画一直线即可用量角器画先画一直线,再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直线的一端重合,并且把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直线重合,再从直线的一边的刻度上找出60度的点并做记号,拿开量角器,再把直线的端点和记号点相连即可。学生画一个150度度的角单击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板书设计画角60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练习二课时第7课时内容练习二1、通过练习使学生很快的找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会量角的度数教学目标知识2、能用三角板和量角器画角。重点目标1难点会量角的度数,能用三角板和量角器画角课前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怎样的线是相互平行的怎样的线是相互垂直的平角是多少度周角是多少度二,练习1,出示P29的1,请同学找出哪些路是相互平行的,哪些是相互垂直的2,你们的家乡哪些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些道路是相互垂直的(1)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2)由学生带着草图来说说马路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3,出示P29的3,由学生独立完成。4,独立完成P29的4三,折一折、认一认1,出示P30的5教师强调折叠前后所得角度数的变化2出示P30第6题师强调在找角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找以免漏掉要找的角。四,回家仿照P30的实践活动自己设计一个由角组成的艺术图案。学生积极抢答师生共同订正同桌相互找出相互平行和垂直的路。学生汇报找出的相互平行、相互垂直的线及共多少对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由学生带着草图来说说马路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看画图口述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由学生带着草图来说说马路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同桌互相帮助完成第二小题。学生独立观察,然后进行交流,派代表上台口述板书设计练习二怎样的线是相互平行的怎样的线是相互垂直的平角是多少度周角是多少度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整理复习二单元课时第8课时内容整理复习二单元1、强化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全面认识。2、进一步画平行线,垂线,角的画法和认识。教学目标知识重点强化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全面认识。难点进一步画平行线,垂线,角的画法和认识课前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怎样的线是相互平行的怎样的线是相互垂直的平角是多少度周角是多少度二练习1,出示P29的1,请同学找出哪些路是相互平行的,哪些是相互垂直的2,你们的家乡哪些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些道路是相互垂直的(3)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4)由学生带着草图来说说马路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3,出示P29的3,由学生独立完成。4,独立完成P29的4三,折一折、认一认1,出示P30的5教师强调折叠前后所得角度数的变化2出示P30第6题师强调在找角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找以免漏掉要找的角。四,回家仿照P30的实践活动自己设计一个由角组成的艺术图案。学生积极抢答师生共同订正同桌相互找出相互平行和垂直的路。学生汇报找出的相互平行、相互垂直的线及共多少对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由学生带着草图来说说马路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看画图口述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由学生带着草图来说说马路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同桌互相帮助完成第二小题。学生独立观察,然后进行交流,派代表上台口述板书设计整理复习二单元(教师提问,学生抢答)课后反思第二单元测试卷(3课时)班级_姓名_分数_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所组成的图形,这一点是角的(),两条射线是角的。2、过一点可以作()条直线,过两点可以作()条线段,从一点出发可以作()条射线。3、角的大小与()有关。4、我们学过的角有()、()、()、()和()。5、3点整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6、钟面上()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平角。7、一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8、已知12125,235,那么1()。9、1与46的和是一个直角,1()度。10、如果1是2的3倍,196,那么2()。二、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1、下面()是射线。A、米尺B、手电筒的光C、竹棍2、小强画了一条()长5厘米。A、直线B、射线C、线段D、角3、把直角、钝角、平角、锐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的是()。A、直角、锐角、平角、钝角B、平角、钝角、直角、锐角C、钝角、平角、直角、锐角D、锐角、直角、钝角、平角4、用一副三角板不能拼出()。A、15B、20C、135D、1505、右图中有()个角。A、5B、6C、10D、15三、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每题3分,共18分)四、用量角器分别画出下列度数的角(每个5分,共15分)10585150五、计算下面图形中角的度数。(每小题9分,共27分)六、开放窗口。(共10分。每个1分。)用适当的方法画出你想画的角并写出度数。(至少10个。)第三单元、课题卫星运行时间课时第1课时内容卫星运行时间教知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学目标识重点目标1难点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让学生讲一讲事先准备好的关于人造地球卫星和地球方面的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二、探究新知1、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2、绕地球2圈、3圈、4圈、8圈21圈需要多少时间3、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如何列式)首先学生估算并加以交流说明理由4、讲解正确解法1142111422823945、小结(略)三、巩固新知1、练习第34页试一试学生讲解自己了解的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等方面的知识,如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学生讨论学生回学生列算式11421143学生列算式11421学生分组讨论估算并加以交流说明理由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或者114211147379832394学生练习2、第34页第4题四、练习第34页练一练第1、2、3题板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教学挂图11421竖式课后反思第三单元课题体育场课时第2课时内容体育场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重点目标1难点对生活中不同的方法估计的掌握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报纸、黄豆、瓶子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1、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查阅到的知识。2、体场那麽一个体育场能有多少个座位呢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三、旅游中的估计1、出示图一,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学生可以谈谈查阅到的有关体育场的名称及其他知识。学生可以试图估计一下可以是50000,也可以是10000或150000等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板书设计体育场223228课后反思第三单元课题练习三课时第3课时内容练习三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知识重点目标1难点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做第1题做第2题二、乘法估算练习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三、数学游戏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小组合作玩游戏板书设计练习三课后反思第三单元课题神奇的计算器课时第4课时内容神奇的计算器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教学目标知识重点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认识计算器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2、老师适当补充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出示题目123451009999999999999991245645683216484121946766(47284661)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1、试一试第一题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试一试第二题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全班讨论,请学生再举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独立完成板书设计神奇的计算器99999999999999912456456832164841219课后反思第三单元课题计算工具的演变课时第5课时内容计算工具的演变教学目标知识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重点认识计算工具的演变的过程难点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小组交流每人查找的资料二、全班交流查找的资料三、小结。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1、每人读自己查找的资料2、小组汇总所查资料3、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1、小组汇报2、相互补充资料板书设计计算工具的演变小组汇总所查资料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课后反思第三单元课题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课时第6课时内容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教学目标知识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重点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难点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发现问题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1、试一试第1题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指名回答小组讨论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3(54)60152541500(35)460152541500乘法结合律(AB)CA(BC)课后反思第三单元课题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课时第7课时内容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教学目标知识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重点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难点2、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课件准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发现问题1、出示情境图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1、试一试2、练一练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板书设计乘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