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经济学学期报告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目录第一章电信运营行业概述11行业定义及报告研究范围界定111行业定义112报告研究范围12电信运营业的自然垄断性特点221规模经济性322范围经济性323网络外部性33电信运营业的产业规制331产业规制的必然性垄断和规制432产业规制的目的垄断与竞争的平衡433垄断与竞争的平衡产业有效竞争534产业规制的方式非对称管制535产业规制的趋势放松规制64产业规制的方式641发达国家电信运营产业规制的方式642中国电信运营产业规制的方式643中国电信运营产业各个阶段的RSCP8第二章中国电信业重组前各阶段RSCP分析81阶段一1994年以前(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911产业规制912产业结构913产业行为914产业绩效92阶段二19941998(不对称双寡头)1021改革的原因1022产业演进过程1023产业规制1024产业结构1025产业行为1126产业绩效113阶段三1119982002大刀阔斧地改革1120022008“51”时代(行业多寡头,业务双寡头或三寡头)1131改革的原因1132产业演进过程1233产业结构1234产业行为1435产业绩效14总结164阶段四三分天下(三寡头时代,全业务运营)17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第三章重组阶段RSCP分析191重组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911重组前后电信市场份额比较1912相对集中度指标2013产品差异化202重组后对产业行为的影响2121价格行为213重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3131经济绩效3132社会绩效3233技术绩效33总结334对重组后政府规制的思考33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第一章电信运营行业概述1行业定义及报告研究范围界定11行业定义电信运营业是生产经营电信服务的第三产业行业,电信运营业和电信设备制造业共同构成了整个电信产业。我国电信条列对于电信的定义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传送、发射或者接受语言、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电信运营业从业务的角度,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是指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传送和基本话音通信服务的业务,包括固定网国内长途及本地电话业务、移动通信业务、卫星通信业务、互联网及其他数据传送业务、网络元素出租出售业务、网络接入及网络托管业务、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国际电信业务等。增值电信业务是在原基本网络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设备,构成增值网后,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向用户提供额外信息或重组信息的业务,具体包括电话信息服务、呼叫中心服务、语音信箱、可视电活、电活会议服务、移动网增值电信业务、卫星网增值电信业务,以及互联网增值电信业务如数据中心业务、虚拟专网业务、互联网视频会议业务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新业务不断涌现,电信业的范围日益扩大,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电信业的发展将呈现出电信产业和媒体、文化等产业相融合的趋势。电信设备制造业电信运营业电信业邮政业通信业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12报告研究范围本报告以自1994年以来,中国电信运营产业的三次产业改革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在政府产业规制主导下的中国电信运营产业市场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特征、市场绩效情况,着眼于考察该产业有效竞争情况的变化。报告重点对2008年产业重组前后市场有效竞争情况进行了客观评估,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产业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最后,结合中国电信运营产业的实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的理论,对3G背景下电信运营产业的规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研究思路产业特征规模经济竞争活力产业规制(R)产业有效竞争产业结构(S)产业行为(C)产业绩效(P)RSCP分析范式的引入三次改革研究范围界定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32电信运营业的自然垄断性特点21规模经济性211交换机和传输设备的规模经济性典型的电信网络由终端、交换机和传输设备组成,其中交换机和传输设备具有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性。以区域间的长途传输网络为例,铺设长途光纤传输网的成本(包括光纤的造价,铺设的施工费,以及铺设后的维护费用)是相当昂贵的。光纤的传输能力高,一对光纤可以实现1600G的传输,相当于19353600路电话的传输容量,而通信干线上铺设的光纤少则几十对,多则几百对,可以说目前的传输能力相对内容而言是无穷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长途传输的规模经济性是相当明显的,重复铺设无疑将形成电信传输能力的浪费。212用户端接入的规模经济性末端线缆的铺设由于是在城镇千家万户内施工,不但需要巨大的资金,建设的周期也相当长,即使骨干网可以重复建设,用户接入端却很难做到重复接入。22范围经济性移动通信的数据服务,手机终端一直以来主要被用于移动语音通信,但目前几乎所有的手机终端都可以实现或多或少的数据通信服务。如果在发展数据通信时使用新的移动通信终端,则用户需要同时具有语音和数据两种移动终端,这显然是范围不经济的,因此,提供传统语音通信服务的运营商同时提供数据通信服务具有内在的必然性。23网络外部性从需求的角度看,电信网络具有“网络外部性”。对于电信服务现在的新用户来说,电话网络中的用户越多,潜在的通话对象就越多,该网络对新用户的价值就越大,对于已经在网络中的用户也是如此,每新增一个用户,在网的用户价值都实现增加。电信网络的外部性使得原来拥有基础电信网的企业对新进入者具有绝对优势,如果新的电信网不能与原来的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则没有用户愿意选择进入新的网络,市场上的均衡只能是一张网占有整个市场。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43电信运营业的产业规制31产业规制的必然性垄断和规制电信业具有自然垄断性,单靠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实现竞争的效果肯定不理想,还必须依靠政府实施有效的规制措施。世界各国电信行业发展过程中,竞争和垄断相互博弈,以“螺旋”式发展,实现二者平衡的核心是政府监管和规制。具体分析,电信运营业实施政府规制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11电信运营业的规模经济性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实施一定的行业准入规制,这样才能够满足电信业规模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垄断运营商实施严格地监管,保证其价格、服务质量等合理性,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不受垄断运营商的损害。312电信运营业的网络性和公益性电信运营商必须承担互联互通和普遍服务等义务。互联互通是指电信运营商之间应当把设备和网络相互连接起来,使得电信消费者能够充分地享受电信服务,自由联络其他电信用户。普遍服务义务则是要求电信运营商为社会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且服务质量和价格必须和其他服务一样。电信运营商需要承担普遍服务义务早已是世界各国共识。不难发现,以上两种义务与电信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存在矛盾和冲突,一般情况下,几乎没有企业会自动承担这两项义务。于是,政府对电信运营商实施规制就成为保证这两项义务实现的最佳选择,政府规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电信业的公益性。313市场机制失灵市场机制的失灵将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而实施适度、必要的政府法律规制可以实现电信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电信业效率最大化,实现电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电信运营商能够平等、均衡地享受电信市场资源,最终,确保消费者得到公平合理的服务。32产业规制的目的垄断与竞争的平衡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5先前分析,电信运营业的自然垄断性是其根本的特性。但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电信业垄断经营的优势逐渐减弱,其产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表现为取得垄断经营地位的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常常会滥用市场支配性地位,采取减少生产数量和市场供给来进行高幅定价,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而相关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消费的权益被一再“剥削”,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很低下,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两大主题均遭受严重破坏,整个电信技术的发展更新速度也被迫缓慢。因此,在电信运营业实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践证明,任何行业的垄断都最终会导致高成本、低效率以及技术革新的缓慢。当电信运营业垄断经营的弊端远远超过了其优势时,就有必要在电信业中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重要产物,对实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具有莫大作用。33垄断与竞争的平衡产业有效竞争由于电信运营业是一个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产业,为保证垄断供应的经济性,一般都会设置进入规制,以维护特定企业所拥有垄断性的供给权。同时为避免由垄断企业自行定制垄断价格从而影响社会福利,政府通常也会实行价格规制政策,旨在限制企业因垄断而损害资源的分配效率。对于电信运营业这个特殊产业的规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块处理好垄断企业的规模和产业的竞争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处理好克拉克所定义的产业“有效竞争”的问题。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索斯尼克提出了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来衡量有效竞争,SCP逐渐成为衡量产业有效竞争的范式。34产业规制的方式非对称管制当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时,市场上居于主导型地位的传统运营商必然会利用已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网络优势,通过开拓更多的业务服务来赢得更多的电信客户,不断巩固自身的主导地位,打压甚至排挤新兴运营商。而新兴运营商无论是在市场份额、基础设施上,还是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上都无法与传统主导运营商相抗衡。倘若单凭市场机制调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导运营商在竞争意识激发下,加之已有的雄厚优势,必定会步步紧逼新兴运营商,直到将他们“排挤”出电信市场之外;之后,主导运营商利用垄断优势实施破坏竞争行为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6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初期,为了防止竞争格局恶化,尽快构建有效竞争格局,都会通过颁布法律或政策,实施非对称管制。通过在电信业务许可、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等方面扶持新兴运营商,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同时加重主导运营商的相关义务,监管主导运营商破坏竞争的行为。在政府非对称管制措施的扶持和监管下,新兴运营商的不断成长和强大,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建立,传统的主导运营商的垄断地位也逐步动摇。那么,非对称管制的监管对象会越来越少,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格局也指日可待。35产业规制的趋势放松规制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世界范围看,电信业发生的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改变了电信业的成本结构和需求结构,从而使得电信业从强自然垄断向弱自然垄断过渡,并最终出现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自然垄断的边界发生改变,放松政府规制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放松规制不等于取消规制,而是为了获取竞争性进入的收益,减少垄断的非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防止规制所造成的低效率,最终提高产业的有效竞争。4产业规制的方式41发达国家电信运营产业规制的方式英国式美国式规制特点1保持原有的国家主体电信企业,实行政企分开,进行企业化改革。2放开竞争,发放许可证,引入新的竞争者,扶植竞争对手,开放行业规制1完全放开市场,私人企业垄断经营2将市话网和长途网分割,再按地区将本地电话进行分割,促进电信市场的竞争。规制重点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持续竞争力放任企业盲目比拼规模与价格规制方式逐步引入竞争的同时进行扶植性规制分拆主导运营商,引入过度竞争规制目的1提高运营企业特的积极性和效率2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改革经验1独立的电信规制机构(通信管理局)2激励性的价格上限3不对称规制1将主导的运营商进行分解,取消市场准入限制,引入竞争2非对称性规制3重构网间互联费率结构,弥补地方电话公司的互联互通成本规制效果取得了极大地成功,促进了产业的大发展。1前期过快完全开放市场而在短期内引入过度竞争,造成网络资源大量浪费。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72面临网络升级时,由于投资巨大并且前期竞争过度的企业利润下降而导致大量企业破产。总结1保持适度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师产业的内在要求,同时引入适度的竞争者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经营者的数量超过市场容量,全行业将遭受重创。2改革实质是一个包括试错过程的替代规制的改革的机制,必须要注意改革的方式和速度。42中国电信运营产业规制的方式目标保持产业持续发展力的同时,引入适度的竞争者,提高通信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电信业务进入规制(许可证管理)1994年前运用价格规制调节供需矛盾,形成部分业务高资费标准,缓解了供需矛盾,促进电信运营业得到飞速的发展。1995年2001年资费调整时期;政府运用价格引导通信资费配置,开始立顺业务间比价不合理的突出矛盾。电信价格规制2002年至今不对称价格规制,同时限制企业间的价格战。主要内容电信网间互联规划核心处理好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关系,提高产业有效竞争放松规制资费对原有运营商实行严格的价格控制,允许新兴运营商以较低的资费标准与原有运营商进行竞争。普遍服务规定由处于支配地位的原有运营商承担普遍服务义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互联互通原有运营商向心性运营商提供互联互通主要思想非对称性规制业务限制3G牌照非对称性发放。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843中国电信运营产业各个阶段的RSCP1按总产值/职工人数计算数据来源各年统计年鉴1994年以前完全垄断1994年到1998年双寡头垄断2002年到2007年多寡头垄断2008年以后三寡头垄断政府管制和改革思路政企合一,邮电合营引入竞争阶段产业高速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期产业有效竞争情况政企合一体制下的行政垄断造成矛盾日益突出,公众对电信服务价高低很不满意。1中国联通成立,独家垄断的局面开始改变2市场结构的改变并未使电信服务的效率得到改进,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局面没有形成。1出台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使得中国各电信网间互联互望有法可依。26家集团形成新的市场格局,资费进行了建国以来幅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调整。1发放3张非对称性3G牌照2市场进入3强竞争的格局。竞争者数量1263HHI10980203035产品差别无几乎没有服务、网络、产品种类有差别品牌、服务有差别进入壁垒政策法规、规模经济、资本量政策法规、规模经济、资本量政策法规、规模经济、产品差别政策法规、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市场结构力量对比无双方实力悬殊中国移动1/3强中国电信1/3弱中国网通约1/6,中国联通1/9强,中国铁通1中国移动占上风,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与其差距在缩小竞争行为价格垄断差别定价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共谋行为无无固定通信市场存在共谋未知市场行为压制政策阻止新厂商进入中国电信一坨邮电部压制中国联通政企分离政府促成重组技术发展电话语音业务IP业务和拨号上网CDMA、小灵通、宽带、WLAN3G(TDSCDMA,CDMA2000)无线接口上拥有核心专利劳动生产率11994年约9万元1999年为387万元2007年约200万元未知固定电话普及率1994年为2281999年为8642007年为2782008年为258市场绩效移动电话普及率1994年为1571999年为352007年为4162008年为485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9第二章中国电信业重组前各阶段RSCP分析1阶段一1994年以前(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卖方市场只存在唯一的电信企业中国电信总局,该局的所有权属于邮电部,邮电部既是公用电信业的经营者,又是公用电信业的管理机构,系政企合一体制。11产业规制政企合一邮电合营12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0相对集中度指标HHI指数1产品差别程度无13市场行为竞争行为价格垄断14市场绩效劳动生产率1994年约9万元2阶段二19941998(不对称双寡头)21改革的原因1994年之前,政企合一,邮电合营,邮电部的垄断定价导致电信费节节上涨,中国电信运营业成为一个高盈利的行业,导致消费者不满,电信行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放松价格管制,引入竞争机制。22产业演进过程1993年,国务院55号文件出台,放开电信业务,从政策上结束了我国电信产业长期的计划管理体制,为我国电信产业打开了市场化的大门。1994年1月,中国吉通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但其主营业务被限制在互联网数据业务,未经营普通的电话通信业务。1994年7月,中国联通公司成立,标志着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话通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电信业各项基础业务市话,长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业务的市场结构特征表现为双寡头垄断。但此段时期内这种双寡头格局是不对称的,邮电部既是政府部门,管理中国电信总局和中国联通,又是企业(中国电信总局实质上的所有者),这种既是参赛者又是裁判的角色不能保证公平竞争。自94年中国联通成立,邮电部就没有放松过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和行业标准,对联通公司实行压制和阻挠,在这样的不公平竞争下,中国联通公司的各项业务进展缓慢。23产业规制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1邮电部限制中国联通的业务范围主营铁道部和电力部的专用通信网,可以利用专用通信网的富余能力经营固定长途电话,在固定市话业务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经营固定市话业务,同时还可经营移动通信业务。24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相对集中度指标HHI指数09825市场行为中国联通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对中国电信形成了竞争威胁,通信资费下降,用户增长量猛增。1995年,移动电话的增长率达到1315。见图1然而,政企不分的市场格局使得中国联通的竞争性无法充分发挥,无法对中国电信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威胁。图11994年1998年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增长率比较26市场绩效1997年底,“中国联通”的资产总额不到“中国电信”的1/260,营业额不到“中国电信”的1/112。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23阶段三19982002大刀阔斧地改革20022008“51”时代(行业多寡头,业务双寡头或三寡头)31改革的原因(一)1994年之后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是中国电信运营业市场上的双寡头格局是极不稳定的,双寡头结构并未带来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联通营业收入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两者实力悬殊。(二)分拆重组,期望实现电信运营业专业化,分业经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32产业演进过程1998年3月,信息产业部在原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作为电信产业的宏观管理部门,不再干预电信企业的微观运营。信息产业部的成立,标志着电信业实质性的政企分开。1999年,“中国电信”实行第一次分拆,原隶属于中国电信总局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从中国电信总局中剥离出来,拟组建新的电信企业。中国移动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中国卫通主要经营卫星通信业务。1999年8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经营互联网和IP电话业务。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主要利用铁道部的专用通信网,开展固定电话和互联网通信业务。2001年5月,“中国电信”南北分家。“南电信”挂牌“中国电信”,经营南方21省的固定电话业务,“北电信”与“中国网通”和“中国吉通”重组,挂牌“中国网通”,经营北方10省的固定电话业务。2002年后,中国电信市场的市场结构相对稳定,市场中的企业数量定格为6家,其中“中国卫通”业务独特且市场份额极小,故称为“51”市场。“51”时期,市场的HHI指数有了明显的下降,市场结构得到优化。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333市场结构“51”时期中国电信市场的总体结构按营业收入计算的市场份额TABLE1PRIMARYSTRUCTUREOFCHINESETELECOMMUNICATIONSMARKETIN“51“PERIOD年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HHI指数200238803210159011901200200292003374030201620145016001002820043920290015901380200010028200540402790159013302300100282006442026201300141023002003020074850242011401350225015033331相对集中度指标2007HHI指数033(高寡占型)分析相对于改革前,HHI指数迅速下降,这是分拆原先一家独大的中国电信,同时引入竞争的结果,但是HHI指数在2005年之后呈现上升趋势,而背后的原因来自于中国移动的雄起,自2003年以来,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我国电信业移动化趋势明显。(见TABLE2)“51”时期中国移动电话业务市场结构按用户数量计算的市场份额TABLE2STRUCTUREOFCHINESEMOBILETELEPHONEMARKETIN“51“PERIOD年度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中国移动用户数(亿户)138177223266299387中国移动市场份额669965806657675167807049中国联通用户数(亿户)068092112128142162中国联通市场份额3334203343324932202951HHI指数056055055056056058移动电话业务市场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构成,中国移动的垄断力量逐渐增强,中国联通无法形成对其有效的竞争。固定电话业务市场由“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3家企业构成。“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占据了整个固话市场的95,“中国铁通”无法形成对其有效的竞争。这种竞争格局同样体现在宽带业务市场上。同时要看到,相对于移动电话业务市场,固话市场和宽带市场的竞争是基于“地区”层面的,这种根据“地区”分拆而成的市场格局并不具备“竞争”性。(见TABLE3和TABLE4)“51”时期中国固定电话业务市场结构按用户数量计算的市场份额TABLE3STRUCTUREOFCHINESEFIXEDTELEPHONEMARKETIN“51“PERIOD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4年度20032004200520062007中国电信用户数(万户)1627518721210092227122600中国电信市场份额62456895637562546178中国网通用户数(万户)94088038114931154011880中国网通市场份额36102960348832403248中国铁通用户数(万户)37639345118002100中国铁通市场份额144145137505574HHI指数05205605305049“51”时期中国宽带业务市场结构按用户数量计算的市场份额TABLE4STRUCTUREOFCHINESEADSLMARKETIN“51“PERIOD年度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中国电信万户24117231138421024283243836中国电信市场份额806974005258551755225874中国网通(万户)5772535114815081197682212中国网通市场份额193125964362395838543387中国铁通(万户)030100200320483中国铁通市场份额0298380525624799HHI指数069062047046046047332产品差异程度在相对竞争条件下,各电信运营商为争得更大市场份额和更高经济效益,都不同程度地推出了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品牌,但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上以及在业务应用等方面并非尽如人意。34市场行为由于引入竞争,相对于1998年前,“51”时期电信运营企业的竞争行为大为增强。严格管制时期,几乎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放松管制,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目标完成电信业务童,行政性行为目标企业生存发展,扩大市场份额价格行为及策略垄断定价,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定价,无价格策略价格竟争激烈,价格竞争是主要竞争手段广告宣传手段广告宣传意识强,但不注重形象塑造注重广告宣传和企业形象塑造,把广告宣传作为重要竞争手段服务质量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服务意识增强,以优质服务争取客户业务种类与创新种类单一,不注重创新业务多元化,注重提供新业务务技术创新缺乏创新动机,技术更新缓慢增加研发投入,依靠技术提高竞争力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5成本管理不注重节约成本注重节约成本35市场绩效351经济绩效20022007年,电信业呈现出了一个增长逐渐放缓的行业态势。(见图2)图2中国电信运营业收入增长已低于GDP增长率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统计年鉴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语音业务收入的增长放缓,同时固定语音业务出现了负增长(见图3),而像宽带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虽然保持高增长,但是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太低,对行业增长贡献有限。图3固定电话用户数出现负增长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图4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6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收入占比622216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其他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以固话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发展减速的趋势,而中国移动则越发扩张,市场结构已经逐渐出现了不平衡。而由于市场结构逐渐显现出来的不平衡,垄断经营和低度竞争等导致我国电信业产出效率不高。(见图5)图5电信业务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关系数据来源2003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WWWSTATSGOVCN)352资源配置效率(以劳动生产率为标准)分析相对于改革前,劳动生产率有大幅提高,但是同样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在下降,这与逐渐失衡的市场结构和逐渐失效的企业竞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见图6)图6中国电信业劳动生产效率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劳动生产率(万元)92119155195387433510596681759比上年增长()296293303258985119178169143115数据来源2004年通讯业发展统计公报总结基于以上的SCP分析,20022007年间,中国电信运营业在企业分拆、引入竞争后,市场效率有所提高,但是随着中国移动的逐渐强大,产业又一次出现了结构失衡,存在着有效竞争不足的问题。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平均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GDP增加值(元)69669627616884225177150212195327电信业百元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业务收入增加值(元)364360404410613647310540208439415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74阶段四三分天下(三寡头时代,全业务运营)41改革的原因(一)中国移动一支独大,中国联通的发展受到了压制,中国铁通和卫通两家市场份额极小,加之传统电信业务的进一步萎缩,竞争的格局又逐步失衡倾斜。(二)电信产业分业、分区域垄断严重中国移动主导移动通信业务领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南北分治垄断区域固话市场,运营商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竞争结构严重失衡。(三)各部门盲目扩大和新建其各自网络,重复建设不断,造成严重资源浪费现象。42产业演进过程2008年5月23日,中国电信业重组方案正式宣布,中国联通的CDMA网与GSM网被拆分,前者并入中国电信,组建为新电信,后者吸纳中国网通成立新联通,铁通则并入中国移动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将并入中国电信。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牌照,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中国移动将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牌照,新组建的中国联通将获得WCDMA牌照,中国电信将获得的是CDMA2000牌照。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8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C网)中国卫通中国联通(G网)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TDSCDMA牌照CDMA2000牌照WCDMA牌照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19第三章重组阶段RSCP分析1重组后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三分天下”时期中国电信市场的总体结构按营业收入计算的市场份额TABLE5STRUCTUREOFCHINESETELECOMMUNICATIONSMARKETIN“3KINGDOMS“PERIOD年度200820092010上半年中国电信(亿元)21662082107551中国电信市场份额263525722564中国联通(亿元)164214918211中国联通市场份额249718421958中国移动(亿元)441145212298中国移动市场份额536755865478HHI指数0420410411重组前后电信市场份额比较(对比2007年与2010年)2007年“51”运营商收入市场份额4924111420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0分析中国移动依然保持行业老大的地位。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有所扩大,主要得益于移动电话与3G业务的增长。虽然中国电信08年才正式经营移动电话业务,但得益于CDMA,中国电信在收入增速和用户数量增速等方面均具有领先优势。见TABLE6“三分天下”时期中国移动电话业务市场结构按业务收入计算的市场份额TABLE6STRUCTUREOFCHINESEMOBILETELEPHONEMARKETIN“3KINGDOMS“PERIOD年度20082009增长率中国电信(亿元)165356221587中国电信市场份额478839中国联通(亿元)499697713981中国联通市场份额14451643中国移动(亿元)27903191711439中国移动市场份额80787518HHI指数08606而三大运营商在3G市场上的竞争更为充分(见TABLE7)“三分天下”时期中国3G业务市场结构按用户数计算的市场份额TABLE7STRUCTUREOFCHINESE3GMARKETIN“3KINGDOMS“PERIOD年度2009中国电信(万户)915中国电信市场份额2616中国联通(万户)1055中国联通市场份额3016中国移动(万户)15279中国移动市场份额4368HHI指数03512相对集中度指标2010上半年HHI指数04(高寡I型)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1分析对比重组前2007的HHI值033,2010上半年的HHI值更大,如果只从数值的角度,电信运营业的垄断性进一步加强。但是HHI值衡量的是相对集中度,2007年电信市场存在6家运营商,即使排除业务特殊的卫通,如果5家运营商竞争实力平均,则HHI指数应为02,然而2007年的HHI值033说明行业竞争力的不均匀。重组后,行业内企业数量减少为3家,HHI逐年降低,逐步趋近于竞争实力平均的HHI值033,说明企业之间的实力更接近,各自拥有的用户数量虽有差距但逐步接近,均衡度有所提高。13产品差异化分析全业务运营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移动电话,3G等业务方面的竞争加强,3家运营商都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类似功能的产品,为了避免价格战的发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运营商在产品、服务上发展差异化。2重组后对市场行为的影响21价格行为格局确定后,三大运营商未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实现从宽带、固话和移动三大领域从业务到网络的大融合,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客户体验和服务。重组后竞争模式见图三大运营商重组后业务上的竞争模式图广电业务宽带业务固话业务移动业务基础通讯基础应用平台提供增值应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2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三家运营商各自存在着竞争优势,但是重组后市场格局是实现从宽带、固话和移动三大领域从业务到网络的大融合的过程中,企业之间提供服务的可替代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3G牌照的发放使以宽带接入为核心的技术支撑加速弥合了运营商之间原本的产品差异化界限。3G刚推出的时候,3G的应用还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化竞争的愿望基本上会落空。而运营商又要追求用户数增长,因此就会滋生价格战。211价格战可能性的现实论证新产业格局价格管制只管上限不管下限给予TD政策性倾斜转换成本降低政策非对称管制携号转网产品同质化业务同质化品牌功能同质化服务对象同质化企业性质同质化规模经济价格战原因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3非对称管制携号转网转换成本降低2010年10月18日,工信部发布通知,决定于2010年11月22日零时正式启动天津、海南本地网面向移动通信用户的号码携带试验。分析携号转网导致目前我国电信市场上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消费者从一家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转向另一家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就成为各电信运营商吸引客户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政策倾斜给予TD政策倾斜三部委为了保证TD与WCDMA以及CDMA2000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给予TD政策性倾斜。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科技部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支持TDSCDMA发展的财政支持、项目支持、网络建设、产品研发、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等六大扶持政策。分析这些政策性支持增强移动在TD上的竞争力,也会导致价格战的发生。非对称价格管制只管上限,不管下限2005年10月1日,根据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408号文通知,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政府主管部门对国内长途电话通话费、国际长途电话及台港澳地区电话通话费、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和固定电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实行资费上限管理。2009年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调整固定本地电话等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对固定本地电话业务的基本月租费和本地网营业区内通话费,以及本地网无线接入电话(俗称“无线市话”或“小灵通”)业务基本月租费和本地网通话费的资费水平实行上限管理。分析“只管上限,不管下限“的价格管制使得运营商取得更大的资费定价权,并且同时在我国资费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必定会展开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新产业格局产品更加同质化价格战的根源业务同质化分析全业务竞争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三家运营商都可以经营移动业务和固网业务,企业之间提供服务的可替代性进一步增强,就导致了有效的服务模式很容易在竞争者之间相互效仿。尤其是3G牌照的发放使以宽带接入为核心的技术支撑加速弥合了运营商之间原本的产品差异化界限。品牌功能同质化分析产品种类同质化必然导致各运营商产品品牌实质内容的同质化。中国移动的全球通、动感地带与中国联通的如意通、新时空,移动通信的“短信”与固定通信的“家家E”,中国移动将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融合的“飞信”与中国联通同出一辙的“超信”等,都体现极大地功能相似性。服务对象同质化和企业性质同质化分析三家运营商都是面对电信整体市场,都是国有控股企业,缺少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偏好导向,从而使各企业都呈现出相似的成本收益结构,并具有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4实施相同竞争行为的可能。22规模经济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价格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巨大的固定成本以及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使得电信行业是一个规模效益极强的行业,在用户规模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出现规模效应,即随着用户的增多,平均成本会下降而企业收益增加。这就使得运营商其实都期望通过价格战提高销售量,从而扩大产品产量,降低单位成本。212价格战可能性的经济学角度论证理论前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不发生合谋行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分析,处于同一市场的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存在一种制约,存在避免由残酷竞争造成巨大损失的动机,虽然寡头垄断企业采取合谋策略,对谁都有利。但是由于电信重组后初期,市场格局不是因竞争而达到平衡,而是由政府主导重组而形成移动用户和宽带市场近几年内需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电信服务差异性不大各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地位尚未最终确定各电信运营商出于抢占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重组后初期不会采取合作策略,均会以采取各种销售手段促销的方式扩张各自的市场份额。博弈模型价格竞争是竞争三方决策行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一种博弈活动。我们利用博弈模型对移动、联通与电信的价格竞争作一简单分析,我们假设市场份额总共为10,最初移动联通电信的比例是62515。由矩阵可以看出,三个运营商都不降价,则他们的份额维持原比例;如果同时降价,联通和电信的3G技术更成熟会吸引更多的3G用户,所以比例变为532。移动联通电信降价市场份额大小矩阵电信降价不降价联通联通降价不降价降价不降价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5降价5,3,27,05,2565,3,058,15,05移动不降价4,35,255,15,355,45,056,25,15由图可见,对移动来说,不管电信和联通是否降价,移动都会选择降价,对于联通和电信也一样,降价是他们基于个体理性考虑的最优策略。于是移动、联通和电信就陷入了“价格战困境“。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现实原因经济学原理,并基于三方价格的博弈分析可知,重组之后电信业近期价格仍是电信运营商最基本的竞争手段,价格战依然会发生。213现实中发生的价格战为了能稳固自己的用户,同时争取别家的用户。中国移动在3G牌照发放的第二天就推出“G3”品牌,并以“引领3G生活”的口号进行密集传播。在前期预热阶段,占据先机。中国电信也建立一个全新的移动业务形象和标识,“天翼”是体现中国电信补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全业务的亮相之举,可见重组后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在资费方面的价格战移动业务固话业务上网业务移动从2008年11月10日起到12月10日,北京移动对旗下“全球通”用户推出预存话费返话费活动,返还幅度达到50。预存话费返话费方案为,全球通用户只需一次性存入定额话费,就可当场获赠预存额度50面值的充值卡中国移动已经在部分地区推出基于TD网络的“无线座机”,采用变通方式运营固话业务。无线座机的资费比固定电话更加便宜,中国移动此举无疑是想以低价策略攻入基础薄弱的家庭市场,改善自身在固话业务领域的弱势地位在今年五月份,北京移动推出975元的TD上网卡包年套餐,用户可以13个月使用130G的本地流量。联通北京联通从2008年11月24日至12月31日展开促销活动,在此期限内,新势力和如意通用户用充值卡充值、或登录WWW10010COM网站进行在线充值,世界风用户到自有营业厅预存话费,一次性单笔充100元送50元,充200元送100元,充300元送150元,充500元送250元,赠送方式为所赠话费分月到账中国联通推出“亲情1”,以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捆绑等方式,推行月租减免和资费优惠从今年“五一”开始,中国联通正式推出了1200元的优惠套餐,用户只要预存1200元就可以免费赠送无线上网卡硬件和USIM卡。在1200元的资费范围内,用户可以随意选择80元包1G、150元包3G、200元包5G和300元包100G等几种套餐,流量不限本地和漫游,超出套餐的部分按照01元/M计费,如果流量使用量达到更高一级,则可以自动升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6级到更高一档的套餐电信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在校园套餐中推出了电信号码之间互打免费的优惠,校园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天翼手机号码捆绑2个电信号码,不分固定还是移动,也不分本地还是外地,号码之间互打免费。4月29日北京电信再推天翼3G手机、话费的双重折扣礼包,最高可赠7200元话费。用户在此次活动中,不仅可以享受天翼3G手机购机折扣,还能享受话费折扣双重优惠,整体优惠比例高达70中国电信推出“我的E家”,以固话、宽带捆绑的方式,进行免月租、送彩铃、送市话等优惠。从4月1日开始推出了新版3G无线宽带套餐。新套餐共分5档,新版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改原来套餐按时长计费的方式,统一采取时长、流量双重计费标准。在普通3G套餐中,中国电信赠送的上网流量也高于其他运营商,如“乐享3G”套餐中,49元、89元、129元三档套餐就分别赠送500M、1G、2G流量。中国电信也在本月调低了3G资费,比如乐享3G套餐最低由59元调低为49元2在手机终端方面的竞争中国联通从今年5月开始,3G手机最低套餐标准降至36元,而IPHONE手机的合约购机价格也下调千元左右。此次联通3G资费调整中另一个重点是对苹果IPHONE合约购机方案的调整,用户参与合约计划可选择的套餐将由此前最低的126元档降至96元档。另外,用户参与合约购机需缴纳的手机款和预存话费也普遍将下降千元,例如之前16G版的IPHONE3GS,合约计划中用户需缴纳的手机款和预存话费总额为6999元,而调整之后将降至5880元,下降了1119元。中国电信联手的则是全球的另一手机巨头黑莓。在世界电信日当天,中国电信把与黑莓合作的第一款手机推向中国市场。中国电信黑莓资费分为189元、289元、389元、589元四档。中国电信相关发言人表示“随着天翼黑莓企业无线商务解决方案、黑莓智能手机和服务的推出,我们的客户将通过特别定制的套餐,享受这款深受欢迎且功能强大的商务高效沟通和应用工具。”中国移动目前在市场上采取的是补贴策略,尤其是对中低价位的TD手机的补贴力度,部分即将上市的千元以下TD手机将可“0元购机”。214价格战的利弊分析可见,价格战有其产生的原因,现实中也确实发生了价格战,可是看出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我们不能盲目反对。短期的价格战有以下好处行业的角度迫使企业差异化竞争基于R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电信运营产业有效竞争分析27随着价格逐渐逼近成本,企业无利润可赚时,其它的竞争形式,包括品牌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产品品种竞争以及技术竞争等就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体,企业的品牌、服务、质量、技术的提高同时就会促进整个行业的提高和进步。刺激市场需求重组后的价格竞争使资费以及手机终端的价格持续下降,强烈地刺激了电信市场的需求。截至2010年7月底,我国3G用户累计达到2808万户,同比增长5446,6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月新增移动用户分别为506万、168万和302万,移动总用户数分别达到554亿、157亿和7452万。企业的角度价格战是在竞争机制下的必然产物,它能促使企业积极进取,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以及自身竞争力,从而实现行业中的优胜劣汰,进而有利于改善通信市场乃至整个电信行业的产业结构。消费者的角度电信综合价格水平逐年下降,并且在2009年同比下降达到了90。如下图所示20052009年电信综合价格水平下降情况图片来源工信部持续进行价格战的不利分析短期的价格战有利于改善移动通信市场的市场结构,而且引入竞争之后,移动运营商为了谋求更大的降价空间,就会主动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但是,在市场力量相对不均衡的情况下,三大运营商如果仍然坚持产品同质化竞争路线,并把竞争战略集中于持续激烈的价格战,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墓地风水推广方案(3篇)
- 2025年大型企业全面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合同
- 2025年度印刷厂员工续约及劳动保障补充协议
- 2025年度特种运输保险代理委托合同书
- 茶艺馆服务员年度劳动合同范本(含节假日加班费及奖惩条例)
- 2025年度老厂区改造拆除及重建工程总承包合同
- 2025生态农业租赁合同: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 2025年度生态湿地恢复工程洒水设备租赁及综合治理服务合同
- 2025年版精密医疗设备远程诊断与保养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高端定制家居装饰画一件代发采购合作协议
- 太保备案2009n45号-工程保险通用附加
- YB/T 180-2000钢芯铝绞线用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
- GB/T 28406-2012农用地估价规程
- GB/T 25751-2010压缩气弹簧技术条件
- GB/T 19137-2003农药低温稳定性测定方法
-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论文)4000字》
- 学院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
- DBJ41∕T 225-2019 建筑施工斜拉悬挑式卸料平台安全技术标准-(高清版)
- 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
- 网店开设与运营实战教程教学ppt课件(完整版)
- GB∕T 3185-2016 氧化锌(间接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