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史传文学_第1页
第一专题史传文学_第2页
第一专题史传文学_第3页
第一专题史传文学_第4页
第一专题史传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专题史传文学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整合。(1)文言词语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文学常识的积累。2思考、领悟先秦史传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3把握先秦史传文学的语言风格及叙事特点。4体味先秦史传文学中的人物刻画。学习诊断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基础知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相关的建议或辞说。B国语是国别体,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属纪传体史书。D嫡子与庶子相对,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和支子都是指妾所生的儿子。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昳丽(Y)窥镜(KU)旦日(DN)邹忌(ZU)B朝服(ZHO)衣冠(GUN)孰美(SH)朝于齐(CHO)C谤讥(BNG)间进(JIN)进谏(JIN)暮寝(QN)D弗如(F)期年(Q)捭阖(BI)蔽甚(B)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形貌昳丽(身形和外貌)B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C能谤讥于市朝(诽谤、讥讽)D吾孰与徐公美(与相比,谁更)4在横线上填写各加点词语的意思。()A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_A王曰“善”_B京中有善口技者_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_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_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朝服衣冠C登泰山而小天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6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孙权据有江东B蜀之鄙有二僧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7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间善方A今齐地方千里B今齐地方千里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皆以美于徐公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BCD9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ABCD10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徐公何能及君也译文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C忌不自信。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11按邹忌所设比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选项。妻A宫妇左右妾B四境之内客C朝廷之臣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L)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于是人朝见威王()皆朝于齐()(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13请列举出自本文的成语_14判断下面各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并翻译句子。(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L)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16填空。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体的历史著作_。“讽”和“谏”的意思是_。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_。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是_。【课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1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年之后,()王曰“善。”乃下令()19这一段写齐威王下令纳谏以及其实际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_;_;_。纳谏后的三大变化_;_;_。20翻译下列句子。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译文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_2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_2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_23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_二、殽之战【语文基础知识】1填空。“殽之战”是_时期秦晋争霸中原的一次重要战役。殽之战选自_,它如实地记述了这次战争的_、_、_。它没有具体描绘战争场面,而是着重铺叙_、_、_和_等有关事实,从侧面渲染战争气氛,预示了战争的结局。2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蹇叔(JIN)悖心(B)夏后皋(GO)B弭谤(R)衰绖(CUZH)免胄(ZHU)C狗彘(ZH)稽首(J)不腆敝邑(TIN)D箴言(ZHN)脯资(F)一眚(SHNG)3分别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指郑国)B穆公访诸蹇叔(访问)C蹇叔之子与师(参加)D勤而无所,必有悖心(违背)答()A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B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隳”)C乡师而哭(“乡”通“向”)D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眚”通“省”)答()A秦师轻而无礼(轻狂,不庄重)B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买卖商品)C为从者之淹(淹没)D梁弘御戎(统率)答()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使劳苦)B秦伯素服郊次(等候)C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满足)D以逞寡君之志(逞强)答()4分别选出对下列文言虚词的词义或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词,表示反问)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指代“秦师”)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D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代词,指代“我们”)答()A为从者之淹(因为)B为吾子之将行也(为了)C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干,做(的事)D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表疑问语气)答()5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_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_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_【课文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6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及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蹇叔之子与师师之所为AY和、跟WEI作为BY参加WI作为CY和、跟WEI因为DY参加WI因为7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若潜师以来非所闻也劳师以袭远勤而无所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晋人御师必于殽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8对下面各句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穆公访诸蹇叔穆公向蹇叔咨询B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况且行军(有)千里之遥,大概有谁不会知道呢D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去收拾你的尸骨吧9对这几段文字的分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比较集中地展现了蹇叔的深谋远虑。B访诸蹇叔时,面对蹇叔的中肯分析,穆公拒绝接受;在蹇叔哭谏之时,穆公又气急败坏,表现了其利令智昏的一面。C秦国上下片面倚重了杞子的内应作用,是穆公拒绝蹇叔的理由,也是秦师后来表现出轻而无礼的精神状态的原因之一。D这段文字内容说明,在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能否听取忠正贤良正确的建议。(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10从词的古今义的变化看,均属词义转移的一项是()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王还柱而走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未果,寻病终ABCD11下列“辱”的用法,作“敬词”讲的一项是()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君何辱讨焉C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唐睢不辱使命12分别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ACBADA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A那人确定是想逮捕我们两国君,您如果得到他吃了他们的肉也不过分,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B这三人实际上是买通了我们两位国君,您如果抓到他们,再咆饭才吃得下去,怎能辱没您呢C这三个人实际上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能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他们的肉也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D这三个人实际上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能抓到他们,就是吃了他们也不解恨,怎能让他们辱没您的名声呢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A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果把我们杀了,我们死了也将永不磨灭B贵国国君太恩惠我们了,不把我们的血涂在鼓上,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我们即使被杀死,也是光荣的。C您对我们太好了,不把我杀死,用血涂在鼓上,让我们回到秦国戴罪立功;我们国君以为我们被杀,即使死也不忘大恩D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劳累我们用血去涂鼓,而是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我们国君如果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忘您的大恩13这个文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以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以贪勤民”中,“勤”的意思是“使勤,使劳苦”。B“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中的两个“墨”字,都用如动词,可翻译为“穿黑色的丧服”。C“夏四月辛巳”中,“辛巳”是指具体某一天,与如今沿用于纪年不同。D“未报秦施,而伐其师”中,“施”的意思是“恩惠”。15对本课“之”字总结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代词,可称代事务、言论等,如“吾闻之”B助词,可译为“的”,如“数世之患也”C代词,称代人,如“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译作“你们”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师之所为,郑必知之”16对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意思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两个“而”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B“获百里孟明视以归”“遂墨以葬文公”两个“以”字用法相同,意义不同。C“败秦师于殽”“晋于是始墨”两个“于”字用法相同,意义不同。D“其为死君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两个“其”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轸以秦违臣民、无礼于晋为由,力主应抓住时机伐秦。B栾枝以晋文公重耳危难时曾得到秦国的庇护、支持为由,主和。C晋襄公最终采纳了先轸的意见大败秦军,是为史称“殽之战”的著名战役。D晋襄公取“哀兵必胜”之意,伐秦时着黑色丧服;大胜后,晋人喜服黑色。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_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_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_三、烛之武退秦师【语文基础知识】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阙秦以利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贾人夏则资皮()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朝服衣冠,窥镜()期年之后()乃自强步()而挟重器多也()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能为也已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然后卑事夫差D三年释其政()A孰视之,自以为不如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C日三四里,少益耆食D祝曰必勿使反3下列加点词注释有误的一项是()晋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蔑称)敢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国君的同姓)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指武士)夫上党之国(指中原各诸侯国)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指原野)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你们)当室者死(指嫡子)4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约车百乘(百辆)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敬)ABCAD而挟重器多也(拿着重物)没死以闻(冒着死罪)又败之于没(没有先进的武器)进不用命(服从命令)ABCD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既东封郑(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皆朝于齐(动词,朝见)大臣强谏(副词,竭力)乃自强步(副词,勉强)最少,不肖(形容词,经验不足)太后之色少解(副词,稍微)6下列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其继有在者乎没死以闻越国以鄙远吾妻之美我者既东封郑若不阙秦朝服衣冠7下列对“之”“其”指代意义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其,指代使者)B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其,指代勾践)C将焉取之(之,指代秦国)D唯君图之(之,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焉用亡郑以陪邻无能为也已将焉取之尝为晋君赐矣以其无礼于晋既克,公问其故皆以美于徐公郑既知亡矣9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各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其无礼于晋()A若舍邻以为东道主B阙秦以利晋C而封之以膏腴之地D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例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虎因喜,计之曰D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10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B邻之厚,君之薄也C此则寡人之过也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乃号令于三军C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D十年不收于国()ABCADAACBADAACBADAA夫晋,何厌之有B今已服矣,又何求焉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年几何矣11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A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C今当远离,临表涕零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_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译_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_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译_13分别写出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A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B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春秋左传为编年体,国语战国策为国别体。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D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均选自左传。()A国语是一部语录体史书,主要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鲁国贵族的言论。B勾践灭吴召公谏厉王弭谤齐桓公求管仲均选自国语。C战国策的作者不可考,经西汉刘向整理,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D战国策中说辞常用譬喻,借助寓言,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桃梗土偶”等。【课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4下列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B以其无礼于晋C贤于长安君D业精于勤,荒于嬉15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阙秦以利晋C敢以烦执事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1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_17烛之武就秦、晋、郑三国关系,从四个层次进行深入分析,以说服秦伯退兵。请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主要意思。第一层说明_第二层说明_第三层说明_第四层说明_18下面对选段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了郑伯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特点。B文段详略得当、语言精炼,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了烛之武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的形象。C烛之武说秦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先说明亡郑于秦有害,再说舍郑有利于秦,终于说服了秦穆公不仅退兵,而且帮助郑国防御晋国。D作者不发议论,而是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寓倾向于记叙之中,这是左传,也是后代史传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19举例说明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烛之武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再说说郑伯与晋君的性格特点。烛之武_郑伯_晋君_四、冯谖客孟尝君【语文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冯谖(XUN)长铗(XI)商贾(G)B驷马(S)赍赏(J)衣冠(GUN)C马厩(JI)愦于忧(KU)狡兔三窟(K)D谄谀(Y)债券(QUN)倚靠(Y)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食之,比门下之客比与相同B过其友曰过经过C何市而返市买D遣太傅赍黄金千斤赍赠送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A无以为家B左右皆笑之,以告C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D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孟尝君客我B孟尝君怪其疾C不拊爱子其民D蚕食天下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后之有A文倦于事,愦于忧B客何好C千金,重币也D不拊爱子其民6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使人属孟尝君_通_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_通_孟尝君不说_通_以何市而反_通_【课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偏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朞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孟尝君就国于薛就前往B请而见之,谢曰谢道歉C孟尝君顾谓冯谖曰顾回头D臣窃矫君命窃谦指自己的(意见)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因烧其券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因地制宜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驱而之薛孟尝君就国于薛乃今日见之文倦于事9“市义于薛”表现了冯谖怎样的性格特点()A刚勇仁义B深谋远虑C诙谐幽默D清正廉洁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_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_文倦于事,愦于忧。_学习拓展与探究【自主泛读指导】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的历史观的历史著作。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历史真实的叙述与文学形象的描绘在其身上二者并存,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达到了有机的结合。我们今天鉴赏史传文学,由于古今语言的距离,首先要克服文字障碍,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其次要切实掌握作品的主题,能够中肯得当地说出作品的艺术特点。想要准确地回答这一作品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就要分析作品。而分析作品是鉴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先秦史传文学由于产生的年代久远,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通过口头方式流传的。文字产生后才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而成为史籍的材料。如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这些著作经过史官的编撰,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加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要学习这些作品,就要了解作品所述时代的社会生活,就要了解这一作品是什么时期创作的,否则很难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如战国策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而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多自称帝,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多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作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二先秦史传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冯谖的深谋远虑,烛之武的机智善变,邹忌的能言劝谏,骞叔的远见卓识和直言进谏无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如何分析这些人物呢要特别注意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对邹忌这一人物刻画,作品不注重形体而是通过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殽之战通过骞叔哭师这一细节,一方面预示了秦军必败的结局,另一方面也塑造了这一老将的睿智。ACBADA还要注意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如曹刿论战中,论战一事曹刿发论委婉尽致,侃侃而谈,充分显示这位有远谋的乡下人虽胸有成竹,然初次涉足上层政治,处处小心谨慎的心理。三先秦史传文学中的语言特色是极为突出的,无论是记言体的尚书,编年体的春秋左传,还是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无不显示出语言艺术的魅力。而学习作品时要注意说理的技巧。邹忌讽齐王纳谏使用描绘性的语言,形象地喻出了所要阐述的深刻抽象的道理。邹忌的妻、妾、客都对邹忌的容貌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评价,邹忌亲身感到使自己受惑的人皆因出于一己的某种目的,从而悟出了越居尊位越易受蔽的道理。冯谖客孟尝君通过浅显生动的比喻将“留后路”比做“狡兔三窟”,狡兔有三窟,化险为夷能免死祸;人留后路,失势之下可存身。比喻得异常贴切,形象地显示了一种丰富而深奥的处世哲学。还要注意语言精炼、婉转、传神。触龙说赵太后,触龙敢于在大臣劝说赵太后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赵太后,一连串的反诘句,无不表现了这位“说客”的游说特色。【课外相关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衰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最少,不肖没死以闻患其志行少耻也闻寡人之耳者君过矣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是寡人之过也寡人闻古之贤君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甚于妇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以其无礼于晋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不若长安君之甚阙秦以利晋今寡人将助天灭之3分析这段文章中左师公说赵太后的层次。第一层,开头至“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_第二层,“太后曰”至“妇人异甚”。_第三层,“对曰”至完。_4表明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话是哪一句太后曰“然”,肯定的对象是什么_(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ACBADAACBDA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书未发发发出B使者不说说说话C臣奉使使威后使使者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先以为先,意动用法6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暮寝而思之B苟无民,何以有君皆以美于徐公C赵氏求救于齐甚于妇人D太后之色少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7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苟无岁,何以有民_8谈谈赵威后的性格特点,分析本段的表达技巧。_(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力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Q)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Y)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曰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注】褊BIN狭隘;惄N忧惧。9下列加点的“数”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各有数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B骑千余,率数万人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劬勤劳;数常常)B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窳懒惰;稀很少)C因往夜搔梁亭之瓜(搔摘)D瓜日以美(日一天天地;美长得喜人)11分别填出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并译成现代汉语。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译_尉以请宋就。译_1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因祸而为福则又皆以灌矣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以意自闵也乃谢以重币故梁楚之欢,以宋就始则乃梁亭也构怨祸之道也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译_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译_14下列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故事表现了宋就广阔的胸怀,他宽以待人,以大局为重,值得称颂。B这个故事也说明楚王的明达事理,勇于自责改过,同样也是值得钦佩的。C国语中的话是说“如果把失败作为功劳,就可以凭借怨祸而产生幸福。”D文中老子的话“用高洁的品行报答怨恨”便是成语“以德报怨”的来源。(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六月,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欲战。邻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反命;邲之师,荀伯不复从;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避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疆,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疆服矣,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释楚以为外惧乎”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GI)趋进,曰“塞进夷竈(ZO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保患焉”栾书曰“楚师轻,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邻至曰“楚有六,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从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而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15以上两段文字中的通假字是()A“反”通“返”B“振”通“震”C“陈”通“阵”16给下面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盍(H)B亟(J)C间(JIN)D窕(TIO)17“晦”的意思是()A夏历每月十五日B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夏历每月的三十日D夏历每月初一ACBADA18与“皆晋之耻也”句式特征相同的一项是()A楚有六间,不可失也B此则寡人之过也C其不善者,不所知也D功不可忘也19与“固垒而待之”的“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蛮军而不陈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D曲其突,远其积薪20郤至认为“楚军不可失也”的原因是()A楚师轻窕。B其二卿相恶,王卒从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而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求克之。C楚有六间其二卿相恶,王卒从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而违晦,在陈而嚣。D释楚以为外惧。写作训练1掌握辩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2培养辩证的分析事物的能力。【写作训练素材一】(一)训练设计题目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爱因斯坦自称“无知”颇感困惑,以为爱因斯坦这样说无非是表示一下谦虚而已。后来当他向爱因斯坦提出这个问题时,爱因斯坦莞尔一笑,随手拿出一张纸片,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爱因斯坦指着那个大圆圈对青年人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爱因斯坦的这一解释非常形象,也深入浅出。请写一段话,对什么叫“知”、什么叫“无知”作一阐释。要求只作理论性阐释,应有辩证分析,300字左右。(二)写作示例所谓知识,即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有知”与“无知”应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知识有两种,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只有掌握了书本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叫有知识。其次,一个人一生中掌握的知识与整个人类创造的知识相比,只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点”,可谓“沧海之一粟”,是十分渺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学的东西越多,其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越大,就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反之,一个人缺乏知识,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很小,或根本就没有接触,便会自以为自己是“有知”的。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是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大,越驱动他进一步探索,不断提高学习水平,知识积累的速度呈递增趋势;而那些浅尝辄止、自以为有学问而停滞不前的人,会逐渐为时代所淘汰,成为一个真正“无知”的人。【写作训练素材二】(一)训练设计题目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要求根据上述材料,以“美丑析”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有辩证的分析)(二)训练提示材料暗示给我们的中心论点是明确的,即我们应该追求心灵美。辩证的分析应为要追求心灵美,但不排斥外表美。如果两者能够兼得固然好,两者不能兼得应以内心美为重。单纯追求外在美的人,生活不会幸福。论证过程中可采用“纵比”,即将美丑从历史到现实作系统比较。如三国时诸葛亮娶妻重才不重貌,最后在妻子的协助下成就了一番事业。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选妻只注重外在美,他的那位花枝招展、艳丽迷人的妻子给他增添了不少麻烦到处借债、影响写作,最后因与情敌决斗而身亡。另外,还可以对美与丑的标准进行分析【写作训练素材三】(一)训练设计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思考一下司马迁和王安石各自如何评价孟尝君,“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正确与否,你的观点是什么。(二)训练提示王安石的著名短文仅用三句话,层层紧逼,就将世人的说法驳倒,其文笔很值得学习。请你准备一篇发言稿,在辩论会上发言,谈谈自己对孟尝君的评价。孟尝君列传司马迁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