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性质在法国的争论与思考1论文内容简介关键词合同理论组织理论代理理论企业组织技术理论综合理论内容提要关于公司的性质,法国学界有很多的理论如古典的合同理论和组织理论,近期的代理理论、企业技术组织理论和综合理论,但是立法和法院并未偏向任何一方。在这些理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关键词合同理论组织理论代理理论企业组织技术理论综合理论内容提要关于公司的性质,法国学界有很多的理论如古典的合同理论和组织理论,近期的代理理论、企业技术组织理论和综合理论,但是立法和法院并未偏向任何一方。在这些理论争鸣过程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如下几点股东的自由与限制、公司利益与股东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和公司法漏洞的填补。与我国经济学界相比较,我国法学界对公司性质探讨不多。但在法国,公司性质却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公司法教材都以专章或者专节来探讨这个问题。试图对法国法学界的流派、立法界和司法界的态度以及对我国的借鉴做初步的探讨。一、发展阶段及流派自从法国民法典有关于公司的规定之后,就存有对公司性质的探讨。但是因为立法的原因(1804年法国民法典直接规定“公司是合同”)和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学者对公司是合同的定性没有多大争议。但从19世纪末左右,认为公司是组织的理论突起,引起了公司性质的大争论。在这场争论过程中,组织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然,争论在20世纪60年代归入沉寂。可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随着合同自由化的复兴以及部分学者试图将美国公司法一些理论引进法国,重新开启了公司性质争论。(一)古典理论在法国,公司性质的古典理论包括合同理论和组织理论。1、合同理论合同理论认为公司就是合同,是当事人意愿的体现。这种理论来源于罗马法,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有优势。JDOMAT和RJPOTHIER为该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该理论的支持者,比如HAMEL,LAGARDEETJAUFFRET,往往根据法条来解说该学说的正当性法国民法典1832条直接规定公司是合同;关于公司的条款在法国民法典租赁合同和借用合同之间,从体系上看,应当属于合同之所以这样推理,是因为法国民法典是理性时代的产物,既然将公司的条款放在合同部分,那么它就应当属于合同。合同理论应当说有其合理的地方,毫无疑问,公司首先是当事人意志的体现,当事人的意志对于创立中的公司、没有人格的公司以及具有透明人格的公司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虽然立法者运用了合同这样的术语,但是这并不能确定该处所用的术语代表的是真正的合同,毋宁说是合同,还不如说是集体单方行为(LATEUNILATRALOLLETIF)。因为,合同内容体现的当事人的意愿是不一样的,合同主体之间的利益是相冲突的,比如买卖合同,卖方希望卖的贵些,而买方则希望买的便宜些。但是在集体单方行为中,当事人的意愿具有相同的意愿和目的。在公司中,每个股东的意愿是相同的,即创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新主体,分享利润或从公司经营中获取利益。所以,当公司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设立时,公司完全的符合集体单方行为的特征。另外,法律规定一人公司的设立,就更不能用合同理论来解释了。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单方行为来解释。第二,这种理论与公司法确定的多数法则(即公司重大事项由占有多数表决权的股东决定)很难相容。合同讲究的是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多数法则允许大多数股东违背少数股东意愿下修改公司章程、决定公司的其他重要事项。第三,公司不仅仅是当事人意愿的体现。合同法中个人主义盛行,但集体性强制是公司法的特征。首先,立法者规定了取得法律人格的法定条件,且公司取得法律人格需要经过行政程序。其次,被赋予法律人格的公司变成了法律人,或多或少的法律强制性的规定,在当事人的意志之外;管理层被赋予了特别多的自治权力。此外,人们不能创造无名的公司,发起人必须遵守立法者给定的分类。这些都与合同不相符。2、组织理论该理论的产生是源于对合同理论的反应。该理论的支持者尝试着将LEDOENHAURIOU在二十世纪初系统阐述的公法组织理论运用于公司领域。LEDOENHAURIOU将组织界定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长久的组织起来的一群人”。他强调了三个因素组织,期限和目标。组织是关键。组织有共同的追求目的,组织事项由组织成员的大多数决定。为了确保组织的和平,实现与目前相反的利益,组织可以采用强制力。组织超越了组织的单个成员,组织的成员的意志必须服从组织。这种理论运用于公司领域,为下列现象给出了正当性多数法原则和公司构造(监督机构,管理机关,代表机关,他们承担了法律所规定的职责,而不是仅仅是当事人的意志);为了公司和第三人的利益,公司的利益超越了各个股东的利益,可以对公司予以强制性的制约。有的学者同样引用立法术语为该学说的正当性辩护在现行的民法典1832条中规定LASOITESTINSTITUE(公司设立)。法语中,组织(INSTITUTION)与设立(INSTITUER)是同根词。该理论也有缺陷,因为人合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它的组织构建主要是通过合同进行的。其次,声称股东构成了一个共同体并不完全合理,因为他们的利益经常不一致。股东和职工并没有组成一个共同体,因为只有股东能够任免那些职工必须服从的人,在分配公司赚取的利益时,他们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且股东被赋予了主导的权力。此外,从法律技术上看该理论也存有缺陷,比如组织的存续不能强加给股东,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多数决来决定解散公司。高管可能仅仅实现了公司目的规定的小部分计划,当他们脱离了计划时,没有必然的惩罚。他们的功能与公共职能相差很远。(二)最近的理论1、合同理论的复兴在合同理论和组织理论的争论过程中,组织理论占据了上风。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美国公司理论的影响,合同理论有复兴的趋势。代理理论就是例子。该理论来源于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BERLE和MEANS在调查美国大上市公司后,指出在美国的大的上市公司中存在两权分离、公司实际上为管理层控制的现象,为确保股东利益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反规制派学者以经济分析为武器,认为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股东的利益会得到保证。其中,将股东和高管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合同关系,即高管是股东的代理者,作为分析的基础。该理论的出现为了反规制和经济自由化提供理论武器。该理论也得到了法国立法界一定的认同。最后诞生的商业公司是简化股份公司和欧盟公司就是例证。简化股份公司在选择内部组织模式上享有自由,特别是有关管理、控制和集体决策方面。另外,在封闭的欧盟公司中犹如在简化的股份公司中,章程能够对股份的自由转让予以重要的限制。但是,该理论也受到了批判第一,将股东的共同利益界定为公司利益是不妥当的。因为,按照该理论,公司高管是股东的代理人。高管对股东负责。股东的利益是最高利益。其实就把其他利益抛开了。而将股东的利益视为公司利益,很难对公司的各种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例如,一些股东并没有同舟共济的想法,只是希望尽快的脱离公司在获取最大的财富的条件下。例如,在公司因冲突解散的情况下,何来共同利益如何能以共同利益作为依据要求某一股东离开等。其次,在公司法中仍然存有大量强制性的规定,这不是代理理论能说清楚的。2、企业组织技术理论这种观点主要由JEANPAILLUSSEAU构建。他从批判传统观念开始公司主要不是一群人。一人公司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公司形式的企业中,股东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一方面职工的权限在增长(监督,共同管理),另一方面司法介入管理成倍增长。在某些情况下,法院可以直接驱逐公司高管。企业是经济和人的组织,企业是经济概念而非法律概念;公司是法律概念,公司是为了从法律上组织企业。公司保护企业内部的不同人的利益(股东、职工),同时保护与第三方的关系。法律人格的赋予,使之更为方便。该理论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公司,视角很新颖。甚至被JEANPIERREBERTREL称为现代理论。但是仅仅认为公司是企业的法律形式,并不能对公司的性质进行定性。从本质上说,他仍然属于组织理论系列。因为它推崇公司整体利益要高于股东共同利益。该理论也逃不脱被批评第一,公司内部的不同利益处于不同的水平。即使是股东利益,更为特殊的是多数股东的利益。第二,现实生活中,劳动者即使表面上参与了管理但是往往也仅仅是出于咨询的地位。第三,企业的含义很宽泛,含义也很灵活,它是自由经济体制的需要。企业所包含的主体要比公司所包含的主体要宽泛。3、综合理论因为学者在探讨公司的质时,探讨对象是所有的公司,包括民事公司、商事公司,人合公司、资合公司,因此某一个理论是无法概括所有公司性质的。可能是受合同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综合分析理论公司既具有合同的性质也具有组织的性质。在其中也有学者提出了公司是组织和集体单方行为的综合。二、立法的演进及法院的态度法国关于公司性质的基本法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可以溯及1804年民法典的1832条“公司是合同。通过该合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同意将财产放在一起,分享公司产生的利润。”第二阶段,1978年的1832条来自于1978年的第789号法律(LALOIN789DU4JANVIER78),它规定“公司是合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同意将他们的财产或者技艺放在一起,分享利润或者从经营中获益。股东同意承担损失。”该条文与1804年的条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仅仅是细化了出资方式和增加了股东承担损失。没有否认公司的合同性质。虽然这一时期,股份公司和公司集团都得以发展,并且职工也参与了公司管理。但是这些发展和变化并没有在立法上得到回应。第三阶段,目前的1832条来自于1985年的第85597号法律(LALOIN85597DU11JUILLET85),它规定“公司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设立。他们通过合同将财产或者技艺给公司,分享利润或者从管理中受益;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公司可以由单个人的有意识的行为设立;股东同意承担损失。”应当说这次修该是一次根本性的修改。首先,它并没有规定公司就是合同,仅仅是规定公司是由当事人通过合同设立;第二,它规定一人公司成为可能。从1985年1832条的规定看,我们无法判断哪个理论占有绝对的优势组织理论胜利合同被用来描述创始行为,组织成为通过合同和个人行为建立的公司的公约数,但是立法者并没有裁断公司究竟是合同还是组织。企业组织技术理论的胜利虽然企业这个术语在公司法基本条文中出现(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但是其含义丰富,既是经营、经济活动,又是资产的接收者。另一方面,企业被认为是“共同”的,“共同”与1833条的“共同利益”接近,被认为是追寻“公司利益”,但很明显作为股东平等原则的基石。因此,该词的含义多重且冲突。无法说明该理论的胜出。我们只能判断,立法者是综合了各种理论,没有哪个理论绝对的胜出。法院也并未裁决何种理论的胜利,而是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巴黎上诉法院为了拒绝股东选择适用法律的自由而确定股东的行为不是合同而声称尽管先前的理论认为公司是合同,这种理论还存在于民法中,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公司远不只是合同,它是组织,他的组建、功能由所有法律制度中的强制性条款规制;因此,当事人的自治不是唯一,而是已经减少,不仅在公司所属的国内法相关领域,而且也在国际私法领域。另外上诉法院为了确保公司的存续,在另外一个判决中认为排除股东符合公司是一个组织的观念,这种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一个合同,作为当事人的意愿,这种意愿导致了公司的产生,但是更是一个组织,也就是说公司实体超过了个人的意愿。相反,欧盟法院持不同态度。她认为,公司章程具有合同性质,章程同时管理股东之间和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章程指定一个成员国的法庭条款构成了布鲁塞尔条约17条所说的合同。法国最高法院采取了类似的态度。在一个确定农业合作社股东担保的性质时,她认为鉴于合作协议是一个私法上的协议,即使他所依据的合作社的章程复制了范本章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吸收了部分任意性的条款,章程在合作社和每个参与者之间仍然具有合同的性质。1996年3月12日,法国最高法在股东因为意见不同的案件中,否认了基层法院的观点视公司为组织,为了确保公司的存续,可以在所有的法律条款之外据此作出排除大股东依据法律的规定提出解散公司的诉求,而要求大股东将股份转让给其他作为购买者的股东。三、法国争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法国关于公司性质的争论,有其自身的立法、学术和理论背景,我们不可能复制他们的争论,但是法国法律界在争论过程中凸显的几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股东自由与限制。组织理论是在合同理论不能够解释立法和现实实践产生的。在组织理论的框架下,股东受到的限制比在合同理论下受到的限制要更多。现在各种理论纷繁复杂,法国人可以采取组织理论为强制性的规定构建基础,我们可以采用其它的理论如利益平衡协调原理作为我们的基础。所以,是否采用组织理论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赋予股东更多的自由还是予以限制,通过制度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公司利益和股东共同利益的关系。法国法律界在争论过程中,这个问题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组织理论或者其衍生理论,同存有公司利益,且公司利益不等于股东的共同利益。而,合同理论或者其衍生理论,则不承认公司利益。因为如果公司是合同,那么公司就是当事人之间的事,与他人无关。公司利益就是股东的共同利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第一,是否有外在于股东共同利益之外的公司利益第二,如果存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协调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化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基础、具体实施公司社会责任以及确定公司采取的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等将大有帮助。第三,如何面对公司法漏洞。公司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也存在着法律漏洞。法国法官在公司法存有漏洞时,可以在合同理论、组织理论和其他的理论之间纵横。我国的公司法如果存有法律漏洞的时候,该以何种理论作为公司法漏洞填补的基础呢值得深思。注释PAULLECANNU,BRUNODONDERO,DROITDESSOITS,MONTHRESTEN,201X,P178JEANPIERREBERTREL,LEDBATSURLANATUREDELASOIT,DROITETVIEDESAFFAIRESETUDESLAMMOIREDALAINSAYAG,LITE,98,P132JHAMEL,GLAGARDE,AJAUFFRET,DROITMERIAL,TL,2EVOL,SOITS,GROUPEMENTSDINTRTONOMIQUE,ENTERPRISEPUBLIQUES,PARGLAGARDE,DALLOZ,2ED,80,N38378年法国民法典1832条规定公司是合同。JFLOURETJLAUBERT,LESOBLIGATIONS,T1,LATEJURIDIQUE,7ED,96,N515PAULLECANNU,BRUNODONDERO,DROITDESSOITS,MONTHRESTEN,201X,P17JEANPIERREBERTREL,LEDBATSURLANATUREDELASOIT,DROITETVIEDESAFFAIRESETUDESLAMMOIREDALAINSAYAG,LITE,98,P133RENARD,LINSTITUTION,23GAILLARD,LASOITANONMEDEDEMAIN,LATHORIEINSTITUTIONNELLEETLEFONTIONNEMENTDELASOITANONME,2ED,33MHAURIOU,LINSTITUTIONETLEDROITSTATUTAIRE,REAADLGISLTOULOUSE,06,转自PAULLECANNU,BRUNODONDERO,DROITDESSOITS,MONTHRESTEN,201X,P173PAULLECANNU,BRUNODONDERO,DROITDESSOITS,MONTHRESTEN,201X,P174PAULDIDIER,LATHORIEONTRATUALISTE,REVSOITS201X,P95PAULDIDIER,LATHORIEONTRATUALISTE,REVSOITS201X,P95PAULLECANNU,BRUNODONDERO,DROITDESSOITS,MONTHRESTEN,201X,P180JEANPAILLUSSEAU,LESFONDEMENTSDUDROITMODERNEDESSOITS,JCP84,I,3148JEANPIERREBERTREL,LEDBATSURLANATUREDELASOIT,DROITETVIEDESAFFAIRESETUDESLAMMOIREDALAINSAYAG,LITE,98,P142作者例举了MIHELJEANTIN,YGUON,MMESTREETMMESFAEETBLANHARD,MMMERADALETJANIN,PMERLE等众多学者的观点公司既是合同也是组织。该法律对民法典的第1832条进行了修改。CAPARIS,26MARS66,GAZPAL66,1,P400。PAULLECANNU,BRUNODONDERO,DROITDESSOITS,MONTHRESTEN,201X,P175CJCE,10MARS1992,BJS1992,P768见LEGIFRANEGOUVFRAFFIHJURIJUDIDOOLDATIONREHJURIJUDIIDTEXTEJURITEXT000007402044FASTREQID1872616506FASTPOS14。最后查阅于201X年4月25日。见LEGIFRANEGOUVFRAFFIHJURIJUDIDOOLDATIONREHJURIJUDIIDTEXTEJURITEXT000007034723FASTREQID183957773FASTPOS1。最后查阅于201X年4月25日。内容简介乡里能人是平民的典型,聚现了血亲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审美中具有中介转换的身份特征。20世纪中国文学塑造的乡里能人形象,受历时态嬗变的社会体制、时代背景和作家观念的制约,形成了三种价值视角和母题类型1启唤与救助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内容提要】乡里能人是平民的典型,聚现了血亲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审美中具有中介转换的身份特征。20世纪中国文学塑造的乡里能人形象,受历时态嬗变的社会体制、时代背景和作家观念的制约,形成了三种价值视角和母题类型1启唤与救助启蒙知识分子视角与启蒙形象;2土改与合作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与革命形象;3生存与超越民间文化价值视角与俗民形象。这三种类型的乡里能人在时代大潮中挣扎、奋争和浮沉的过程,构成中国平民百年命运的历史写照。【关键词】乡里能人文学典型民间文化母题类型THEABLEFOLKSLITERARMODELSFOLKULTURETPESOFTHEME【正文】20世纪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传统文明在生活中刻镌下鲜明的印迹。中国20世纪文学在反映这种社会转型时,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民间化特色。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塑造出一批承载时代变革、反映人物命运和心声的平民典型形象。祥林嫂、骆驼祥子、王玉生、李双双、陈奂生、曹杏花等人物形象,贯通百年,代表着中国文学的骄人成就,蕴涵着不同时代平民阶层的心声与追求。归总这些形象的内涵特征,可以“乡里能人”概括称谓。回眸百年,会发现这样一个颇富启示力的线索,乡里能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挣扎、奋争、浮沉的过程,恰恰构成中国平民百年命运的历史写照。而不同时代作家们立足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赋予这些形象以鲜明的时代、文化内涵,形成了三种价值视角的审美书写。所谓乡里能人是指身处传统农耕文明氛围中具有较为聪慧头脑、出众技能,迎合时尚且善于把握机遇的平民,他因个人睿智、时代机遇和环境条件三者交合作用而成为乡邻敬羡的“能人”。“时世造英雄”,没有时代变革提供的机遇,仅凭个人的小才能很难成就什么“功名”;没有地域环境条件的有力推促,个人也很难在当地形成“气候”;没有洞察时世的锐利目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乡里能人也不能擢升一级,成为人们敬羡的民间权威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乡里能人的“身世”好似一部平民奋争的社会史,从中往往能够映照出时代风尚、社会形态、地域风情,以及民众生存的历史。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使乡里能人真正成为民间文化和边缘视角下的平民代表。乡里能人是一个与民间权威相联系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第一,乡里能人聚现了血亲与地缘关系。与民间权威相比,乡里能人所生存的空间相对狭小,多在血亲关系波及的地缘内活动。在中国宗法制社会中,血缘是一种超越繁衍关系的社会结构,具有稳定的社会力量。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乡里能人正是与地缘内平民百姓的血肉相联的关系,才使他把握机遇的才能得到乡村里巷民众的羡慕、敬佩,产生趋同和仿效的意愿。与之相比,民间权威的影响往往超越血亲关系和地域的局限,他们的威慑力和感召力也要比乡里能人的敬羡心理强烈得多,因此说,权威是社区的领袖,而能人不过是村落里巷中的“大佬”。第二,乡里能人具有中介转换的身份特征。乡里能人是平民走向权威或衰败为贫民的中介。平民是民众的主体,他们的聪明才智被日复一日的劳作之累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当他们其中的某个人因把握住了时代变革和地域条件的契机,以自己的才能智慧超越一般民众的时候,他就因此而成为乡里能人,被众人敬羡和信赖。当他继续丰富着他的经验,发展着他的业绩,并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力,比如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或因遵循传统或因打破“枷索”成为民众眼中的行为楷模时,他就会一跃而成为民间权威,成为民众佩服和乐于服膺的人。也就是说,乡里能人是凸露于平民中的强者。同样,一个曾在社会上显赫一时的权威,亦可因时势的变化,个人权力的丧失,传统力量的衰降等原因,由民间权威颓为“乡里能人”,甚或进一步“跌”至“贱民”。第三,乡里能人是平民的典型。平民泛指普通百姓,有别于官家、贵族和特权阶层。乡里能人最具平民特征,无权、无势,被人统治。在这一点上,他明显区别于民间权威。民间法理权威尽管是指官位低微、特权不大的人,但他与乡里能人比起来,仍然显得有权势,有地位,可以主宰当地百姓的生存秩序。乡里能人作为普通百姓的代表,既能体现民众的愿望、意志和要求,又能反映出他们的地位、权益和悲欢,是文学反映民众疾苦、百姓愿望、民间文化思想的重要原型。根据作家选择提炼民间文化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可以把20世纪中国作家对乡里能人的审美描绘大略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与历时态嬗变的社会体制、时代背景和作家观念相一致,实质上构成了三种审美价值视角。在每种价值视角下塑造的乡里能人形象虽然独异鲜明,但其价值取向又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从而形成了乡里能人审美形象的价值母题类型。启唤与救助启蒙知识分子视角与启蒙形象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强精英意识的作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目睹民族陷于危亡之中的苦难,力图以文学形象来启唤民众,挽救国家,重建民族文化。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抱着基本否定或批判的态度,对现实生活采取了阶级斗争的立场或借助西方哲学文化,搜集、挖掘民间文化的精髓与糟粕,以取得现代审美批判的价值尺度;或借助科学民主思想,以启唤民众反抗暴政救国自立。除了20世纪前40年的乡里能人形象,新时期“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的部分乡里能人形象也具有这种价值内涵。纵观启蒙能人形象,会发现这样一种创作现象大多数启蒙作家在创作中所刻意表现的,不是这些能人的发达和能干,而是他们在那强敌入侵、内患不息的社会中,麻木消沉、被迫没落、由能人衰降为贫民或“贱民”的情态。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风波中的七斤、药中的华老栓,茅盾的春蚕、秋收中的老通宝,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祥子,都是当地能够自立的能人。祥林嫂两次组织起家庭并过上美满生活,她显然要比一般山乡妇女更能承受生活压力,鲁迅所要表现的是这个乡里能人被传统信仰文化迷乱所致的惨死。女人在那种“祖规”森严的社会里,改嫁与丧夫被指责为“命硬”与“克夫”,被看作“不洁”与“不吉”的“扫帚星”。正是在这浓重惊人的民间文化信仰氛围中,原本以血缘与地域关系凝聚紧密的“乡亲”,对祥林嫂犹避污秽唯恐不及,尽失往昔的亲缘关系,祥林嫂呼天不应、呼地不灵,惨死在辞旧迎新的喜庆节日里。七斤一篙撑船城乡间,信息与见识使他比乡邻更显能人相,然而受封建愚昧的等级观念的制导,他却被赵七爷的长辫有无撩绕得心绪不宁。华老栓开得起偌大一座茶馆却糊涂地以革命者之血医治儿子小栓的痨病,终落得个儿亡己衰的悲剧。鲁迅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虽然宣称自己是个阶级论者,但在具体创作中,他并非只专注于贫富悬殊的阶级对立和科学民主式的启蒙,他那触角敏锐的思想从民间文化和民众生活中探寻到了民众自身愚昧麻木的非阶级根源。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疾苦,只是一个表层现象,造成民不聊生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的“吃人”性,是它使阿Q贫困自乐又稀里糊涂地命丧反革命刀下,是它使祥林嫂、华小栓死在愚昧之中。传统文化及其等级观念制导了民族及其传人的社会悲剧,而民间民俗文化的滋养,阶级观的导引,又使鲁迅等许多作家在创作中穿透了阶级压迫的表象,洞察出造成中国民不聊生的实质,使作品更多了一层文化反思意味。因此,鲁迅创造出的乡里能人形象,决非简单的知识启蒙或阶级启蒙的载体,而是思想文化批判的武器,充分显示了知识精英启唤民众、救助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类似鲁迅在阶级观念主导下因取材民间民俗生活而使作品超阶级意识取得文化反思与文化启蒙效应的作家有很多。茅盾创作的林家铺子同样超越了子夜等革命文学的视界,取得了民间视角的丰厚意蕴。林老板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乡里能人,其形象最具中介转换性符号象征。主人公林先生作为小店老板虽受尽党部、商会、同行的欺凌压迫,但他毕竟颇具智谋策略,做起买卖来也令其它店铺羡慕、嫉妒。如果他的商行经营逢时,也很快会发展为一个财力威震四方的商界权威,可惜他生不逢时,不仅国人抵制日货,农民贫困购买力下降,而且党部、商会又趁火打劫,使他不仅没有发财,反而店铺被封,被迫出逃。小镇能人因而破落成为“贫民”。林家铺子的中介性还在于作家所选取的场景是介于城市与农乡之间的县镇,它上达而与都市连通,下抵而达农乡民众,这一场景为能人“林先生”的发展提供了时空保障。不仅如此,林先生作为商人,上达还可为权贵小女陪嫁商会会长自然店铺前景无量,而下滑则人财两空。小说的悲剧结局,生动地展现了贪官污吏以权谋私的伎俩和小商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乡里能人作为小说主人公,无疑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显示出民间文化启蒙视角的独特价值,阶级对立与社会斗争的革命观点也隐含其中。20世纪前40年代文学中的乡里能人是现代作家们秉承五四文化运动以科学民主思想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创作结果。它既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刻意于才子佳人、英雄母题的突破和超越,又是对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形象创作的生动开启。正是在这些具有阶级论和救亡意识的作家笔下,乡里能人作为民间普通民众的一员,才堂而皇之地走上文学神圣的殿堂。他们身上既没有传统英雄豪杰的豪言壮语与磊落性格,又没有才子佳人的气质与柔情,有的只是传统文学所不懈展示的贫困、卑琐和穷于算计,苦苦挣扎又不得结果的悲剧现实。在他们身上深刻地反映了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平民的“死亡”状态麻木、愚昧,勤劳耕作却一无所获。乡里能人形象是作家们对文坛和中国社会的贡献,它从此启唤了以平民大众为文学主人公,以贫苦和抗暴为“武器”的革命文学也继此登场。而民间文化视角及其弥漫其中的地域乡情、禁忌信仰、人生礼俗和家庭亲族制度,又无形地影响了作家的阶级观念,使他们或多或少地顺承了民间行为方式描画出生命存在的悲剧与文明的悖论性。阿Q、祥子、林先生、老通宝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当初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也是人生信仰与现实矛盾的冲突和市场经济供求竞争规律的反映。它同样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八十至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苏童长篇小说米中的五龙、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等就是承续五四小说以来的启蒙价值视角,在新时期新的审美观念下的重新抒写的成果。土改与合作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与革命形象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文坛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化。当时的作家把自己融合于工农大众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在社会上占主流的意识形态观念为创作的指导思想,紧密结合着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斗争形势,创作出一批影响很大、极具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刻画出一群形象鲜明的乡里能人。赵树理、丁玲、周立波、梁斌、柳青、浩然以及新时期部分改革文学作家皆缘此而著称。他们的创作是知识分子认知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与民间艺术方式相结合的产物,作家的主体意识虽较启蒙价值视角衰淡,却随之拥有了更多读者,他们也因而成为知名度很高的社会名流。赵树理是实践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方向的第一人,也是写乡里能人的高手。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和三里湾等作品,及时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鲜明地揭示了自己的“工农兵方向”,塑造出一批性格突出的乡里能人形象。无论是小二黑、小芹、王玉生等先进农民形象,还是二诸葛、三仙姑、能不够、糊涂涂等落后农民形象,赵树理都写得简洁生动,切近生活,为后人塑造新式农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王玉生是三里湾的一大能人。他的“能”,主要表现在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科学技术的渴望。他不仅负责药剂拌种,调配杀虫药,安装修理新式家具,决定下种时期、间苗尺寸等农业技术性事务,而且还主动为粉房炉灶、家具、牲口圈、果树嫁接出主意想办法。尽管三里湾有灵芝和马有翼两个初中毕业的“大知识分子”,但王玉生的“革新”与“发明”还是屡屡为合作社排忧解难,出了大力。与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乡里能人们立身济命为自己明显不同,作为已经消除了阶级压迫的新型社会中的能人,王玉生是公而忘私,一心为社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他确实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把他从父辈那里承继来的“能人相”彻底地发挥出来,做出了父辈们不曾做到的发明和创造,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在他的身上,典型再现了当代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传扬的原初情态。1论文出处赵树理的乡里能人“族谱”里,三仙姑是最具“能人”特征的女性形象。这位待嫁女儿的母亲,居然也厚施粉脂,脚蹬绣花鞋与女儿争风吃醋。她的俏与骚并非天赋秉性,而是一个寡妇在传统伦理社会救助自己和满足情欲的手段和方式。作为巫婆,她的巫技和思维方式却是民间信仰文化的传承与反映。她的“能”,既不同于“旧社会男性能人”的奋争与对家族责任的算计、保守,也不同于“新”社会女性能人的泼辣能干要求上进,她把自己的智慧、手段和算计都用在了依附盘剥男人上,以能言善辩狙击男权社会的谩骂与伦理扼杀。正是这种生存睿智救护了她自己以及家庭。赵树理对她的认识与刻画,展示了“旧”社会妇女翻身、解放、自新的过程。三仙姑对小芹婚事的作梗与同,她对自身言行的认识与自新,都反映了传统社会寡妇的不白身份向清白女性的转换,反映了“革命”对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文化的冲击与清理。她的转变,自然而合乎情理,显示出作家对民间生活与文化的熟知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乡里能人本就源自民间,对乡里能人的文学塑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还原或文化还原,刻意地拔高人物形象,赋予人物以超绝现实生活的能力与机遇,是不符合人物性格规定性的。纵观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创作,可以看出,作家在塑造乡里能人形象的时候,有一个从党性原则到审美意识,从不自觉状态到自觉意识的嬗变过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文学党性原则确立的标志。此时的作家并未因毛泽东的一个讲话而形成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意识。在从文学的启蒙或救亡职能转变为革命斗争与建设工具的过程中,作家已有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同新的文学党性原则是在土地改革和合作化的过程中逐渐达到同步和统一的。而这个同一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间文化或说乡土根性的基质影响。除了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几近党性原则模式化的作品之外,山乡巨变、三里湾、铁木前传等优秀作品大都清晰地描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农民的乡土根性与党的土改、合作化政策内在的同一性。作家们正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深入生活,体验农民在这个巨变中的矛盾心理才“如实”倾诉的。赵树理、周立波、李准以及柳青,他们都是在农村生活了许多年之后才创作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及其乡里能人的。可以说,只有把文学的党性原则和民间文化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结合起来,才可能创作出不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站在今天的审美立场客观评价,四十年代以来,文坛上“左”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作家对农民和民间文化的深刻把握。这种文学不能自觉的意识之结果,是使主流意识形态文学部分失度地夸写阶级斗争而缺少人性维度,过分执著于善恶类型人物而缺乏圆型人物的塑造。用文化意蕴和哲理情思来衡量那时的作品,又嫌那时的描写过于扁平化、表层化,缺少历史文化深度和哲理维度。就像柳青的创业史一样,生活在乡土之上的梁生宝较少显示出血缘与地域的文化关联,刚经过土改分得田地的农民,转瞬之间就成为拥有较高斗争意识和思想觉悟的新人。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历史情态被理念割裂,似乎一朝革命,传统即被铲除,五四启蒙运动未做到的事,一个土改革命就彻底实现了。他的形象没有梁三老汉血肉丰满,他的能干没有梁三老汉作为乡里能人地道,而他的大公无私的形象对后来的金光大道、艳阳天中高大全式的农民英雄形象不无类型化启迪。八十年代以来,以乡场上、陈奂生上城、卖驴、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为代表所塑造出来的新的乡里能人形象,就是对此前创作中作家自觉意识不足的一次反拨和升华。它让我们看到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新的艺术前景。生存与超越民间文化价值视角与俗民形象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出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除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继续保持主导性势头以外,继承鲁迅的启蒙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融合世界新的审美文化经验,文坛上先后出现了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和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贾平凹、陈忠实等人的风俗文化小说。在他们的笔下,新式地主、新式农民、土匪、妓女、族长等俗民形象,构筑起新的民间文化人物画廊。虽然传统现实主义手法暨典型化方法被部分革新发展,典型人物不再像已往倍受关注和作为审美价值的主要尺度,但是,乡里能人作为承载新文化思想的平民代表依然是人物群像中令人瞩目的形象。曾在八十年代初期引起广泛反响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是主流意识形态小说转向民间文化视角的一次成功尝试。它既不像改革文学那样直接抒发第二次翻身的农民对党的改革的美,也不同于五六十年代“合作化”小说鲜明的党性原则和所塑造的革命农民的形象,而看重乡里能人生存的状态和意义,注重挖掘人物文化心理及其与社会嬗变的关系。陈奂生本是一个“漏斗户”主,他曾受累于“左”的政策,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福音。作为一个能人,他靠自己的机敏、聪慧,最先把握了改变命运的机遇,并能把凡常人看作“倒霉”的生病住进招待所,看作超越常人的阶梯与福气。他后来正是靠着因病结识吴楚书记的机缘,为队上买回了急需的物品,并使自己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经济状况也大为好转。陈奂生确实是改革时代赋予的抓住自己命运的乡里能人,他比起前两个阶段的能人形象,多了一份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氛围与变革条件,使他得以实现一个能人聪慧、机敏的才智所可能达到的理想境地。因此说,陈奂生是新时期较少党性觉悟提炼的朴实的乡里能人,他的身上涵概着中国普通民众最基本的生活相。高晓声所开创的对乡里能人命运新途径的描写,具有承先启后的审美意义。刘恒的小说创作在新时期文坛有着相当的代表性与影响力。他虽与新潮小说家们同时出道成名,却“南辕北辙”,独抒农乡能人生存之累、情性之憨,在对能人命运悲剧的描述中,寄寓了对人性的探寻和对历史文化的叩问与反思。狗日的粮食和伏羲伏羲是刘恒的代表作,刻画了曹杏花、杨天青、杨金山三个内蕴丰厚的乡里能人形象。杏花的吃苦耐劳、泼辣能干无疑超过了合作化运动中的女能人,然而命运不济,膨胀无度的人口负担,有限的粮食和无底的胃口逼迫得她豁出命去劳作去偷盗去占队里的便宜,然而,尽管她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的能量,她的一家人还是常年饿着肚子。最终,她因为弄丢了仅只几页墨纸的一个小小的粮本,自杀身亡。一个女强人终未能抵过愚昧迷从的时代和信众所促成的悲剧命运。她的死,决不同于祥林嫂的迷信,也不同于老通宝的被欺诈,她并不想死,为了活着,她曾拼命挣扎过,六次被卖也未使她向命运屈服过。然而,逼她就范屈从的竟是一个小小的粮证一个人为印刷的小塑料皮本本一个人连生存的起码条件“吃”都不能满足,人的价值只能等同于物,甚至低从于物,真是命比纸薄与二三十年代阶级论作家们对旧式农民的生活悲剧的描写不同,刘恒并未在作品表层结构追问促成能人悲剧的社会原因;也与四十至六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作家们对新农民思想转变的讴歌明显不同,刘恒是把他的目光深透在同一审美客体悲剧命运的一方,透过一个个乡里能人与命运的苦苦争斗,表达出了他对人性的挖掘,对形成人物历史命运的时代悲剧的深层叩问,对传统伦理文化的绝然反思。这种审美书写,显然超越了赵树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云浮市云城区招聘教育人才笔试真题
- 2024年南昌职业大学辅导员考试真题
- 法学概论学习方法与技巧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西安市第一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加强行业分析能力的行动计划
- 广东省深圳市罗芳中学2025年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明确目标客户群的识别计划
- 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试题及答案
- 赋能团队领导力提升计划
- 丰富校园经历的实习社活动计划
- 工业机器人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考核试卷
- 人体发育学 第十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育
- 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电一体化技术)参考试题库资料及答案
- 小学安全知识家长进课堂
- GB/T 29912-2024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听力录音稿+听力音频
- 全套电子课件:管理学
- 高职汽车专业群“产教联动、链群对接、岗课融通、专创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 汉字的起源适合小学生课件
- 幼儿园红色故事:一封鸡毛信
- 中职学校招生接待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