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盛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_第1页
重庆市万盛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_第2页
重庆市万盛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_第3页
重庆市万盛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_第4页
重庆市万盛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万盛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重庆市万盛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说明书万盛区社会经济及旅游资源调查万盛区概况万盛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处于北纬2804629006,东经106045107003。区人民政府驻万盛城区,距重庆市中心区110公里綦万高速公路建成后距重庆约90公里。区域东北与南川市接壤、西与綦江县交界、南与贵州省桐梓县相邻,南北最长405公里、东西最宽23公里,幅员面积56576平方公里。自然概况地形地貌万盛区为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衔接过渡的山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和南部为低中山地貌,西部和中部为海拔3001000米的低山、丘陵、平坝,北部为坪状低山地貌。气候特征万盛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随区内地势差异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万盛城区海拔310米,年均气温1809C。全年无霜期3392天,极端最高温度为417C,极端最低温度为36C。年降水量为13127毫米、东部山区为19082毫米左右,雨量集中在夏半年510月,占年降水量的76,冬半年114月降水量较少,全年雨日150200天,夜雨率为63,特别是35月,夜雨率70以上,具有“巴山夜雨”的特色。土壤条件全区有潮土、紫色土、石灰岩土、黄壤、水稻土、黄棕壤6个土类。全区农业土壤面积约为151329亩,分为5个土类、9个亚类、25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潮土类占082、紫色土类占1993、石灰岩土类占938、黄壤土类占2401、水稻土类占4586。全区森林土壤面积约307万亩,其中黄壤土类占75、紫色土类占15、石灰岩土类占5,黄棕壤类占4。土地资源全区土地总面积56576平方公里84864169亩。其中耕地面积采用国土资料,下同271621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01;园地果、桑、茶面积242704亩,占286;林地面积3811068亩,占449;牧草地面积17486面,占02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411009面,占484;交通用地面积55604亩,占066;水域面积110408亩,占130;未利用土地面积11219199亩,占1322。全区未利用土地面积大,耕地中陡坡地、低产田比例大,土地综合调整开发潜力大。水资源全区年径流深65485毫米,年降水量69960万立方米,总水量129274万立方米。其中区境年地表径流总量3698956万立方米,占总水量的286,耕地亩平2452立方米,人平1595立方米;孝子河、藻渡河、木洞小河3条河过境水9228444万立方米,占总水量的714。地下水量7770万立方米。由于区境地下溶洞多,主要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全区年用水总量约056亿立方米,仅占总水量的43,用水总量中,仅利用了地表水的137、过境水的02、地下水的92。全区水能可开发量L0000千瓦,已开发1575千瓦,开发利用率158。生物资源区境内野生动物有黑叶猴、野猪、鹿、狐狸、水獭、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野鸡、斑鸠等,分布在溶洞、暗河中的有红蝙蝠、大鲵俗称娃娃鱼透明鱼等,有鱼类42种。全区林地面积381万亩国土资料,森林覆盖率352,活立木蓄积量7645万立方米。主要经济林木有漆树、棕树、油桐、油橄榄。竹林383万亩,占有林地的16。区内药用植物有苡仁、云木香、天麻、杜仲等17个品种。区内栽培的花卉品种有300多个,野生大宗花卉品种有石林竹、山茶花,稀有花卉有高寒杜鹃、蝉兰、棕竹。社会经济概况行政建制2002年底,万盛区由万盛、东林2个街道办事处,万东、南桐、青年、关坝、丛林、石林、金桥7个镇、景星1个乡组成。人口、民族2002年末全区的总人口为269538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930,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非农业人口为115289人,占总人口的4277;农业人口为154249人占总人口的5723。在全区总人口中,汉族占9947,少数民族占053。少数民族总人口1976人中,苗族1704人、土家族65人、回族61人、布依族24人、满族22人、彝族21人、白族16人、壮族13人、蒙古族4人、黎族4人、侗族14人、藏族4人、哈尼族2人、傣族2人、羌族3人、水族1人、其它民族9人。经济万盛区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40多年来特别是“八五”以来,万盛区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九五”时期,万盛区全面实施以“资源为依托、旅游为龙头、工业为主体、粮经为基础”的旅游带动战略,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九五”末,国内生产总值达1341亿元,年均增长6。经济发展特点由于万盛区长期受“因矿设区,为矿服务”的思想约束,产业结构十分单一,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加大煤炭行业关井压产力度,严重地制约了万盛区经济的发展。农业万盛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重庆市万盛区统计年鉴,2002年农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67。工业万盛区是重庆市的重要能源基地,以煤炭为主要的非金属矿业资源开发产业有其相对优势。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化工、建材、食品、造纸等行业为主体的工矿区。资源万盛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就达11种。如煤炭已探明的工业储量就达308亿吨,现年产量为350万吨。本区石灰石矿品位较高,可供露天开采的占全区总面积46,萤石储量达40多万吨,硫铁矿储量达1200万吨,除煤炭外,其余矿藏目前只有少量开发利用。由于本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批集山、水、林、泉、溶洞并举而独具特色的自然风景旅游区。经济发展评价万盛区因开发万盛煤矿资源而建区,煤炭工业一直在万盛地区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在计划经济时代,万盛为国家生产了上亿吨原煤,曾经担负了四川1/4,重庆1/2的煤炭供应任务,有力地支援了重庆、四川乃至全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作为能源基地,万盛在整个重庆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长期的煤矿开采,客观上给万盛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一是资源已经枯竭。二是经济结构极其单一,地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差、竞争力弱。三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多年地下开采,致使煤炭采空区分布面广,生态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人畜饮水和耕作灌溉用水极其缺乏。另外,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煤炭工业的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万盛区审时度势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工矿依托型”转向“以资源为依托,旅游为龙头,乡企为主体,交通为重点,粮经为基础”的新战略。确保了万盛区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同整个重庆市相比,万盛区发展的总量规模、发展层次、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2003年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2002年,万盛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资产总额等指标在全市各区县排位中均处在中下游水平。万盛区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概况万盛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以独具特色的石林、峡谷、温泉、森林等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夜郎苗族风情而享誉巴渝大地,万盛区是重庆市较早提出发展旅游业的区市县之一,现已开发形成了万盛石林、黑山谷、九锅箐(森林公园)、铜鼓滩(漂流)、樱花温泉等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以及为其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尤以市级风景名胜区万盛石林、黑山谷和独特的夜郎苗族风情最具特色。万盛石林景区位于石林镇石鼓坪,北距万盛城区20KM。该景区北起响岩洞、南至天坪山,西起寨子山、令牌山,东到乌龟山和过街楼溶洞。南北长15KM,东西宽1KM。是“重庆市十佳风景名胜古区”。景区主要由石林、溶洞、古化石、地下河、古墓及瀑布、云海组成,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林。黑山谷景区黑山谷,是渝黔两地的界河(原名鲤鱼河)。万盛区内长231KM。其中风景最佳者为上猪喉峡段和中猪喉峡段。黑山景区该景区位于景星乡境内。自然风光是本区旅游资源的主体。总面积90多平方公里。该景区属市级风景名胜区。九锅箐景区该景区位于万盛区南部,在关坝镇境内,距城区36KM,与贵州省桐梓县接壤。南北长42KM东西宽32KM。九锅箐占地近万亩,成片森林4000多亩,动植物资源丰富。铜鼓滩景区位于与贵州省交界的坡渡河上。东起贵州长塘口,西止关坝镇铜鼓滩,长达11KM,有29个激流浅滩,被誉为“渝黔第一漂”。樱花温泉度假村位于万盛区城西13KM,到重庆的公路边。建有露天及室内游泳池、大池、单池及桑拿浴室。建有大型餐厅、高中档客房数十间和娱乐设施。另外,还有专供日本游客起居生活的日式厢房、浴室和茶室。重庆浒景区重庆浒石林,与万盛石林相距15KM(直线距离4KM),两者遥相对应。该景区面积约42平方米,被誉为“绿色石林”。表11区域旅游资源情况一览表项目镇乡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价值保护级别开发计划主城区万盛主城景区玉竹龙宫宋太夫人陈氏墓刺库山摩崖石刻天全寨遗址刀子岩石碑禁运煤示碑市级区级区级区级南桐镇樱花温泉度假村金兰小桃源国家AA级青年镇古崖墓群区级关坝镇九锅箐景区铜鼓滩景区臻溪迷宫古崖墓群区级省级国家AAA级石林镇石林风景区科学考察探险旅游观赏省级国家AAAA级景星乡黑山鲤鱼河峡谷景区市级国家AAAA级丛林镇金桥镇古崖墓群区级旅游资源特点自然资源类型多样万盛区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条件,孕育了万盛区奇特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区内有山地景观、峡谷景观、石林景观、溶洞景观、森林景观、气象景观及生态农业景观近100处,构成“山雄、峡险、石奇、洞特、水秀、林幽”的特色。人文资源丰富多彩万盛为古夜郎国属地,从古至今,万盛各民族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息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这里既有黔文化与巴文化的交融,又有汉文化与苗族文化、仡佬族文化的共生;既有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又有矿山文化、社区文化的翻新;既有历史上的古山寨文化、干校文化,又有体现时代特征的探险文化、漂流文化;既有古崖墓群、古生物化石的遗存,又有现代田园气息。特色鲜明价值较高万盛石林,天造地设,古老神秘,被誉为“中国石林之祖”,加上重庆浒石林及区内其它石林,万盛堪称“石林之区”;黑山黑山谷,山高林密,峡险瀑秀,其珙桐、杜鹃、黑叶猴、红腹角雉为重庆“四奇”;铜鼓滩漂流,惊险刺激,人道是“渝黔第一漂”,加上黑山谷,集山水林峡瀑兽为一体,急流与深潭交替出现,使万盛漂流更有魅力;漫步九锅箐,山峦叠翠,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置身樱花温泉,恍若瑶池沐浴,飘飘欲仙。万盛区水泉林洞峡俱全俱佳,堪称“重庆后花园”、“渝南盆景”,具有极大的生态旅游价值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同时,万盛区深厚的文化积垫,亦使旅游品味提高。夜郎古国因“夜郎自大”而有绝佳的竞争力;干校文化、知青文化因与一大批老同志、老干部及特定的历史相关而独具魅力;工业旅游资源因适应当前旅游产品开发新趋势而有潜力可挖。此外,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也有相当的吸引力。地理分布相对集中万盛区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景星、石林、丛林、关坝等镇乡,距万盛城区20KM40KM,现已有公路相联,基本建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环线,提高客运容量,加快游客运转速度,缩短旅游者的时空距离,较能发挥万盛区旅游资源的综合整体优势。万盛区旅游资源评价万盛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又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万盛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不具有太大的影响力,单就重庆市范围来说,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也就只有石林和黑山谷。万盛石林虽然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林,但其知名度却远不及云南的路南石林;黑山谷景色优美,但与九寨沟相比却又逊色不少。所以,万盛的旅游资源在同行业中并不具备独特的品牌优势。不过也应看到,万盛旅游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每个景区都独具特色。比如说万盛石林,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知名度上都不及路南石林,但其造型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却又是路南石林所不及的。另外,万盛石林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石林,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这些都是万盛旅游资源的强大优势。由于万盛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景区的生态环境受人为破坏小,所以自然环境都相当优美,许多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认识清楚。同时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万盛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旅游业的发展应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的进行开发。因此,万盛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首先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客观的评价,发现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找准市场定位。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建设,万盛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万盛旅游资源在重庆都市旅游圈的地位评价万盛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重庆都市圈近郊不可多得的休闲观光地,且距重庆只有89公里。特别是渝黔高速公路渝雷段建成通车,万盛到主城区已缩短在一个半小时内,随着綦万高等级公路开通,万盛距主城区的时空距离还将缩短在1个小时左右(现代休闲旅游的最佳半径为时空距离115小时)。所以,不久的将来,万盛必将成为重庆市民放松身心、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绝佳选择地。万盛旅游资源在渝南、渝西旅游线的地位评价从旅游地理的角度来看,万盛位于渝、黔两省市交界处,东可沿川湘公路直达湖南、湖北,南可出綦江上渝黔线直达贵阳,西可走成渝路直通成都,为三峡旅游外环线和渝西生态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三峡旅游线路的重要补充。正处于重庆市着力推出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二的渝南生态旅游线(重庆江津四面山万盛石林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渝西文化旅游线(重庆永川茶山竹海、野生动物世界大足石刻万盛石林)以及山城都市旅游圈的重要环节,是重庆的生态旅游线与文化旅游线的叠合处,在重庆旅游发展规划里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旅游区位优势十分优越。因此,从现实角度来讲,万盛旅游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面向重庆的客源市场。通过重庆旅游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来带动万盛经济社会新的飞跃。旅游客源分析客源现状分析从万盛区当前的旅游客源情况来看,其客源主体以国内游客为主,尤以重庆本地游客居多,海外游客极少。其客源地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即大重庆(即原重庆加涪陵、万州、黔江地区,下同)市内多,大重庆市外少;周边县市区多,本区内少。客源市场对比分析根据旅游经济学原理,通常的旅游市场划分原则为一级市场距景区100200KM,汽车车程23小时,游客人数占游客总数的75。二级市场距景区300400KM,汽车车程45小时,游客人数占游客总数的25。三级市场距景区500KM以上,汽车车程5小时以上,游客人数占游客总数的5。据此原则,将万盛区及其周围的南川、武隆、江津的客源市场划分及对比表12所示。表12万盛、南川、江津、武隆景区客源市场划分及对比表景区万盛南川江津武隆市场级别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客源地万盛万盛万盛武隆武隆武隆重庆主城区重庆主城区重庆主城区重庆主城区桐梓南川南川綦江綦江江津江津大重庆的其它区县大重庆的其它区县大重庆的其它区县大重庆的其它区县大重庆以外大重庆以外大重庆以外大重庆以外涪陵涪陵永川丰都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1四地在一级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特征。它们都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市场范围;2重庆主城区是它们的主要客源市场,因而存在相互替代和竞争性;3二级和三级市场,在客源空间分布上四地都无太大差别,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南川江津的外国科考旅游者较多。这是由于它们分别有金佛山和四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所引起的。综上所述,万盛旅游的客源市场应针对重庆市的主城区,着力打造满足重庆旅游消费者的旅游产品。在重点建设面向重庆客源市场的同时,也应争取吸引尽可能多的国内外游客,通过发展当地旅游来带动万盛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找准市场定位,力争能在重庆的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独具特色的万盛旅游名片。旅游产业建设与万盛区城镇化发展万盛旅游产业的建设背景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和动力产业,兴起于十八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现已超过钢铁、石油和军火工业,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亮点。就我国而言,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编制“十五规划”时,将旅游产业作为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推动功能。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旅游业就呈加速发展态势,在入境游方面,2001年,我国入境游人数多达8904万人次,创汇收入178亿美元。特别是“911”事件后,中国以“安全旅游大国”的形象,愈来愈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和青睐。在国内旅游方面,2001年国内旅游784亿人次,旅游收入4976亿元,增长态势非常强劲。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中国旅游业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将是更为成熟、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业形象。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对重庆来讲,旅游业发展前景也非常看好。进入90年代,特别是直辖五年来,重庆旅游业的资源条件、产业地位、发展规模与发展格局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据统计,2001年重庆旅游总收入达1776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GDP的1015左右。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1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63亿美元,与直辖前的1996年相比,平均递增率分别为141和181;接待国内游客395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407亿元人民币,与直辖前的1996年相比,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31和313。同时,重庆假日旅游异军突起2001年三个“黄金周”,共接待国内游客10384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196;国内旅游收入2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349。目前,全市已形成一个中心(重庆山城都市旅游中心),一条主线(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八大特色旅游区(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区、江津四面山/万盛石林黑山谷/金佛山生态旅游区、合川钓鱼城古战场遗址旅游区、仙女山/芙蓉洞观光休闲旅游区、三峡腹地科考探险旅游区、巫山小三峡旅游区、黔江/乌江画廊民族民俗旅游区、近郊温泉湖泊度假旅游区)的发展格局。预计到2005年,旅游业将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重庆也将跻身全国15强旅游城市之列,并实现由“中国旅游名市”到“中国旅游大市”的跨越。万盛区旅游产业的建设背景万盛区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万盛区旅游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于九十年代。1993年,万盛区委区府站在全区整体长远利益的高度,立足区情,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思想,将旅游业作为今后着力培育和发展的地区经济支柱产业。1993年,区旅游局成立,修通了万盛城区到万盛石林景区的公路。各景区开始接待游客,全年共接待游客82万人次。1994年,市政府发出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万盛区旅游发展专题研究会议纪要”明确提出“把万盛区作为重庆市新兴的旅游区和旅游经济试验区开发建设,将万盛区旅游事业发展纳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纳入市计委年度发展计划并予以立项。”1995年,全区完成了黑山景区总体规划,进行黑山、石林景区的硬件建设。旅游合同性招商2700万元。以万盛宾馆、正美山庄和黑山宾馆为代表的旅游接待项目投入使用。对铜鼓滩漂流项目进行准备。重庆到万盛的旅游列车“石林号”正式开通。全年接待游客149万人次。1996年,制定了“以资源为依托,旅游为龙头,工业为主体,粮经为基础的旅游带动战略,并将旅游业列为全区着力培养的未来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全区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完成了樱花温泉度假村设计,改造腰子口黑山、轮子坡石林、轮子坡关坝公路,继续进行黑山景区和石林景区建设。建设铜鼓滩漂流工程。全年共接待游客175万人次。1997年,对石林景区的香炉山、一线天景点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并于3月投入使用。对铜鼓滩公路进行整治,并成功举办了铜鼓滩漂流大赛。全年共接待游客198万人次。1998年,将南天乡、景星乡和关坝镇作为旅游经济试验乡(镇),并成功举办“首届重庆市万盛踩山会及旅游漂流节”。新的石林景区“重庆浒石林”规划通过评审验收。樱花温泉度假村开始接待游客。石林景区被评为“重庆市首届十佳风景名胜区”。重庆市政府发出“渝府发(1998)9号文”,把万盛区确定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区(市、县),并要求于2002年达标。全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1999年,完成黑山谷景区规划。石林景区深度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全年接待232万人次,总收入1032万元。黑山石林景区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万盛石林列入重庆市着力推出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渝南生态旅游走廊(重庆江津四面山万盛石林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2000年,在参加重庆市第五届三峡国际旅游节的同时,举办了“石林踩山会”。同时,在万盛区成功举办了“首届重庆三峡外环线旅游协会”。会议期间,成立了“重庆三峡外环线旅游协会”。万盛石林荣膺第二届重庆“十佳”风景名胜区。2001年,是万盛的“旅游经济发展年”,进一步确立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优势工业为主体、特色农业为基础,城市建设为依托,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旅游带动”战略。完成了石林景区二期工程建设,开发了千塔林、芦花湖等景点,石林宾馆、苗王寨建成并相继投入使用,黑山谷景区一期开发全面展开。全年共接待游客3159万人次。2002年,黑山谷开园、万盛石林“创AAAA”、万盛城区“创优”。万盛一跃成为重庆周边旅游三个热点地区之一。万盛石林“创AAAA”、万盛城区“创优”一次验收成功。万盛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品档次、旅游服务水平、城市建设与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共接待游客7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447万元,占地区GDP的1396。万盛旅游业发展评价通过对万盛旅游业发展历史轨迹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十年时间里,万盛旅游业从无到有,基本完成创业“铺摊子”的历史任务,正向着更高的层次和目标迈进。其中,万盛石林已成为重庆市的旅游精品,曾两获“重庆市十佳风景名胜区”称号,最近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这证明了万盛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对路,符合万盛区的实际情况。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万盛旅游业还只是刚刚起步,目前仍旧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1旅游经济规模较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资金短缺万盛旅游经济经过10年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由于万盛旅游尚处在开发阶段,加上旅游经济总体规模较小,自身积累功能不足以完成旅游产业的扩大再生产,旅游行业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财政投入来获得发展,而万盛区财力非常困难,公务员工资都要靠市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财政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金仍将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2旅游软硬件建设不配套具体表现在“四重四轻”重景区景点建设,轻城区旅游氛围建设;重旅游产品“硬件”建设,轻服务“软件”建设;重“游、娱”设施建设,轻“购”的开发;重宣传轻促销。3设施配套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基础,但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仍然很差。4软环境建设水平低下一是资源家底没有完全摸清,二是没有建立起资源、产品、市场的信息网络;研究开发水平不高。5景区开发深度不够,游客滞留时间短目前游客主要来自本市,对主要景点一天就能游遍,游客在万盛待的时间不长;另外,万盛旅游的季节性太强,淡季游客不多。这些都说明了当前万盛景区开发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6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在现有旅游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属短期聘用,没有经过正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普遍偏低,服务意识丞待加强。而高素质管理人才更是缺乏,全区旅游行业还没有正规旅游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远远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特有的高服务水准的要求。7旅游经济运行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虽经调整改革,当前实行的旅游经济运行管理体制仍有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万盛旅游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多头管理,职责不明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在行业管理、规划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分属不同的部门,多头管理导致职责不明,产生好事争着做,责任尽量推的现象,不利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资源保护。(2)主管部门职能弱化,政府主导职能难以实现旅游局作为代表政府主管旅游业的职能部门。目前仅被赋予旅游行业生产经营流通领域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执行旅游管理条例的权限,而景区的旅游经营单位各属其不同的主管部门,旅游局无权也无力对其实施管理和指导,致使许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8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对其它产业带动作用较小万盛提出的“旅游带动”战略总体思路是对的,但就如何充分发挥当地旅游产业优势,带动万盛经济腾飞方面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延长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推动万盛的经济发展。9旅游业效益有待提高目前万盛旅游企业大多规模小,直接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弱。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立足发展,着眼未来,以思路上的突破和发展的眼光来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从规划、政策、项目、投资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办法,将万盛旅游产业放在重庆大旅游和万盛地区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构想,从根本上解决集约化的问题,加快实现万盛旅游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提高万盛旅游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吸引力,进而促进万盛区建设小康社会所必经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万盛区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万盛旅游业对其国民经济的影响经过十年的发展,万盛正在由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和地位也在日益提高。通过附表22我们可以看出,19961999年,旅游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指标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均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尤其是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增速极快。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2002年随着万盛黑山谷旅游景区的正式开放,区全年旅游收入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396,大大高于上一年2001年的615,增长幅度高出718个百分点。从而表明了万盛区旅游发展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另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旅游产业正在成为万盛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根据附表22的基础数据,对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用了相关分析,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性强,表明万盛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对万盛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旅游带动战略对区域经济推动的适宜性。万盛区委区政府正是认识到了发展旅游业的正确性,于是便不失时机的开始逐年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见附表21);1998年2002年,五年共接待游客16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38多万元(其中门票收入3063多万元);附表21万盛区旅游1998年2002年旅游投入年份项目19981999200020012002旅游投入(万元)2860550519073460465100附表22万盛区旅游收入与国民经济关系分析表年份项目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旅游综合收入(万元)2323405296811031965008845221447旅游者人次(万人次)17519820023225031597149GDP(亿元)1137128613571315134114381536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020032071078484615139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进入了的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西部发展西部的重要举措,西部各省区都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万盛区加快产业经济调整,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成为对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而旅游业以其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产业特征以及巨大的产业关联性,将在万盛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万盛旅游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万盛区长期受“因矿设区,为矿服务”的思想约束,产业结构十分单一,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加大煤炭行业关井压产力度,万盛区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2002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5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62亿元。在渝西经济走廊的十二各区市县中排名倒数第一。第一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67,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计、下同)3824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4600万元,占643;林业产值2714万元,占71;牧业产值9565万元,占25;渔业产值1368万元,占36。第二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37,总产值(现价)1023亿元。主要产业依次为煤炭、建材、玻陶、化工、造纸、机械;第三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96,增加值76234万元(区域经济指标详见附表23)通过附表23,可以看出,九十年代的万盛区农村经济经历了从低速到高速再回落到低速发展的整个过程,9699年是其农村经济的初期调整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从“八五”期间的3129回落到“九五”期间的797;2002年农业总产值比01年增长25,农业生产有所减少,2002年产值25672万元,占总产值比重为167,比上年比重175降低了08。附表23总产出及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名称单位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总产出(现价)万元264610305889343493354164332508334174361848383921其中第一产业万元3374636444391003645936648351703660038247第二产业万元155356161676182144180097153440147885161550165428其中工业万元136925143218147144144097121040117985127038125260建筑业万元1843118458350003600032400299003430240168第三产业万元75508107769122249137608142420151119163860180246其中运输邮电仓储业万元1954915056200592181025300272512983129234批发零售餐饮业万元33477447805247454048510755437858188631342国内生产总值万元100612113700128629135686131475134138143816153595其中第一产业万元2285023166245002420024500247002504625672第二产业万元4103947328548005395447000467005047851689其中工业万元310003326832802第三产业万元36723432064932957532599756273868310762343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国内生产总值100100100100100100100100其中第一产业227204190178186184175167第二产业408416426398357348352337第三产业3653803844244574684734964年平均人口百人268126612650265826752671269426965年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人37534273484551054915498853165697工业方面,万盛区工业经过能源区建设及国家三线建设两次大的推动,以及几十年来区属城镇工业和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以煤炭采选为主的工业体系。行业涉及煤炭采选、机械加工、建材、医药化工、轻工、食品加工、火水电等,主要产品有煤炭、水泥、挡风玻璃、汽摩配件、炸药、卫浴洁具、机制纸、电力、武器等。2002年,全地区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02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28亿元,仅占全区GDP的2136。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大大地促进了旅游带动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住宅、教育、电脑等消费热点,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91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贸易业总额25078万元,比上年增长71;餐饮业总额8090万元,比上年增长415;制造业总额2371万元,比上年增加958;其它总额25752万元,比上年增长44。全区集市贸易成交额38466万元,比上年增长36。万盛区围绕“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全力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培育旅游业的龙头地位,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旅游带动”战略的内涵。正式确立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优势工业为主体,特色农业为基础,城市建设为依托,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旅游带动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龙头产业地位,一个“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工业围绕旅游发展,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城市围绕旅游建设,管理围绕旅游服务”的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从而大大带动了万盛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万盛的产业结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过去的二、三、一,调整到了现在的三、二、一,可以说正是万盛旅游业的发展才实现了万盛产业结构的快速转换。这也证明了万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的正确性。万盛区城镇化现状分析万盛区城镇化水平现状概述城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但城镇化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发展,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反映。所以通过研究城镇化问题,可以揭露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质问题,进而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通过对万盛区城镇化问题的调研,我们发现万盛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448,远高于重庆市的3309和全国的3609。单从数据来说万盛区的城镇化比率在重庆市来说是相当高的,然而从人均GDP水平来看,2002年万盛为5697元,远低于全国的7972元。可见,当前万盛正处在过度城市化状态。万盛区城镇化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万盛区城市经济尤其是主城区成为以二、三产业为两轮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依然很大,工业化才刚刚起步,仍处于落后状态,城乡势差很大。万盛的山地占648、丘陵占1814、坪状低山占1679,很不适应城镇规模扩张和城镇化发展。2002年末,全区总人口26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3万,而仅南桐、丛林的非农业人口就有近4万人。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万盛区的整体城镇化水平2002年末达到了55,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但非农业人口主要集中于万盛主城区、南桐、丛林等地区,其它乡镇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万盛区整体水平。如石林镇与金桥镇的城镇化水平仅为17和23(2000年统计数据,2002年数据暂缺)。可以说其实质上仍处于大农村的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万盛区是在原来重庆市南桐矿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城镇化水平基础较好,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城镇化水平提高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化现有水平城镇化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据万盛区2003年统计数据来看,万盛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渝西经济走廊12个区县市排名中仅排名第11位,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则排倒数第一,与其现有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身份不符。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不合理万盛区现有城镇体系中除主城区外,两个中心镇关坝和青年都位于万盛区的南部,北部和东部缺少象关坝、青年这样能起带动作用的中心城镇。城镇发展缺乏产业基础除万东镇、南桐、丛林镇外,其它几个乡镇的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较之城镇人口比重高。说明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进程缺乏产业动力,无力吸引或转化较多的农业人口,缺乏支柱产业。综合评价通过对万盛区城镇化水平现状的认识以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万盛区城镇化水平表面上表现势头良好,但实质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从万盛区城镇化水平的特征与问题来看,当前万盛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推动城镇化进程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支撑;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将会带来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进而加大社会负担,给政府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2从经济发展水平量化分析看万盛现有城镇化水平短缺经济消失,一些工业品相对过剩以来,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相对下降,依赖第三产业来扩大就业和促进城镇化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但在第三产业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城镇化这个问题还不明朗,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作用还不很强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一度出现了城镇化停滞或“虚化”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城镇人口不减乃至增加,但登记或隐性失业问题严重。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来衡量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农村进城工作一段时间后算城镇人口,那么城市失业居民如何计算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容易造成城镇人口的增多。在衡量或预测城镇化水平时,常常以经济指标如人均GDP为基础。因此,看万盛现有城镇化水平是高还是低还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考察。从2002年每亿元GDP实现的城镇人口数量看,全国为4830人,万盛为7506人,高于全国2676人,而2002年万盛的人均GDP为5697元,全国为7972元,人均低于全国2275元。它符合城镇化进程中这样一个规律,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单位GDP所实现的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人均GDP与单位GDP所实现的城镇人口数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是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技术进步的结果,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必然现象。这里我们要找到人均GDP与单位GDP实现城镇人口数的一种相关关系。按照全国的相关性分析,目前,在我国呈现出的是0629的显著相关性,大致呈现一种幂次方曲线。模型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即GDP458GDPRK746CZRKRK0式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为亿元;RK为总人口数,单位为万人;CZRK为城镇人口数,单位为万人。按此建模推算,五普统计万盛实际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447万人,单位GDP实现的人口数为7506人,总人口数269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536亿元。按此推算的城镇人口理论值为826万人,比目前少621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3065。也就是说,万盛现有城镇化水平超过了其产业的支撑能力。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城镇化发展的一个较好办法是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培育力度。考虑到万盛区的实际,旅游业一直以来在万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万盛旅游产业的建设对促进万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非常适时和重要的。旅游产业建设与万盛区城镇化发展万盛区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人口预测对总人口预测的方法很多,考虑到万盛近几年的人口变化情况为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的特点,我们将采用从经济发展角度的方法来进行预测。由于万盛经济存在着结构单一、总量偏小等问题,预计旅游产业的建设将大大优化万盛经济结构,使万盛经济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所以我们这里将采用全国水平来进行估算。从全国及重庆市的人口变化与GDP的关系看,两者之间呈现出对数相关关系,即建立两者之间的统计函数关系YAXB其中Y为人口数(万人),X为GDP(亿元),A和B分别为函数的系数和常数。选取最近十年的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常数A和B的值分别为A12984;B231104。根据十六大的战略部署,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此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即GDP实现年均72的增长目标。重庆市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GDP达到3300美元。根据这一战略部署,万盛区GDP的增速在今后20年应不低于9。根据万盛近两年的发展实际来看,万盛GDP增长率一直在65左右徘徊。通过旅游产业区建设,充分发挥万盛旅游资源优势,实现GDP年均增长率9的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根据这一分析,可以预测出各个阶段的经济总量,(近期年均增长率采用12、远期采用87)从而预测出2007年、2020年GDP总量分别为27亿元、80亿元(基期采用2002年GDP1536亿元为准)。分别将上述数据代入方程式可预测出2007年、2020年人口总量分别为2740万人、2880万人。城镇化水平预测基于同样的考虑,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我们相应采用经济拟合法。按照全国的相关性分析,目前,我国呈现出的是0629的显著相关性,大致呈现一种幂次方曲线。模拟为一元二次方程,即GDP458GDPRK746CZRKRK0式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为亿元;RK为总人口数,单位为万人;CZRK为城镇人口数,单位为万人。前面我们分析发现万盛的城镇化水平因其特殊性,存在着严重的虚化问题。反映出了万盛现有城镇化水平超过了产业的支撑能力。我们采用最新的2002年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02年万盛实际的城镇化水平应为3064。实际城镇人口超出经济正常支撑人口621万人。分别将相应指标代入上式可预测出2007年、2020年城镇人口数分别为13万人、1933万人。如果考虑到万盛城镇人口存在虚化的事实,那么万盛实际城镇人口应分别为1721万人、1933万人(年均吸纳率采用20,2020年消除城镇化虚化现象)。由此分析可估算出2007年、2020年万盛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28、671。参照体系规划数据,确定出2007年、2020年万盛城镇人口为1721万人、2123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28、737。旅游产业建设对万盛社会就业的影响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消费主要是消费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以服务为中心,将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联结起来,全过程地提供劳务。即使旅游发达国家采用更多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旅游消费最终还是要人对人的直接服务。因此,在每个旅游要素的消费过程中都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当然,同样是劳动密集型,但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会存在着相对用工数量上的差异。但无论如何与其它行业相比它还是相对劳动力密集。这本身就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旅游业的就业劳动系数较大。用旅游消费的乘数效应来看待旅游与就业相互关系,可以看出旅游业产业关联性强,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就业的发展将牵动相关部门的就业发展,旅游业的就业会产生带动社会就业乘数效应。WTTC根据直接就业与间接、诱发就业的数量关系,得出就业乘数在243之间。最近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又将就业乘数调升为旅游业每就业1人,则带动社会就业57人。此外,国内外学者还以旅游者人数和消费额测算就业乘数。北京旅游者与增加就业机会之间的关系,从翔实的数据推导出,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之比为12352,就业总数与旅游者之比为134。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位游客能创造0295个新的就业机会。另据该市测算,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会创造5个社会就业机会。目前其旅游直接就业3278万人,带动间接就业1639万人。旅游业对增加社会就业的贡献度由此可见一斑。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北京市的统计数字来初步估算一下万盛旅游产业的发展所能提供的社会就业机会。根据我们的预测,其游客规模按规划期分别为(具体计算方法详见第六章)近期期末游人规模(2007年)12599万人次远期期末游人规模(2020年)26873万人次按照北京市的统计数据游客数/就业数34;那么计算可得规划期限内,旅游业带动的社会就业人数分别为(游客高峰系数经验值取40;旅游业直接、间接就业比取全国平均水平15;)近期期末(2007年)直接就业7500人;间接就业38000人;合计45500人;远期期末(2020年)直接就业16200人;间接就业81000人;合计97200人;旅游产业建设对万盛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一个地区城镇化的水平本质上反映的是该地区的经济水平。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区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16,呈现极显著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估算万盛产业收益占有GDP的比率,来了解其对万盛城镇化水平的影响。首先估算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这里我们采用万盛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