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煤矿水保方案_第1页
xx煤矿水保方案_第2页
xx煤矿水保方案_第3页
xx煤矿水保方案_第4页
xx煤矿水保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保资证甲字第053号工程设计甲级170015SJ煤矿整合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建设单位煤业有限公司编制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二八年一月2批准核定审查校核编写参加人员3目录1综合说明111主体工程概况1111项目概况1112项目区概况1113前期进展情况2114方案编制情况2115方案编制深度2116设计水平年312项目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划情况、防治标准执行等级3121项目所在地水土流失防治区划情况3122防治标准执行等级31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3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315水土流失预测结果41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417水土保持监测418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519结论与建议5110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52方案编制总则721编制目的和意义7211编制目的7212编制意义722编制原则723编制依据8231法律法规8232部委规章92233规范性文件9234规范标准10235技术文件及资料1024防治标准执行等级1125方案编制深度1126设计水平年113项目概况1231项目基本情况12311地理位置12312整合前基本情况13313整合煤矿与原煤矿的关系16314工程规模与特性1732项目组成及总体布置18321项目组成18322总体布置1833工业场地以开拓方案选择19331工业场地的选择19332开拓方案比选1934生产系统21341地面生产系统21342井下生产系统22343地面运输系统2535工程占地2536土石方调配26361地面系统土石方情况26362地下系统土石方情况26363土石方调配2637施工组织设计2373设计原则23371材料来源2372施工方法2374施工进度238工程投资44项目区概况541自然条件5411地形地貌5412气象5413水文5413土壤植被5414地质地震642社会经济643土地利用现状644水土流失745水土保持9451周边矿井水土保持成功经验9452整合前煤矿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10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1151工程引起水土流失分析11511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分析11512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分析1152主体工程开拓方案分析评价1253工程占地水土保持分析评价1354施工组织设计分析与评价1355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部分的分析与评价1456施工组织设计分析评价1757结论性意见176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18461防治责任范围18611确定原则18612确定依据18613防治责任范围1862防治分区19621分区原则19622防治分区划分197水土流失预测2171预测任务与基础21711预测任务21712预测基础2172预测时段和单元21721预测时段21722预测单元2173预测内容和方法22731预测内容22732预测方法2374预测参数确定24741原生侵蚀模数24742扰动后侵蚀模数2474预测成果25741扰动地表面积2574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26743弃渣量预测26744可能造成的流失量27745水土流失危害预测3075预测结论及分析30751预测结果30752综合分析305753防治的指导性意见30754对施工进度安排的意见31755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指导性意见318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局3281防治目标3282防治措施布设原则3283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33831总体思路33832措施体系33833总体布局3484分区水土保持措施35841工业广场防治区35842附属系统区38842排矸场防治区39843井田塌陷区46844老矿区4785工程量4786施工组织设计49861施工条件49862施工方法50863施工布置51864施工进度519水土保持监测5291监测目的和原则53911监测目的53912监测原则5392监测内容和方法53921监测内容53922监测方法54693监测程序5594监测点布设56941布设原则56942监测点布设5695监测时段和频次5796工作量与设备57961工作量57962监测设备5897监测成果管理5810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59101投资估算591011编制原则591012编制依据591013价格水平年591014编制方法601015投资估算62102效益分析641021防治效果641022效益分析6511实施保障措施66111组织管理66112后续设计66113招投标66114施工管理67115水土保持监理67116水土保持监测67117水土保持竣工验收68118水土保持资金来源和管理68119监督管理6871110公众参与6812结论与建议70121结论70122建议71附件附件1、煤矿(整合)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的委托函。附件2、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5号)附件3、关于对煤矿(整合)工程开采设计方案设计的批复(黔煤规字【2007】329号)附件4、关于煤矿(整合)工程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的承诺书。附件5、关于煤矿(整合)工程水土保持监理的承诺书。附图附图1、地理位置图附图2、矿区附近水系图附图3、井田范围图附图4、开拓系统及井巷布置图附图5、工业场地布置图附图6、防治责任范围图附图7、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8、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9、水土保持分区及措施布置图附图10、生产场地植物措施配置图附图11、辅助生产区绿化植物措施配置图8附图12、办公生活区景观绿化植物措施配置图附图13、附属系统区植物措施配置图附图14、道路绿化典型设计图图附图15、排矸场水土保持平面布置图附图16、排矸场水土保持剖面图附图17、排矸场水土保持局部大样图附图18、排矸场顶面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图附图19、水土保持监测点布置图11综合说明贵州省为西南煤炭资源强省和煤炭生产大省,2005年全省煤炭外运量为3361万吨,在周边省区占有1020不等的市场份额,与北煤南运相比无论在价位还是在煤质或品种上均具有优势,而且开发强度较低。随着国家的产业政策、资源保护和环保政策的日益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为贵州省加快实施“西电东送”电煤基地建设和“黔煤外送”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目前,全省现有的煤炭产量不能满足“西电东送”的战略实施需求(预计到2010年电煤需求量为3230万T/A),同时,周边缺煤省区对贵州省优质煤炭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在考虑北煤南运的情况下,仍需从贵州省调入大量煤炭。11主体工程概况111项目概况为了规范小型矿井的生产,预防煤矿安全事故,减少资源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需对部分小型矿井进行资源整合。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2006205号的批复,同意将原打磨坡煤矿、原滥坝田煤矿、原谢家冲煤矿、原煤矿四家煤矿整合为煤矿,生产规模为15万T/A。煤矿为资源整合矿井,距中寨乡35KM,距县城约68KM,行政区划隶属中寨乡,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6311081710,北纬260841260945,矿区面积为0678KM2。有乡村公路通往矿区,交通较为方便,矿井设计可采储量26184万T,服务年限125A,矿区地震烈度为度,矿井拟利用的原煤矿工业场地,该工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项目建设工期17个月,总投资159964万元,其中土建总投资40898万元。矿井吨煤投资为10664元/吨。112项目区概况区内地处黔西高原向黔中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东部高西部低。矿区位于郎岱向斜北东翼,总体呈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属较复杂类型,地震烈度为度,区域稳定性较好。项目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春季一般干旱少雨,冬季常有降雪,高山多有凌冻。矿区地表水系不发育,矿区内无溪沟、水塘分布,仅在矿井范围之外的南西面有一条常年流水溪流,溪沟枯水期流量为542L/S,洪水期比枯水期大5102倍。项目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类型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和紫色土,黄壤、黄棕壤、广泛的分布于矿区,其它土壤零星分布。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井田范围内植被属亚热带常绿林,矿井周围自然植被以低矮次生灌丛草坡为主,乔木较少,林草覆盖率约30左右,农业植被以水稻、玉米为主。项目区属珠江流域的北盘江水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781T/KM2A,属轻度水土流失区。项目区容许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KM2A),是水利部公告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也属于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113前期进展情况煤矿于2007年9月委托贵州省地质矿产开发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编制完成了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07年10月委托贵州丰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煤矿开采设计方案,2007年11月委托贵州省地矿建设工程施工公司编制完成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07年10月贵州省煤炭管理局以【2007】329号文对煤矿开采设计方案做了批复。114方案编制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煤矿(整合)工程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鉴于此,煤矿于2007年12月委托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随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成立了项目工作组,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和要求,项目工作组详细调查项目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在现场勘测重点部位的基础上,通过对煤矿开采工艺特点和工程特性等的分析,编制完成了煤矿(整合)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115方案编制深度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遵循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的原则,确定煤矿(整合)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为可行性研究阶段。3116设计水平年本工程为建设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水平年为工程竣工后交付使用的第一年,根据本项目的安排,建设期从2008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0年2月基建期结束,相应的方案设计水平年为2010年。水土保持方案生产期服务年限为10年(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至2018年到期。方案服务年限到期后应另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12项目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划情况、防治标准执行等级121项目所在地水土流失防治区划情况项目区所在地属于水利部公告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也属于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122防治标准执行等级项目区所在地属于水利部公告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也属于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的确定原则,中坝煤矿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执行标准等级为一级。结合项目区的降雨和环境条件,经修正后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扰动土地整治率97,土流失总治理度93,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8,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8。1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影响水土保持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其一是采煤沉陷引起地表移动、沉陷等地表变形,改变了原有地表形态,可能引起滑坡、坍塌等导致植被损坏。其二是因地下水的疏干,可能影响地表植被涵养水层的水资源,影响地表植被生长,进而使生态环境恶化。主体工程设计成果中有关矿井的总体布局、施工方法、排水等设计已考虑到水土保持措施,因此,可以认为主体工程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可行,可以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就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要求而言,具有建设的可行性。但主体工程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上尚有不足和不够完善之处,如主体工程中工业工厂的绿化措施没有设计等,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依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的原则和依据,煤矿(整合)工程水土流失防治4责任范围为总面积6780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925HM2,直接影响区面积5855HM2。15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扰动地表,破坏植被,以及排弃的土、石、渣等堆积物而引起新的水土流失,经预测,工程建设扰动地表面积为925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435HM2,项目建设和生产期间产生弃土弃渣588万M3,在无设防条件下弃渣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达457821T,新增水土流失424837T。另外,采矿可能导致地表沉陷,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将使沉陷区部分土地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1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根据本项目的建设特点,为有效的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将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5个分区,在设计措施上突出拦渣、临时工程和植被恢复,采取以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综合治理因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本项目水土保持新增工程措施有土方开挖306303M3,土方回填39034M3,M75浆砌块石385455M3,M10水泥砂浆勾缝672849M2,沉沙池2个,人工倒运填土23648M3,砂石垫层32844M3,土地整治1869000M2。植物措施有植树9794株,种草266HM2。临时措施有临时排水沟89613M,铺设土工布440880M2,袋装土拦挡12109M3。17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主要针对不同时段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等进行监测。监测方法采取调查与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在监测点,根据监测内容及要求布设监测断面,定时观测和典型采样相结合,获取数据。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计划配置2名监测人员对项目区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状况进行监测,监测工作分为工程准备期、工程施工期和生产运行期三个时段。工程准备期全面监测一次,工程施工期监测时段为3年,在每年的汛前、汛期、汛后各一次,遇暴雨增加测一次,生产运行期的监测时段确定为2年,每年汛前、汛后各一次。518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本项目新增水土保持工程投资25689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12155万元,植物措施6875万元,临时工程投资296万元,独立费用4528万元,基本预备费1400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435万元。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以后,项目建设区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96;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907;拦渣率983;林草植被覆盖率为348;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92;水土流失控制比为11。项目区的新增侵蚀基本得到治理,区域的生态损失(主要为植被损失)得到有效补偿,矿区的生产运行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19结论与建议虽说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成果中已考虑了部分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但尚有不足和不够完善之处,在认真落实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有关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后,基本上可以满足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而言,本项目没有制约因素,具有建设的可行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征占地应尽量控制在征地范围内,尽量减少对项目周边地区土壤和地表植被的破坏。土方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季,同时应及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以防止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有关部门配合,做好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管理和监督,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并开展水土保持工程监理。110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煤矿(整合)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具体见表11。6表11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特性表项目名称煤矿(整合)工程地理位置中寨乡所属行业煤炭采掘工程总投资159964土建投资40898工程总工期17个月设计水平年2010年项目内容面积(HM2)挖方量(万M3)填方量(万M3)工业场地区32101110261排矸场区19600350016附属系统区04800430043项目组成国家、省级防治区类型国家和省级重点治理区地貌、土壤类型中中山,黄壤气候、植被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扰动地表面积(HM2)925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500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1781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6780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435项目建设区(HM2)925水土流失预测总量(T)457821直接影响区(HM2)5855新增水土流失量(T)424837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排矸场区、工业场地区扰动土地整治率()97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3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8防治目标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8主要工程量投资工程措施土方开挖306303M3,土方回填39034M3,M75浆砌块石385455M3,M10水泥砂浆勾缝672849M2,沉沙池2个,人工倒运填土23648M3,砂石垫层32844M3,土地整治1869000M212155植物措施植树9794株,种草266HM26875防治措施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89613M,铺设土工布440880M2,袋装土拦挡12109M3296水土保持投资25689防治费25009独立费4528水土保持补偿费435监理费1073监测费960方案编制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建设单位煤矿地址武汉汉阳郭茨口地址中寨乡项目负责人及电话雷少平法人及电话联系人及电话王中敏02784860237联系人及电话传真/邮编02784860322430051传真/邮编电子信箱MIELY163COM电子信箱72方案编制总则21编制目的和意义211编制目的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和贵州省有关水土保持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工程涉及区域的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定工程水土保持责任范围,预测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措施,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安全得到保障,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为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指导下阶段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作。212编制意义煤矿(整合)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占压土地,扰动地貌、损坏植被,并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若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将导致项目区水土流失增加。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依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指导思想,编制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可以实现“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目的。通过水土保持方案的全面落实,可有效地控制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避免产生潜在的水土流失,确保当地经济活动不受影响,对于防治因工程开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编制原则(1)坚持全面防治和局部防治相协调的原则针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和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科学合理的配置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正确处理全面防治和局部防治,综合防治和单项防治的关系。(2)严格遵守“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重点防治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尤其是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临时性水土保持措施和施工工艺与时序的安排,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的特色。8(3)坚持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原则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水土保持措施,使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与主体工程设计相衔接、相互补充和协调一致。(4)坚持重点突出和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工程实际,合理布置各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建立造型美观、结构合理、功效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提出一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水土保持方案。(5)坚持水土保持措施和主体工程建设相协调的原则水土保持方案应为主体工程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并为之服务,其措施的选择与布设须与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相衔接,并与煤矿生产建设安全运营相结合。(6)生态优先,绿化美化环境的原则将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基本措施,优先考虑土地复垦利用及林草措施,并使控制水土流失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持和恢复土地生产力有机结合起来。(7)安全、经济、实用原则力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做到安全、经济、实用。23编制依据23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3月19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18日);(9)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2月10日)。9232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第5号令公布根据2005年7月8日水利部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修改;(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2000年1月31日;(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6号令,根据2005年7月8日水利部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修改;(4)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9号令2004年9月15号);(5)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水建管2007第28号;(6)贵州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试行)(1995年3月1日贵州省水电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发布)1994年8月18日);(7)水利部关于规范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的意见(水保2005121号2005年6月22日);(8)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233规范性文件(1)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0038号,2000年11月26日;(2)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水利部水保2004332号;(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水保1994513号;(4)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水利部水保监200115号,2001年6月6日;(5)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等国经贸字199880号);(6)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国土资源部2004165号,2004年5月31日);(7)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10意见(保监200522号);(8)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9)水利部、国家煤炭工业局关于加强煤炭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保1999398号,1999年7月23日);(10)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黔府发199852号;(11)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2006第2号);(12)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黔房价【2007】84号);(13)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水建管2007第28号文。234规范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L9096);(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6)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7)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8)防洪标准(GB5020194);(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2005);(12)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6);(1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1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GB60001999);(15)豆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GB61411985);16)禾本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GB61421985);(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9)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11235技术文件及资料(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3)水土保持规划;(4)综合农业区划;(5)煤矿(整合)工程开采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及批复;(6)其它相关资料。24防治标准执行等级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规定,国家关于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定了6个量化指标,分别是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项目区所在地属于水利部公告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也属于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的确定原则,煤矿(整合)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执行标准等级为一级。25方案编制深度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遵循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的原则,确定煤矿(整合)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为可行性研究阶段。26设计水平年本工程为建设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水平年为工程竣工后交付使用的第一年,根据本项目的安排,建设期从2008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0年2月基建期结束,相应的方案设计水平年为2010年。水土保持方案生产期服务年限为10年(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至2018年到期。方案服务年限到期后应另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123项目概况31项目基本情况311地理位置煤矿为资源整合矿井,由原煤矿、原打磨坡煤矿、原谢家沟煤矿和原滥田坝煤矿整合为煤矿,煤矿位于中寨乡,行政区划隶属中寨乡。矿井距中寨乡35KM,距县城约68KM,有乡村公路通往矿区,交通较为方便。312整合前基本情况3121煤矿(1)井田界限原煤矿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拐点坐标见表14),面积00464平方公里,开采标高由1475M至1425M。原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具体见表31。表31整合前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点号X坐标Y坐标12894030003552756000228941650035527870003289384500355280350042893720003552778000面积0114KM2采矿标高由1494M至1420M(2)开采简况中寨乡煤矿位于黑拉嘎井田,始建于1999年,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矿井,企业性质属于合股,法人代表为谢雄。矿区面积0464KM2,矿区范围内有可采煤层M1、M3、M7、M18、M19、M20、M23、M28煤层,其中M1、M3、M7局部可采或不可采,M18、M19、M23、M20、M28煤层五层全区可采,经储量核实2005年初保有储量为3295万吨,采用斜井开拓,主采M18和M19煤层,现在1375M水平以上的M18和M19煤层的煤炭资源已经采空,开采方式采用壁式采煤法,单体液压支护,顶板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截至2006年底,该矿保有资源13储量为30万吨。(3)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开拓,中央并列式通风,工业场地位于矿区的中部,主井井口位于工业场地内的M19煤层露头线附近,井筒采用水泥砌块砌碹支护布置在M19煤层底板的基岩之中,目前井筒状况保持良好,可以作为整合后的副井。风井井口位于M20煤层露头线附近,井筒沿煤层的倾斜方向布置在M20煤层底板基岩之中,采用石门和采掘工作面的回风顺槽相连,运输石门将主斜井和运输顺槽相连,采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护,现在的1375水平标高的M18和M19煤层已基本上开采完毕,风井井筒变形严重,不能使用,在新的设计中不考虑利用。3122打磨坡煤矿(1)井田界限原打磨坡煤矿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面积0114平方公里,开采标高由1494M至1420M。整合前打磨坡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具体见表32。表32整合前打磨坡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点号X坐标Y坐标12894030003552756000228941650035527870003289384500355280350042893720003552778000面积0114KM2采矿标高由1494M至1420M(2)开采简况中寨乡打磨坡煤矿位于黑拉嘎井田,始建于1997年,整合前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矿井,企业性质为合股,法人代表贺卫恒。矿区面积为0114KM2。矿区范围内有可采煤层M18、M19、M20、M23和M28等五层,局部可采煤层三层分别为M1、M3、M7,整合前主采M18和M19煤层,矿区范围内的M18和M19煤层已全部采空,采煤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法,采用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护。(3)开拓方式打磨坡煤矿位于整合后的矿井的西部,采用斜井开拓,中央并列式通风,工业场地位于原矿区的中部,主井和风井井口位于工业场地内的M23煤层露头线附近,14井筒均布置在M23煤层之中,因井筒垮塌变形严重,在新的设计中不考虑利用。3123谢家沟煤矿(1)井田界限原谢家沟煤矿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面积00564平方公里,开采标高由1480M至1445M。原谢家沟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具体见表33。表33整合前谢家沟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点号X坐标Y坐标12894640003552843000228945050035528555003289469000355287650042894855003552864500面积00564KM2采矿标高由1480M至1445M(2)开采简况中寨乡谢家冲煤矿位于黑拉嘎井田,始建于1997年,整合前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矿井,企业性质为合股,法人代表王培钦。矿区面积为0078KM2。开采深度为14651410M。矿区范围内有可采煤层M18、M19、M20、M23和M28等五层,局部可采煤层三层分别为M1、M3、M7,整合前主采M18和M19煤层,1375M标高以上的M18和M19煤层已全部采空,矿井回采率85,采区回采率达到90,采煤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法,采用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护。顶板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截至2006年底,矿区范围内的保有储量为15万吨。(3)开拓方式谢家冲煤矿位于整合后的矿井的东部,采用斜井开拓,中央并列式通风,工业场地位于矿区的偏东部,主井井口位于工业场地内的M19煤层露头线附近的1463米标高,井筒采用水泥砌块砌碹支护布置沿315的方位角按29的倾角布置在M19煤层底板的基岩之中,目前井筒状况保持良好,可以作为整合后的东翼的风井。风井井口位于主井以东33M的M19煤层露头线附近,井筒沿煤层的倾斜方向布置在M19煤层底板基岩之中,采用石门和采掘工作面的回风顺槽相连,运输石门将主斜井和运输顺槽相连,采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护,现在的1375水平标高的M18和M19煤层已基本上开采完毕,风井井筒变形严重,不能使用,在新的设计中不考虑15利用。3124滥田坝煤矿(1)井田界限原滥田坝煤矿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面积00386平方公里,开采标高由1465M至1400M。整合前滥田坝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具体见表34。表34整合前滥田坝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点号X坐标Y坐标12894305003552808000228941700035527900003289405000355279500042894125003552818000面积00386KM2采矿标高由1465M至1400M(2)开采简况滥坝田煤矿位于黑拉嘎井田,始建于1995年,整合前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矿井,企业性质属于合股,法人代表彭丁明。矿区面积00386KM2,允许开采深度14651400M,矿区范围内可采煤层有5层,分别为M18、M19、M20、M23、和M28,局部可采煤层三层分别为M1、M3、M7。采用斜井开拓,主采M18和M19煤层,现在1375M水平以上的M18和M19煤层的煤炭资源已经采空,矿井回采率85,采区回采率达到90,采煤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法,采用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护。顶板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截至2006年底,矿区范围内的保有储量为15万吨。(3)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开拓,中央并列式通风,工业场地位于矿区的偏西部,主井井口位于工业场地内的M20煤层露头线附近的1445米标高,井筒采用水泥砌块砌碹支护布置沿304的方位角按20的倾角布置在M20煤层底板的基岩之中,目前井筒状况保持良好,可以作为整合后的西翼的风井。风井井口位于主井以东18M的M20煤层露头线附近,井筒沿煤层的倾斜方向布置在M20煤层底板基岩之中,采用石门和采掘工作面的回风顺槽相连,运输石门将主斜井和运输顺槽相连,采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护,现在的1375水平标高的M18和M19煤层已基本上开采完毕,风井井筒变16形严重,不能使用,在新的设计中不考虑利用。313整合煤矿与原煤矿的关系整合后的煤矿将以原煤矿基础,充分利用其主井和工业场地,原滥坝田煤矿的主井作为整合后的一采区的西翼风井,原煤矿的主井作为整合后的副井,谢家冲煤矿的主井作为整合后的一采区的东翼风井。生产场地拟利用原煤矿的生产场地做适当扩大改造后加以利用。原有设备在满足安全及相关规程规定的情况下考虑部分利用,不满足安全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设备均不考虑利用。314工程规模与特性3141井田范围整合后的煤矿矿区范围由8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0678平方公里,开采标高由1494M至1250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6311081710,北纬260841260945。整合后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具体见表35。表35整合后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X坐标Y坐标0289493300355285863012894547003552882110228942150035528604503289393800355284618042894045003552832260528936680035527787306289402700355275218072894237003552783930面积0678KM2采矿标高由1494M至1250M3141资源储量根据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止2007年8月底累计煤炭资源量5732万吨。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166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4930万吨、断层保安煤柱为202万吨、村寨保安煤柱为346万吨,另开17采消耗(即采空区的资源储量)资源储量88万吨。3141工程特性煤矿(整合)工程特性如下项目名称煤矿(整合)工程建设单位煤业有限公司建设地点贵州省中寨乡主要目标煤矿主要销往六枝火电厂,少量供应当地民用及化工企业工程等级小型工程性质整合工程规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服务年限125A施工内容地下开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工程进度矿井建设总工期为17个月工程总投资159964万元,其中土建总投资40898万元吨煤投资10664元/吨。32项目组成及总体布置321项目组成煤矿(整合)工程建设区由工业广场区、排矸场区、附属系统区、老矿区等4大部分组成。工业广场区包括地面生产场地区、辅助生产场地区、办公生活区、场内道路;附属系统区包括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炸药库等;排矸场区包括排矸场、排矸运输道路。本项目建设区域内无人口居住,因此,不考虑拆迁安置问题。322总体布置(1)工业广场区工业场区包括生产场地区、辅助生产场地区、办公生活区及道路区。经实地考察,该场地内无滑坡、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场地位置较高,基本上不受洪涝威胁。为了配合矿外的建设和生产需要,简化系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将工业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布置,在工业广场内布置有坑木加工房和矿井机修间及材料库、灯房、浴室、任务交待室等,矿井机修间承担矿井机电设备的18日常维护和小修,以及维持矿井的正常工作。(2)排矸场区排矸场选择在工业场地附近低洼地,井口及井下出来的矸石采用窄轨运至排矸场排弃,矸石暂不考虑作为其它用途。排矸场底部标高1455M,顶部标高1470M。排矸场呈南北走向,走向长约280M,宽约115M,占地约287HM2,可堆矸高度15M,容量约925万M3。(3)附属系统区1)供电该矿主一回路电源来自捞河电站,主二回路来自郎岱电站,两条回路接入矿区10KV变电所,电源方便,电源可靠,选择距井口80M处设变电所,周围设护栏保护,能满足矿井生产要求。2)供水生活用水为矿井附近的泉水。生产和消防用水,取自附近的泉水,不足部分利用井下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复用。地面生活生产、及消防用水为同一供水系统。在工业场地附近的山坡上修建一座400M3的消防生产水池和100M3生活水池各一座,从水源铺设一条DN65焊接钢管至100M3地面生活水池,再由生活用水及净化水池各铺设一条钢管至400M3地面生产、消防水池,然后由生产消防水池接出两条DNL00焊接钢管,一条到地面工业场地,一条通井下,以静压供水方式向井上下供水。3)炸药库由于矿井距离爆破材料厂较远,为满足生产的要求,需考虑设置矿井炸药库,能力为LT,半埋入式库房。位置选择在工业场地东北面一山凹处,附近无民房,距工业场地约300M。33工业场地以开拓方案选择331工业场地的选择工业场地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工业场地应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2)本矿井为整合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的选择应有利于开拓开采和工作面的接替;(3)井口及工业场区的选择应考虑少占良田好土,少拆迁或者不拆迁村庄或房屋;(4)工程地质较好的平坦地段,节省初期投资和缩短建井19工期。根据地形地貌,井筒布置,经实地考察,矿井拟利用的原煤矿的生产场地做适当扩大改造后加以利用,该场地内无居民,无滑坡、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场地位置较高,基本上不受洪涝威胁。332开拓方案比选根据整合前各煤矿原有井筒布置情况、井下巷道状况、采空区分布情况以及工业广场的布置情况以及矿区范围内地形地貌、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确定开拓方案如下方案一充分利用原有的井筒和工业场地整合后的煤矿充分利用原煤矿的工业场地作为整合后的工业场地,由于受F1断层的影响,将矿区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划分为两个采区开采,F1断层以东为一采区,F1断层以西为二采区,先开采一采区,二采区作为一采区的接替,充分利用滥坝田煤矿的主井作为整合后的一采区的西翼风井,原煤矿的主井作为整合后的副井,谢家冲煤矿的主井作为整合后的一采区的东翼风井,在原煤矿的主井(整合后作为副井)附近布置一条主井,该主井布置在M23煤层和M28煤层之间的基岩之中采用锚喷支护(软岩短和破碎带采用料石砌碹作为永久支护);打磨坡的主井作为二采区的风井,重新在原主井(整合后为风井)附近布置一条主井。主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井口坐标为X2894540M,Y35525330,Z1476;井筒以184的方位角沿煤层的倾斜方向按25的倾角布置在M23煤层底板的基岩之中,一直掘到1274M标高,然后在该标高布置井底水仓,在1300水平布置运输石门,分别从M23煤层的底板掘到M18煤层之中,然后沿煤层的走向方向布置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采用切眼、人行上山相连,回风顺槽风井相连,首采工作面布置在矿区东翼M18煤层之中的11801采面,备用工作面布置在西翼M18煤层之中的11802采面。这样就完成一采区的生产系统的布置。主井掘到1300M标高后布置一条1300水平运输大巷穿过F1断层,然后采用运输石门和个煤层的运输顺槽相通,运输顺槽沿煤层的走向布置在各煤层之中,采用切眼和回风顺槽相沟通,并采用回风上山、人行上山和材料上山分别和回风顺槽相通,二采区总回风巷穿过F1断层分别和西翼风井以及回风顺槽相沟通,这样就完成了二采区的生产系统布置。方案二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场地重新布置主井和副井20仍然将矿区范围的煤炭资源开采划分为两个采区进行开采,F1断层以东为一采区,F1断层以西为二采区,先开采一采区,二采区作为一采区的接替,原有的井筒(滥坝田煤矿的主井和副井、谢家冲煤矿的主井和副井、煤矿的风井)全部封闭,只保留煤矿的主井作为整合后的风井,在原煤矿的主井附近布置两条井筒(主井和副井),该两条井筒均布置在M23煤层的底板基岩之中,采用锚喷支护。主井和副井一直掘到1300M标高,在该标高布置井底水仓,总的开采方式为分阶段从上往下进行开采。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分别沿煤层的走向布置,运输顺槽和主井、副井相连,回风顺槽和回风斜井相连。用石门将M18、M19、M20、M23和M28煤层相连,先开采M18煤层,最后开采M23煤层。不同开拓方案有缺点对比具体见表36。表36不同开拓方案对比表方案优点缺点方案一1、充分利用原有的井筒和井巷,减少井巷工程。2、井巷工程量小,初期投资少,达产时间短。3、系统简单,便于管理。要维修部分井巷,维修时安全难度加大。方案二三条井筒同方位布置,相互不干涉,便于优化。1、井口位置较低,容易受到洪水的威胁。2、井巷工程量大,初期投资大3、施工工期较长,达产时间晚。方案一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场地,只需要布置一条井筒,充分利用原有的井筒和井巷(11902回风顺槽、滥坝田主井和谢家冲主井),方案二需要布置三条井筒,方案一相对方案二井巷工程量要少;从系统上分析,方案二的系统较方案一要简单点,但是在开采二采区时通风线路较长,从安全和管理的角度上出发,方案一又较方案二优,推荐方案一。34生产系统341地面生产系统(1)煤产品方案及加工方式本矿井规模较小,原煤经简易筛选就基本满足要求,暂时不上洗选设施,原煤出井后经简易筛分人工选出矸石后出售。(2)地面生产系统布置21地面生产系统本着生产环节简单、实用、紧凑、节约投资、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设计原则,根据小型矿井设计规范,设计考虑在矿井主井工业广场设储煤场。煤炭运输工艺流程为原煤刮板运输机、皮带运输机主平硐(皮带运输机)储煤场汽车外运。为了配合矿外的建设和生产需要,简化系统,在工业广场内布置有坑木加工房和矿井机修间及材料库、灯房、浴室、任务交待室等,矿井机修间承担矿井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小修,以及维持矿井的正常工作。(3)矸石处理方法和运输方式矿井矸石、岩石井巷掘进以及地面多余弃渣将部运至附近排矸场排弃,上面覆土可植树,暂不考虑作为其它用途。342井下生产系统(1)井筒布置1)主井(新建)主井主要作为整合矿井的进风、原煤运输、材料下放矸石提升等,井口坐标为X2894540M,Y35525330,Z1476;井筒倾角25,方位角148,全长476M,S掘981M2,S净901M2,采用锚喷支护,井口及软岩段采用料石砌碹作为永久支护,砌碹厚度为300MM;主井主要用于原煤、进风、排水,铺设管线。铺设22KG钢轨、12米长的木轨枕,材料运输采用1T固定式矿车和MCL6B型材料车,每隔40M设置一个躲避硐以保证行人安全。2)副井(原煤矿的主井)主要作为行人、通风和管线布置等,倾角29,方位角345,井口标高1472888M,全长220M(到1375M标高),S净63M2,S掘664M2采用锚喷支护,井口及软岩段采用料石砌碹作为永久支护,砌碹厚度为300MM。设计采用JKZ型斜巷架空乘人装置,解决人员在斜巷的运输问题。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维护工作量小的特点。它通过电动机带动减速机上的摩擦轮作为驱动装置,采用架空的无极循环的钢丝绳作为牵引承载。钢丝绳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