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项目概况1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12项目简介22报告编制依据53项目区概况731自然条件732自然资源1133社会经济条件1334土地利用现状13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44项目分析16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1642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1743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2144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445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2846公众参与分析29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3051规划原则3052规划依据3153规划方案比选3354推荐方案总体布局说明3455建设内容和标准376投资估算4361投资估算依据436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分项投资比例4363投资进度计划4764资金筹措487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4971土地权属现状497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498项目组织实施管理5081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5082工程建设管理5083工程实施进度5284实施过程控制措施5285项目建设后运行管护方案549效益分析5591社会效益5592生态效益5593经济效益5510结论与建议59101可行性研究结论59102问题与建议6011附表、附件、附图61111附表61112附件62113影像资料63114附图651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根据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精神,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作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意见(中发【2005】1号)精神,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统一,坚持资金和资源配置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使土地开发整理进一步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根据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总体要求,重点支持符合以下条件的土地整理项目(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利用不充分,整理后新增耕地量较大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幅度较大的土地整理项目;(三)水资源总量不足地区的节水效果好、农田灌溉保证率高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东与陕西省的富县相接,北与华池县、陕西省的志丹县为邻,西连庆城县,南与宁县接壤。位于东经1075110842、北纬35383637之间,总土地面积2943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47万公顷,垦耕指数118;林地167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7;草地面积7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55;其它用地面积16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7;人均耕地23亩。项目区位于板桥乡,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区内的农用地比例较高,以旱地为主,塬面为较平整的旱地平田,田坎系数为86,塬边地以零散的、不规整的梯田为主,建设标准不高,田坎系数为174,项目区内还有部分园地、林地以及居民点用地。整体来说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较大,耕地质量有待提高。通过土地整理,配套灌溉设施,既能提高现有耕地质量,又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因此,项目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利用不充分、整理后新增耕地量较大、节水效果好、农田灌溉保证率高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庆阳市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为84532公顷,实施后新增耕地628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74;项目完成后可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灌溉保证率,使作物产量提高20以上,符合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要求。12项目简介121项目类型项目申报为国家投资基本农田整理重点项目。本项目是申报的第一个国家投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庆阳市及对此非常重视,希望通过本项目能推进基本农田整理的整体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本项目以开采地下水和低压管道输配水系统作为主要灌溉方式,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如果本项目能够立项,将为及庆阳市基本农田整理积累经验,起到示范作用,并推动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深入进行。122项目性质本项目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123项目范围项目区位于板桥乡,分A、B两片,A片区建设规模68338公顷,涉及板桥乡的板桥村、曹家塬村、锦坪村。介于东径1075725“至1080000“,北纬353730“至355345“之间。东接瑶子头、阳洼行政村,南接板桥李家庄,西接锦坪行政村孟家桥、下庄村,北临庆城县。B片区建设规模16194公顷,涉及板桥乡阳洼村,介于东径1080005“至1080245“,北纬355730“至355500“之间。东接刘家塬行政村,南接柳沟、瑶子头行政村,西接曹家塬行政村,北临庆城县。124项目规模项目建设规模84532公顷,实施后新增耕地628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74。项目估算总投资241371万元,单位面积投资286万元/公顷(19036元/亩)。125项目工期项目建设拟自实施之日起三年内完成。126项目任务目标该项目工程主要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区总面积84532公顷,项目完成后耕地总面积达到78594公顷,占总面积的93,其中新增耕地6288公顷,占总面积的74,使项目区土地利用率达到100,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34。项目完成后,分布在项目区塬面的耕地整理为标准条田,耕地全部配套灌溉设施,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分布在项目区塬边沟坡旱地全部整理为机耕水平梯田,提高耕地的保土、保墒、保肥能力。项目规划后管灌耕地面积56778公顷,铺设干管145公里,铺设支管81公里,打120米机井17眼,配套水泵17台,架设10KV高压输电线路70公里,低压输电线路850米,配套变压器17台,修建井房17座。修建阀门井281座,泄水井420座。出水拴4051个。项目区内新修建生产路371公里,田间道两侧植树19955株。2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6)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64号);(7)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的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8)关于2003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3】96号);(9)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10)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363号);(11)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国土资源部【2004】115号);(12)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13)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1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15)土壤志;(16)土地资源详查报告(1994年8月);(17)合水农业气候区划报告;(1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2004年土地变更调查报告;(20)基本农田整理规划(20012010年)(2002年11月)。3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理位置项目涉及行政区域,位于庆阳市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东经1075110842、北纬35383637之间,东邻陕西富县,北靠华池县,西连庆城县,南接宁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县东西宽约80公里,南北长130公里,总土地面积294325平方公里。A片项目区介于东径1075725“1080000“,北纬353730“355345“之间,涉及板桥乡的板桥、曹家塬、锦坪三个行政村,东接瑶子头、阳洼行政村,南接板桥李家庄,西接锦坪行政村孟家桥、下庄村,北临庆城县。B片项目区介于东径1080005“1080245“,北纬355730“355500“之间,涉及板桥乡阳洼行政村,东接刘家庄行政村,南接柳沟、瑶子头行政村,西接曹家塬行政村,北临庆城县。312地形地貌在黄土高原地貌分区中,属陕北高原的一部分,大部分面积为黄土覆盖,少数地区石质底部裸露,黄土质地疏松,粒径较粗,胶结力小,易为水流侵蚀成深沟陡壁。黄土地貌虽然也出现深沟细峡及黄土质的陡崖峭壁,但沟壑之间仍残存着面积较大的黄土塬面与长梁。全地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1)山地丘陵位于的东北部,以子午岭为中心向两侧发展,面积1926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7,丘陵地区沟谷纵横交错,由于植被好,坡度较为平缓,沟底多呈“U”形,海拨高度在1100米至1682米之间。(2)高原沟壑位于县境的西南部,面积为99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4,塬面积较为平缓,土壤侵蚀仍以沟蚀为主,沟坡陡立,沟底多为“V”形,海拨高度在1100至1400米之间,自然植被覆盖率较低,塬面被切割的大小不等到。(3)河谷川台在残塬丘陵区和高原沟壑区内,分布着四河七川,均系泾、洛二河的支流,四河为马莲河、城关川河、固城川河、葫芦河;七川是瓦岗川、城关川、苗村川、烟景川、曹家寺川、郭家川、平定川。这些河、川的谷底开阔平坦,两侧川、台地较多,海拨高度在9791100米之间,面积约有5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河川的两侧多形成有三级阶地,是的主要产粮区。项目区属山地丘陵区,以塬、坡地为主要类型,塬面呈鱼脊状,沟坡以13度向两侧倾斜,土壤以黄绵土为主,海拨在10501650米之间,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313水文地质(1)地表水区域分布降水量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在境内总的降水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多年年均降水600毫米,太白固城及段家集、肖咀等乡的东部,年降水量570600毫米之间,是较温润地区;杨坪、城关、柳沟、板桥及蒿咀铺等乡的西北部,多年年均降水600毫米,其它地区平均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2)地下水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川原交错,地下水受其影响分布紊乱,赋存不一,按埋藏条件和含水层性质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潜水,下白垩系松散层潜水及承压水。在板桥、太莪、固城一线以东90以上的黄土梁峁区内水位埋藏复杂,河谷密度大,储水条件差,含水零星,水量微弱,无集中开采条件,仅可解决当地的人畜用水。而项目区位于板桥乡以北的塬区,含水层在120180米之间,储水量较为丰富,单井出水量达120160M3/小时。单井保灌面积在300亩以上。项目区地下水矿化度均小于05克/升,是良好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314气候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地带,距海遥远,因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多西北风,夏半年多东南风,冬冷且漫长,夏热而短促,大陆性温带气候特征明显。(1)光照年均太阳辐射量为12821315千卡/CM2;最多达1406千卡/CM2(1997年),日照时数年平均在2376224918小时之间,日照充足,光能富裕。(2)气温年平均气温7496,气温日较差103163,极度端最低温度277,最深冻土层89CM。(3)降水年均降雨量56095894MM,降水变率较大,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8760。四至十月在作物活跃生长季降水占全年的90以上,对作物的生长有利。但降水集中,易形成暴雨,造成水土流失。(4)蒸发量年蒸发量为14001600MM,是降水量的2倍多,干燥度K值为09161035。(6)无霜期年均初霜日在十月初,终霜日在四月底或五月初,无霜期151160天,80保证率期为143天。最大冻土深度80厘米。315植被项目区耕地主要是人工植被,以粮食作物和农田防护林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一些谷类作物,防护林树种主要是刺槐。项目区内的天然植被主要有蒿、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爬地龙等。316土壤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垆土类,黄绵土类,红土类,潮土类,灰褐土类,水稻土类,淤土等七个土类二十种。土类分布情况是林区为灰褐土;塬面主要为黑垆土、黄绵土;山地和川道多为黄绵土;其次河流沿岸分布有淤土;子午岭林区河谷地带有小面积的水稻土。黑垆土类熟化层深厚,质地均匀。它是在温带森林和干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长期发育而成。又经人类长期耕种,上层较疏松,下层较粘重,蓄水保墒能力强,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黄绵土类熟化层较薄,它是在黄土母质上经过耕种发育起来的一种不完全的土壤。土质疏松,土色棕黄,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无明显的剖面发育,层次不明显。该土壤不砂不粘,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较低。据八十年代对不同土类,不同肥力的农耕地、林草地等六十一个土壤样品化验结果,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414之间。子午岭林区的太白、蒿咀铺、太莪乡的林草地有机质含量较高,达到12。根据土壤养分判断指标,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00400斤,速效氮须大于40PPM,磷大于15PPM,钾大于40PPM。按此标准,土壤养分总体上是氮少、磷缺、钾丰富,有机质贫乏,项目区土壤主要为黄绵土,肥力水平较低按国家土壤肥力分级属五级或六级。项目区主要土壤养分分析表土类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PPM速效磷PPM速效钾PPMPH值黄绵土07340049014439828461539852317自然灾害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频繁,项目区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干旱、霜冻、冰雹、暴雨、低温连阴雨等五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据气象资料记载,解放以来,遭旱灾十五年,霜冻二十二年,雹灾十七年,水灾十五年。32自然资源321光热资源项目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多年平均日照数27077小时,农作物生长期49月为15757小时,占全年日照数的58,太阳总辐射量为1467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51天,不小于10的积温2979。322水资源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降水补给,同时受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影响,分布不均,总的趋势由东向西递减。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在20毫米左右,每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产生径流量152万立米;西部的高原沟壑和残塬丘陵区径流深在2030毫米,每平方公里产生径流量23万立米。径流量年内分配随着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根据多年平均资料分析,在16月份中,35月份产生的径流量较多,要占全年径流总量的22,为雪融所形成的春汛径流量,6月份径流量偏小,使春汛后的低潮,7月份随雨季的到来径流量猛增,相当于6月份的5倍,7月份后的各月径流量则较均匀地逐月下降至次年的元月。全年的径流量多集中在79月,其量占总量的46,虽然量多但目前利用率较低。项目区处于城关川河和马莲河流域的交汇处,但项目区所处地势较高,从河道提水灌溉投资较大,且城关川河常年径流量极不稳定,所以项目区不能提水灌溉。本次规划考虑项目区在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的基础上,利用机井适度开采地下水对项目区农作物进行补充灌溉。323生物资源项目区内气候温和,境内生物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豆类、薯类、蔬菜等药材有甘草、柴胡等。33社会经济条件根据2004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全县共辖3镇9乡,80个行政村,4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87万人,非农业人口3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71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板桥乡总土地面积1332平方公里,折1331625公顷。全乡共辖板桥、西庄、马洼、司家峁、田窑、锦坪、曹家塬、沟圈、刘家庄、阳洼、瑶子头、柳沟十二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总人口19669人。其中农业人口19216人,非农业人口453人。人均耕地26亩。2004年农业总产值33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4元。34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分A、B两个片区,总建设规模为84532公顷。A片区建设规模68338公顷,其中沟坡区整理面积为16092公顷,塬区整理面积52246公顷。A片现有旱耕地58639公顷,园地1032公顷,未成林造林地485公顷,道路用地892公顷,田坎占地729公顷。B片区建设规模16194公顷,其中沟坡区整理面积为6043公顷,塬区整理面积10151公顷,B片旱地13667公顷,园地421公顷,道路用地182公顷,田坎占地1924公顷。项目区用地现状情况见下表板桥乡A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板桥乡B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总表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项目区现有二眼机井和两座水塔供养人畜饮水,项目区内耕地无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面积公顷比例耕地旱地58639858园地果园1032151林地未成林地485071田坎7291067农用地其它农用地道路892131合计68338100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面积公顷比例耕地旱地13667844园地果园42126田坎19241188农用地其它农用地道路182112合计16194100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面积公顷比例耕地旱地723068554园地果园1453172林地未成林地485057田坎9214109农用地其它农用地道路1074127合计84532100配套农田水利设施。352交通状况项目区有县乡级板桥公路贯通,项目建成后田间道和居民点、周围乡村相连,交通运输方便快捷。353林网建设状况项目区内沟壑、坡边、道路两旁有人工营造的林带、林网,已有较好的生态建设基础。354电力设施状况板桥乡建有35KV变电站一座,已全部实施农村电路改造工程,农村配电设施健全,生产和生活用电方便。10KV高压输电线网路纵横贯穿项目区所涉及的4个行政村,能够满足项目区供电要求。4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保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护基本农田作为主要规划目标,把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作为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措施。庆阳市是甘肃较好的旱作农业区,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尤其是基本农田整理的力度,采取田、水、路、林综合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对于保持陇东粮仓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板桥乡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土地生产潜力比较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项目区所在的区域规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搞好基本农田整理,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41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项目的要求为了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庆阳市编制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该规划把庆阳市板桥乡一带确定为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并把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作为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列入规划,计划在近期实施。“庆阳市板桥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位于土地整理规划所确定的项目区内。该项目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413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人民政府应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本项目的实施符合以上规定。项目规划遵循了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原则,可促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土地资源,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的。因此,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要求。42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421评价体系及评价单元的划分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农业耕作制度,本次评价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的分类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办法。由于项目区土壤类型、土壤特性空间变化不大,因此评价单元根据土壤性状分析采用样点所代表控制的区域进行划分,将项目区划分为2个评价单元,设项目区塬区部分土地为第1评价单元,该单元面积为62397HM2;设项目区沟坡区部分土地为第2评价单元,该单元面积为22135HM2。422评价因子选择与权重确定评价因子选择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业工程手册2土地利用工程、土壤普查报告等资料,结合项目区实际状况和土地利用方向,在征询当地土地、农业、水利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选择如下因子作为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地形坡度、水源保证、土层厚度、土壤PH值、土壤质地、土壤养分、积温(10)、对外交通条件。权重确定权重确定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次评价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作物耕作制度,在征询当地农业、水利、土地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采取专家咨询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值参评因子地形坡度水源保证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壤养分积温(10)对外交通条件权重赋值015022013010010010012008423评价因子适宜程度分级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中关于农用地的参评标准,以及小麦、玉米等不同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级,将其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5个等级。各评价因子适宜程度分级情况如下表所示。土地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标准表适宜较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适宜程度及赋分值54321地形坡度85或31003000310028003000270028004适宜性等级不适宜临界适宜中度适宜较适宜适宜评价结果与分析由以上计算结果(各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分值表)分析可知,项目区2个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S分别为S1458(面积约为62379HM2)SI4;S2396(面积约为22135HM2)在3SI4区间,说明其第1评价单元适宜性程度为“适宜”,第2评价单元适宜性程度为“较适宜”等级,均为一等宜农地。因此,项目区土地整理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修建水利设施保证灌溉、施农家肥等办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等级,扩大项目区的宜农耕地;另一方面,项目区土地经整理后耕地的坡度、水源保证、土壤养分等因素都会有所改善,适宜等级也会有所提高。最后,要加强项目区绿地建设,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43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431新增耕地来源项目区新增耕地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园地整理,项目区内园地占地1453公顷,园地种果树分布零散,生产力水平低下,易受到虫灾的破坏,并不可避免地对周围农田带来危害,因此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工程把这些零散园地全部整理为统一规划的耕地,可以增加部分耕地,其中A片区有园地1032公顷,B片区有园地421公顷。二是对田坎整理,项目区内的塬区耕地较为平整,田坎占地为总面积的86,沟坡区坡地及部分小规模梯田,分布零散、不规整,田坎占地比例达到174,所以沟坡区垦殖率不高,统一规划整理项目区耕地,降低田坎系数,是项目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主要途径。432新增耕地面积计算(1)原有农用地整理项目区A片沟坡区整理面积为16092公顷,田坎系数为174,沟坡区田坎占地28公顷塬区整理面积为52246公顷,田坎系数为86,塬区田坎占地449公顷。项目建成后A片区沟坡区田坎系数降为42,占地676公顷,塬区埂坎系数降为21,占地1097公顷,A片区通过整理减少田坎面积可增加耕地5517公顷。项目区B片沟坡区整理面积为6043公顷,田坎系数为174,沟坡区田坎占地1051公顷塬区整理面积为10151公顷,田坎系数为86,塬区田坎占地873公顷。项目建成后B片区沟坡区田坎系数降为42,占地254公顷,塬区埂坎系数降为21,占地213公顷,因此B片区通过整理减少田坎面积可增加耕地1457公顷。项目区原有耕地72306公顷,通过塬区耕地重新规划、合并进行平田整理,沟坡区小块梯田合并为大块梯田全部整理为水平梯田。对A片区、B片区的田坎进行整理共增加耕地面积6974公顷(原有田坎面积减规划后田坎面积)。(2)对园地的整理项目区A片现有低产园地1032公顷,全部整治为耕地。项目区B片现有低产园地421公顷,全部整治为耕地。由此新增耕地1453公顷。3农村道路用地及防护林占地项目区原有机耕道和辅助小路共占地1074公顷,项目规划原有主要机耕道基本保留,对其进行拓宽、加固、路面砾料改善等标准化整理。项目区原有辅助小路全部拆除。规划新修生产路长371公里。规划后项目区田间道及生产路共占地2167公顷,新增道路用地1093公顷。原有48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全部整理为耕地。在田间道两侧种植单排乔木护路林共24067株,占地482公顷。4农田水利设施占地项目区规划水利设施均采用地埋式管道输水,不占耕地,阀门井、泄水井及出水栓露出地表,共占地面积为09公顷。A片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单位HM2农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水浇地旱地果园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林地地类113114121153156157134合计整理前面积(公顷)0586391032892072948568338整理前比例0858151131010670711000整理后面积(公顷)491351528201709068177337168338整理后比例71922360251012590541000面积增减(公顷)4913543357103263206855171140比例增减()719634415112018080170B片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单位HM2农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水浇地旱地果园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林地地类113114121153156157134合计整理前面积(公顷)01366742118201924016194整理前比例0844261120118801000整理后面积(公顷)94295707045802246711116194整理后比例5823352402830132880691000面积增减(公顷)942979642127602214571110比例增减()5823491626171013900690项目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单位HM2农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水浇地旱地果园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林地地类113114121153156157134合计整理前面积(公顷)072306145310740921448584532整理前比例0855371719127010905741000整理后面积(公顷)5856420989021670922448284532整理后比例69282483025640106264905711000面积增减(公顷)5856451317145310930969740030比例增减()692860707171912940106825100030综上所述,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耕地面积达到79553公顷,新增水浇地58564公顷,新增有效耕地面积为7247公顷,综合新增耕地率为857。其中A片区新增水浇地49135公顷,新增有效耕地面积为577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846。B片区新增水浇地9429公顷,新增有效耕地面积为1469公顷,新增耕地率为907。44作物耕作制度分析项目区土地经基本农田整理后耕地分为两种类型将塬面耕地改造为水浇地,塬边的坡旱地改造为水平梯田。项目完成后规划水浇地58564HM2,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及蔬菜等,冬小麦与玉米进行轮作;规划水平旱地梯田20989HM2,除主要种植冬小麦和玉米外,还种植糜谷、荞麦等耐旱杂粮,也为一年一熟制。45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51降水量及灌溉水源分析(1)天然降水年降水量比较充足,多年平均降水在56095894MM,项目区年降水量比全县平均水平略高,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04年项目区全年降水量达到640MM,但是项目区天然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7、8、9月份,降水分布不集中。项目区规划整理后在沟坡区有20989公顷旱地水平梯田,不配套农田水利设施,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及糜谷荞麦等杂粮作物,梯田内作物生长周期内,靠天然降水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量。按设计典型年85的灌溉保证率来计算,典型年年降水量为500MM。W1降水量有效降水系数承雨面积500103407955310415191万立方米(2)灌溉水源分析项目区附近有城关川河和马莲河流过,但该河流水量季节性均较强,仅在降雨时段有一定流量通过,平时河道只有较小流量通过,或有少量低洼地积水,该流域在此段有中度污染,项目区不具备引用地表径流条件。项目区是地下水的汇集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以降水和地表水系的渗入为主。项目区规划整理后在塬面有58564公顷水浇地,主要种植冬小麦和玉米。项目塬面范围内深层地下水埋深在90150米左右(本次取水在120米),地下水储量1045亿立方米/年,项目区地下水年可开采量50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水质为碳酸钙镁型,矿化度0305G/L,PH值在78之间,其它常量组合如氯离子、亚硝酸盐、氮、硫酸盐等满足饮用水标准,且是良好的灌溉水源,单井出水量在120160M3/T,单井保灌面积在300亩以上。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属于采补平衡区,开发潜力极大。452水量平衡分析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灌溉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之前,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由于项目区处于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资源丰富,且灌区均为低压管道输水田间畦灌,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5。4431水浇地灌溉需水量估算项目区内不包括居民点和工业区,其用水只考虑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生产需水量用下列公式计算式中W需农业生产总需水量,立方米;M毛综合毛灌溉定额,立方米/亩;灌溉面积,亩;A农作物复种指数。N确定毛灌溉定额毛灌溉定额根据下式计算NA毛需净毛M式中作物净灌溉定额,立方米/亩;净灌溉水利用系数。鉴于当地农业灌溉方式以井灌为主,项目区采用机井提水灌溉,干、支两级管道输水,管材选择PVC管,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采用田间畦灌,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0,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55。作物净灌水定额根据项目涉及村镇目前的种植比例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冬小麦、玉米两种典型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蔬菜、瓜果及其它作物灌溉定额依经验确定。作物灌水定额按以下公式计算N67H0MAX0M式中M0设计播前灌水定额,立方米/亩;计划湿润层深度,取06M;MAX一般为田间持水率,以占孔隙的百分数计,因土质粘重,取65;0播前H土层内的平均含水率,以占孔隙的百分率计,分别取15和45;N相应于H土层内的土壤空隙率,以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计,取55。作物净灌溉定额单位HM2、M3农作物灌水次数规划用地结构HM2灌水定额M3/HM2净灌溉定额M3/HM2小麦53974467503750玉米53974466003000蔬菜211135567502250林地49747503000443水土资源平衡分析45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451环境影响分析(1)对水源的影响。项目完成后,主要开采地下水作为项目区农业灌溉水源,若降水量来不及补给地下水,长期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层的漏斗,埋下地质下陷隐患。(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项目开发主要是整理坡耕地和塬旱地,支离破碎的塬畔、沟壑整理成梯田,其拦泥、蓄水、保肥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该项目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3)对土壤的影响。该项目通过整理后,有利于土壤熟化,提高有机质含量,使土壤耕作性能逐渐变好。452自然限制因素项目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常有发生,项目区的土壤以黄绵土为主,质地较疏松,透水性强,易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453社会经济因素(1)由于人口压力加剧等社会经济原因,土地重用轻养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加上保护性开发不够,造成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质量下降,土地的产出率降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抗御灾害能力减弱。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使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2)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土地整理资金投入有限,使农业生产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种植结构传统化,产品商品率、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46公众参与分析461可行性研究阶段公众参与情况整个项目的选择确立、规划设计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类型,曾广泛征求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把握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确保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对该项目高度重视,组建了专门机构,在可行性论证前进行了实地勘察。国土、水利水保、农牧、林业及板桥乡乡政府等有关部门及可行性报告编制人员、技术人员,通过深入实地勘察、调研和规划,一致认为该项目选址地域条件比较好,当地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客观可行。项目实施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地群众对该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也持积极参与的态度,希望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配套完善输配水系统,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因此该项目的实施能够得到群众拥护和大力支持。该项目在实施过程将广泛吸收项目区政府、村委会和群众代表参与管理和监督,并在整理过程积极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届时,还将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保证项目区群众通过参与项目而分享应得的利益。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1规划的指导思想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项目在具体规划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项目区无地表径流,项目区农业灌溉主要是利用机井开采地下水的实际情况,该项目以整理塬地和坡改梯工程为主要内容,实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充分利用项目区现有农业资源,采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进行田、水、林、路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为发展多种经营和龙头项目奠定基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2规划原则(1)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社会效益是基本农田整理的支撑,在基本农田整理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整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和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基本农田整理才可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拥有较强的社会生命力。经济效益是基本农田整理的基础,整理之后耕地质量普遍提高,整体生产能力增强,农业产量产值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整理资金投资回报率有保证,土地整理才可能顺利进行并良性发展。生态效益是基本农田整理的保障,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环境的容纳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整理的成果才可能得到长期巩固,土地整理项目才能持续发展。(2)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使用结构和利用措施。对于人均耕地少,社会经济落后的项目区,要满足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就必须保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因此,项目规划应以提高耕地质量、治理土地退化,保持整理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原则。(3)因地制宜,体现用途管制,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原则基本农田整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本项目处于半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充沛,但常有季节性干旱,塬面整理的重点应该是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工程规划应该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近期和长远相结合原则(5)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原则项目区水资源相对紧缺,因此,规划注重节约用水,采用管道输水灌溉方式,达到经济节约的目的。(6)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原则52规划依据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3、土地开发整理标准;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5、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法规;(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4)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64号);(5)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的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6)关于2003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3】96号);(7)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8)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363号);(9)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国土资源部【2004】115号);(10)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11)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6、其它有关技术规范;(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2)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3)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53规划方案比选(1)土地平整方案项目区内现有耕地72306公顷,全部为旱地,其中山旱地18895公顷,塬旱地53411公顷。整理后地块以路、坎为界,地块形状、大小均能符合耕作要求。项目区内外交通便捷,塬区、沟坡区地块采用机械施工比人工施工要节省投资和工期。但在坡度较陡不利机械施工的地方,也不排斥使用人工平整。本项目对塬区平整度较高的地区进行整体布局,统一规划,以田块为单元进行局部平整,平整后全部变为机耕水浇地;对沟坡区山旱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的方案,平整后山旱地全部变为旱地水平梯田。(2)灌溉方式的选择项目区地下水储量较丰富,由于受资金的制约,一直未能开采利用,农业受旱减产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未得到解决,通过国家投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以采取打机井的方案来满足灌溉要求。为了降低干旱灾害的损失,通过国家投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适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采取打机井的方案设计共打机井17眼,在作物生长季节进行补充灌溉。项目区若采取渠道输水,田间进行沟灌或者畦灌的灌溉方式,不利于节约耕地,且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较低,不能有效节约水资源。项目区若采取低压管道输水,田间进行喷灌或滴灌的灌溉方式,虽然能有效节约用地和水资源,但是项目区处于塬顶,常年风速较大,蒸发量大,而且投资较高,管理精细,喷头和滴头使用周期较短,若推行喷灌和滴灌不切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比选,项目区规划采用机电井取水,PVC干、支二级管道输水,出水栓给水,小白龙配水,田间进行畦灌或沟灌的灌溉方式。54推荐方案总体布局说明541土地利用布局项目区处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土地利用以种植业为主,是规划建设集约化利用的农业园区。项目区在规划整理中,保留靠近主干道和居民点的道路,对部分路况较差的田间道或生产路进行改建或拆除,为方便农资产品的运输及机械化作业,重新修建部分生产路。其中A片区新修生产路68条,B片区新修生产路18条,新修生产路总长371公里,项目区原有田间道基本保留,并进行标准化整理。水利设施主要为地埋式管道输水,基本不占耕地,泄水井(共420座)和阀门井(共281座)占用很小面积耕地,可以忽略不计,出水栓沿作物的种植方向布设,占地可忽略不计。田间防护林主要布设在田间道两侧,株行距为2米1米。梯田部分田块划分主要以田坎和生产路为界。542农田水利工程布局项目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水源取水工程、输配水工程两部分。由于项目区灌溉为可控制型,地下水水质好,矿化度低,不存在排水、洗盐的问题。所以本次规划只设计灌溉系统,不考虑排水系统。根据项目区实际,水源采用地下水资源,机井设计深度为120米,井位布置距离在500米以上,梅花型布置。机井位置上修建井房,配10KV变压器、配电盘及潜水泵抽水。项目区共设计机井17眼,井房17座,10KV变压器17台,输电线路7公里。输配水系统主要利用地埋式PVC干、支二级低压管道输水,干管、支管均埋在冻土层以下,埋深13米。干管从机井口取水,由出水阀控制,基本沿田块短边布置。干管上每隔50米垂直方向,由变径三通接引支管,闸阀控制可双向分水,每个闸阀设置阀门井。支管沿作物的种植方向(田块的长边)平行布设。支管上每隔20米接引出水栓,出水栓高出地面,为节约用水和保护土壤结构,在出水栓上可接移动式PE软管(农户自备),在田间畦灌或沟灌。在支管末端设置泄水阀,以便排出管道内的余水,并设置泄水井。543田间道路布局项目区现有部分道路路面宽4米以上,碎石路面,基本保留或改建为田间道,并在两侧种植护路林木田间道以修整现有田间道路为主,在原泥土路面的基础上整平、夯实、铺设46米宽碎石路面。在项目区按耕作要求布置新建生产路,在项目区内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便于田间作业和农资的运输。544其他工程布局其他工程主要指农田防护林。项目区内现有林地575公顷,主要是沟边水土保持林,分布零散,养护较差,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林体系,更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阻止沟谷的延伸。项目规划在田间道和渠道两侧各布置两行防护林,完善现有防护林系统。545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按照规划方案,规划后耕地78594公顷,新增耕地6288公顷,新增耕地比例为74。规划后各类用地面积如表51(田坎系数为塬区与沟坡区平均值)。表51规划土地利用表农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水浇地旱地未成林造林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地类113114134153156157合计面积(公顷)5677821816974272422484532比例6722581153212641000项目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情况见表52。52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对比表农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水浇地旱地果园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林地地类113114121153156157134合计整理前面积(公顷)07230614531074912457584532整理前比例0855417212710790681000整理后面积(公顷)56778218160272422497484532整理后比例61225803212641151000增减(公顷)56778504914531656884399055建设内容和标准551土地平整1耕作田块建设项目区塬区田块设计形状为长方形,按照地形不能设计为长方形的,设计为梯形,少量为多边形。田块设计确保作物获得充分的光照,尽量为南北走向。典型田块区内布置生产路一条,机井一座,井房一间,变压器一台,输水网管纵横布设,具体见规划设计图。项目区沟坡区田块以生产路和田坎为界,田块类型以梯田为主,田块长边沿等高线布置,田块呈带型,在梯田内不涉及灌溉系统,实施旱农耕作技术,充分纳蓄天然降雨,发展农业生产。(1)耕作田块方向田块沿等高线根据地形有南北向和东西向;(2)耕作田块形状塬面水浇地设计为条田,田块形状以长方形为主;沟坡旱地设计为水平旱地梯田,田块呈带状。(3)耕作田块的边长按照耕作机械工作效率,农作物生长对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等的要求,确定耕作田块基本长度因地制宜,水浇地设计为宽度200300米,长度为400600米的条田。梯田田块根据地形变化而进行规划,为达到机耕要求,一般设计宽度为12米50米,长度在200米400米之间。(4)田面坡度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为满足灌溉将水浇地条田田面纵坡控制在1/800左右。梯田田面坡度控制在1/500左右。(5)田坎项目区塬面田块设计纵坡,内部设低坎,将大田用低坎分割,低坎高度最大为03米,一般在01米左右。梯田田坎依地形设计,设计坎高最大不超过3米,一般在08米12米之间。2土地平整作业流程说明对项目区在塬面进行整理时,应先对耕地表土进行剥离,集中堆放。梯田部分进行平整时,也应先剥离表土,将剥离土方堆至田块中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