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镇环境保护规划镇人民政府2007年11月目录编制说明1第一章总论211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212规划编制依据313规划重点314规划期限415划区范围416规划方法417技术路线4第二章镇基本概况621自然地理概况622社会经济概况7第三章镇环境质量现状931工业污染源现状评价932农业污染源现状评价933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934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035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136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2第四章镇生态发展规划1341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原则1342现状分析及发展条件134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1444镇域主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14第五章镇产业发展规划1651着力优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大突破1652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大突破1753着力抓好“二十字”方针的落实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大突破1754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的大突破1755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大突破18第六章镇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1961大气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1962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1963固体废弃物影响趋势预测2064可能产生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预测20第七章环境目标确定与环境功能区划分2271规划的目标和原则2272环境功能区划分的依据和原则25第八章镇环境污染控制规划298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案2982污染治理规划方案3583经费概算3784可行性分析37第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3891组织3892管理对策38第十章效益分析40101生态环境效益40102经济效益40103社会效益40编制说明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是我国“十五”期间乃至以后更长时期的一个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促进小城镇环境建设,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中重要的一项既是编制乡镇环境规划。为了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制定城镇总体规划的同时制定和实施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镇位于市西北部,九龙溪中游,西、北与清流县沙芜绣大岭头毗邻,东接曹远镇,南边罗坊乡和洪田镇。九龙溪贯穿境内,现有公路通市区43KM,往罗坊40KM。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小城镇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集中、资源需求增加、污染物集中排放量增加等因素,造成对周围生态环境质量的压力。为了镇的持久发展,为了全面提高镇环境质量,达到环境优美城镇的各项标准,确保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和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镇的发展蓝图。第一章总论11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111规划指导思想1、充分发挥镇在经济建设活动中的自身优势,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具体落实到城镇化的全过程,在产业布局、生产力发展方面充分考虑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高层次人文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设。2、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特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探索通过保护资源、环境使之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3、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4、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112规划基本原则1、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克服制约,扬长避短,继承传统,开拓新貌。2、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指导,促使镇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力求取得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的统一。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4、坚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原则。5、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6、坚持镇环境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它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7、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的重点,兼顾镇域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防治;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8、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9、坚持科学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12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9、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10、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导则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12、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3、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14、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15、市“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2006年12月)16、市生态功能区划永政函20042号17、20002010年镇建设规划图18、镇2007年至2011年工作思路13规划重点1、根据区位分析和远期发展的影响因素,对镇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和规划。2、根据全镇的现状分析,确定新的村镇发展目标,合理地确定村镇规模及发展方向。3、根据人口流动趋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定村镇职能,优化产业布局。14规划期限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大气监测数据以2006年为基准年。年规划期限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072010年,中期20102015年,远期20152020年。15划区范围本规划区范围包括镇行政区域,总面积为49985KM2。16规划方法采用现状调查、类比分析、专项数学模型预测、系统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7技术路线根据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及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见图11。图11镇环境规划技术路线图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调查环境监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规、标准人地系统论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现状评价污染源与污染物排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主要环境问题城市性质和规模城市区总体布局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环境质量(大气、水、声、生态)预测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环境功能区规划初步方案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污染源控制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环境功能分区及分区目标污染物排放控制规划水、气、声、固、生态规划方案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城区环境规划总体方案规划实施措施规划实施可达性分析规划实施效益评价第二章镇基本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211地理位置镇属历史古城,革命老区,福建省明星乡镇和科技示范镇,省级生态示范镇和省级优美乡镇,位于市西北部,九龙溪中游,西、北与清流县沙芜大岭头毗邻,东接曹远镇,南连罗坊乡和洪田镇。九龙溪贯穿境内,曾是沟通清流、宁化的水路交通要津。现有公路通市区43KM,往罗坊40KM。212地貌特征镇境内地势四周高,中央低。镇周围的曹田、石碧等林场均为山谷盆地,山地土壤多为红壤。213气候条件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91,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9,年最低气温为7,无霜期1758天,年均日照1556时。春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南风;秋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最大风力可达910级,出现在4、5月份,常伴有雷雨、冰雹、局部性且时间短。相对湿度82。年平均降水量为1660MM,年最多降水量1926MM;年最少降水量1215MM。一年中3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最多,为梅雨期,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214水文及水资源1、水文镇主要河流为九龙溪,九龙溪为市第一大河,发源于建宁县均口乡,多年平均流量为247M3/S,枯水期平均流量为983M3/S。2、水资源条件镇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水面21万亩和总库容为64亿M3的电厂水库、周边山上植被较多,水质较好。境内有电厂、光岩电站银河电站等10家电站,在河流的鸭姆潭水电站库区有第一大饮用水取水口(北区水厂取水口),该取水口日供水能力为6万T,占城市饮用水取水量的80。215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植被类型性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可划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叶混合林、毛竹林、灌丛、草地等。常绿阔叶林主要群种是壳斗科、樟科、豆科、木兰科;常绿肥针叶林主要建群种是杉木、马尾松,其次是黄山松、柳杉、长苞铁杉。珍贵树种中属国家保护的有红豆杉,省级保护的有香樟、柳杉、楠木、花榈木、水杉、水松、深山含笑、福建柏。2、动物资源野生动物63科,202种,其中有苏门羚、黑熊、猕猴、眼镜蛇、云豹、岩羊、锦腹雉鸡、穿山甲、白鹇等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9种。216矿产资源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大量的煤、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钨、锰、铁、硅等矿产。其中已探明的原煤贮量13亿T,石灰石14亿T。217旅游资源风景名胜甚多,矗立在九龙溪两岸的步云塔和仰山塔建于明崇祯七年(即1634年)、乾隆七年(即1745年)重建,属市级文物。石寨岩、钱廪山石头城留下了早年战争的痕迹。九龙湖面积33KM2,风平浪静,景色迷人,颇似瑞士、法国之间的莱芒湖,人称“东方莱芒湖”。22社会经济概况221行政区划和人口镇共有1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32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5。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7166人,女性人口6129,分别占总人口的539和461。全镇总户数为5396户,平均每户327人。年未全市人口密度为59人/KM2。222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十五”期间,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镇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现已形成年产水泥40万吨,商品熟料15万吨,石灰石70万吨、原煤20万吨、轻钙15万吨的生产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林业产品中、机械、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5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2005年的工业总产值为31500万元。224投资环境镇的通讯、电力方面近几年有较快的发展。通讯设施较为完善,已开通的程控电话可拨通全国各地和多个国家;移动通讯覆盖全镇80以上地区。全镇已建成11座水电站,装机126030KWH,并实现了村村通电和城乡连网同价。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已有硬化道路42KM。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安定、稳定,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乡镇。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步伐,镇政府依法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投资都来镇投资兴业。225村镇建设镇以增粮增收保供给,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和附加值高的林产品生产企业,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加大新村建设和整治村容村貌力度。根据镇统计数据表明,为了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减少薪柴使用量,全镇已建沼气池1486个,占总户数41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村庄公路硬化长度303KM,境内县道公路12KM,村镇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初具规模。第三章镇环境质量现状31工业污染源现状评价镇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目前,镇工业分布呈“小、散、乱”的格局,镇内企业以资源型为主,包括非金属有限公司责任有限公司、白马山煤矿、苔茹煤矿、坑口英杰萤石矿公司、水东南高铝矿、苔茹长凹石墨矿等采矿企业,跃发轻钙有限公司、马岩水泥有限公司、南山水泥厂、融盛水泥有限公司和热水机砖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所排放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对镇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据2005年统计,镇现有工业有24个,其废水排放总量为2496万T/A,CODCR排放量为14472T/A;废气排放总量为122798万M3/A、SO22315T/A。32农业污染源现状评价农田土壤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是很难恢复的。随着农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化肥与农药、农膜的施用,会使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壤,使土壤中增添了某些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使土壤中某些固有成分大量增加,当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将改变土壤的组成,使其理化、生物性质变劣,土壤肥力下降,赖以生存的植物产量降低,品质变次,甚至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在农产品之中,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家畜、家禽及人体健康。据2005年统计,全镇主要以种植水稻、甘蔗、蔬菜为主,全镇播种面积为2360公顷,其中种植水稻面积为13327公顷。其使用化肥情况统计如下施用尿素199T,折合含N(464)915T;施用碳铵140T,折合N(171)238T;施用硝酸钾60T,折合含N(135)、K2O(446)3486T;施用硫酸钾150T,折合含K2O(50)75T;施用氯化钾199T,折合含K2O(60)1194T;施用烟草复合肥300T,折合含N(12)、P(7)、K2O(22)123T;合计共施用化肥898T,折合量4676T,农用化肥施用强度1981KG/公顷。农业相关部门研究表明,一般使用的农药当中近25附着于植物上,农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耕地的纯氮流失率分别为水田228,旱地10;纯磷流失率分别为水田4,旱地5。33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镇林业用地面积为297937万亩,生态林面积为85496万亩,用材林面积为116825万亩,竹林面积为08544万亩,经济林面积0737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93,水土流失面积237亩。镇党委和镇政府历来重视生态林的保护和建设,加快林业配套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发挥生态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益,2005年经治理合格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95亩,水土流失治理率约8228。目前镇的生态环境还存在以下几点主要的问题(1)成熟林所占比例下降,后续资源不足,森林资源永续结构比例失调;(2)目前森林分类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库区范围7254亩生态林保护区的管理;(3)生物多样性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历史变化,使镇生物多样性状况始终面临着不稳定的威胁;(4)生态林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其管理费用来源不足,势必影响公益林保育的积极性和公益林建设的稳定性。34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主要河流水质现状根据2005年镇南山桥水质监测报告,镇境内主要纳污河流九龙溪(水医疗队坝下)水质良好,各项指标达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类标准,(监测报告详见表1)。表12005年镇南山桥水质监测结果表时间断面名称水温PH溶解氧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1月5日140721935002700222342153月6日145725810005000212242925月7日220624770026500262651547月5日254664678013400282522829月6日2806826380051002026215611月7日30067064700270015308140平均值22368174600920022258207单因子指数南山桥0190330092044043052评价标准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级标准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根据单因子评价指数评价可以得知,其各项指标可以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类标准。35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004年,市环境监测站根据镇情况,在镇政府设置了大气监测点位,对镇2004年四个季度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见表2。表22004年镇大气监测结果表监测时间二氧化硫(MG/M3)二氧化氮(MG/M3)总悬浮颗料物(MG/M3)1月7日0014000402051月8日0044000502181月9日0021000501961月10日000600030182第一季度1月11日0010000701845月12日0006000401425月13日0005000501795月14日0004000501855月15日000800030201第二季度5月16日001000702098月20日0006000401058月21日0005000501168月22日0004000501018月23日000800030096第三季度8月24日0010007008411月11日00060004014211月12日00050005014411月13日00040005017511月14日000800030251第四季度11月15日01000070218平均值00142000480167根据监测报告分析可知(1)二氧化硫年均值00142/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日均值范围0004/M30014/M3。(2)二氧化氮年均值00048/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日均值范围0003/M30007/M3。(3)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0167/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日均值范围0084/M30251/M3。2004年度镇区域环境空气中主要空气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评价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评价。36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为了了解镇区域噪声现状,2005年9月,市环境监测站对镇区域噪声进行了监测。监测点位建成区面积05KM2按5050M来区划网格,总有效网格15个,有效面积00375KM2。监测时间2004年8月份的昼间监测,监测时段均在上班时间。监测仪器采用江西红声电子有限公司嘉兴分公司生产的HS6288D型噪声频谱分析仪。测定前用ND9型声级校准器校准。监测方法在网格中心设置测点,每个测点监测10分钟。监测结果513DB。从监测结果可以得出,镇区域噪声现状良好,可以达到GB309693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的类标准。其声环境特征为居住、工业、交通为主,其中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要声污染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将会有所提高。第四章镇生态发展规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原则411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有以下几点1、在深入分析和认识规划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在生态环境特点、功能及开发利用方式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空间地域,为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区域发展决策提供依据;2、研究不同环境单元的环境特点、结构与人们经济社会活动间的规律,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出发,提出不同环境单元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生态保护要求。412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1、系统结构与功能整体优化的原则。建立起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功能协同关系,以实现系统整体一结构与功能优化。2、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注意保持再生资源利用与再生平衡;节约利用非再生资源,并开发替代资源以保证利用永续,实现废物的最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生态示范区建设应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救民于水火。4、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镇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建设事业。5、政府宏观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原则。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和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建设。6、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42现状分析及发展条件421现状概况现有1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5年全镇总人品132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5。2005年的工业总产值上为31500万元,占总产值897(现价)。422发展条件1、领导高度重视,全镇上下对生态建设达成共识。2、镇总体环境质量良好,尤其是高达793的森林覆盖。3、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方向逐步优化。423制约因素1、镇位于市西北部,距市区43KM,交通较为不便,较难吸引客商的投资,直接影响了镇的工业发展。2、镇全镇耕地面积15823亩,总人口数13295人,人均耕地面积为119亩,随着人口的增长带动村庄扩张和集镇规模扩大及工矿企业的发展,交通道路非农业用地增加和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因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土地利用水平有待提高。3、镇经济基础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未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工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物耗和能耗高,污染较严重,产品质量不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这些都制约着镇的可持续发展。4、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程度占一定比例,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5、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4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在发展中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充分发掘资源潜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明进步、绿色消费盛行、生态体制高效和和谐生态家园。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及可持续发展能务较强的镇。44镇域主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1、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薪炭省柴灶等,大力开发利用以生物为主的农村新能源。2、以“猪沼菜”综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种植无公害淮山蔬菜,在青村村、江坊村、水碓和茶子林等4个行政村建设淮山种植基本2000亩。3、速生丰产业和竹林基地建设工程,到2011年,新增种植邓恩桉、光皮桦树种为主的速生丰林产林10000亩、竹林7500亩;在培竹村建立一个面积800亩的乡镇级竹林示范基地。4、退耕还林工程。现有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耕地3635亩,要在2011年以前逐步退耕成为生态公益林或经济林。5、水源涵养林工程。完成择伐更表面积8300亩、抚育间伐面积17000亩和封山育林型面积40000亩。第五章镇产业发展规划用5年时间即到2010年初步完成16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占全镇的80。企业总产值平均增长25,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23,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7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加400元以上。要努力培育新农业、发展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实现农村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最根本的任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51着力优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大突破1、调优做大,积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我镇山、水、田的优势,大力发展特钯农业主导产业,着重抓好烟、渔、菜、茶、笋、菌等产业规模,把多的调优,优的做大,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1)抓好烟叶生产,确保每年烟叶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以上,实现产值800万以上。(2)利用水库和鱼塘发展养渔22000亩。(3)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每年蔬菜种植要达到16000亩以上,大力发展小薯、莴苣、芥菜等蔬菜种植。(4)发展茶业经济,扩大种茶规模和提高制作茶叶技术,确保每年新种茶500亩以上,到2011年全镇茶叶面积达到6000亩。(5)加快林竹产业发展步伐。2、扶持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出台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这一龙头企业发展,着力推进宏安公司、福寿茶叶公司等农产品精深加式型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3、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抓好烟田建设项目,5年计划投资600万元,综合改造烟田6500亩。(2)抓好耕地平整项目建设,计划平整和改造耕地4000亩,投资800万元。(3)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年内计划投资5000万元,对镇内水利设施、“一立方水”渠、玲珑河等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镇内水利基础设施。4、提高素质,全力做好科技兴农加强农科教结合,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建立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实施优质稻示范、沼气生态农业示范、大棚栽培示范、立体生态农业示范等一批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含量。52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大突破1、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抓好东方晶体公司的技改扩建、投资500万元的木工艺制品加工生产线、莹石选矿厂的技改扩建、投资500万元的云湖茶制品公司、热水机砖厂等续建项目,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抓好施工进度,落实好固定资产投资。2、加强管理,提高现有企业发展水平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引导马岩水泥公司、跃发轻钙公司等企业加强市场信息收集、产品营销策略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拓宽水泥、轻钙等产品销售渠道。3、着力推介资源优势,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电厂的电力资源和煤业公司闲置厂房、水东工业区建设土地等,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计划投资200万元建成一片面积达1000亩的工业园区,通过发挥园区的“筑巢引凤”功能,以此吸引外资来我镇兴办企业。53着力抓好“二十字”方针的落实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大突破用5年时间,即到2011年完成全镇16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占全镇的80,农业生产总什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2050万元和5500元,实现农村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有较大提高,公共事业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54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的大突破1、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主要进行江坊、青村水碓等村水泥公路拓改建设工程和至龙头公路拓改建设。2、建设钱鼎山休闲公园,为群众提供休闲、健身、娱乐场所,提升集镇建设水平。3、进一步完善闭路电视建设,扩大网覆盖率。4、抓好新村建设,重点抓好“十里长街”建设和石碧、茶仔林等新村点建设,将龙江路西南面现渔场沿街6口渔塘进行规划新建商住两用房和部分公共设施,全镇新建住房每年要在100户以上。55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大突破要在全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兼顾,以着力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水平为目标,依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深入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第六章镇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61大气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镇工业以水泥制造业为主,2005年全镇工业企业燃料煤消耗量为225万吨,SO2年排放量为2315吨,大气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主要与区域的工业结构和布局、燃煤耗量及煤的利用模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途径及其治理程度和水平、道路建设状况及运输量、周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有关。就大气环境而言有利于本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因素有以下几点1、对大气污染,尤其是对烟尘的治理技术日趋提高,大气污染的防治水平显出一定的成效。尤其是按照国家一控双达标的环保中心工作目标要求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大气污染的防治和管理都将处于上升状态,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2、城市建设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道路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目标都在逐步提高,城市的卫生管理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大事。因运输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扬尘逐步处于减弱的趋势。3、城镇绿化建设在逐步深入人心,荒山和裸露地在逐步减少,有利于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4、镇拟建工业集中区位于镇下风向,对镇区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小。从另外几方面的因素分析,不利于本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因素也有以下几点1、随着本镇和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工业生产的规模将扩大,人口也继续呈增加的趋势,伴随而来的耗煤量的增加。工业废气和粉尘排放量的增加,必会加大对环境的污染影响。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流量将加大,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呈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发展的趋势好坏兼而有之,从近几年的状况分析,若加强工业污染的控制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烟尘和扬尘的污染影响可望能够得到相应改善,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影响可能在短时期内呈日益上升的状态。62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地表水域水质除受来自河流上游水质状况的影响之外,主要受工业排放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影响。而生活污水均未采取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污染负荷量随城乡人口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近几年的水质监测分析,九龙溪水质良好,但是由于经济处于改革调整过程中,工业废水污染隐患仍未清除,城乡生活污水的污染影响在逐年增加,镇所处的地表水域的污染态势仍然相当严重。由现状调查,镇的农村经济除农业生产外,而工业生产规模不大;从趋势看,由镇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运输、建筑业的发展,另外可适宜开发土特产和绿色食品的加工业,因此工业污染的影响逐步趋向于得到控制和改善。从近几年水质趋势分析,城镇生活污水对水域环境的影响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若按目前现在的态势发展下去,该区域水环境质量将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目前镇正推广沼气池项目,若能得到实施,将会对该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明显的作用。63固体废弃物影响趋势预测镇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作物废弃物、生活垃圾及牲畜粪便等,其中炉渣和农作物废弃物所含比重较大。近几年,由于在炉渣的综合利用方面发展较快,多用于制砖及铺路,炉渣的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而农作物废弃物随着城市市场的发展和顾客购买水平及标准的提高,诸如蔬菜、瓜果类的收拾量在生产者方面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精,相应废弃物的量也在增长。虽然目前对这些农作物废弃物的利用也在进行开发,但远不能适应其增长的势头,必会增加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另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镇离市区较远,生活垃圾运往市区集中处理方案不可行,近期镇政府正积极筹备垃圾集中焚烧处理项目,若能得到实施,将会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起明显作用。64可能产生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预测农村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存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与生态预测对于确定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必要的。1、今后到2020年间农村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所造成的土地承载负荷的加重。随道工业的增加,耕地相应减少而人口逐渐增多的反向递增态势,对镇的农村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加剧破坏的影响。2、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呈增长趋势。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一方面可增加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则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目前镇可以说进入开发高潮时期,为农民开发第三产业提供了更好的机遇,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被忽视,至使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加剧的趋势。3、人工林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这是恢复林业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同时由于人工林的特殊性,还应看到(1)以采集野生植物为主的副业生产将会明显降低;(2)人工林的材种较原始林单调的多,再加上人为活动的干扰,使生物多样性减少;(3)人工造林的植被受到人为活动的破坏,其水土保持功能低于原始林区,要想恢复到原始林区水平,还需较长时间。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农村林业生态的恢复和水土的保持还将处于低迷状态。生态环境的问题还不容乐观。第七章环境目标确定与环境功能区划分71规划的目标和原则711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7111总体目标生态优美小城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关于“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要求,镇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对部分产业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全面改善全镇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把镇建设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山川秀美”生态型小城镇。随着镇的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曾经促进了镇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不对目前的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变,为之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镇的人居环境质量,创造独特小城镇形象,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它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7112近期目标到2007年,通过一系列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使镇的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垃圾)、工业污染源(水泥厂)、植被破坏(采矿场)得到根治,环境污染(地表水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并出现好转的趋势。全面达到全国优美乡镇标准。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得到妥善保护,受保护的陆地(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9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228,通过治理消除水土流失面积或隐患。发展生态农业,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农用化肥施用强度降至1981KG/HA以下,秸秆回收利用率高95,畜禽粪便处理率大于90加强污染治理工作,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建立和完善城镇垃圾回收清运系统,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工程,建成区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70,主要工业废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使全镇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大气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噪声达标率100。7113中期目标到2011年,通过进一步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使镇的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垃圾)、工业污染源(水泥厂)、植被破坏(采矿场)得到进一步治理,环境污染(地表水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并有所好转。社会、经济、自然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山川秀美”生态型小城镇初具规模。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得到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通过治理彻底消除水土流失面积或隐患。已关闭的采矿场植被恢复率达到80以上。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完善城镇垃圾回收清运系统,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建成区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主要工业废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使全镇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大气功能区达标率达100以上,噪声达标率100。7114远期目标到2020年,通过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水治理、采矿场植被恢复、生态建设、景观建设、道路硬化、生态农业示范等工程项目),使镇的大气环境质量、地面水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和好于相应功能区标准,达到并超过生态小城镇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山川秀美”生态型小城镇。生态系统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加强重点保护区之外的服务功能类型含量和作用,全区域受保护的陆地(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5以上,森林覆盖率高于8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M2;生态系统受损部分得到完全恢复,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和自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高,采矿场植被恢复率达到100。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化肥使用强度降至100KG/HA,农药使用强度,秸秆回收利用率高于80,农林病虫害防治率大于95。镇区污染状况得到全面控制,生活垃圾全部清运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90。水质功能区、大气功能区、噪声达标区均全部达标。7115规划的具体指标参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指标,针对镇地具体情况,其城镇生态环境特征指标及达到的目标如表3。表3镇生态环境特征指标及目标内容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值2006年2011年2020年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4500600085001300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8000959211000140003公共设施完善程度完善完善完善完善4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981001001005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100100100社会经济发展6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标准达标达标达标7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达标达标达标8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达标达标达标9声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达标达标达标1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1001001001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851990951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3917580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1112121214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95100100100城镇建成区环境15清洁能源普及率6070809016森林覆盖率(丘陵)40791828317水土流失治理度()708228909518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公斤/公顷,折纯280198113010019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8510010010020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没有9210021规模化畜禽养场污水排放达标率75没有100100乡镇辖区生态环境2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951100100712规划的原则712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坚持中央关于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的核心,它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因此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体现系统性、完整性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统一。本规划将通过对镇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方案。712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原则本规划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使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生态规律,协调由于城镇建设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矛盾,解决历史上遗留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失调问题,最终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7123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保护重点的原则重要生态功能区系指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丧失往往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崩溃;生态敏感区(如水土流失敏感区)系指抵抗力低、一旦遭受轻微干扰即易产生重大损失的区域,这两类区域有时会有重合。由于这两类区域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生态质量,故而对这两类区域的保护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7124保护重于治理的原则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各种组分和过程之间以复杂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目前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的恢复工作往往是极其繁复、极其艰巨的过程,治理工作的消耗往往几倍甚至几十倍破坏时所产生的效益,即“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规划中树立“保护重于治理”的原则,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质量。7125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有关专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考虑,使规划的保护目标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为当地的环境、财力所接受,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最终使规划目标从制约型向适应性、超前性发展。72环境功能区划分的依据和原则721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水域功能的重要程度、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在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生活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它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并采取措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水环境功能区划是实现水环境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是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使水环境保护工作兼收环境、技术、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提。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高功能水域高标准保护,低功能水域低标准保护,专业用水区依专业用水标准保护,补给地下水水源地的水域依保证地下水使用功能标准保护。总的划分原则是饮用水水源地优先保护,地表水环境质量宏观控制,统筹安排专业用水区,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约束,突出陆上污染源合理布局,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的、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镇的主要地面水功能区划为(见附图)九龙溪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执行类水质标准;水库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类水域功能,执行类水质标准;其它河流纳污、灌溉、养殖,执行类水质标准。722空气环境功能区划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如下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指冶金、建材、化工、矿区等工业企业较为集中,其生产过程排放到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且其环境空气质量超过三级环境污染空气质量标准的浓度限值,并无成片居民集中生活的区域,但不包括1998年后新建的任何工业区。)根据镇经济社会和城镇总体规划,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为二类区。723噪声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划分城市噪声区划用地分类见表4。表4噪声区划指标三类城市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噪声区划指标名称大类中类类别名称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C1行政办公用地C5医疗卫生用地A类用地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M工业用地B类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C类用地U2交通设施用地按照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93),城市噪声标准及其等效声级LAEQDB如下表5城市区域噪声标准类别昼间夜间0504015545260503655547055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镇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如下(见附图)0类区建成区以外的风景旅游区、疗养院等。1类区农村地区,主要居民居住区。该区域目前主要噪声源为社会噪声;2类区建成区城镇商住混合区;3类区工业集中区;4类区建成区内主干公路、铁路两侧30米以内。第八章镇环境污染控制规划8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案811生态景观整体布局建设规划8111规划的目标建立镇的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在宏观上形成镇的基本生态框架,至2005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91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M2;至2010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M2;至2020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M2。8112规划的理论依据根据市环保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伤口冲洗查房课件
- 郑州市农村管理办法
- 路灯照明巡查管理办法
- 高校交流生管理办法
- 护理团队高效协作与沟通技巧实战指南
- 企业生产安全培训知识课件
- 2025年疼痛科疼痛评估和管理规范考试答案及解析
- 税务责任追究管理办法
- 留学归国落户管理办法
- 2025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知识竞赛题汇编附答案
- 《MH-T7003-2017民用运输机场安全保卫设施》
- CB-Z-239-1987一般排水量船模双桨自航试验方法
- 平安经营分析岗面试
- 《民航客舱设备操作与管理》课件-项目二 客舱服务设备
- 《心系国防 有你有我》国防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普通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
- WK22040101001PT 经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
- 2022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 新编文学理论课件
-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递等式计算练习300题及答案
- 30道医院放射科医生岗位高频面试问题附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