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_第1页
毕业论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_第2页
毕业论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_第3页
毕业论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_第4页
毕业论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所)金融系系所主任李成批准日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经济与金融学院金融系61班学生王创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自2009年12月30日起至2010年6月20日止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西安交通大学财经校区课题的背景、意义及培养目标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则是金融业的核心。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与否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其中,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风险无疑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本选题旨在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体系。选择本题需要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对利率的预测、利率风险度量、利率风险控制与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论文的原始数据与资料数据资料来源1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2权威报刊、杂志3各商业银行网站。4中国统计年鉴。5期刊网数据库。课题的主要任务1学习金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等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为课题作好理论铺垫。西安交通大学2明确研究课题的内容,确定思路与框架。3按照确定的大纲,逐步完成论文写作。A对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做文献综述。B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以及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C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D对如何完善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课题的基本要求工程设计类题应有技术经济分析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资料及引用别人观点要加以批注,说明出处,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路清晰,文章结构合理,表述通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有一定的创新。完成任务后提交的书面材料要求图纸规格、数量,论文字数,外文翻译字数等1毕业论文,严格按照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完成,整篇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按规范格式排版。2要附有外文原文与翻译,要求译文流畅、概念准确、与原文内容相符、字数20003000。主要参考文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解川波、尹志超主编,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江主编,金融发展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指导教师接受设计论文任务日期200912(注由指导教师填写)学生签名摘要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则是金融业的核心。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与否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风险无疑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日益增强的利率风险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写作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结合最新的商业银行经营资料,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从利率预测、利率风险衡量、利率风险控制与经营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并就如何巩固和完善该体系提出具体建议,力图对本论题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均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意义,引出本论题,并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背景,主要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简要的回顾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状况。第三章构建了一个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利率预测、利率风险衡量、利率风险控制与经营三个方面。第四章是结论和展望,总结前文,并就如何实现和完善前述体系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ABSTRACTFINANCEISTHECOREOFMODERNECONOMY,ANDCOMMERCIALBANKSARETHECOREOFFINANCETHESAFETYOFCOMMERCIALBANKSMANAGEMENTAFFECTSTHEHOLENATIONALECONOMYTHEFACTORSAFFECTINGTHESAFETYARECREDITRISK、MARKETRISKANDOPERATINGRISKINTHEBACKGROUNDOFTHE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INTERESTRATERISKISUNDOUBTEDLYTHEMOSTIMPORTANTKINDOFMARKETRISKTHATCOMMERCIALBANKSAREFACINGHOWTODEALWITHTHEINTERESTRAKERISKTHISPAPERATTEMPTSTOANSWERTHISQUESTIONTHISARTICLEWASWRITTENINTHEBACKGROUNDOFTHE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AIMINGATTHEEXISTINGPROBLEMSOFDEMESTICCOMMENCIALBANKSRISKMANAGEMENTDURINGTHISPRESENTPERIOD,ANDCOMBININGTHELATESTINFORMATIONOFCOMMERCIALBANKSMANAGEMENT,THISARTICLEBUILDEDASOMEFULLFRAMEWORKFORINTERESTRATEMANAGEMENT,WHICHWASCOMPRISEDOFINTERESTRATEFORECAST、RATERISKMEASUREANDRATERISKCONTROLTOTURNTHISFRAMEWORKTURE,THISPAPERALSOGAVESOMEPROPOSALSIHOPETHATTHISARTICLEWILLBENEFITTOTHETHEORYRESERCHANDPRACTICALAPPLICATIONTHISPAPERHASFOURCHAPTERSTHEFIRSTCHAPTERISAFOREWORD,INTRODUINGTHEBACKGROUNDANDTHESIGNIFICANCE,LEADINGOUTTHERESEARCHTOPIC,ANDINTRODUCINGTHEDEMOCRATICANDFOREIGNRESEARCHSTATUSANDMYRESEARCHMETHODSANDFRAMEWORKTHESECONDCHAPTERINTRODUCESTHEBACKGOUNDOF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INTHISCHAPTER,IWILLGIVEARETROSPECTANDAREMARKONTHE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INTHISCHAPTER,IWILLGIVEAN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RATERISKMANAGEMENT,TOOINTHETHIRDCHAPTER,IWILLBUILDASOMEFULLFRAMEWORKFORINTERESTRATEMANAGEMENT,WHICHWASCOMPRISEDOFINTERESTRATEFORECAST、RATERISKMEASUREANDRATERISKCONTROLTHEFORTHCHAPTERARECONCLUSIONSANDPROPOSALSKEYWORDS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COMMERCIALBANKS;RATERISKMANAGEMENT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2文献综述1121利率市场化综述112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综述213本文研究方法与框架42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52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522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状况6221利率风险管理动力不足7222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9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1131利率预测1132利率风险衡量1332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13322持续期缺口模型15323VAR模型17324压力测试18325各种方法的比较1833利率风险控制与经营19331表内管理20332表外管理21323其它方法234结论与展望25参考文献29附录1本文回归分析的详细过程31附录2外文文献翻译35致谢411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则是金融业的核心。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与否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风险无疑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主要是贷款和存款,从而具有较大的刚性。因此,它在面临利率风险时很难采取表内管理手段进行应对。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它的研究与对其它金融机构应当有所区别。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渐进式改革。相应地,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尽管目前金融学界及金融实践界对本论题已有大量的研究,其中的不少成果还具有比较良好的预见性。然而,过去的研究成果还是很难适应不断深入的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学术界和实践界对本论题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写作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结合最新的商业银行经营资料,针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从利率预测、利率风险度量、利率风险控制与经营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并就如何实现和完善该体系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力图对本论题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均有所裨益。12文献综述121利率市场化综述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是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其代表作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其核心观点是看似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其实一种理想的自我调整机制,借助价格信号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二战后,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发展中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严格的金融管制,二人于1973年分别先后发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及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著作,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以利率管制为代表的金融管制,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通过对这种金融抑制的解除,可以增加内部积累并实现合理放贷,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1】。因此,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主张是金融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是核心。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钱水土、于广文对我国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状况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加快029个百分点【2】。由于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因此,每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更加趋近市场利率水平。可见,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宋飞对前人所作的各种代表性实证研究进行详细分析,认为“自由化改革的确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地区长期性的高效率的经济增长,而管制政策则带来相反的效果”,而某些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配套其他的相关措施“金融改革与利率市场化必须在其他有效措施的配合下发挥作用”【3】。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证都认为,利率市场化确实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当配套其他方面的改革。12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综述(A)利率风险的划分至于利率风险的种类,主要有三种划分巴塞尔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中按风险来源把利率风险划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4】;黄金老则按持续时间把利率风险分成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5】;邵伏军则按作用范围把利率风险划分成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6】。一般认为,黄金老是站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立场而来划分,巴塞尔资本协议是站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角度来划分,而邵伏军则站在全国的角度来进行划分。即利率风险包括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微观风险包括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恒久性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B)主要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认为,投资与储蓄都只与利率相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当投资与储蓄相等时,利率就得以决定。凯恩斯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的。货币的供给量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而货币的需求由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所带来的需求决定。【7】俄林和罗宾逊认为,单纯考虑实质因素或单纯考虑货币因素都是片面的,他们提出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对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8】。希克斯在继承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ISLM模型,认为IS、LM曲线相交时,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利率得以决定。蒙代尔和弗莱明对ISLM模型进行修正,引入BP曲线从而解释开放经济下的利率形成。【9】上述理论固然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对商业银行的指导意义不大。对商业银行而言,理解利率决定理论是为了利率预测。一方面,尽管上述理论给出了计算方程,但是由于我们并不知道过去和现在的哪一个时点处于均衡状态(从而满足该方程),因此无法通过历史数据来求出方程中的参数以确定具体方程。另一方面,在上述理论中,决定利率的变量跟利率本身几乎是同步变化的,因此要预测利率(因变量)变化就得先预测利率影响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而对这些变量的预测依然非常困难。(C)利率风险度量理论常用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有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VAR模型以及压力测试(情景模拟)等。不少学者对以上度量方法进行研究并加以比较。解川波和尹志超在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一书中全面介绍了以上模型。他们认为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具有计算简便、清晰易懂等优点,目前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它只是一种初级的、粗略的测量方法。对于持续期缺口模型,他们认为当利率发生较小变化时,该模型比较准确,当利率变动较大时,误差较大。对于VAR模型,他们认为蒙特卡洛模拟法是VAR模拟方法中功能最强、应用最灵活的计算方法,但它的计算量非常庞大,更为重要的是它依赖于所确定的随机过程或所选用的历史数据来估测投资组合的最终价值和风险价值。对于压力测试,他们认为该方法尽管能够测量在极端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应变能力,但是不够体系化、主观性较强且计算量非常庞大。【10】任远主编的商业银行经营学则重点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他认为,有效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能够测量一家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性,鉴定银行的利率风险,能够找出造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各个项目,但由于该模型不能标示出缺口所处的利率水平,因此不能表明市场利率变动能够引起盈利水平和市场价值的变动状况。而持续期缺口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度,并且有可能使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对利率波动具有免疫性,但它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假设不存在长短期利率的差异,二是没考虑利率变化时借款者提前还贷或存款者加速取款之类的情况,三是利率变化较大时误差也较大。【11】OLIVERENTROP、MARCOWILKENS和ALEXANDERZEISLER在量化银行利率风险假设至关重要一文中,认为基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时段划分的敏感性分析和持续期分析都过于粗糙,甚至经常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原因在于其假设过于苛刻。【12】刘晓星在基于VAR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对VAR模型做了较为全面分析。他认为,VAR模型虽然计算复杂,但其观念十分简单,它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VAR为银行提供了一种对不同风险因子、不同金融工具和资产种类风险的统一测度标准,便于理解和比较,非常符合银行管理可视化的发展方向;二是在可以帮助银行在各层次上整合风险;三是可以作为信息披露手段;四是可以作为度量银行及其内部员工绩效的工具。【13】巴曙松和朱元倩在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对压力测试的的定义、国际实践规范、执行流程等角度对已有的文献和监管部门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压力测试的优缺点压力测试虽然能较好地估计由于尾部风险所带来的极端损失,但是无法描述压力事件的发生概率,而且难以与整体风险管理系统衔接。【14】通过以上的介绍可知,一般认为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较为简便但也较为粗略,VAR模型和压力测试虽然功能强大但并非万能而且运用起来极为复杂。(D)利率风险控制理论巴塞尔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以及我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并没有就利率风险控制具体措施做过多的阐述,只在原则上和程序上对商业银行进行指导【15】。KYRIAKIKOSMIDOU和CONSTANTINZOPOUNIDIS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利率场景形成一文中,在敏感性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的基础上,借助运筹学的思想提出目标规划模型,以便银行更好地对利率风险进行表内管理【16】。温红梅等人在金融风险管理一书中把利率风险控制方法分成传统方法和创新工具两类,其中传统方法包括选择有利的利率形式、订立特别条款以及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或持续期缺口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三种;而创新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利率上下限五种。【17】解川波和尹志超在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一书中则强调了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即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18】。艾洪德等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一书中,全面介绍了各种利率风险管理工具,除了常见的基本金融衍生工具及利率上下限外,还介绍了附加双限的FRNS,逆向FRNS两种较为复杂的工具。【19】王伟在利率波动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一文中指出,管理利率风险最主要的措施是资产负债定价及其结构管理。【20】韩军在现代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中,不仅介绍了四种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还提出了四种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回避策略、分散策略、转嫁策略、对冲策略,并强调了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21】。此外,许多硕博士论文也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四川大学的陈娜在其硕士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中对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作了详细介绍【22】。西南财经大学的樊胜在其博士论文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侧重于对贷款定价及价差期权的研究。【23】从以上的介绍可见,学界对利率风险控制的研究偏重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工具。对各种控制方法进行归纳并做系统介绍的文献并不多见。13本文研究方法与框架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意义,引出本论题,并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背景,主要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简要的回顾和评价。第三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第四章构建了一个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利率预测、利率风险衡量、利率风险控制与经营三个方面。第五章是结语,对本文进行扼要的总结。2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2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在论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商业银行所处的背景。利率市场化是指改变过去由中央银行统一决定利率的模式,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的推进过程,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构想“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4】;“完善货币市场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25】。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里面,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这个概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26】。而同年3月人民银行公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基本上是遵循上述思路,朝着上述目标推进的。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式开始。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同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4年1月,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大小分别制定。2004年10月,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仅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管理。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也实现了上限管理。同年11月,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全部放开。截至2008年,放开的本外币管制利率累计达123个品种,管制利率减少到24个品种【27】。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业还很注意培育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另外,我国在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方面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1996年,人民银行推出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CHIBOR);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正式上线运行,并在今后三年多的运行中充分体现了其对我国市场利率的代表性。随着利率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调控也逐渐从规模调控转变为价格调控。我国历时十几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范围涵盖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改革、债券市场利率改革、存贷款利率改革、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培育以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转型等多个方面,可谓成就斐然。然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主要的浅层问题还有存贷款利率尚未彻底放开、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将由于高昂的风险溢价导致资金不可得等。主要的深层问题还有垄断的打破和所有制的多元化、产权的清晰界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约束和道德风险的防范等。22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状况在展开本节的论述之前,需要先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一个阶段划分,以便明确“现阶段”是什么样的一个阶段。笔者认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呈“两步走”的态势第一步,主要实现人民币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第二步,彻底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管制,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最终形成并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之所以主要考察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因为该利率是我国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利率品种。1996年6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已经走完了第一步。2004年10月以后,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并未停下来,然而始终未触及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或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因此,第二步尚未迈出。由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6年6月至2004年10月,主要成就是实现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和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第二阶段即为目前所处阶段,从2004年10月至日后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之一放开之时,这是走第二步之前的必要酝酿,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从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之一放开之时至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完成之日,这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所走的第二步。在现阶段(第二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如下221利率风险管理动力不足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完第一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已有一定的利率风险管理动力。但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尤其是第二步尚未迈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动力还远远不够。首先,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所营造的利差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额的利息收入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即便未能很好地管理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能轻松盈利。下表是笔者根据8家大中型商业银行最近四年利润表整理的利息收入占比(利息净收入/营业收入)一览表21部分商业银行近年利息收入占比时间银行名称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工商银行7963850088609084中国银行7397697294058749建设银行8007848587849345交通银行8338866287909197招商银行7978844282778683民生银行7661866089259264浦发银行9107912493459394深发展银行8591868088888952从上表可以看出,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它们的营业收入的绝大多数来自于利差收入。市场化改革固然迫使商业银行逐年降低利息收入占比,但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在中央银行的“照顾”下,巨额的利差收入每天都在稳定地流入,商业银行处于“开门就盈利”的状态,自然没必要为利率风险而“杞人忧天”。第二,由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调整存在较大的粘性,因此存贷款利率波动频率小;中央银行出于金融稳定和谨慎调控的考虑,每次调整的幅度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因此,利率波动幅度小。下表是我国近20年来历次人民币存款利率调整一览(单位年利率;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表22我国近20年来历次人民币存款利率调整定期存款调整时间活期存款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五年1990041528863077410081098118813681990082121643264886493610081152199104211803245407567928289001993051521648672091899010801206199307113156669001098117012241386199605012974867209189901080120619960823198333540747792828900199710231712884145675946216661998032517128841452255862166619980701144279396477486495522199812071442793333783964144501999061009919821622524327028820020221072171189198225252279200410290721712072252703243602006081907218022525230636941420070318072198243279333396441200705190722072613063694414952007072108123428833339646852220070822081261315360423495549200709150812883423874505225762007122107233337841446854058520081009072315351387441513558200810300722883243604144775132008112703619822525230636038720081223036171198225279333360自1990年4月至2010年4月,这20年时间里人民银行共调整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25次,平均96个月才调整一次,即便是调整最频繁的2007年,总共也只调整了6次,平均2个月调整一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次调整的幅度一般为一两个百分点,随后调整幅度逐渐缩小,到最近几年,每次调整幅度仅为027个百分点。其它基准利率的情况与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的情况基本相同。总之,由于管制利率仍然占主导地位,市场化利率仅在边缘领域发挥作用(目前,我国银行金融资产业务管制利率比重为51,负债业务管制利率比重为74【28】),因此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利润所带来的影响有限,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用于利率风险管理。如果再考虑商业银行管理层观念的滞后性,即利率风险管理观念的变化跟不上市场化的进展,那其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动力就更小了。222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持续十几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例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从而抗风险(抗损失)能力大为增强。然而现有的能力还远远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率预测能力偏低。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均实行管制利率,因此,各种宏观经济变量要作用于利率,都必须通过中央银行。因此,商业银行往往只须盯住中央银行便可准确预测利率。然而,在市场化条件下,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另外,国家发布的经济数据比较匮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对市场利率的预测。二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衡量模型。国际上常用的利率风险测量模型主要有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VAR模型和压力测试等。这些模型,没有一种能够充分地准确地度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后两种模型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其应用成本高昂,且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尚属新事物,需要时间去了解、接受和应用。另外,这两个模型的核心技术均为国外顶级金融机构所垄断,并不向购买者开放,即便采用,也不过是东施效颦,不得其神韵,从而无法根据自身状况而调整其相关设定,其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运用的利率风险测量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敏感性分析,例如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就只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敏感性分析来度量它所面临的利率风险【29】,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直到2008年第二季度才开始采用VAR模型,并且仅应用于交易账户【30】。其他小型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的利率风险衡量模型就更加简陋了。三是资产负债管理(又称表内管理)比较落后。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尽管逐年下降,但依然过重,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能力;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负债主要是存款,而存贷款基本上是被动的,而且基本上是以短期存款支持中长期贷款,期限结构不匹配。这两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资产负债的调整来管理利率风险。四是市场上可用于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比较匮乏。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利率管制扼杀了金融机构的定价权,从而从根本上扼杀了金融创新的空间;二是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模型为国外顶级金融机构所垄断,国内金融机构并未掌握核心定价技术;三是国债产品的种类不齐全(例如缺乏一年期以下的国债品种),导致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不完整,金融机构难以合理定价。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央行票据,但由于其一直面临高成本、税收、超额利润和影响长期利率等诸多问题,因此,只能看作一种过渡性工具。五是风险管理组织不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一套科学严密的权威性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以利于准确、及时的进行科学决策。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设有类似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机构,但是在多数商业银行中,该机构的职能十分不明确,通常只是一个议事性机构,且其成员均由其它部门职员兼任,甚至没有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经理人员执行利率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商业银行很难对利率风险及时做出反应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管理利率风险。【31】六是人才匮乏。利率风险防范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熟悉国内外市场、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掌握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熟练运用各类市场工具的专业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还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满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32】在这方面,我国高等院校也有责任。要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从根本上遏止日益甚嚣尘上的学术浮躁之风。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31利率预测对利率走势进行预测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由于商业银行进行定价时一般都采用名义利率进行定价,因此,商业银行所要预测的利率主要是名义利率。要预测名义利率,首先要了解其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从技术层面看,名义利率的影响变量有以下几个一是实际货币供应量。一般认为,实际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即实际货币供应量越多,利率越低。我国货币共划分成四个层次M0、M1、M2、M3,一般的研究多采用M2来代表名义货币供应量。在计算实际货币供应量时,还应除以历年的累积通胀率。例如如果某时间序列数据的范围是从1995年到2009年,那么2009年的实际货币供应量就应该是2009年的M2除以自1995年以来的各年累积通胀率,即M22009/,以便把M2还原至1995年的价格水平下。其它各年的数20915II年通胀率第据也应作类似的还原。二是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决定具有一般价格决定的共性,即由供给和需求同时决定。显然,货币供应量只反映供给,未反映需求。因此,需要引入一个新的变量来反映资金需求。笔者认为,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可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来衡量。在支出法下,GDP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构成。其中,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不论是采用现金还是转账的支付方式,都会形成对货币的需求如果采用现金支付,就会形成对M0的需求;如果采用转账支付,就会形成对M2的需求。而净出口获得的外汇并不能在国内流通,因此出口企业需要把它换成人民币。出口企业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的过程,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在计算实际GDP时,应该在名义GDP的基础上除以历年的累积通胀率。三是通货彭胀率。以上两个因素形成对货币的实际利率,而名义利率还受通胀率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胀率越高,名义利率越高。根据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遍不存在完全的费雪效应【33】(这种现象称为“费雪悖论”)。因此,我们只能认为利率跟通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至于何种形式何种程度上的正相关尚难确定。通胀率一般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CPI)来表示。以上三个指标基本上可以吸收各种影响利率的经济因素。例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作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平均利润率被吸收在实际GDP的时间序列数据中,而经济周期也已经在实际GDP和CPI的时间序列数据中被反映出来。综上所述,名义利率由M2/累积通胀率、GDP/累积通胀率、CPI三个指标来表示。考虑到影响实际利率的只是货币供求的相对关系而非绝对数额,且各年累积通胀率计算比较复杂,因此可把前两个指标合成为一个指标货币化比率。其推导是比较简单的(M2/累积通胀率)/(GDP/累积通胀率)M2/GDP。这样,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就只剩两个变量M2/GDP、CPI,从而获得了简化计算外的又一个好处增加一个自由度,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名义利率一般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来表示。人民银行自1994年第三季度才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数据。笔者根据1995年至2010年的数据作了一个实证分析。其中,历年CPI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34】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利率R、M2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GDP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M2/GDP用EXCEL软件计算获得。另外,由于本模型主要用于进行利率预测,因此,利率采用次年3月1日时点的数据。例如R1995表示1996年3月1日时的利率,2010年3月1日的利率表示为R2009。这样,商业银行在每年1月中下旬获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去年的经济数据后,就能运用本模型对未来一个月左右的利率进行预测。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来预测其它时间段的利率,例如如果需要对未来半年的利率进行预测,只需把利率数据改为次年8月1日时的利率即可。可见,本模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详细过程参见附录1)方程R596099LN(CPI)935LN(M2/GDP)(81581)(37392)(58168)R209135F422622DF12括号中的数据是T统计值。另外,DW统计值为22687。查表可知,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15个样本容量、2个解释变量下,DU1252。DU0上升增加0下降减少0上升减少0下降增加0上升增加0下降减少0上升不变0下降不变持续期缺口可以用来进一步计算一定的利率波动对净资产价值的影响,推导如下PV(3NT1TIP3)对I求导,得TDIPVNT11TINTT1INTTI1P把DI移到左边,两边再同除以PV,得(3PVNTDIPVTI1/4)把(3)式、(1)式代入(4)式,得PVDDIDI由微分常识,当I很小时,有(3II15)把(5)式应用于资产负债价值计算,并假定各项资产负债贴现率相同,并且其利率作同等变动,得A,I1DAILI1DLI以E表示净资产价值,由EAL,得EALI1AII1LDA(3LDI6)把(2)式代入(6)式,得EDG(37)I1显然,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持续期缺口越大,商业银行的市值受利率波动的影响也越大,即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越大。尽管持续期缺口模型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笔者目前尚未看到我国有商业银行采用此方法测量利率风险。323VAR模型VARVALUEATRISK模型是G30集团在1993年发表的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VAR,意为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给定的置信度内,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例如,一种资产组合持有一个月,置信水平95,VAR为100元。它意味着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如果没出现极端特殊情况,该资产组合损失超过100元的概率只有5,或者说该组合损失小于等于100元的可能性为95。VAR模型的特点在于,使用金融理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将不同市场因子、不同市场风险集成为一个数字,较准确地测量由不同的风险来源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潜在损失。它不仅能用以衡量利率风险,还能衡量外汇风险、组合分散风险等其它市场风险。近年来,对它的应用还延伸到信用风险的衡量。VAR的概念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其计算却十分复杂。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参数正态法。该方法假设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然而该假设却不太符合现实情况实践中往往存在尖峰和厚尾的特点。对于尖峰的情况,如果仍使用正态分布的假设,就会导致低估VAR的值。对于厚尾的情况,如果仍用正态分布,则会导致低估损失超过VAR值的概率,或者说实际置信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历史模拟法。该方法对收益率本身服从何种分布不做先验假定,而通过对历史观测值进行归纳而生成一个经验分布,然后再假设未来跟过去保持同样的分布。然而实际上未来跟过去却未必保持同样的分布。另外,该方法在历史区间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蒙特卡罗模拟法。该方法的基本做法是,重复模拟金融变量的随机过程,涵盖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形,从而再现组合价值的整个分布。蒙特卡罗模拟法是功能最强的VAR计算方法,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反映最细微的风险。然而其海量的计算(需要计算出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情景作为分析的基础)妨碍了它的应用和推广。VAR值的准确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还能通过事后检验进行测定。我国银监会于2004年底发布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第十九条规定“银监会鼓励业务复杂程度和市场风险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逐步开发和使用内部模型计量风险价值,对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进行量化估计。”【37】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国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运用VAR模型,并且都采用历史模拟法,置信水平均设定为99,观察期多为250个交易日,持有期限多为1天(由于一年里有许多个“1天”,因此,上述商业银行的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中都会列示过去一年里最大VAR值、最小VAR值以及平均VAR值),主要应用于交易账户的风险测算。另外尚有一些银行正在尝试运用该模型,但具体方法的有效性尚处于校验之中,例如交通银行、民生银行。【38】324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情景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最初是为了响应199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资本协定的修正而被正式提出并开始运用的。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1998年秋季俄罗斯债务危机以来,压力测试因其与VAR分析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07年底,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并对我国金融业造成较大冲击。这一事件迫使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采用压力测试来衡量其利率风险。VAR模型是衡量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损失,而压力测试则是衡量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损失。因此,压力测试是VAR模型的必要补充。压力测试同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全面、严密的压力测试程序”【39】,因此,压力测试在我国已经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采用VAR模型的商业银行一般都会采用压力测试,例如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一些未采用VAR模型的商业银行也采用了压力测试,例如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40】325各种方法的比较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因其计算简便,清晰易懂,目前仍被广泛使用。但是缺口分析至少存在以下四个不足一是假定考察期内的各项资产负债对利率波动具有相同的敏感性,从而只考虑敏感性资产负债的总额,而忽略了其内部结构。二是只考虑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形式,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不断深化发展,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以及期权性风险也日趋重要,然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却未能把这三种风险纳入其计算。三是只考虑利率波动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非利息收入在银行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