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精品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博弈分析_第1页
[毕业设计精品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博弈分析_第2页
[毕业设计精品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博弈分析_第3页
[毕业设计精品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博弈分析_第4页
[毕业设计精品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博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在因特网的巨大发展和电子政务应用的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紧迫性研究课题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级政府接受着巨大的信息流量,有关于经济,卫生,技术等等的信息;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政府部门的增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全面铺开,更使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进入引人黄金阶段。从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来看,电子政务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公效率;改善公众服务,提升政府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能否有效实现,关键在于电子政务信息能否有效共享。合理的进行信息共享,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处理政务的效率。因此,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博弈模型进行研究将对提高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博弈模型的联系;并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进行研究,对利用共享信息的来提高其效用提出合理的建议。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博弈模型ABSTRACTEGOVERNMENTINFORMATIONSHARINGINTHETREMENDOUSDEVELOPMENTOFINTERNETANDTHEGROWINGPOPULARITYOFEGOVERNMENTAPPLICATIONS,EGOVERNMENTHASBECOMEONEOFTHEURGENCYOFRESEARCHTOPICSOURGOVERNMENTWITHTHEFURTHERDEVELOPMENTOFREFORMANDOPENINGUP,CHINASGOVERNMENTSACCEPTAHUGEFLOWOFINFORMATION,ONTHEECONOMIC,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ETCATTHESAMETIME,WITHTHEREFORMANDOPENPOLICYFURTHERTHOROUGH,OURCOUNTRYGOVERNMENTDEPARTMENTSINCREASE,BETWEENDEPARTMENTSINFORMATIONSHARINGQUESTIONREAPPEARSGRADUALLYBYTHEINTERNETCOMPREHENSIVEUNFOLDINGWHICHCONSTRUCTSFORTHEFOUNDATIONWHOLEWORLDINFORMATIONSUPERHIGHWAY,ITCAUSESOURCOUNTRYEGOVERNMENTINFORMATIONSHARINGTOENTERTHENOTICEABLEFASTPROPULSIONPHASETHEEXPERIENCEWHICHCONSTRUCTSFROMTHEDOMESTICANDFOREIGNEGOVERNMENT,THEEGOVERNMENTTORAISESTHEOFFICEEFFICIENCY,REDUCESTHEADMINISTRATIVECOSTTHEIMPROVEMENTPUBLICSERVES,WHETHERDOESTHEPROMOTIONGOVERNMENTIMAGESFUNCTIONREALIZEEFFECTIVELY,WHETHERDOESTHEKEYLIEINTHEEGOVERNMENTINFORMATIONTOSHAREEFFECTIVELYREASONABLECARRIESONTHEINFORMATIONSHARING,ITWILLBEADVANTAGEOUSINENHANCESTHEGOVERNMENTTOPROCESSGOVERNMENTAFFAIRSEFFICIENCYTHEREFORE,THEEGOVERNMENTINFORMATIONSHARINGANDTHEGAMBLINGMODELWILLCONDUCTTHERESEARCHTOENHANCEEGOVERNMENTSINFORMATIONSHARINGANDUSEHAVETHEVERYVITALSIGNIFICANCEINTHISPAPERTHEARTICLEHASSTUDIEDEGOVERNMENTINFORMATIONRESOURCESHARINGANDTHEGAMBLINGMODELRELATIONANDUNIFIESBETWEENTHETWOSRELATIONS,CONDUCTSTHERESEARCHTOTHEEGOVERNMENTINFORMATIONSHARING,TOUSESTHESHARINGINFORMATIONTOENHANCEITSEFFECTIVENESSTOPUTFORWARDTHEREASONABLEPROPOSALKEYWORDSEGOVERNMENT,INFORMATIONRESOURCESSHARING,GAMEANALYSISMODEL目录1绪论11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111信息共享的障碍“信息孤岛”4112信息整合与共享的思考512国外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研究概况6121美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建设6122德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建设情况6123瑞典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建设7124其他发达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发展情况713国内研究现状814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92研究方案与理论基础1021博弈的基本要素1023博弈的分类1223博弈的表述形式13231扩展形式13232战略形式1325占优战略均衡1426纳什均衡1527混合战略和混合战略纳什均衡163同一地区同级部门电子政务信息模型的博弈分析183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和相关概念1832同一地区同级部门电子政务信息模型模型假设1933同一地区同级部门电子政务信息模型博弈模型求解204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型的再思考与改进措施2441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型的再思考2442针对我国电子政务资源共享问题的改进措施24421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环节效率低下的现状24422有利于促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工作25423有效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25参考文献27致谢291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当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较大的进步,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在社会和经济信息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实行政务电子化,建设虚拟电子政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其他信息(如商务信息)相比,政务信息因其与政府的特殊相伴关系而显示出独特性质,并在信息共享方面提出特别的需求。政府不仅是其他各类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推进者和管理者,而且其本身也是信息共享活动的亲身实践者和受益者。电子政务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政务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政府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网络等方面的特殊性,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又面临着许多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效率的发挥,阻碍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政府机构职能的不断增多,政务信息趋于海量化。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大约集聚了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以上。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显示,政府部门掌握的社会信息80是有价值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多是以网页、文档等非结构或半结构化的形式分散存储在各级政府机构网站、政府专网、用户本地机等各种不同的物理空间位置上,无法整合为统一的形式和统一的接口供政府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所方便使用。政务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成为资源和财富。大量的政府实践表明,为了获得满意的信息交流效果,各种纸质的政府档案和文件通常需要被大量复制分发。但与此同时,信息冗余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各级政府庞杂的政府档案和文件中,海量化、冗余化正日益困扰着政务信息的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初步形成,政务信息交流活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政府档案和文件倾向于以数字形式表达,通过网络存取、传递和提供利用,载体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几乎覆盖全社会所有领域。由于信息具有天然的可共享性,因特网的出现更是为其实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需求日益增多,不仅存在于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而且存在于政府和社会公众、政府与各类社会团体之间。网络环境下,政务信息共享的主要形式是构建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上网,包括制订1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和要求的开放式、原则性的法规,统一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将现有的、未来要建设的纵横向的各级政府网络和应用系统联结起来,使之成为有总体规划的互联互通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包括内部局域网、外部互联网、系统通信系统和专用线路等硬件部分,以及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传输平台、权限管理平台、文件形成和审批上传系统、新闻发布系统、服务管理系统、政策法规发布系统、用户服务和管理系统、人事及档案管理系统、福利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等软件部分。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务信息的发布、管理、服务、沟通等功能迁移到因特网上,实现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公务员、政府与各类社会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主要包括介绍政府部门机构职能等基本信息,向社会公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等政务信息,提供政府电子服务窗口,宣传地方产业,接收公众反馈信息等。其具体应用可分解成三部分,即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办公,政府各部门之间及金融、电力等重要营运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以及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通过网络达成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使政府机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有助于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如政府职能宣传、政府公文系统、政府事务协作、网上信息查询、网上便民服务、电子报税、网上报关、网上采购及招标、网上福利支付、网上身份认证等。显然,这对于全面树立各级政府在世人面前的公开形象、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在上述各种类型的政务信息中,各级政府机构是当之无愧的信息搜集者、生产者、发布者和管理者。例如,在美国,绝大部分政务信息是由联邦政府搜集、生产和发布的,数百个联邦政府机构拥有政务信息搜集、统计和调查的职能。这些信息除了一部分仍以传统的印刷品形式存在外,主要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各级政府机构的WEB站点发布。在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05年底,961的部委单位、903的省级政府、949的地市级政府、777的县级政府已经拥有网站。与此同时,跨部门的政务信息共享也开始进入到纵深层次。例如,由海关等12个部门共建的电子口岸共同开发出一批应用项目,提高了通关效率。同时建立了一批地方电子口岸,不仅成为政府监管的有力手段,而且整合了物流、商务服务,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由百度公司推出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解决方案”以百度先进的信息整合处理2技术为核心,为政府内网和政府信息门户建设高性能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将相关地区、机构、组织等多种信息源的信息集中共享,让用户在一个地方即可获取到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使电子政务由“形象工程”变成“效益工程”,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政府威信和公众形象。但总的来看,由于长期形成的政府部门的条块分割惯例,政务信息跨部门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信息共享不时涌现出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情形。在推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障碍,亟待克服。特别是2O世纪9O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更是明确地将电子政务确立为“信息高速公路”五大应用领域之首。1995年至1997年,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相继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国家的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其中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信息化的主要看点就是通过对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带动社会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则成为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方式和运营手段。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我国已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电子政务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构成部分。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以“金”字系列工程为代表的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部分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整体上正从大规模的系统建设阶段逐步转向公共服务的应用系统开发利用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但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政务标准、体制等方面原因,政府部门拥有的信息往往被封闭在内部进行体内循环,形成一个一个的“孤岛”通称“信息孤岛”,部门之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共享,导致一些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步履艰难,已经成为阻碍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大障碍。拆除存在于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各种障碍,整合与再利用信息,消除“信息孤岛”是当前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3111信息共享的障碍“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计划。一是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级阶段,这项工作由政府各个部门自主完成,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不同部门围绕自身的业务工作,开发或引进了一个个独立的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一般不会考虑统一的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产生“信息孤岛”在所难免。二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而政府部门本系统的电子政务体系,有些是几年前建设的,技术已经落后,也有些是新建的,技术相对比较先进,造成所有系统的设计架构、标准、开放度、伸缩性都不一样。再加上政府部门职能的变化,管理流程的调整,甚至部门利益的分割,使得打通部门间的系统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组织对全国、本省或本地区的信息化工作进行长远规划,使得各地政府、部门和区域各自为战,重复投资建设的情况十分严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设计图纸、地理信息、电子公文、档案信息等为代表的电子文档信息占有率大大提高。但由于缺乏系统、开放的标准体系,大量的电子文档信息分别禁锢在近万种格式中,每种文档格式都被一种或几种软件所垄断,甚至同一个产品的不同版本间都不能实现完全兼容。断裂的信息流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并被个别大公司所垄断。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统一标准的出台速度跟不上电子政务建设步伐,人们通常围绕一项项业务工作,开发或引进一个个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如上所说,一般不会考虑统一的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致使各自为政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网络世界“战国群雄”局面。在数据交换后,对数据难以进行比对和整理,达不到数据交换后应有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信息孤岛”的形成和泛滥。另外,技术上编码不统一,使得信息交换不畅,也是“信息孤岛”形成的一个原因。体制与部门利益的原因。部门对信息共享方案不支持有多方面原因,这其中有些是不合理的经济利益问题。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各区域、部门建设是独立进行的,缺乏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绝大多数政府信息部门的数字资源系统自成体系,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封闭的数字系统,严重阻碍了彼此间的信息流通、更新和共享。如政府的各委、办、局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每个信息系统都由自己的信息中心管理,有自己的数据库、自己选择的操作系统、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完全是独立的体系,4造成信息资源大部分被封闭在政府内部或政府各部门内部,政务活动所需的相关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得不到满足。部门利益和本位思想还造成有关人员思维发散性和关联性、敏感性缺乏,直接导致严重的信息闭塞,形成了信息“瓶颈”现象。开发电子政务的初衷是形成一个完善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为政府办公业务活动的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地存取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政府办公业务信息从部门和层级的界限中解放出来,成为共享资源。公务员可以获取跨部门的政务信息,更具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办公业务活动。但目前的情况是原有的“信息孤岛”未消除,新的“信息孤岛”又在不断出现,积重难返,从而陷入信息化的“黑洞”中。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在信息化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却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国内信息资源“多头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112信息整合与共享的思考从信息总量的角度讲,整体信息量仅仅是个体信息的代数堆积,信息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就是因为互通,越多人享用信息,信息的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灭定律”。只有互通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理想情况下,使得每个个体都能享受到整体的信息量,每个个体的信息量都等于总量。在政府框架体系下,每个公务员是个体,部门是整体;每个部门是个体,政府是整体。首先,要对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在某一个区域研制一体化智能信息处理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目的。采取强制性手段做到分散管理集中控制,使各单位网站强制性地把各部门的信息统一发送到主网上或一个主数据库中,增加政府网状的数据库信息量的积累,使这些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成为政府乃至企事业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领导决策的及时性与科学性。其次,应降低目前分散的、部门独享的操作系统的地位,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较高层的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信息应用平台。在现代软件工程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息应用平台的公共操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资源共享重用和互操作,通过对内部协作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等的整合,使之能够在任何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数据交换和程序连接。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政府应对信息化进行宏观的全面的规划,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和业务标准。只有使各地、各行业、各部门,采用相应的统一标准,5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共享的作用,才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消除在政务流程执行管理过程中“信息孤岛”,改变以往常规的政府工作流程。建立相对集中的数据中心或信息资源中心及信息交换平台,从根本上消除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目前纵向信息共享较为容易,而横向信息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子政务的有效发展不仅要满足平台统一、信息安全等技术层面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以公众需求为中心,整合政府内部信息资源,从逻辑上打破政府机关行政划分,重新组织工作流程,采用多部门协同工作模式,实时解决公众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由某一职能部门牵头,统一策划和协调,使公众对应一个窗口就可解决问题,从而为公众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政府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这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真实目的和要求。实现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是一个相对的、渐进的过程,新的“孤岛”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还会出现。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只有从制度和组织结构层面加以剖析,重视运用技术手段,统一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和政务标准,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解决,才能真正有效地连通原有的“孤岛”,抑制可能产生的新的“孤岛”,从而建立起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政府。12国外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研究概况121美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当时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很大,国会和选民都要求政府削减财政预算,提高行政效率。1992年,克林顿总统就任时宣布,他领导的联邦政府将是一个电子化的“少纸”政府。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的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了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政府组织的效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人们可以取得不同的渠道获得政府信息和服务。美国由于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带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出现了“新经济”,这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122德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建设情况德国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联邦政府制定了“2005年联邦政府在线计划”,旨在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开拓新的工作领域,促进政府服务现代化。德国电子政务既有从联邦到州的垂直计划,也有13000个6县市之间的水平计划。为了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电子政务发挥更大的功能,2003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政府各部部长批准了整合电子政务的共同战略“德国在线”计划。通过这个计划,电子政务的整体功能得到提高,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能够共同提供在线服务。123瑞典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建设瑞典是目前世界上信息技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使用、电子商务、人均IT投入和IT教育等23个指标的综合评比中,曾超过美国和其他5O多个发达国家,名列世界第一。瑞典电子政务是按照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信息服务、网上电子交易和按项目进行功能整合4个步骤逐步实施的,这4个步骤的核心是信息共享。首先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网上信息发布,门户网站只是起到引导居民到哪个网站去找信息,怎样找信息的作用。其次是网上信息服务。瑞典对各政府网站有3个强制性要求一是企业或居民只要向一个公共部门提供信息后,就不得要求其再向其他任何公共部门提供信息;二是企业和居民只要进入一个政府网站就可以进入所有公开的政府网站,得到所有政府公开信息;三是政府网站不仅要提供信息服务,还要帮助企业和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如就业、奖学金、税务申报以及各种福利。第三是实现网上交易。企业和居民可以在任意地点完成与政府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部门的业务联系。第四是以电子政务项目为龙头的政府功能整合。瑞典实施了一些跨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这样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重复采购,更使政府各部门从分立的服务逐渐走向业务的协同和功能的整合。124其他发达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发展情况加拿大的电子政务迅速发展并且后来居上,得益于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等领域的政府电子化服务,而且根据需要不断增加和集成新的政府门户网站。根据ACCENB1RE公司最新调查,在网络服务和电子政务成熟度上,加拿大名列第一。新加坡政府被公认为是世界最早的电子政府之一,在全球经济论坛20042005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排名世界第一,连续5年在埃森哲全球IT报告中被评为全球三大最佳电子政府即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之一。新加坡开晨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已有1600个项目均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电子政府可为公民提供200项以上的电子政务7服务,公众可从“电子公民中心”站点轻松获取医疗保健、商务、法律法规、交通、家庭、住房、就业等各项网上信息和服务。但是,由于全国各级政府的信息化水平的发展不平衡,它们在建设电子政务时,会形成自己的内部办公系统或者信息系统。这些独立的、异构、封闭的系统使得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无法进行,政务信息只能被同一应用领域的同一应用来使用,而不能跨部门运行,更提不上信息的集成和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正在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全球事务平台,所有的政府部门和社团组织都将共同协作完成政务活动,并相互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异构政务信息共享的问题作为政务服务协同的基础,迫切需要获得很好的解决。13国内研究现状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我国的信息化历程同步,而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96年海南省政府创办首个政府门户网站到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站层级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成立以来,围绕国务院中心工作,结合公众关注热点,组织发布热点政务专题、政策法规解读等权威信息。2008年,中国政府网累计发布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500多件、国务院公报250多期,直播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会议近60场,邀请了22个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人在线访谈;整合了71个部门约1100个,网上服务,发布了8个部门的47项行政许可项目。日均发布中英文稿件约100篇,已成为国内外人士获得中国政务信息的重要窗口。由国家信息中心组织编撰的2008年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中指出,到2007年底,部委省级、地市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90,县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80,各级政府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56。各级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在线服务数量快速增长,近20家网站服务事项数量超过100项。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深入推进,政府网站的内容日益丰富,功能也逐渐增强,已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随着互动交流渠道的多样化,已有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据美国ALEXA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网目前的国际排名在各国中央级政府网站中仅次于加拿大政府网站,位居全球第二。显然,大力促进政府信息化,是转变8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建设现代公共政府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关键环节。我们应当站在国家信息化这样一个高度来深刻认识、积极推进电子政务进程。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先后经历过“办公自动化”、“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三网一库”4个建设发展阶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今,中国电子政务的重心正逐步转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然而,在全面推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如无信息可共享;信息不愿共享;信息无法共享;无人牵头共享等。诚然,国家相关体制是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但体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所以,在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投资决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提高政府效率的前提下,更应该整合政府公共信息,实施政府信息的资源共享;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14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整合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点。因此,本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对政府信息共享进行有效的整合。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兼容,信息资源难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通过网络把电子政务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政府的信息资源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92研究方案与理论基础博弈论英文为GAMETHEORY,其中GAME的基本意义是游戏,直译应该是“游戏理论”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博弈论试图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性化、抽象化,以便更精确地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实际应用提供决策指导。1944年美国科学家冯诺依曼VONNEUMANN和经济学家摩根斯特MORGEN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UR一书,成为现代经济博弈论研究的开端此后,在国际学术界博弈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1950年至1954年,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纳什JOHNNASH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石。严格意义上说,博弈论并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方法,应用领域很广,不仅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体育等都和博弈论有关。实际上,博弈论应该看成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几十年来,许多经济学者花费了巨大的精力,研究博弈的理论,并探讨了其实际应用的价值。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模型迅速发展,博弈论的许多成果也正是借助于经济学现象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理论重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行为特征和规律的分析,特别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相互作用、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以及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这种重视理性选择的相互依赖性的深刻思想,不仅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而且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微观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博弈论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1博弈的基本要素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得益效用、结果和均衡,其中,参与人、战略和得益是描述一个博弈需要的最少的三要素,而行动和信息是其“积木”。参与人、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THERULESOFTHEGAME。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我们现在给出这些概念的准确定义。参与人PLAYERS参与人指的是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他的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战略以最大化自己的得益效用水平。参与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团体。如企业、国家。甚至若干个国家组成的集团如OPEC、欧盟、北约等。重要的是每个10参与人必须有可供选择的行动和一个很好定义的偏好函数。那些不作决策的被动主体只当作环境参数来处理。除般意义上的参与人之外,为了分析的方便,在博弈论中,“自然”NATURE作为“虚拟参与人”PSEUDOPLAYER来处理。这里,“自然”是指决定外生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机制。与一般参与人不同的是,自然作为虚拟的参与人没有自己的得益和目标函数即所有结果对它都是无差异的。一般用代表参与人。NI,1“行动ACTIONSORMOVES行动是参与人在博弈奕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一般地,我们用表示第个参与人的一个特定行动。IAIIIAA表示可供I选择的所有行动的集合ACTIONSET。参与人的行动可能是离散的,也可能是连续的。在N人博弈中,N个参与人的行动的有序集称为“行动组合”ACTIONPROFILE。其中的第I个元素是第I个参与人的行动。与行动相关的个重要问题是行动的顺序THEORDEROFPLAY。行动顺序对于博弈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有关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的区分就是基于行动的顺序作出的。我们将看到,同样的参与人,同样的行动集合,行动的顺序不同,每个参与人的最优选择就不同,博弈的结果就不同事实上,不同的行动顺序意味着不同的博弈。特别是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来获得信息。从而使得博弈分析成为预测人的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博弈论中,一般假定参与人的行动空间和行动顺序是所有参与人的共同知识COMMONKNOWLEDGE。(共同知识指的是“所有参与人知道,所有参与人知道所有参与人知道,等等”,是与信息有关的一个重要概念。),1NAAA“IA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参与人有关博弈的知识,特别是有关“自然”的选择、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信息集INFORMATIONSET是博弈论中描述参与人信息特征的一个基本概念。战略STRATEGIES战略是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因为信息集包含了一个参与人有关其他参与人之前行动的知识,战略告诉该参与人如何对其他参与人的行动作出反应,因而战略是参与人的“相机行动方案”CONTINGENTACTIONPLAN。一般我们用表示第I个参与人的一个特定战略,代表第I个参与人的所有可选择的战略的集合STRATEGYSET。如ISIISS11果N个参与人每人选择一个战略,N维向量,1NISSSS“称为一个战略组合STRATEGYPROFILE,其中是第I个参与人选择的战略。IS得益PAYOFF在博弈论中,得益是指在一个持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或者是指参与人得到的期望效用水平。令为第I个参与人的得益效用水平以为N个参与人的得益组合。博弈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一个参与人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战略选择,而且取决于所有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是所有参与人的战略选择的函数IU,1NIUUUU“IU,1NIISSSU“(21)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UM结果是博弈分析有所感兴趣的所有内容,如均衡战略组合,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支付组合等。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的组合。记为(22),1NISSSS“其中,是第I个参与人在均衡情况下的最优战略。它是I的所有可能的战略中使或最大化的战略。用表示由除I之外的所有参与人的战略组成的向量。是第I个参与人在均衡情况下的最优战略意味着ISIUIEU,111NIIISSSSS“IS(23)IIIIIIIISSSSUSSU,均衡意味着,对所有的,上式同时成立。NI,2,1“23博弈的分类博弈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按参与人之间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博弈可分为合作型博弈与非合作型博弈。如果在一个博弈过程中。参与人之间的协议、承诺或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则称之为合作博弈;否则,如果协议、承诺或威胁不可强制执行,即使参与人之间在博弈之前可以互相交往。也称之为非合作博弈。按照参与人决策时是否存在时间的先后次序,博弈可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如12果参与人同时进行决策选择,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则称之为静态博弈;当考虑时间因素,博弈需要多阶段或重复地进行下去时,就成为动态博弈问题。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的决策有先后次序,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战略。静态分析方法是博弈研究的重要基础,而动态研究则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诱变因素和变化规律。按照参与人事先是否拥有其他参与人决策方面的信息,博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完全信息博弈中,每一位参与人都拥有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集合及得益函数方面准确的信息;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参与人只能了解上述信息中的一部分。此外,按照参与人之间冲突的性质,博弈还可以分为对抗性博弈与非对抗性博弈。在对抗性博弈中,参与人的收益或效用完全对立,一方所得必是另一方所失,一方利益的增加必然导致另一方利益的减少。在对抗性博弈中,如果参与人各方不管采取何种战略,各自收益之和恒为零,则称之为零和博弈;如果各自的收益之和为常数,则称之为常和博弈。大多数的体育比赛从结果看属于对抗性零和博弈。在非对抗性博弈过程中,参与人有各自不同的收益值,其和不再等于零或常数,参与人之间的收益或效用既冲突又一致,具备了达成某种均衡的可能。经济活动中的很多博弈问题都属于非对抗性博弈,而非对抗性博弈也就构成了经济博弈论研究的重点。23博弈的表述形式在博弈论中,博弈有不同的表述形式,这里介绍扩展形式和战略形式。从理论上讲,这两种表述形式几乎是完全等价的。但从分析的方便性角度看,战略形式表述更适合于静态博弈,而扩展式表述更适合于讨论动态博弈。231扩展形式扩展形式是对博弈的最明确描述。它记录了博弈中所有参与人在不同阶段的行动次序、所有可能的信息状态和选择。在扩展形式博弈中以某一个参与人的行动开始,第一个参与人行动后,轮到其他参与人行动允许参与人观察对手的行动直到博弈结束。结果,参与人各自得到其得益。通常用博弈树来描述扩展形式的博弈。232战略形式战略形式表述又称为标准式表述。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各自的战略,所有参与人选13择的战略一起决定每个参与人的支付。这里,参与人“同时选择”的是战略,而不是行动。因为战略是参与人行动的全面计划,战略式表述也可以用以描述动态博弈。更为准确地讲,战略式表述给出C博弈的参与人集合,2,1,NI“;(24)D每个参与人的战略空间NISI,2,1,“;(25)E每个参与人的得益函数NISSSUNII,2,1,1“(26)我们用表示战略式表述博弈。NNUUSSG,11“一个博弈被认为有限博弈,如果第一,参与人的个数是有限的,第二,每个参与人可选择的战略是有限的。两人有限博弈的战略式表述可以用矩阵表来直观地给出。25占优战略均衡由于每个参与人的效用得益是博弈中所有参与人的战略的函数,因此每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选择依赖于所有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但在一些特殊的博弈中,一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可能并不依赖于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就是说,不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战略,他的最优战略是唯一的,这样的最优战略被称为“占优战略”,也称为“上战均衡”。一般地,称为参与人I的严格占优战略,如果对应所有的,是I的严格最优选择,即ISISIS,IIIIIIIIISSSSSUSSU(27)相应地,所有的被称为“劣战略”。IISS定义在博弈的战略式表述中,如果对于所有的I,是I占优战略,那么,战略组合称为占优战略均衡。IS,1NSSS“在一个博弈里,如果所有参与人都有占优战略存在,则占优战略均衡是可以预测到的唯一的均衡,因为没有一个理性的参与人会选择劣战略。在囚徒困境博弈里,坦白,坦白是占优战略均衡。在这个博弈中,无论是对这两个囚徒总体来讲,还是对他们个人来讲,最佳的结果都不是同时“坦白”各得到8,因为都“抵赖”的结果比都“坦14白”要好得多。该博弈揭示了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的之间的矛盾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团体最大利益,同时也揭示了个体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最终也不一定真正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这个博弈在经济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市场竞争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军备竞争,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普遍存在类似于囚徒困境的问题。26纳什均衡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博弈,我们无法使用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办法找出均衡解,那么怎样找出博弈的均衡解呢我们需要引入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的概念。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构成纳什均衡的战略一定是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过程中不能被剔除的战略。设想N个参与人在博弈之前达成个协议,规定每一个参与人选择一个特定的战略,令代表这个协议,其中是协议规定的第I个参与人的战略。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参与人有积极性不遵守这个协议显然,只有当遵守协议带来的效用大于不遵守协议时的效用时,个人才会遵守这个协议。如果任何参与人都遵守这个协议,我们说这个协议是可以自动实施的,这个协议就构成了一个纳什均衡。,1NSSS“IS定义有N个参与人的战略表述博弈NNUUSSG,11“,战略组合是一个纳什均衡。如果对于每一个I,是给定其他参与人选择时的第I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即,1NSSS“IS,111NIIISSSSS“ISSSSUSSUIIIIIIII,(28)战略组合,1NISSSS“不是G的一个纳什均衡等价于说至少对于某些I而言,不是I的最优战略给定,至少存在一个ISISIISS,使得,IIIIIISSUSSU,。HPLPHCLC博弈方,得益为1D222222222,HHHLLHLLPCPCPCPC博弈方,得益为2D222,22,22,22HHHLLHLLPCPCPCPC,其中1HP1LP2HP2LP1,HC1,LC2,HC2,LCZ博弈双方信息交换总是存在,即政府机构内部同级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上而言可以无限制的进行下去。通过以上假设,政府机构内部同级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被归结为一个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为原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GZ虽然博弈双方提供信息和接受信息往往不是同时的,但是由于我们把整个博弈的过程中双方各接受一次信息和提供一次信息作为一个阶段,于是相对于重复博弈的每个阶段,可以姑且认为双方提供信息和接受信息是同时发生的另外,由于重复博弈不是基本博弈的简单叠加,重复博弈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即重复博弈又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因此博弈双方提供信息和接受信息的时间差异性可以通过重复博弈的动态特性来表现。33同一地区同级部门电子政务信息模型博弈模型求解对于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为原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首先需要判断原博弈的类型,是零和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还是存在唯一纯策略纳什均衡的无限次重复博弈。G如果是零和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则由于重复次数的无限量增加不能改变原博弈中博弈双方之间在利益上的对立关系,也不会创造出潜在的合作利益,因此在这种博弈20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博弈双方每次仍然重复当时的最大利益行为,即采用原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如果是有唯一策略纳什均衡的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则需要判断原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本身是否是帕累托效率意义上的最佳策略组合,是否符合博弈双方最大利益。如果采用的原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本身是博弈双方能实现的最好结果,符合博弈各方的利益,因此不管博弈过程进行多少次,和一次性博弈的结果都不会有本质区别。下面根据上文博弈模型的假设,对原博弈进行求解当博弈方选择策略1D1HI,即向信息需求方提供高效信息,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1D2D2D2HI,即D2也向信息需求方提供高效信息,则双方得益分别为1D1211122212HHHHHHHHPCPC(32)112HH表示博弈方选择策略1D1HI,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2D2HI时,博弈方的得益。1D212HH表示博弈方选择策略1D1HI,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2D2HI时,博弈方的得益。2D当博弈方选择策略1D1HI,即向信息需求方提供高效信息,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1D2D2D2HI,即D2也向信息需求方提供低效信息,则双方得益分别为1D1211122212HLLHHLHLPCPC(33)121HL表示博弈方选择策略1D1HI,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2D2HI时,博弈方的得益。1D122HH表示博弈方选择策略1D1HI,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2D2HI时,博弈方的得益。2D当博弈方选择策略1D1LI,即向信息需求方提供低效信息,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1D2D2D2HI,即向信息需求方提供高效信息,则双方得益分别为2D1D211211122212LHHLLHLHPCPC(34)112LH表示博弈方选择策略1D1LI,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2D2HI时,博弈方的得益。1D212LH表示博弈方选择策略1D1LI,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2D2HI时,博弈方的得益。2D当博弈方选择策略1D1LI,即向信息需求方提供低效信息,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1D2D2D2LI,即向信息需求方提供低效信息,则双方得益分别为2D1D1111222122LLLLLLLLPCPC(35)112LH表示博弈方选择策略1D1LI,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2D2LI时,博弈方的得益。1D212LL表示博弈方选择策略1D1LI,同时博弈方选择策略2D2HI时,博弈方的得益。2D综合以上各式,可以用如下得益矩阵来表示原博弈博弈方2D2HI2LI1HI博弈方1D1122,HHHHPCPC2112,LHHLPCPC1122,1122,LLLLHLLHPCPCPCPC1LI同级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原博弈的得益矩阵对于博弈方,当博弈方选择策略1D2D2HI即向信息需求方提供高效信息时,追求得益最大化的博弈方理性的选择应该是策略2D1D1D1LI,因为根据假设可知,1,HC1,LC22则,则,则,,则综合上述,2HC2LC22,LHPC22LLPC2LI是博弈方始终占优的上策。1D综合以上分析,原博弈有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